|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6 1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2-16 03:20 PM 编辑
在天津杨柳青镇南运河边,耸立着一座整个由砖砌成的实心宝塔,宝塔始建于清嘉庆八年五月(公元1803),因年代久远,青砖已变成黑色,远远望去,塔身挺拔、简洁,塔下有砖砌坟墓一座。这里香火不断,虔诚的人们在塔下为墓中的主人烧香磕头,虔诚之心日月可鉴。
根据文献记载,此坟下葬有一道人,俗名于成功,排行第五,道号普亮,被杨柳青人尊称为于五爷。因此,此塔也称为普亮宝塔或于五爷塔。据传,于五爷道法高深,经常帮助别人做事,对造福杨柳青的事慈心仁厚,大力支持.对祸害百姓的事深恶痛绝,必除之而后快。
普亮施法斗大王
一天,于五爷在子牙河边帮助穷人锄地,子牙河面上摆来一只小船。一老翁反摆双浆,他浑身黑衣打扮,腰间一条皂紫色丝涤,头上包黑色头巾。船舷旁坐着一俊俏的大姑娘,白衣白裤短打扮,这一黑一白特别扎眼。姑娘手里拿着一个尺把大的铁环向水里捞,嘴里念叨着:“捞呀———捞,捞呀———捞,天没底儿水没边儿。”手一抖,把捞上来的鱼抖到船舱里,岸上与河内行船的人们非常惊讶,听的人们心里发毛,头发发诈。于五爷把这些看在眼里,掐指一算,抬头望天空,猛然间悟出:捞呀———捞,就是涝呀涝,天没底儿就是雨下的天没了底儿,水没边就是大水淹没没了边际。这还了得。他心里想,杨柳青不就变成汪洋大海了吗?不行,决不能让这种事发生!他想着,放下手中的锄头,两手同时拿起左上衣角使劲拧,嘴里也不停地念叨:“拧啊———拧啊———拧,回家去。”
此时就见小船上的白衣姑娘突然扔掉手中的铁环,在船上打滚,“痛死我啦,痛死我啦。”嘴里不停喊。那黑衣老翁惊愕地看着姑娘。一会儿的工夫,自己也感到肚子疼痛难忍,蹲在船上痛苦地呻吟着。
他们寻着声音向岸上望去,只见一老者,个子不高,鹤发童顔,三绺儿胡须随风飘动,一派仙风道骨。黑衣老翁赶忙向岸上于五爷供手哀求道:“老人家请饶命,我们回去。”说完船在水面打转,转眼之间不见踪迹。
人们看得真真切切。“喀”的一个脆雷,大雨倾盆而下。于五爷所在的那块地儿的上空依然晴空朗朗,他手搭凉棚向河面望去。突然,河面急速翻浪,并冲出一大水柱,直上云端,随着水柱下来一人,他头似脸盆,环眼如鹅蛋大小,周身漆黑站在于五爷对岸,很客气地抱拳问到:“您老何方仙客?”
“我乃杨柳青一草民,道号普亮,百姓都尊称我五爷。借问你老来自何方?”于五爷拱手还礼客气地问道。
“我乃水中大王。劝您老不要管此等闲事。”
“我是杨柳青人,不能眼见乡亲们受罪放手不管。劝大王还是不要在杨柳青动水吧!”于五爷并不相让。
“那好吧,还是看您老仙道如何,不然的话速速回转,饶您老一条性命。”
“来吧,您老有什么法术尽管使来。”于五爷说着,解下腰间的蓝布带子向空中一抖,拦腰缠住水柱,往回就兜。那水中大王先是一惊,心想这老贼够狠,就势伸出脖子,从嘴里吐出红彤彤的舌头。这舌头尤如一把利剑照于五爷刺去。眼看就要刺中,于五爷向后退半步,一片蓝光过后,原先站的地方被刺出一大深坑,坑中黄土被烧焦。同时,他翻手将蓝带子抽回,照准刺向他的舌头抽去。蓝布带子就像条神鞭,急而狠,就听“啪”的一声,水柱不见了。河水慢慢地静下来。雨停了,天空万里无云。
于五爷施法拒礼物
话说河北堂二里有一人家姓孟,三口之家,儿子十四五了。有一天夜里,在鸡叫二更时,儿子突然感觉喉咙中似有一硬物,憋气,不一会儿工夫有上气没下气,嗓子像是针扎的痛,又见周身冷汗淋漓。再一会儿,脸憋的煞白,变红、变青、变紫,最后变成青灰色,好端端的一个人刹那间像死人一般。孟氏父母见状,吓得不知所措,抓着儿子的手,一个劲地喊儿子的名字。
儿子强睁开眼,有气无力地抬起手,指着自己的嗓子沙哑地吐出“痛呀,妈妈,爸爸,太痛啦。”说完又闭上眼睛,只见他肩头使劲往上端。
父亲流着眼泪说:“儿呀,你忍着点,爸爸给你请郎中。”他扭头看着妻子说:“你在这盯着点儿,我去把赵半仙请来!”
