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2 18: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荐] 巴赫比于再清胜算更大
" v+ o, i2 Q6 t+ T/ G, s3 M 作者:易剑东 * Z9 X9 u6 q/ i- \) T1 ~
近日,从罗格流露出2013年退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位后想颐养天年的想法后,国内某大报开始炒作这样一个事件:于再清可能在 2013年当选为第九位国际奥委会主席(其实更多的媒体说的是“国际奥委会第九任主席”,这是不准确的,目前的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第一个任期8年,可连任4年。这其实应该算两任,所以才有8年后连任之说,所以我们不能说国际奥委会现在只有8任主席,只能说有 8位主席)。
C8 k9 R* n( {. m 这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文章列举了大量关于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的相关规定和以往的情况,然后提出目前最有竞争力的是德国人巴赫,其次的热门人选便是中国的于再清。 2 X( I7 B8 d. P8 _" n) ]3 m2 o
让人有些不解的是,文章作者还有意说于再清曾指责周洋在冬季奥运会夺冠后应先谢国家再谢父母。 - F3 Q1 Z& K* i2 ]' V+ H, V* O
我发现,网络上对于这条新闻的评论多为批判,而且很多网友指向于再清先生。 , [6 S* q9 y( y+ Y! f: z; k
坦率地说,根据我个人的分析,2013年最有可能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应该是巴赫,而中国的于再清先生希望很渺茫。这里不存在我个人的好恶,而是纯粹客观的分析。我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的做法不敢苟同,一方面说于再清先生可能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一方面拿周洋的致谢说事,不知道是什么用心。
; M+ N! ^# ]$ a2 h2 C 为什么巴赫的希望最大,如果不出意外肯定能当选呢? , S3 v2 i. u: q$ }9 J6 y) S, V1 s
4 ]+ K3 p: ~% Y6 h; f/ B
且看我的分析。 8 r* O. } `$ }8 B; P" W
目前包括罗格在内的15个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1个主席、4个副主席,10个执委),只有4人比于再清年轻,其余10人的年龄都比于再清大。而在比于再清小的4人中,一位是2004年才进入国际奥委会的弗雷德里克斯(1967年生),一位是1962年出生的摩洛哥籍女执委纳瓦尔·艾尔·穆塔瓦科尔,一位是生于1952年11月26日的波多黎各籍执委理查德·L·卡里昂,一位就是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巴赫。前两人都是田径运动员出身,比较年轻,而且经历比较单调(局限在体育界),竞争力很小。波多黎各籍执委理查德·L·卡里昂是资深委员,1990年就当选,而且其经济科学、管理信息科学的学士、硕士经历以及在国际体育界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想想看,一个比于再清还年轻的委员在国际奥委会的时间比于再清还长10年,能说没有竞争力吗?
( ~ r/ H/ G: V& R; q0 o$ L! V4 ~ 当然,最有竞争力的无疑是巴赫。
4 E# L- p- ]5 m( E# y$ M2 j, q 原因何在? / x; U2 t4 V: G5 z# X
' e+ F6 Y9 Z* d; l* x 第一,巴赫的年轻和资历能彰显优势。 ) O3 d3 o3 Q: c4 s' A6 I
巴赫生于1953年12月29日,而于再清的生日为1951年4月 26日,两人相差2岁8个月。 ; Q/ h, D& R4 ^1 f6 x, K
自从国际奥委会实行新的委员年龄任期制(1999年 12月11日当选的委员可任至80岁,以后的委员70岁退休)以后,国际奥委会委员(包括主席)的年轻化就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任期为8年,可连任4年,这样一般来说,一位主席可以任12年。从国际奥委会内部要求稳定的呼声看,更倾向于选出的一位主席当12年而不是8年,所以罗格连任时居然没有人和他竞选。
) _3 {1 l! L; K- O$ ? 巴赫在1991年38岁就进入国际奥委会,比于再清早9年,可以说资深得多。按照国际奥委会2000年的新政策,于再清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任期到2021年,而巴赫可以到2033年。按照主席任期的推论,于再清如果2013年当选主席,甚至在通常的7-9月主席换届前就年满70岁了,严格说上半年出生的他第一个八年任期都满不了。反观巴赫,他若2013年当选,可以按照惯例一直做到2025年,然后还有8年的委员任期。
