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毡 羊毛擀毡是一种沿袭了千百年历史的民间手工制作工艺,羊毛毡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现在用毡的人还有,但擀毡的人却寥寥无几了。近日,灵台县什字镇罗家庄村崾岘社的于立农大爷准备给小孙孙擀一条羊毛毡,我们便去一观究竟。
: `0 ]& b: c9 u" b. D9 X3 g4 V, h, M 于大爷的家还是过去的那种窑庄,院里有一间堂屋,门框上的春联已褪去了原来的色彩,鸡在院子里消闲地觅食,于大爷在阳坡处晒羊毛。他将团在一起的羊毛用手撕开,并翻捡出混杂在里面的柴草。这时,于大娘从窑里出来说炕烧热了,能炕羊毛了。5 u+ E5 l; M6 h$ M8 |
炕羊毛是擀毡的第二道工序,也叫打羊毛。只见于大爷将捡干净的羊毛摊放在烧红的土炕上,一边烘烤,一边用细竹条用力抽打。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原先潮湿瓷沓的羊毛已变得松软发亮,于大爷说,下一步就可以弹羊毛了。
1 E7 m5 `1 W0 L3 V晒羊毛 于大爷的儿子于金平开始在另一孔窑里支铺。支铺的方法很独特,用辘碡上的簸枷和一把镢头,把门扇卸下来靠墙一支,再铺上席子,这铺就算支好了。想想过去的农村里,谁家需擀毡时就这样临时支铺,毡擀完了随手一撤很方便,这是工匠们经过长期劳作得出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5 O, o1 `0 B8 O( {& B/ g$ o炕羊毛 铺支好了,于大爷告诉我们,他还通知了另一位匠人,他过去的老搭档,等会儿他们老哥俩将一起擀毡,于是我们便坐下来等候。于大娘顺便给我们讲起了擀毡的点点滴滴。原来,过去的毡匠们做毡,为了赶时间多做活,象捡羊毛、炕羊毛这些准备工作通常在晚间进行。晚上将羊毛捡好撕开,在热炕上烘烤打散后,第二天天一亮可直接上铺起弹。做一条毡通常需八九斤羊毛,需要弹一至两小时。
8 \# n) J/ Q, `6 X+ d于立农老人在弹羊毛 半小时后,我们等来了另一位匠人杨福民老人。他是上良乡右集村人,早年曾和于大爷一起擀毡,过去是很好的搭档,现在又是儿女亲家,今天特地赶来帮忙。杨福民老人还带来了他珍藏多年的牛筋弦,并亲自上弓紧弦。两位老人已有近20年没有擀过毡了,今天重操旧业,还是那样的默契熟练。一会儿老哥俩就吊好了桑木大弹弓。于大爷将炕好的羊毛摊上铺,杨福民老人自告奋勇先开始起弹。
/ W- S$ _- S+ p3 A: _" V4 P0 r “当子当子当……”随着杨福民老人手中的木槌拨动那紧绷着的牛筋弓弦,窑洞里便响起了一种充满韵律节奏浑厚有力的铿锵声……这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当子当,三斤羊毛装裤裆”引起了在场看热闹人的笑声。一旁的于大娘给我们解释说,过去人们穿大裆裤,毡匠们也一样。小娃娃们说的这句顺口溜是笑话毡匠偷羊毛哩……杨福民和于立农老人同龄,今年都70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什字塬上有名的擀毡匠人。杨福民老人的杰作是曾擀出过一张宽5尺,长6.5尺,重16斤羊毛的大毡,至于擀了多少张,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数目了。
* p( H% C; Q; U O) n& |搓边 趁杨福民老人弹羊毛的功夫,于立农大爷和儿子准备洗毡用的案子。于立农大爷的杰作是曾擀出过一条重12斤羊毛的大毡,而且还做出过毡袄、毡坎肩、毡裹腿、毡袜子、毡靴、桌套、椅套等衣物及用品。他麻利地准备好洗案后,忙赶来弹羊毛,换下了亲家杨福民。# q9 p3 M- a! X6 e0 a" Y" C
两位老人今天要做的是一条重4斤羊毛的单人用毡。一个小时后羊毛全部弹好了,下一步就是摊羊毛。摊羊毛也叫摊毡,就是把弹好的羊毛在竹帘上摊出毡的形状,并洒上开水,这是擀毡的第四道工序。羊毛摊好后,将帘子卷起扎紧,用脚来回踩踏滚动,使水与羊毛粘合,这一步叫滚胚。半小时后,于大爷解开帘子,毡的雏形已显现出来。两位老人仔细地将毛边向里折起合边,然后再次用开水洒湿,进行第二次滚胚。帘子终于打开了,毡胚已经粘合成形。于大爷说这下可以擀毡了。
7 c/ } m0 D% | 擀毡也叫洗毡,这是第八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必须用开水泼洒在毡胚上,两位工匠赤脚踩蹬,而且要心脚合一步调一致才能完成。这样洗过数次后,毡胚变得厚实紧密且越来越小。于大爷告诉我们,擀毡的妙处就是摊大洗小,越洗越小才就洗好了。双人大毡须洗40遍左右呢!
+ k( C0 i1 L* L2 Z4 R Q! A 一个小时过去了,随着洗水越来越清,毡也就洗好了.两位老匠人铺开毡胚,用双手将毡的四角捶扯成方形,再将四边撮平整,这时一条宽2.5尺,长6尺的单人条毡就做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