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5-31 07:50 PM 编辑
" n6 H( b% Z% G* O6 r5 d8 z. c: D3 x; }- x
一门二省长 父子不同朝
& N* Z/ R' c, k, W- O) b2 I/ m( Z; g6 a
于毅夫# X+ R8 J! j# x% D" L- }
5 q' u# d& K: m. p/ m
双城重教育而轻官宦,民国版的《双城县志》,高中毕业生和女子学校学生皆能存诸于史,而大小官吏却挂一漏万。比如:杏山镇辛家窝堡大户于家,一门出了两个黑龙江省省长,竟未留只言片语,今补充之,以为稗史:1 o. q+ f% _5 g% P0 s7 T# {# X
: l" I0 _: A; v$ w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双城堡辛家窝堡于镇清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当时,外面大雨倾盆,孩子哭声如雷。于镇清是个饱学之士,他望着窗外的一片汪洋说,这个孩子就叫于成泽吧。) g# C1 @2 C5 L% G; v
" x( v& Z7 _/ ^6 r- ~& L2 {' p' g
于成泽是这个孩子的学名,“毅夫”是他的字,后来著书立说便有了笔名,叫“洪波”、“逸凡”。待他长大成人,“毅夫”又成了他的名。9 T4 [' `* H, Q# ^( C2 d
3 j% b1 n! V6 M# X6 ]" ^1 [
毅夫的父亲于镇清是清朝的秀才,字文波,后号龙门,此时还默默无闻。民国元年,方崭露头角,十月一日黑龙江省于龙镇设龙门招垦局,于公出仕,任龙门招垦专员。于是,举家迁往海伦,毅夫就读于当地私塾。后来,父亲的官做大了,被孙中山任命为黑龙江省宣抚使。宣抚使是多大的官?相当于省长。1917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黑龙江督军吴俊升通缉,不得不弃官举家流亡天津。
8 A6 v# ~9 {0 r" B8 ?% {/ ]9 O" n: n* m1 ~9 h0 l7 z
于是,毅夫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恰逢周恩来创建“敬业乐群会”,毅夫加入焉。五四运动爆发,目睹学生领袖马骏在集会上自伤太阳穴,血荐中华。感奋道:“国难当头,好男儿谁非热血青年!”遂追随周恩来参加请愿斗争。) R9 L+ _4 u7 D# l1 _
' D X* o% r/ X& l2 j5 ^继而,考入北京平民大学,结识许地山,开始写作,欲以文学振中华。转入燕京大学,与学友共创《燕大周刊》、《京报副刊》。后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与王统照、徐志摩为友,声名鹊起。五卅惨案发生,为燕大学生会代表,入北京学联,撰文声讨日帝罪行。“三一八惨案”发生,毅夫以燕大学生会主席身份,率同学去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下令开枪,毅夫冒死营救受伤女生。 u8 }$ W# e+ J3 J% q# k8 X
. c3 B! [( e/ ` Q4 @' E
1927年,毅夫毕业,投笔从戎。初任冯玉祥之北伐军编辑股长,以政见不和,不告而辞。是时,张作霖在北平组大元帅府,张学良兼任民国大学校长,应聘为民国大学出版部总编辑,兼图书馆馆长,主办校刊。张作霖被炸身亡,毅夫退东北,出任黑龙江省立一中校长,颇受万福麟赏识,名重一时。是年冬,毅夫发起黑龙江省护路后援会,赴南京请愿,无果。愤然离职。
( u) m4 w/ M, {7 N0 M1 }5 s& {# _0 {; g) D7 }$ A
东北易帜,毅夫受聘天津市长张学铭随行秘书。 九一八事变,张学铭被罢,毅夫迁居北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与高崇民、阎宝航等秘密成立“复东会”。蒋介石忌之,迫张学良逼其编入“四维学会”,而自为会长。毅夫大愤。1936年,经刘少奇、彭真决定批准,毅夫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北特别支部”宣传委员,负责编辑《东北之光》。! x9 ]( c) g( f, G; u R
: r) a, G v% _- u) d/ [5 l v- d
西安事变后,毅夫当选“东北救亡总会”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七七事变”发生,为弄清真相,两次化装赴卢沟桥,撰文揭露日军真相。北平沦陷,展转至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济南、沧州等地组建东北救亡总会山东分会,向东北军将领宣传走抗日救国之路。上海沦陷,毅夫到武昌主编“东总”机关刊物《反攻》。同年9月,陪同郭沫若慰劳李宗仁军,贺台儿庄大捷。“东总”迁重庆,毅夫往之。2 R, K: T( E3 r9 u& C' p
$ C4 M( y) W; F
“九一八”事变周年,驻重庆东北各团体召开纪念大会,“东总”贴出标语:“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国民党东北立法委员吴焕章责问:“写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即可,何必加到底二字?”毅夫厉声回答:“不到底,就没有东北了!”
