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2
- 回帖
- 0
- 精华
|
清朝以来,通许就有“于娄半县”之说。......; _* x) w3 H! C8 W7 z
- |- S+ T. W) S6 h
沿通许—长智镇公路东行7华里,在六营村东,便看见一片墓群,占地 173亩,墓地柏树挺立,这就是通许县有名的于氏祖茔。明、清以来,此支于氏以为六营岗为祖根地,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并分布海外。旧时,农历十月初一,分布在各地的于氏来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1 O; T U8 g) P3 j$ [1 H- z0 v
$ @' z) M" g5 G' _- f5 \; C 一、合纵六营传伟略. O; ?( Q) R' D- _5 ]( c
r/ U' z$ [% B% L, H7 @六营地名的来历与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有关。明嘉靖《通许县志》:“六营在县治东八里,相传苏秦以合纵之术说赵,遂相六国,帅诸侯之师西伐秦,连营于此”。
5 q3 F# g* t& }3 h
# L0 o& Y$ }* X$ P, c' S 古代六营一带冈峦起伏,森林茂密,大河环抱,风景优美。乾隆版《通许县志》记载了古人在六营寻古的诗文。乾隆年间太学生莆田(今福建)人陈子京作:《六营》:“曾传六国此连营,一望深林天际平;密叶荫浓迷鸟梦,盘根偃蹇作龙行;日高似见旌旗影,风动犹闻鼙鼓声……”清通许人、贡生马图出作《六营》:“晓烟笼处郁林平,说是当年六国营;飞鞍为谁征士马,连兵何不惜苍生…..”
& B, @8 D5 U8 o0 Y& R, N: p& w
二、六营望族播四海
) n( Z& Y* J2 ?8 p3 T# X8 }
. Z6 N" q9 k6 }6 U' N$ E 同治版通许县《于氏宗谱》记载:其高祖从陇西(今甘肃省东部)迁中牟县(始迁年代不详)。元未,又从中牟迁通许六营岗。始祖于聚见此地群岗起伏,森林蓊郁,两河环抱,为吉地,遂定居于岗下开阔地带;把村东大岗定为茔地。于氏子孙在此地繁衍、播迁,人才辈出,成为通许县巨门望族,并形成于姓郡望。& J# r7 j+ v5 D
. ~0 Q! ]6 x, |1 Z( h( m! s% v; o 于氏有三个来源:其一,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邘国为氏,后去‘邑’为于”,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于邰镇一带。其二,唐朝时宪宗令天下复姓“淳于氏”改单姓“于氏”。其三,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令鲜卑族复姓“勿忸于氏”改“于氏”。
, x: _8 f2 `1 y8 W( y# @1 T7 a& Q2 B- X: L
郡望——是指古代某个姓氏发展过程中各支、各系成为名门望族的地纪念。同一个姓氏可以有几个郡望。
3 r6 \' q* l0 ]* a
' `& k& t( d+ W* D) A. U" s ...........................(以下节省500字). @( J+ e# f2 d! I# R
* f0 i* M3 J) o; J: r& K (1)六营岗于氏在通许县的播迁:通许县有304个行政村,607个自然村,六营于氏播迁65个村庄,集中在通许县的东部。清末,通许县有“于半县”之说。(2)在河南省的播迁:郑州、密县、洛阳、焦作、开封市、开封县、杞县、兰考、尉氏、太康、民权、宁陵、淮阳、睢县、南阳县、内乡县、临颖县、西平县、柘城县、永城、商丘、舞阳县、鲁山县、封丘县、许昌县、颖川县、方城县等。(3)向全国的播迁:北京(清乾隆年间发展成于家胡同)、河北(白沟河、井陉县、固安)、浙江(桐乡市、杭州市)。山东(济南、荷泽、东明县、巨野县)、安徽(萧县、颖上县、宿县、毫州)、江苏(南京、丰县、沛县、铜山)、山西(侯马)、陕西(吉山县)、新疆、青海、广西、甘肃(酒泉)、云南、台湾省(台北市)等(4)向海外的播迁:新加坡、西南非、美国、法国塞内加尔等。
$ {( v4 @3 ?5 R7 a3 s5 q& O5 t( T1 B I. b
三、阅尽沧桑说变迁/ M7 m# F8 K( b& u% w; A
1 `' ?6 m* ]& b
元未,始祖于聚定茔六营岗。洪武初年,二世祖于泰在茔地为祖先立碑。万历十二年(1584年),始建于家祠,工程浩大,建筑精美,山门飞檐悬铃,正面雕刻有二十四孝图,背面有通许名儒题字、题联。
& ? H. i% g: Q/ B& v# T( E3 z
