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成立中华于氏文化研究会
5 p6 w# L! x8 V8 H 暨筹备会委员会的计划7 H6 u. u2 j9 k" b& L; T
" t4 M% e* _7 v# u4 L" f0 ~* j* B姓氏代表一个民族,一个氏族的血统,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三皇:伏羲、神农、皇帝;发展于五帝时代,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兴盛于周,壮大于汉唐时代,姓氏由元代的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世代传承,并相传,繁衍生息,从夏商开始,夏商王朝就封公族,贵族为诸侯,以国为氏,周文王克商、武王伐纣,建立大周王朝,册封大小诸侯国上百个,这在姓氏史上展现了显赫的人物史,而成为开国姓氏始祖。' K4 N2 |0 h3 d6 ~: f
华夏先驱,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教渔猎、尝百草、艺五谷、定姓氏、制嫁娶、演八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创造了龙的图腾,繁衍了龙的传人。# d: P! {1 @) @1 Q8 n
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二十四节。
2 H* l8 S9 @$ [8 j6 \9 L+ B" }皇帝轩辕氏、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历,统华夏。
, X. ~$ i1 }" M1 c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氏姜原,世居沁阳于邰,周后稷弃,发明种子、五谷、犁耕。在农业史上留下灿烂的农业文化,为于氏先祖。1 | N1 @& \! g& V* Z( j* \
周室姬姓周文王访贤,始文王八卦,建立大周朝八百余年,武王分封诸侯国,百家姓氏从此有开国始祖的历史。$ n1 V9 c) v6 N5 s$ b) Q8 M9 q; M
周室姬邘氏,开国始祖邘叔,周武王次子,姬诞,号鄂侯,封于国,守社稷祖业,弃铜剑,造铁剑,南征迁鄂,于氏子孙以国为氏,尊贵皇族。
2 m. g4 Q7 }4 L d我们的先祖,尚淳质重,地位显赫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发明创业,一代英杰。
0 s8 D8 l+ p4 s9 I邘姓氏族形成以后,主要在主根地于国一带发展,繁衍生息,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战争等原因,南迁到楚(今湖北省,鄂州一带),春秋周恒王八年(公元前712年),于国被郑国吞并,邘去邑为于,邘国幼主,西迁新疆,于田县建立田古国,融入复姓。唐朝元和初年,又省文为于氏。. g0 Z, Q* X0 N' g0 }
战国末年,于氏族人又扩散到河南南部与山东,成为河南郡,于氏望族与东海郡,炎城于氏望族,随后又迁徙河北、山西、山东、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于氏族人在这一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男耕女织,继承着姓氏文化的优良传统。
5 ?8 N( i$ h, r数千年间,于氏族人英杰辈出,人才荟萃,将相良久从多,保家举世敬重,西汉时,汉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三国名将于禁,南北朝时太傅于谨,高平郡于子安任陇西郡守封建平郡公的于子提,任内行长的于天恩,唐代诗人于皓,官至宰相的于志宁,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文学家于慎行,兵部尚书,明代爱国将领于谦,清代河道总督于成龙,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等他们的事迹为后人所传颂。
" x6 x& f* s2 P5 r8 H8 T近年来,我们于氏族人又呈现一批名臣贤相、鸿儒名流,中国革命烈士于方舟,书画家于佑仁、于毅夫、于省吾、于非阁、于振州、于永波、于光元等等,他们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家乡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近代于氏族人更是群英荟萃,他们辛勤工作,从事着党政军、文化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建设等各行各业,名人层次各方面的工作,为国家的振兴做出卓越的贡献,于氏宗祠,于氏家谱董事会将收集资料、整理、歌颂。
+ D5 Y7 W$ Y* |5 t0 s" V( |今天中国于姓,于氏族人总人口排在百家姓中第27位,人口806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2%,人丁兴旺,根深叶茂;世人所仰望,可喜可贺,立祠续谱,当务之急,宗祠危立,家谱孤本热血男儿拯救伟业。
5 ?2 b( D" r- ?; @1 s) d. ~姓氏,作为家族的标志,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并一直伴随我们祖祖辈辈,自古以来就收到国人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开放,周口伏羲中华姓氏节,新郑炎黄人文始祖大祭典,临汾尧帝姓氏节,洪洞打槐树寻根问祖的潮流,千里拜祖,已是百姓的话题,成为时尚潮流,回家看看,是人人向往的美好愿望。
s% ?) Z* L5 q& a邘国名胜古迹甚多,省内外专家、于氏名人,多次实地考察,有著名全国的明清建筑“铁瓦殿”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省级文物静应庙、社稷坛,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汉代古墓进行了研究,2001年9月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邘国人民圆满的承办了“邘国与于姓文化学术会”旨在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珍惜历史财富、复兴华夏、振兴经济。
N3 M7 i0 \, `. T: B6 U! D 2008年3月,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中华于氏研究会研究决定,在邘国故城修建于氏宗祠的伟大工程,同时修续全国于氏宗谱,为于氏寻根问祖提供线索场地,解除对前代历史模糊不清的局面,提高对家族的认识,继承姓氏文化的优良传统,追炎黄文明,朝拜社稷五谷,礼祭于氏开国始祖邘叔尊容,使海内外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社稷后裔亲情依依,于氏族人情浓于水,千里寻亲更亲,言语不同心相同。
0 t$ y0 s! m) t- z# L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于氏宗祠筹备委员会决定修建于氏宗祠的宏伟的工程,得到于氏族人的赞同,勤劳厚实的邘国人民与天下于氏族人共创祖业,真切希望于氏名臣贤相,鸿儒名流,于氏企业有识之士,于氏望族的大力支持,您的风范美德永传千古,让这一历史丰碑光照环宇,万代歌颂,激励后代子孙奋发向上。
* U: X+ A# b4 c0 V, u( B: U- E: O+ b* b
- E' H( K0 }- K备注1:邘国--于氏姓文化学术座谈论文。3 C1 q: b+ F" t8 L B5 s
于氏家谱
7 H# k8 D8 x7 S+ z 于氏宗祠修复平面纵剖面设计图。1 a g O! K: \. v; b: I3 ]
邘国故城重振雄姿,天下于姓夙愿再现。. F5 j5 u; F7 {0 P8 k
焦作沁阳市社稷坛生态旅游风景区总计划。 " y8 Y6 m7 c- j5 o5 y
" L- s4 _, X4 B/ L
备注2: 于氏宗祠占地15亩。9 k, O7 F+ q) x. Q( W7 Q
于氏宗祠建设资金80万元。
2 M: j/ D2 j% [# W 于氏宗祠历代祖像20万元。
, V1 F# w7 h: }9 a 于氏宗祠石碑五块1万元。0 W7 S' m! r" d7 y& }& h+ n3 c
于氏筹备会会费15万元。
; r Q( K r: G& b/ X* Y% a0 y 于氏宗谱5万元。
: J6 y. H+ F7 t 合计:121万元人民币
/ ^3 ?, ]; C" U) P' T3 ?: {
+ J7 {; D4 X& g. h
& a! ?' U8 C7 K3 p7 @& T F$ N! f1 o' J1 `! z1 v: q+ o% z5 G
协办方: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委) ]# a) p" p% `6 [ Y
中国河南焦作沁阳市于氏宗祠筹备委
, e" P6 Y8 h- a5 i; |5 j组织人: 于鸿玺, C6 b! |3 @- ^; e
2008年3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