& m, O4 @0 r8 K8 ?. Z/ h' ?* }9 S: x q) J7 i2 V' g, c
既而,毅夫任《反攻》主编,聘请萧红、肖军、罗烽、白朗、骆宾基、曾克、白晓光、师田手、孔罗荪、舒群等为编委。经费拮据,为之奔走,出版商慨叹:“为何要干这吃力赔帐的傻事?”毅夫答:“鸣蝉洁饥,不羡蜣螂秽饱。”0 I+ L# z. W& j0 N
7 c3 Z6 f! Z" \' ?4 f
皖南事变,毅夫奉周恩来之命赴香港,与邹韬奋等倡导人权运动。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失陷,毅夫组织小艇偷渡,营救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且亲自安排萧红住宿、治疗诸事。1942年春,毅夫奉命赴上海。转年,进华中解放区,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历任新四军情报部副部长,联络部部长等职。, b$ w, j! |9 P; }% G8 [ K6 Q
+ }! b. n1 w- R日寇投降,毅夫奉命带队奔赴东北,出任嫩江省政府主席,家乡欣然。光复军尚其悦派刺客欲暗杀之,代理秘书长、作家马识途见情况危机,对刺客自报“我就是于毅夫!”遂壮烈牺牲。
, C) Y A# l u# G6 P
. |$ A! |* u9 |8 Y嫩江与黑龙江合并为黑嫩省,仍任省主席。及至解放战争爆发,毅夫带队下乡,发动群众,组织支前。是时,土改正炽,乡人来揪其堂兄,毅夫不稍制止,竟被农民打死。初,毅夫当嫩江省主席,危机四伏,堂兄闻之,带枪来护。刺客来袭时,舍命周旋。然因成分高,终不免一死。毅夫唏嘘而不敢有一言。
# \9 N; ^3 i. @/ Q: I8 ~4 o9 E: l$ }
黑嫩省多少数民族。毅夫雅重之。亲自调查研究,把一直混居在蒙古族中的柯尔克孜族分别出来,给以独立民族之地位。柯尔克孜民族兄弟感激,在成立大会上振臂高呼“于主席万岁!”当时,许多少数民族居住深山,动辄将打来的野味送给毅夫。一次,把一只嗷嗷待哺的小老虎送来。毅夫不能却,送之动物园。
. M; X& O- a' h
# C1 m1 D$ h+ w( E( n9 n3 i0 k* H' Z共和国成立,毅夫连任黑龙江省主席,以东北解放区代表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会后被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不久,调中央统战部工作,任常务副部长。1958年,应党中央号召再次回东北,任永吉县委第一书记,兼任吉林市委书记。1960年,当选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因病退位让贤,改任全国第四届政协常委。十年动乱,被打成“大特务”、“东北帮”,身陷囹圄7年之久。三中全会后,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6月11日病逝。临终遗嘱,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接待亲朋好友来长春吊唁,将骨灰撒入松花江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