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丹与沪上各界人士座谈记

0
回复
175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 1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期:2007-01-16 作者:李小佳 夏斌 孟知行 尤莼洁 林环 实习生 董文君 来源:解放日报
[/td]
文化对心灵的温暖使命* |- B$ B8 y- y2 G5 W7 |8 P7 g9 L     《论语》面世两千余年,注评汗牛充栋,于丹的《〈论语〉心得》胜在通俗? ( M) J5 [" d! z2 @8 E: `/ _ }  在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团市委与本报上周六联合主办的座谈会上,于丹与沪上各界人士坐而论道,主题就是《论语》与“和谐”…… 5 f9 e1 ]( c! @1 w4 x 4 U( z! e* ^; l9 C; H  说于丹, H% A) ~1 r4 ] & N% y" y+ r- }1 B- h( u- j   邓伟志(上海大学教授):于丹老师是拉着孔子的“拐杖”,把他拉到了21世纪。这本书“尊孔”但并不“媚孔”,“批孔”却又并不“倒孔”。这样一个分寸,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第二个感受,是孔子周游过列国,但是,他没有周游过世界。所以,孔子的全球化意识很淡薄。而于丹老师把孔子放在世界文化中评价,运用欧洲文化、东方文化找了一个评判《论语》的坐标系,给它定位,从而比较恰当地找到了它的位置,并使它能够走向世界。对《〈论语〉心得》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我想,当有的国内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还不如外国学子时,就会引起我们对于传统认识的反思,重新思考如何尊重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0 u* j9 T, Z7 E3 J+ ` 2 ~6 b. E& H3 Z4 x8 v- P8 \9 |" Q   陈高宏(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我们如何用一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主流价值理念,来塑造民族精神?从您的成功,我得出启示,是要达到四个“化”。一是大众化,就是要非常日常的、非常家常的这样一种态度,来表达感受,不能浸透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却不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二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一定要拉到现实上来,就是我们讲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三是个性化,一定要有演讲者本身的个性。第四点不是很成熟,但我觉得似乎还是要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才能在当代社会中最迅速地占领最广大的空间。1 R1 j, a" z) f, |& K6 ~- B 6 g0 a( L8 v+ ~0 }  顾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华书局很经典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20多年了,每年也就两三万册销量。现在《于丹〈论语〉心得》,去年11月26日开始首发,一个月突破100万册,到现在突破150万册,刚才我打电话给中华书局,春节之前备货200万册。纯粹从销量来说,这个差距太大了!很多读者知道中华书局出这本书,疯狂地给我们打电话,结果书店来订货的只占20%,而80%都是读者自己要买的。这本书拓展了我们推广传统文化的一个视野。一是必须用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经典,二是必须解决当代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 Q, [7 ^: S& k$ i% ~3 I$ f . T" a. s) e7 P; b" l: `  丁荣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于丹〈论语〉心得》、《品三国》等书籍的走红,标志着大众文化在与精英学术的较量中胜出?我认为,这种观点不成立。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相当程度上应是两者的有机融合。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集全国500多位一流学者20多年的努力编撰而成,1979年出齐全套以来,已发行5万余套100余万册。面向大众的历史文化普及,成功者当数黎东方首创的“细说”中国历史体裁。它源起于抗战时期在重庆的“讲史”盛举,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一定意义上说,“百家讲坛”是黎东方讲史风格在今天的延续。传统文化要继承,必须创新,即是回应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自己的心灵问题。 4 q2 D. m& [2 H3 j6 X: p % j6 T# n' ]1 {0 {7 q2 S0 u  李进(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一说都知道,您拥有很多“粉丝”。但我想,这些“粉丝”不是孔子的,而是于丹的“粉丝”。这个现象就值得我们反思。一是大众问题,文化如何为大众整合,另一方面我在反思,是不是还有点虚拟回归的意味。年轻人成天在虚拟世界里面,他看了你这东西,还存在这么个真实世界。二是受众问题,于丹老师这本书尽管在说理,但用了你能接受的语言,传统的经典著作能不能也在语言转换中让大家接受?三是从众问题,流行的东西是会产生一种递增效应,于丹是谁啊,不认识你就是土老冒了啊,赶紧看。我很感慨书能发到那么大的量,能起到作用就是好文化!% H2 N" m! L4 e( s& A# X 6 W2 t) q: o" O: }3 A0 I8 |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于丹老师讲《论语》为什么能刮起一阵风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上有地位,普通老百姓在物质享受和占有上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想像的,但是我们的心灵却无法实现安定。“和而不同”,“不同”今天做到了,但“和”在哪里,肯定要有一些最基本的公共价值、核心价值、公共文化能够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认同。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主要是在学院里,“面向同行,背对大众”,在义理上越钻越深、在考据上越做越细,却和广大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相行渐远。所以我想,儒学恐怕需要一个转向,要由学院走向民间,走向教育和“教化”。从这次于丹老师讲《论语》心得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教化儒学”的端倪已经出来了。当然,构成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除了《论语》,还有很多。希望有更多领域的研究者能“立足学院、面向大众”。