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谦与于家村

12
回复
206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8 19: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岳飞齐名的于谦

       于谦像

在太原市窦大夫祠内,一块保存完好的“列石祠祈雨感应碑”,由于谦撰写的碑文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9: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山西大同的显忠祠

      
            于谦墓


                          于谦祠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袁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与岳飞齐名,为西湖添色的于少保,就是出生于杭州,最终又归葬于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永乐年间进士。曾任升兵部侍郎、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巡抚河南、山西时,他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

   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边关,明英宗驾御亲征,50万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京师动摇。瓦剌以“送驾还朝”为名,长驱直入,并侵占京师门户紫荆关。社稷危机万分。于谦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统率军民抗敌,瓦剌大败,终于认输献出英宗,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而遭杀害,时年59岁。七年后始得昭雪,遗体归葬故乡,墓侧建祠堂。
   现在,北京、杭州、陕西的大同等地均建有于谦的祠堂。于谦的祠,在杭州有两处:一为"旌功祠",在三台山墓旁;一为"怜忠祠",在其太平里旧居。北京的"于谦祠",位于东单西裱褙胡同。现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9: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发现一块墓碑证明井陉县于家村于氏村民为于谦后裔

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的于姓村民是否是于谦后裔,史学家对此一直存有异议。近日,在该县天长镇维修一座石桥时发现的一块350年前的墓碑,明确表明,于家村于姓确为于谦后裔。
    昨天,记者在井陉县于家村村委会院内看到了这块已经断成两块的石碑。此碑宽约半米,长约1.5米,上面刻着304个楷书铭文。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于秀书介绍。这块墓碑发现于古镇天长镇大石桥的维修工程。大石桥坐落于天长镇前的绵河上,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长60多米,宽6米多。为我市现存古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2006年对该桥维修时,对两侧石栏板及望柱拆下替换,发现了这块“于氏坟茔碑”。
   此碑立于清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经过仔细辨认,碑文上有“按家谱于氏乃肃愍于谦之后也。天顺末(1462—1464)有祖讳班乃徙至井陉。”等字样,详细记载了于谦的子孙迁来井陉后的生活及演变。
   撰碑文的作者姓名难辩,依碑文分析当为明万历年间举人。碑文称“于氏乃肃愍于谦之后”。“肃愍“乃明孝宗弘治年间追谥于谦之号,在史书上有记载。这与井陉南峪村于氏家谱、墓碑的记载及于家村等于氏后代的口传完全吻合。
    据于家村于氏家谱、于氏墓碑及本地口传历史称,于谦蒙难后,其子隐居于井陉县南峪村,1486年,其长孙于有道携三弟于南道迁居於白庙山下建址(现于家村),后于南道又迁至河南省浚县于村,次孙于东道仍留居南峪村。现南峪村于氏家族保留的祖谱,称其始祖为“少保于钱”。南峪村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于氏祖茔,墓地上竖有皇封字样的“少保于谦”墓碑,1956年修建石阳(石家庄至阳泉)铁路时,路从于氏祖坟穿过,墓地被迁至南峪村后的山坳里。“少保于谦”的墓碑“文革”中被作为“四旧”被毁坏,至今下落不明。但因史书上未有这段历史的记载,“少保于谦”的墓碑又未找到,于氏祖谱上的于钱的“钱”字与史书上于谦的“谦”又相左,所以,关于于家村于姓家族是否是于谦后裔的问题长期存有争论。于氏坟茔碑的发现,揭开了于家村是于谦后裔聚居地这个问题中的疑点,为进一步研究于谦及后裔,弘扬于谦精神有着重大的历史参考价值。
   于秀书告诉记者,目前,于家村正在对于氏宗祠进行整修,待修好后,将把这块石碑安放在于氏宗祠内永久保留。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9: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袖清风"的成语是从哪里来的?

这次走进于家村,又对于谦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比如,两袖清风的故事。和一首咏煤炭的诗。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他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于谦最出名的一首诗就是那首《咏石灰》。他借咏石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的气节。特别是那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已成为多少英雄志士的绝唱。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

    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实,他还曾写过一首《咏煤炭》,此诗表达了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爱,颇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迫歌》的味道。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发表于 2008-10-12 15: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有时间一定去看看
发表于 2008-10-18 22: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在怀疑这个村庄,那碑需要不需要经过碳12检验下呢,呵呵.暂时信着,找时间我们组织去考察下
发表于 2008-10-21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出现了一段于姓历史,老五我们永远支持你,继续努力吧
发表于 2008-11-30 2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于家争光,为咱家添彩。
发表于 2008-12-19 1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伟大
发表于 2009-1-14 2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 碳12检验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检测物质的年代我听说是用C14来检测的啊...
发表于 2009-1-16 20: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检测物质的年代我听说是用C14来检测的啊...
于老五 发表于 2009-1-15 11:05

哈哈,那就碳十四吧
发表于 2009-2-11 16: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辉历史,激励后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