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3 09: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题咏于谦(墓、祠、胜迹等)对联】
血不曾冷;
风孰与高。
——佚名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墓
于谦墓祠位于西湖三台山麓,分为墓区与祠庙区两部分。苍柏翠柏环绕,十分庄严肃穆。于谦祠由序厅、正殿、生平事迹厅、兵器室组成。其间阵列于谦年表、世系表、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画像和于谦青铜塑像;同时,以图画、照片、史料、实物等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谦洁”、“保卫京师”、“永垂青史”四部分,介绍于谦的高风亮节和悲壮人生。祠后左侧为于谦墓,两旁列石翁仲和石兽,墓前的祭桌与石香炉均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镌刻着这一副楹联。祠墓已成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优美环境的纪念类景区。
清风来六面;
明月转三台。
——余元钱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六角亭亭柱
公论久而后定;
何处更得此人。
横额:百世一人
——清·林则徐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序殿大门
踏进于谦祠堂。大厅门上所悬的横匾是“百世一人”,两侧是这副石刻对联。联语概括了于公的历史地位和生死际遇。跨入大厅,正中一块洁白的石灰岩上镌刻了于谦的生平事迹。大厅左墙上展出的是于谦的家世,右墙是于谦的年谱。跨出前厅一个庭院,左边有一口“忠泉”井,院中央蹲着一头独角犀牛塑像,这是仿照于谦在治理黄河时所铸造的镇河犀牛而制作的。后面就是于祠的正堂,三米多高古铜色的于谦塑像端坐在高台上,塑像背后是徐向前元帅录写的于谦著名的七绝《石灰吟》。大堂周壁是有关于谦在“土木之变”后反对南迁,果断地调兵击退进攻北京的蒙古瓦刺军队的大型浮雕群塑。空寂的大堂里只有我一个游客在徘徊,整个祠堂显得格外冷清。很多名人的祠庙纪念馆,这样朴素清雅的格局,这般清静肃穆的氛围还真不多见。
雨过山林竞秀;
月移庭籁无声。
——明·崇祯帝御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梦神殿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佚名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
双手扶明光日月;
一心救国壮山河。
——詹瀛生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
坐觉心胸绝生俗;
要留清白在人间。
——王荣初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思贤亭亭柱联
两袖清风昭万世;
一轮明月跃三台。
——胡澍沛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正门楹
少时大策魁多士;
晚节忠风愧后人。
——胡助撰、丁若延书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于谦庙,即于谦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明代“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年)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天地为心,是真豪杰;
圣贤作则,及大丈夫。
——李定楹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大门门楹
问汝何来,欲圆何梦?
徇吾所历,必应所求。
——福建·余元钱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祈梦殿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清·魏源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1)
联释同上。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
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清·魏源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2)
联释同上。
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
公真不朽,故居歆记地犹灵。
横额:热血千秋
——佚名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于谦庙(祠)座落在北京东单西裱胡同23号。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后,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两侧是这副木刻对联。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于谦祠占地约900平方米,现有建筑约600平方米。自民国以来逐渐又有居民进住,房屋年久失修,环境杂乱。于谦祠所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是长安街东西中轴线上仅存的一座四合院,周边都是现代建筑,2002年有关单位投资900万元,完成了该院37户居民的搬迁。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联释同上。
哈同园远出湖心,侵占湖广不少;
于谦墓近居山后,所领山色无多!
——佚名题浙江省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万顷平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这副楹联,生动地描写了这里的景色。解放前,“平湖秋月”可供游览的面积只有2亩多,而与它比邻的6亩多地,却被帝国主义分子哈同脔割,盖起了名叫“罗苑”的私有花园,高高的围墙挡住了西湖的视野,哈同花园高墙于1959年扩建“平湖秋月”时推倒。据说,哈同花园兴工时,有位爱国人士曾经作过这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对民族英雄于谦的敬仰,而对帝国主义分子侵占湖面建设花园表示愤慨。
重社稷、保社稷,百代馨香惠社稷;
咏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
——佚名撰、陆文锦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联释同上。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
——明·董其昌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墓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
——明·杨鹤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
杭州于谦祠位于西湖南面三台山麓。于谦为官清廉,不阿权贵。明天顺元年(1457年)2月,因“谋逆罪”在北京遭冤杀。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遗骸安葬于现址。明成化二年(1466年),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墓区由祖茔区和墓道组成,原共有七座墓,于谦墓居中,墓道两侧有石翁仲、石兽、牌坊,整个墓区呈葫芦状,严谨而秩然。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现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题咏于谦后裔宗祠联】
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
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
——佚名撰于谦后裔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于氏宗祠联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占地3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其中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于氏家族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县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68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迁来于家村,于东道留在南峪村,于南道迁往河南浚县。于有道刚迁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深山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艰苦创业,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24代。于氏宗祠大门上方挂有一块黑绿色金字大匾,上书“于氏宗祠”四字,字体苍劲雄健、气宇轩昂。旁边挂有宫灯,两扇黑漆大门,门槛两边是石雕门墩,两扇黑漆大门,门板上贴有鲜艳的红纸黑字对联。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建在高台之上,和14米、宽8米。门在正中,装有四扇花棂木门,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这副镌木楹联;楹联左右是砖砌三尺窗台,在这长长的窗台上装满花棂窗扇;祠堂之内宽敞明亮,四根明柱分列前后。东墙靠窗处镶有一块修建祠堂碑,碑首刻有“根深叶茂”四个叠篆,碑面文字清晰,字体秀美,文体简洁,是石头村重要文物之一。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神龛前面是黄缎围帐,围帐两边分别悬挂着“五股”(按于有道五个儿子分为五股)的家谱。每块家谱均以高过三米,宽过数米的白布制成。上端绘有彩色灵堂图案,下端绘有彩色牌坊图案;宽阔的中间部分,排列着星罗棋布的先逝者姓名。家谱前面均摆放着供桌,上面有铜制蜡台、香鼎和面制供品等。其他房屋均低于北房,供值班、集会、存放香火、供品、灯笼、乐器等使用。院内有棵古柏,此树有三个名字,三个奇。三个名字是:旋柏、龙柏、茶柏。三个奇是:树奇、枝奇、叶奇。“旋柏”:由于树身从下到上旋转着生长,好像一根拧紧的麻绳,所以叫旋柏。这象征于家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向上。“龙柏”是原名。然而此树自然生成生成五枝,寓意代表于氏“五股”、龙凤呈祥、龙的传人。最粗的一枝为“大股”,稍细一枝为“二股”,依次排列。其中第三枝向外探长直指北方,正好“三股”的人早已迁到山西大同,意外地巧合,令人惊奇。”茶柏“:普通柏树叶子苦涩不能入口,而此树却截然不同,其叶煮茶清香可口,回味无穷。据传,饮用此茶可升阳气、祛浊气、除杂病、解疲劳、明目聪耳、延年益寿,可谓一宝(但未经专家鉴定不供饮用)。总之,于氏宗祠,不说不知奇,不看不晓古。整个大院古门古窗,古碑古匾,古鼎古联,古井古柏,宫灯蜡台,庄严肃穆,一派山乡风俗,令人耳目一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