7 F9 @% V: X1 J4 x& ?/ C9 n 此后历年多次扩茔地、修宗祠。1930年在通许县老城马号街建于氏宗祠(解放后为通许文化馆占用,宗祠文物毁于“文革”中。/ t4 h+ u9 o$ r+ Z
) s/ o. }, `7 q/ W; ?: E, H
1931年,地方名流为新落成的于氏宗祠题匾、题联。于右任为其书写门匾“于氏宗祠”;为大殿撰联:(1)“春至和庶物;风来想故人。”(2)“依德念前人,仰东海高门西平望族;馨香昭祀事,为嵩山壮色洛水增辉。”题额:“敦敬宗祖”。
* J5 J' |& |0 n8 u8 b: O5 E# t2 ~. C% W2 R- |
1979—1993年,于氏茔地87座古墓被盗挖。; T) K& Z& o/ n
2 ?; m q) m2 i3 m$ }" I3 [ 四、墓碑古树昭往事
$ m B+ g8 [ r7 X
$ y3 @6 c, V: C- S (以下节省800字)
; b; J9 _; x7 o9 R- {6 z2 ]3 [4 ~$ ~$ n( j
五、于谦祖籍有新说
$ A2 H, \. ~; \9 Y% {/ }+ i
+ l3 k- W8 V0 \4 p% { ................! m+ ?2 o3 Y+ R) ?
! x! v# r( h5 Q% M2 H* w# E
................." }3 e6 r+ u7 s- R
6 t/ }# w, g+ G l
卷末74页:“我于氏繁衍千丁有奇,自遭闯寇屠伤而清初复故园者数不满百。余以人虽无存,名或可考,因而搜墓志、罗碑文金铸石会之地,留心再四,得祖讳三百余,但莫知辈数,莫知后裔,实难派序入谱。然终弗敢遗也,敬刊谱末,俾后世得所稽查云。”在123个忘世单名中有“谦”字;在150余个忘世双名中有“九思”。
4 `. a5 A1 ?( S0 ]. R- l# ^7 _% } ?+ Z; J
六、丰厚价值待重识
7 r& |1 ]0 U9 ^% b6 m3 E" D" c
; S) t; L8 _( ~! i+ g! E8 O1 Z: _6 B9 \ 通许县《于氏家谱》、碑刻等包含了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民俗等信息。如元末明初年民族迁移的社会背景、繁衍与播迁、捻军活动、冯蒋中原大战、日寇侵华、黄河决口等都有记载,具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3 z0 y. \: j/ u+ _
) r7 a; C6 r* R! D! e0 c1 t$ l 12方明代墓志,不仅记载了墓主姓名、世系、官职、生卒、婚姻等,而且还有书丹人的身份,如“周藩鄢陵王府辅国将军云窟篆”、“明进士出身巡按浙江道监察御史村南冉崇礼撰”,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 d$ L6 { z$ h/ \
/ w# k5 L' D% W+ g& q
.......................9 ]$ D& n& P0 S+ Q1 H9 F" F
- ^. t/ }, H# ^2 x4 V ........................
0 g6 C% I+ N/ K2 }/ V+ o( }
; C P x. l6 c7 `: G7 s' ?5 J 六营于氏分布广泛于国内外,于氏祖茔具有姓氏寻根的现实意义,对于增强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丰富河南姓氏寻根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c. W% J# X, n9 l( D+ i/ U7 H$ ^/ o' E* W/ {) B+ N: I# t
六营于氏家族明清以来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或守卫疆土,或抗击外辱,或勤政为民,突出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爱祖国反侵略的民族魂。' \* u5 F: ]# k! M. J
. o: w9 {0 [% H- C5 l9 F: S1 N s % j; g5 c' H+ b0 e
% f% h% I* t$ ?3 A 关于具体的更详细的内容,请大家到县政府对面的 席殊书屋 ,找《开封名胜古迹对联揽胜》这本书,书里有对通许约70个姓氏(当然对于氏全面论述)、通许的大部分古迹等都有具体的考证!1 c4 J3 B2 u8 ] y; q" p7 y
# K0 `8 v1 P( u/ c 这本书中的文章,县志是找不到的,是最新的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