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 u* d# p8 c* X' T, ^, p4 [6 }作 者: 于丹
" C& C( M" l0 a! N4 j出 版:中华书局 ; d' e1 S7 K. d
发布时间: 2008年04月02日
$ `4 f1 C( D* K: k2 B1第一部分/ B, p/ v! Y: ?* j+ N) r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 X* ^# E- V1 a: S
0 F9 `% ^% W C% F& e6 K& r2第二部分
Y# c. y3 D4 r2 f《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我们今天该如何获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知"(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做"知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你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6 r$ t" N7 f6 C2 W+ ]
( e) E2 Y- i% F @$ }- f W3第三部分% x7 i/ S& d1 x/ y' N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 P& ^" p5 V( O, t9 C. @# Y3 A' Q( r& R9 W6 C
4第四部分6 P7 o& ]; e: y' U5 S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不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讲诚信,却都似乎活得很自在。难道,诚信竟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
+ E. y$ e2 K! v5第五部分2 y5 n# }' h, ~9 @7 W4 g4 o- T
第一次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大概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他很聪明,学习也很用功,老师就给他吃偏饭,每天给他多留三道题,让他回去自己做。这孩子就天天习以为常地做题。有一天,他把三道题做完以后发现书里头还夹着一张小条,也是一道题,只许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来。他想,这大概是老师多给他留了一道题。他就开始做题。这道题挺难的,他整整熬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做出来。他就拿着作业,晃荡晃荡回学校交卷。他把作业往老师那儿一放,老师一看就开始哆嗦,问他,这题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