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振(生卒年不详)字鹤泉,号秋田,一号连漪,江苏金坛人,出身书香门第。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癸卯科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没多久就进入南书房侍奉。雍正四年,他督察湖北学政。由于他擅自增添学额两名,遭到参黜,被贬为庶人。但因他生平学问无所不窥,博览内外典籍,研学精细,见解独特,所以三年后,他又重新由秀才考取举人,并调任行人司司副。 目录
/ ?: f& g' c8 @6 B1个人档案 9 d' n9 W0 p" q+ y% h
2生平经历 2 r0 }/ c* c1 M# ~4 n
3著作 ; l& i6 f7 m5 _- H/ W6 F
4于姓来源
( A7 J- `* l3 b D0 _0 `' b5金坛史上三状元 目录
( c8 \7 H* N* h1 D4 I7 I7 ^1个人档案
5 ?. I" m/ ?! ^2生平经历
8 Z7 {* @3 O7 [) G# h3著作 1 d$ @# H3 \& S+ A4 b( t
4于姓来源
: i. q4 x6 v) v5金坛史上三状元
8 O$ t6 l$ G. z7 E ^4 I收起 编辑本段个人档案
8 Q4 @+ r6 b" U9 R人物字画 姓名:于振7 R) r8 L7 w8 S$ A$ D6 X9 [
类 别: 文状元
, v6 O1 |/ a* x( | i, ^" V 性别:男: @3 R. W' s% ~* i0 y0 m
出生年月:不详
+ D" @. y& j- D. J 字:鹤泉
" w/ s& }8 i- }) z9 `3 e 号:秋田,一号连漪/ Z0 }( U q. {; ^. l/ U
及第时间(西历): 1723年 . u- b6 w3 W. m. R* @0 i# x" |
科 别: 癸卯科
' Q+ K: {$ B/ u; v3 X% [ 名 次: 进士第一人
7 E4 ]3 E4 z& G5 E/ k0 P 授 官: 侍读学士
3 H* N! P# j' F0 B 及第时间(中历): 清雍正元年
9 u" K( n% Q$ R4 H! I 朝代:清代0 _6 T' J; ^& J( q- q
籍贯:江苏金坛 / T. w7 O8 F" N( G6 _8 H" t
民族:汉族5 [8 X* |! ^0 x5 d) V0 L- O
身份:政治人物
7 u3 F( ~4 W9 B. r9 Y* O! q8 g 著 作: 《清涟文钞》二十卷,《清涟诗钞》二十八卷. {+ ^4 G. z* M) [ A% p. T* j; j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4 G4 q* H, o# z, m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庆贺他登极的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按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于振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于振提督湖北学院。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7 V; v& r8 d2 {1 {) Z8 j6 j5 u( U5 z
乾隆元年(1736),于振经户部尚书史贻直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考列一等。授职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年,于振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年,于振以编修提督福建学院。累迁官至侍读学士。7 d) r/ B- `, L; g& m% B& _& S9 d
于振素来不阿谀奉迎,为人刚直公正。在典考和提督学政时,秉公选士,奖拔真才,享有知人之誉。虽曾遭贬,终为荐举,复得起用。 编辑本段著作
5 G8 E; W- t+ i$ B2 q- p7 _ N 于振自幼好学,以文章、书法闻名远近。书法全然类似名家笔墨,后以书法造诣精深,被世人看重。收藏家视其书法为珍品。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评于振的行书为上等佳品。他也能诗文。雍正十年,于振曾为《扬州鹤》传奇作序。也曾参与修纂《子史英华》。他的书法、文章均为世人所推崇,颇有声誉。! Y0 y) \. C: r0 |
著有《清涟文钞》二十卷、《清涟诗钞》二十八卷。
1 |4 s1 |, k# z) U编辑本段于姓来源
4 s& ]2 v, B8 L9 G L/ Y" K* }1、出自姬姓,
: f$ {- m+ y- Q* P0 p姓氏图腾 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u V& j/ ?/ `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2 X. h( Y' i0 @. h; l6 N7 Q9 X5 R
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2 ]' b$ o5 o @. P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