“孩子他爹!你请赵半仙有嘛用,他只会烧香磕头。他爹呀,别耽误了孩子的病呀。”
妻子看到丈夫走到门口把他叫住,看着怀中的孩子接着说:“我听说杨柳青有位神医,他什么病都能治,你骑上咱家的驴赶紧请他来。”
“来回四十多里地,怕是咱儿子早就没命了。”丈夫心急如焚地说。
“那就快点儿,只要他能来,咱儿的命兴许能保住。”
丈夫急冲冲地跑到驴棚,解下缰绳,绕过马槽,拉着驴,踢开院门,窜上驴背,使劲在驴屁股上抽了几鞭子。这驴很少挨主人的鞭子,痛得它“稀溜溜”乱叫,尥蹶子疯一般地向前窜去。
路上无话。
杨柳青的于五爷正在家中熟睡,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他来不及穿外衣,穿鞋光着脚跑出房门,拉开院门,只见眼前躺着一男人。他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脸上被汗水冲得黑一道,白一道的。他用手中的灯照着他说:“兄弟!你是谁?找我干嘛?”接着他把灯放在地上,扶起孟氏又问了一遍。
“快……快……,我儿……病重……快救救……我儿。”孟氏气喘嘘嘘地说。
“您老是那儿的?”于五爷弯腰,一手拾灯,一手架着孟氏往门里走。
“我不进去。”孟氏喘过气来,稳了稳神接着说:“我是堂二里的,姓孟,你,你进村后往东拐就看得见。.”孟氏还要往下说,于五爷照他后背拍了一下:“兄弟,我不留你了,你先走,我拿了药和针随后就到。”一边说,一边跑进房内穿好衣服,拿了针和药,扭头又对门外的孟氏喊道:“你赶快回去吧。”
孟氏听了于五爷的话拔转驴头,一阵乱鞭,赶驴飞快地往回赶,等他到家,蹦下驴来也顾不得栓驴,边跑边喊:“于五爷一会儿就到,咱儿怎么样啦?”待进了屋里,眼前的情景把他惊呆了:就见于五爷笑眯眯地边洗手边跟他老婆说话:“你们以后别让孩子掏雀窝了。”
“哎,哎。”老婆一边答应,一边递给于五爷擦手布,接着说:“谢谢五爷,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您老的大恩大德。”
“老婆,这是五爷吗?”孟氏愣怔怔地进屋就问。
“你,怎么傻了。还不快谢谢五爷,要不是他老人家咱儿就没命了。”
“我是说五爷怎么比我走的还快啊。”他愣怔怔地解释说。
“你这个人哪,真是的……”
“我谢谢五爷,我儿得的是嘛病?”孟氏像是回过神似地问。
“兄弟,你的儿子是掏雀窝时不小心,一条小蛇钻进他的嘴里,卡到嗓子眼,要是不及时地弄出来,会憋死人的。”于五爷解释说。
“啊?!”第二天,孟氏一家携大礼来到杨柳青酬谢于五爷。老爷子说嘛也不要,孟氏一家跪在地上说:“如果您老不收下我们就不起来。”
于五爷只好答应他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赶着驴车往回走。行至半路,他们发现盖驴车的布下有他们送给于五爷的礼品,他们转回头又把东西送到于五爷家中。等他们再回到家中,只见那些礼品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他们无不感慨地说:“于五爷,大善人!”
孟氏为了感念于五爷,自己做了一个仙位牌,叫人在上面写上“于五爷之神位。”儿子每天跪在牌位前磕头,感谢他的再造之恩,永世不忘。而父母每到初一、十五都给神牌烧香磕头,祈求于五爷健康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