: e7 D l! v) A& y6 d6 B) y, [- B ! {1 t2 K1 C1 x  施索华(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于丹老师充满感激。因为您让那么多说着英语汉语加网络语言的青年,知道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知道什么是“温良恭俭让”。我们现在倡导和谐社会。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物质时代是双刃剑,失落精神家园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道德虚无感”。这个时候,《论语》可以说就给了大众一份精神食粮。: h t" h$ d% O7 y " y& b/ l0 O- N  胡建平(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上海对抓交通文明、“垃圾不落地”等都是很重视的。但市民很多文明细节还是需要一再提醒。你说他粗野,也不是;他内心里还没有上升到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修养,一种快乐,觉得做好事、散发友善是种快乐。他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我觉得怎么用好于丹老师的成果,让大众能够相信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精品,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K- o, u$ r$ V . j5 f4 T4 z0 w/ n- h! g  李国弟(浦东新区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我在社区工作,现在很多社区干部感到“本领恐慌”。对上访的群众讲,讲不下去;跟青年人讲话,听不进去;跟老同志讲话,被顶了回去。我看您在镜头面前,真是讲得妙语连珠啊。这一点在基层工作也特别重要。今年是猪年,我就给我们社区干部发短信:学学猪的三大优点,一是大耳朵,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二是大肚子,相互能够畅所欲言;三是大气量,有为人民服务的大胆识。在社区工作对群众讲话,不仅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还要形象生动。" T2 w: S& S. t# H$ }+ a5 n6 Y ) N# G2 j4 ~- N3 T4 h   于丹:今天能有机会见到这么多老师,感谢大家这样鼓励。从学术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来讲,我的这一己心得有很多不过关的地方。但各位前辈老师很宽容。在21世纪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人心何去何从?中国的“士”阶层的使命和担当在今天应怎样呈现?面对价值断层和社会迷惑,这是给知识分子提出的一个命题。也就是《〈论语〉心得》的学术价值是不高的,我只提供一个起点,试图去承载“道不远人”这样一个文化对心灵的温暖使命。我想沿着这一条路勇敢地走下去,把圣人的精神以消解膜拜而道不远人的方式传递出去。谢谢! * z3 F" H8 d" Q" e) S8 G8 {4 E: k! R/ ]8 ? w9 ?   看于丹 . b+ ?+ ^6 k0 \8 |) ]! o% W1 `, y% B" a7 f+ F   见于丹之前,先闻美誉。其书也有易中天言,是“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中,取了一掬清泉,虽简当,倒也令人惬意。 1 q& |! F3 C$ Y! [% X! a / }/ i$ p6 G4 f* [* _. W6 v1 x& O  抱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去拜见真容,就暗暗藏了几分挑剔:于丹你真有那么精彩吗? 0 B6 l1 V6 b( A+ f# P3 M" I: h- t   座谈会,于丹基本踩着点准时进场,第一个动作是环顾四方、颔首致意:“让大家久等了。”恰到分寸的微笑,确是遵从了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古训。 9 i2 ~& W" u4 E& D: D9 s$ ^- R 3 w0 ?, ]) n' e8 C( W8 [  至少,这不是一个被媒体惯坏了的“学术明星”———于丹留给记者的第一个印象。7 j: ~2 W& X5 [- q, W 9 I: \6 g1 p+ ?+ R7 n( W  在近两个小时的座谈会上,她始终保持了谦和有礼的姿态。和电视上那个慷慨激昂的于丹不同,乃至会议进行了四分之三,于丹还是一个倾听者。别人发言时,她习惯身体前倾,双目凝视,唇边一抹若有所思的淡淡微笑,听到会意处则轻轻颔首致意。 n; ]0 L" T3 M2 N7 v/ E B- n0 C$ v ~3 F5 T( c  她的发言开头并不语惊四座,但说着说着渐入佳境,是典型的“于氏”风格:辞藻华美且脱口而出,旁征博引还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又滴水不漏。她惯有的磅礴很容易征服听众,那份机敏与沉稳却绝非天生。动情处,她说起自己4岁始读《论语》时的懵懂,21岁读古典文学研究生时的痛苦———那是萨特黑格尔流行的上世纪80年代,她埋首于先秦诸子,经过“灵魂的分裂,炼狱般的煎熬”,才在冲突中完成融合,以“大文化铸就大人格”。 . Y# J& P7 J7 D& o8 C * R, U& \" t v* N: x2 S9 m  坦率自然,性情中人———于丹留给记者的第二个印象。: p) p7 [: D$ }8 E+ y 1 ~. k) y+ x. H; w9 Z, R  最后说说常常被提起、也是屡屡被强调的外表问题。修饰有度,比照片上更漂亮———于丹留给记者的第三个印象。 ) v! O' `7 J' l" M1 Z3 ]1 U: A4 b" i   听于丹- }' Z2 O6 u( M4 s L" ^ " Z6 r2 s6 J$ h7 ~& [/ w   ● 《论语》是什么?智者不言,孔夫子在两千年前缄默微笑,而记录在书中的那些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尘埃。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不远人”。, P) r0 Q3 I1 f- D @% d6 `2 T+ ]6 E # r3 V* v s; C" g   ● 什么是仁?二人也。学生问孔子,何为仁者,孔子回答:爱人;学生又问,何为智者,孔子说:知人。以不惑的认识来面对自己,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勇敢的气度对待社会,这就是“仁”。仁者有大智慧、有大勇气、有大胸怀。他的聪明是了解自己、洞察他人,他的聪明是看心。看清一个人的心何去何从,看清一个人坚守的立场和底线,看清世事变幻人的欲望如何沉浮。 5 ]( e2 E7 q' M % q: N' \, p; V) t4 ]+ r2 A: ~  ● 每个人都有外在和内心,关键是找到让两者调和的这一点,这个点,就是生命的“达·芬奇密码”。《论语》这样写: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如何能使这两者兼得?答案不在《论语》,而在《庄子》里:外化内不化。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顺应大千世界的变化,同时又保存内心的自我;为自己开辟生存空间,又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种平衡也许需要一生去调成,而它最后的融会是一种“大道天成”,一个快乐的过程。9 B8 e2 R2 S; X2 X }" H-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