7 n/ \$ \8 a) @9 X2 M' R3 N; z1 h 从年龄和既往国际奥委会委员和主席任期的规定和规律看,巴赫早九年进入国际奥委会无疑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其他委员,年轻近3岁也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优势,因此巴赫比于再清更有优势竞选罗格之后的下一位国际奥委会主席。
S- X7 a1 ~! F3 ~0 E p6 \2 k( `$ D' \: t5 C2 l
第二,巴赫的奥运会冠军经历有一定优势。
! Q' |+ M% H+ I& F- H; C/ P 巴赫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击剑团体冠军,1976-1978年还获得过击剑的欧洲冠军和世界冠军,这种运动场上的辉煌经历是他成为体育领导人的宝贵资本。在国际奥委会现任的非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身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只有24人是奥运会冠军。虽然我们从《奥林匹克宪章》中看不到委员遴选中对于奥运会冠军的特别照顾,但多年来的惯例是:一个具有奥运会经历尤其是奥运会冠军经历的人参选,显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6 G& {& q* x: M+ h+ i: J* o
反观于再清先生,虽然有几个运动项目的特长,但从来没有进入任何项目的国家队,竞技水平没有达到过世界级水平。可以设想一下,在近半数有奥运选手经历的委员投票时,获得过奥运会冠军的竞选者天然地就会具备一定的优势。
y6 @% K2 B5 O2 I; P
4 u2 l4 G1 Y% S; W8 i 第三,巴赫的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稍占优势。 7 [; o5 a" W4 k0 L" R! [! S+ T
巴赫曾在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学专业,出版了不少法律、经济和体育方面的书籍,更重要的是他曾担任德国运动员新闻发言人、巴登-巴登第11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运动员发言人,德国2006年世界杯组织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现在是2011年德国女足世界杯组织委员会托管委员会主席,组织能力出色,口才甚佳。而他担任德国Michael Weinig AG Company委员会主席以及大量工商和产业组织负责人的经历,更是他广泛运用社会经济、政治资源能力的重要表现。
; A$ _( e4 G9 q. E- Y 中国的于再清从部队进入南开大学学习日语,后进入日本学习,获得的都是文学学位,这是相对比较软的专业和学位。在任职方面,于再清除了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助理之外,其余的任职经历多在体育界中,应该说经历相对比较单调。 # F7 B& P$ c. `9 \. C
两厢比较,巴赫拥有法律和政治学学位,同时活跃在体育界和工商实业界,其联系外界和掌握政策、扰动资源的能力应该说略占上风。在当前国际奥委会倡导广泛联系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背景下,巴赫相对“硬”的专业学习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历,相信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而做过发言人的巴赫在需要口才的竞选中,想必也会力图展现其长处。 & D! f' ~/ D, g2 ]2 H7 m
, y2 j7 n/ E; r" A 此外,在关于2013年的主席竞选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最后的竞选结果。比如《奥林匹克宪章》并未规定一般委员不能竞选主席,三年的时间里至少有目前78岁的墨西哥执委马里奥·瓦兹奎斯·纳尼亚要退位和增补新执委。比如德国在近代体育中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可能引起委员的共鸣。而更重要的是,当初何振梁也曾和于再清一样高居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但始终与国际奥委会主席无缘(有关人士透露,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还必须具有调动大量工商和实业资源的能力),这与中国特殊的体制有关。
0 V, u7 Y* F. F$ a0 X! ^5 O5 w 我认为在三年前就炒作谁接任罗格,有些为时尚早。但既然有人提出这个命题,我还是忍不住在这里罗嗦几句。再次重申,这里不存在个人的价值判断,纯粹是根据相关规定和惯例做一些推论,不当之处请读者原谅。文中提及的于再清先生与巴赫的一些比较,也仅是根据文字信息的分析,可能未必准确和全面。
- c" }. O5 Z( r; T0 M&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