) @# N# p* C& D6 |- p 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Y- _9 g7 _. P$ V( G5 R4 G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 ~. O T7 |/ S0 ^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2 q% R- D6 c3 @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 j1 I% _2 t4 |# }5 t; x
编辑本段金坛史上三状元
3 \$ X3 O7 S! E6 I& G, a" |状元郎 自隋唐开科取士,状元的产生要进过童生试和科举试两个级别六个阶段的考试。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孙伏伽考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至光绪三十年(1904),李春霖考取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科举制度历时1300余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全国产生的状元730余名,其中金坛籍的4名。% O) g/ @. Q. G
张纲是金坛科举史上第一名状元。张纲的中榜,科举制度已有490多年的历史。张纲,字彦正,号华阳老人,1083年10月22日出生于金坛薛埠。他由庠生升补为群伴宫(宋时所设大学)庠生,宋徽宗年间,又得到举荐进入太学。在应试内舍、上舍时均得第一,崇宁殿试被御赐状元及第,授除太学正。政和四年(1114),按朝廷律制,张纲可凭状元资格荣授承事,但因蔡京与司文柄不和,致使太学正职位拖至数月方予办理。张纲在国子监、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的任职期间,因与蔡京的观点常发生分歧,而倍受打击和排挤。后终因向徽宗皇帝进言,激怒了皇上被调离京都,出任两浙(浙东、浙西)提刑。
t( v- v: Q' e! n史惇是金坛科举史上的第二位状元,他是继张纲之后520年、明末战乱时期中榜的一位特殊人物。史惇 (生卒年不详),字子有。明崇祯三年(1630),史惇考中举人。崇祯十三年 (1640),闯王李自成挥师打进了河南,皇太极率领的清兵也围困了锦州,明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之中。而这年的会试,史惇从受教的在职举人直接同进士一起参加了廷试,并获得廷试阅卷特用第一而成为状元。皇帝御赐他和进士同等的任用,被授予户部山东司主事 (正六品),负责监管官吏的薪俸和国家粮食的储存和调运。
0 u3 q+ E7 K! O5 g: F F 于振是金坛科举史上第三位状元。继史惇之后不足百年,于振中榜。于振(生卒年不详),字鹤泉,号秋田。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以优异的成绩精通三场,在顺天府一举夺魁考取举人。雍正元年(1722)春,参加恩科会试,中会试榜。十月在太和殿进行殿试,雍正皇帝钦定于振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雍正四年(1726),于振督察湖北学政,由于擅自增添了两名学额,被贬为庶人。乾隆元年(1736),乾隆下诏特开博学鸿词科,于振考中一等,状元因此失而复得,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升迁为侍读学士 (从四品)。
" T; s7 M( @' f3 }4 u2 h, _/ W 于振在12年内,被雍正、乾隆两位皇帝钦点状元,这恐怕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于振的散文清新秀丽、极富文采,书法造诣也很深。在任修撰期间,与常熟蒋廷锡等分任《子史精华》的修纂,任编修时又负责修撰《礼书》和《律吕正义》,自己还著有《清涟文钞》12卷《南楼诗草》28卷。
, |8 B( k7 i# @ B 于敏中是金坛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距伯兄于振复得状元一年时间,乾隆又钦点了叔弟于敏中。于敏中,字叔子,号耐圃。雍正七年(1729),在江宁应试,中式举人,后赴京会试,却失手落第。乾隆二年(1737),23岁的于敏中参加会试中贡士,五月殿试又擢进士第一。于敏中由此与伯兄于振并称“兄弟状元”。于敏中以文翰倍受乾隆赏识,累迁侍讲、掌读讲经史、撰著朝事。乾隆十六年 (1751)擢任内阁学士,乾隆二十五年(1760)晋升军机大臣,乾隆三十六年(1771)升迁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四十年(1775),任国史馆和三通馆总裁、文渊阁领事、上书房总师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敏中病喘卧床,不久,病卒于位。乾隆诏优赐恤,祭葬如例,入 祀贤良祠,谥文襄。9 G4 `. K2 N4 K
" m5 m. G: R, j+ j; n- n参考资料:1. 雍正朝状元于振的书法 : V' u1 a" B+ b* U+ v4 ]
http://old.hynews.net/hhwb/html/2009-12/20/content_401344.htm
/ N4 q. D/ V, e# B+ Y2. 于振 " f* ?9 ]& U1 h# ~/ c% x
http://www.bjdclib.com/subdb/exam/examperson/200908/t20090818_22092.html3 Z$ p7 ~ w* u2 M C2 `
; h9 _5 H3 a9 s* t/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