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8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680
- 回帖
- 0
- 精华
|
发表于 2007-10-10 2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小云南”考证
" I! F( @2 }# C. }" i7 k$ z. a% D 笔者搜集各方面的大量资料,会集“五省七地”各说,谨供宗亲参考(全部资料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请跟帖联系)。
5 x9 ]- y3 ]/ |$ [$ z G! H% O- e3 i( g, {
一、“五省七地”说: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的“云贵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山东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共七种。( }1 b6 z' v0 f
2 X) W1 ~/ s n" q$ p& ?' j$ y" c
二、历史上确有“小云南”的说法: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在今祥云县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225年,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都,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937年,段氏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虽云南县改为祥云县,但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以有别于云南省的“大云南”。上述事实说明,“小云南”的称谓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事实依据的。 : u3 {# M8 }3 P- |
$ t/ _3 F1 s N) [ 三、具体分析2 ^, f1 G, a1 c( p% F1 I
1、关于“云贵说”:
. N5 d7 L, r. A4 G! q2 m7 T, a, X 原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蓬莱县长在台湾修编的《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关于这段历史,在胡忠奎先生的考证材料中已有详述,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30万大军征讨云南,尔后大批家眷随军入滇在乌撒卫等地参加军屯建卫所。云南基本平定后,时逢山东沿海一带倭寇猖獗,于是这些汉人军民又源源不断地移防山东。4 B! r- c3 j: i1 y
对于此说的赞同点:当时向胶东半岛移民,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沿海的防卫力量,那么移民成份就很可能是从云贵卫所成建制调防过来的“军户”。如1990年牟平县志办调查,该县陈姓先祖陈升,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这与“云贵说”是吻合的。疑点:其一,把乌撒卫(今云南镇雄、贵州威宁县境内)一带称为“小云南”的只见这位蓬莱县长一人之辞,那段历史距他修编县志时已近600年,他的根据从哪里来并没有交待。民国《牟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都曾就“小云南”移民问题提出过推论,说明当时都找不到准确依据,那么同一时期的这位蓬莱县长何以得到确证?其二,乌撒卫一带从古至今也没有“小云南”称谓的记载,从地理位置上推断,与“小云南”也贴不上边。须知,一个小村庄的名字都会世代传承下来,何况那么大的一个“小云南”,即使被历史湮灭了也会留下些许的传说。3 ~: q1 y- J# |( ^( ^9 K- ?
2、关于云南“祥云说”:) V- O0 r% {0 C& x+ X% }
据《云南概况》资料介绍: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云南省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及云南州,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1914年(另有说1918年),因云南县名与省名相重,改其为祥云县。虽然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已有80年,但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祥云说”的主要依据是《徐霞客游记》中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且指的就是祥云县南的云南驿。+ {, }5 F' ~ {( i9 J, d. w' y
对此说的不同观点:其一,“小云南驿”不等于“小云南”;其二,即使有人称祥云县为“小云南”,也应是80年前原云南县改名之后;其三,经查明朝军事编制,当时并没有在云南驿大量屯兵,而在周围的州县却设有大理卫、楚雄卫、景东卫、姚安千户所、永平千户所等。另查《云南边地移民史》一书,历史上也没有从滇西南向内地大批移民的记载。期间即使有部分军民向内地移防,也不可能高度集中在古云南的一个小县城。' z x: v0 ]6 k
3、关于山西“云中之南”说:
* b s- D; ]* O2 W7 I# F 民国《牟平县志》记:“《明史·本记》载:洪武四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西晋以来,燕曰(恒)山前,云曰(恒)山后,号称燕云十六州。”民国《莱阳县志》记:“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时赵曰云中,秦汉时置云中郡……唐置云中郡兼置云中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则在云中、云州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唐代以后的云中县、州治所即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 g+ L1 K# I% D+ q8 i4 o “云中之南”,当指今山西省中南部,或延伸到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广大地区。
% ?( f( A) F5 X- g: b$ X" c7 ~ 对此说的疑点:其一,移民时间不相符。《明史·本记》记载从徙山后大批移民的时间是洪武四年,而《蓬莱县志稿》记载从小云南移民的时间是洪武十五年和永乐二年。另据1990年牟平县志办调查资料记载:孙姓在该县约7000户,其中孙家埠村和小疃村孙姓均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来;陈姓在该县约1500户,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二,移民目的不同。从“小云南”先后到胶东半岛的大批移民,主要目的之一应是为了加强沿海的防卫力量,而如果从“云中之南”集中迁来的移民,就只能从人口分布调整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考虑了。: R. I0 s4 J. W
4、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
5 O: \% K; E* n, ~& {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将山西两府51县的百姓分别遣送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又据民间传说,当时官府命移民全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登记造册,为防止逃跑,又在每人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作为记号,从此这些人及他们的后代小脚趾盖都是复形(两辨、瞎的)。关于这段移民史,民间广泛流传两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3 f1 K, J3 w* K5 N1 E6 U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r7 g% t0 X5 E; C# g- \. N/ J
对于此说,产生两点思考:其一,作为我国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洪洞县大槐树”是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小云南”的移民来自于那里,从祖先流传下来的记忆决不会丢掉“大槐树”而只记住“小云南”。其二,在小脚趾上砍记号虽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传说,但小脚趾盖是复形的却表明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共同特征,这一“防伪标志”与我们的“小云南”祖先不正是吻合的吗?* a% t0 v, o& e( d
5、关于安徽“凤阳”说:2 G0 L, g2 u3 S: K
虽然未见详论,但据《乳山市志》资料介绍,经民间调查考证,境内居民凡称先祖于明代从“小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多系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后戍边胶东落籍。看来,这一说法也是比较可信的。0 \& x. O0 u7 j; W0 u: M$ N0 {
6、山东说:
& m9 d6 G5 p/ Q# L* P0 i, o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a, M6 [* c2 l" i' \- M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 j8 Z( V3 I, t8 A' w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Y- f8 _7 S: b3 k+ c1 w
7、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未见详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