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塘头于氏

0
回复
165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5 21: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扬州东郊江都市境内有一个叫塘头的镇子,镇子不大,但是名气不小,老电影《东进序曲》里面就曾提到此地,在著名的郭村保卫战之后,新四军苏皖支队就驻扎在这里修整改编。现在这里已经和郭村镇合并,是连接扬州与泰州的必经之地。
        在塘头有一个大姓,即于姓。资料记载,塘头的于姓是明代名将于谦的后代。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少年于谦,眉清目秀,机智过人,能诗善对。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八岁时,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年轻气盛的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朱棣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户人家纷纷南逃。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大明朝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为官清廉的忠臣于谦,却在“夺门之变”后招致杀身抄家之祸,被害于北京城。据《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有个叫朶儿的人,本是曹吉祥的部下,在于谦行刑的地方以酒来祭奠他,痛哭不已。曹吉祥知道后非常生气,用皮鞭痛打他。第二天,他仍然祭拜如故。

        于谦死后,他的亲友买回头颅,把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正如相传一手明人的"梦于谦"诗所吟:空山血泪凭谁诉,万里忠魂独自归。后奸党伏法,于谦冤案始得昭雪,兼追谥为忠肃。

        从此,于谦族人开始四处逃难,其中一支落户即江都塘头,休养生息。

        到了清朝以后,塘头于家再次发迹,成为一带望族。据说其中一位于姓后人,其宅院可以从塘头一直到泰州。为了表示孝心,他为母亲建了一座姊妹楼,即前后一样的楼,楼下是花园。抗战时期,据说这里曾一度是江都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现在这里则成了敬老院。

        清朝末年,塘头于家更是出现了不少名流。比如,微刻大师于啸轩、清末翰林于齐庆、于受庆兄弟等。

        在塘头附近的泰州等地,有这么一句俗语:“想到塘头于家去了”,用来讽刺不讲实际、尽往好处想的人。这其中也有一个关于泰州于家的民间传说。

        从前,在泰西州边塘头这个地方,有一户姓于的人家,田地不少。一天,于家要想找块理想的坟地,这坟地得是块鱼地,这样葬下去就能大富贵。为了找到这块鱼地,于家一连请了头二十个(扬州方言,就是一二十个的意思)阴阳先生,东也找西也找,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

        说来也巧,这一天正当阴阳先生探水源、看地势、摆罗盘装模作样的时候,忽然来了两取鱼的,望着他们冷笑。阴阳先生问其因何发笑。取鱼的就说:“你们不是找鱼地吗?这有什么难的。”边说边往前面跑。阴阳先生心想:我们都找不到,你们俩还想找到?但是好奇心又驱使其不由自主的跟在了后面。

        不一会儿,他们走到一块高地,取鱼的用手一指:“这不就是!”阴阳先生哪里相信:“何来鱼?”。取鱼的拿起铁锹就挖,挖着挖着,挖到一块石板。取鱼的说:“鱼就在这里面。”阴阳先生们还是不信。等到把石板掀开,果然看见里面有两条鱼,其中一条一蹦就不见了,只剩下其中一条。打这以后,这里就成了于家的坟地,于家也从此富贵起来了。有人还说,如果不是当场蹦掉一条鱼,于家还不知要富贵到什么地步呢。呵呵。

        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不可全信。不过这于家为塘头一名门望族确属事实,姊妹楼即为物证。于氏后人多有名士也无半点虚言。

        今年十月份,塘头于氏后人向江都市档案馆赠送了《于氏家谱》、《于氏族史情况报道》和《江都塘头于氏族史资料》等珍贵的档案资料,其中记载了从明朝中叶到现在的塘头于氏500年变迁概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