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
[/align]
9 H7 l+ N+ `- Q& }' \[align=center]目前青岛市政府已经在整修,新的形象将按照修旧如旧重现往日辉煌.[/align]4 W: G# W' Y' y7 _2 h9 r
于姑庵坐落于青岛市四方区错埠岭村东南石山脚下,东临“老虎窝”(现徐家村),南靠石家子山,西靠“担杖沟”,北靠“陡沟”,属禅宗五家(伪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的临济宗派。据传,于姑庵前身叫黄道庵,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初建时居住和尚(比丘)。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黄道庵改建成于姑庵。此后,一直居住尼姑(比丘尼),庙宇由当地会首管理。因此,于姑庵实属地方会首庙宇。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将于姑庵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在四方区政协文史办工作期间,对于姑庵的历史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我所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h; y2 D2 J8 F0 L/ K' r+ t+ m
0 k" h" _! U0 ^5 B. X9 I
[color=Red] 于姑庵的传说[/color]
" Q q9 _& Z, r# m0 U! C' f* `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的谋士袁天罡、李春风(两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来错埠岭村,选地建庵,建成后取名“黄道庵”。
' ^! l h) ?7 P9 x. Q 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胶东登州府(今山东文登)大水泊村的于姓迁移青岛错埠岭村安家落户。明代成化年间,于姓第三代有一位姑娘从小常随父母到黄道庵进香,长大后对父母包办婚姻不满,抗婚不嫁。婆家强行娶亲,花轿抬到黄道庵北边时,于姑娘趁轿夫上坡前落轿喘歇之际,用剪刀剪断头发,跑到庵前静坐一天一夜,矢志皈依佛祖。黄道庵住持认为她有神灵附身,答应其归入佛门,落发为尼。此后,于姑娘除每日烧香、念经、拜佛外,还帮助附近农户做了不少善事,深得乡亲们的敬重。& f) ]' J! Y% ]9 W0 F) O! X
当时,黄道庵附近有个河乌石村,村中有个叫马金怀的人,经常到浮山所赶集,往返路过黄道庵时,都要进庵喝茶水,并与和尚聊天。初时和尚热情款待,相敬如宾。时间一长,和尚对他逐渐冷淡,后来就不再奉茶。马金怀恼羞成怒,心生一计,收集了许多猪、羊骨头,埋在庙宇四周,然后到即墨县状告黄道庵,说和尚整天不务正业,经常杀猪宰羊,喝酒吃荤。县官带人跟着他到黄道庵,果然在庵墙的四周挖出许多猪、羊骨头。官府责问和尚,和尚目瞪口呆,无法辩解。县官大怒,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和尚全部搬出庙宇,又根据群众要求只留下了尼姑于姑娘。
# x/ S0 Q$ s: Z+ ~ l 和尚被逐后,于尼姑看到黄道庵小、神像少,发愿要修缮、扩建。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到处化缘集资。有天当她化缘到崂山枣园村时,见到一棵参天大枣树,她就在树下念经3天3夜。此举感动了当地群众,当大家得知她的用意是募化枣树建庵,于是就组织众人将枣树伐倒,送到黄道庵。她的行为也感动了周围居民,大家纷纷捐款资助。于尼姑备齐了钱、材料,择吉日动工,将原来的黄道庵进行拆除。新庵址选在原黄道庵址向南6米处(现在庵址),建好后取名为“于姑庵”。庵内共有正殿、东廊房、西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阁殿5个殿。自此,于姑娘在庵内收徒,一代接一代,庵内香火旺盛。. J [$ R! G6 S+ l7 s$ U9 f1 m
( c7 T& v6 R9 Q [color=Red] 于姑庵的重修与扩修[/color]
9 M5 e) E d: o7 W 有史记载,于姑庵建成后,曾先后5次重修与扩修。
, x0 `) Z4 x+ l8 L8 c" f 第一次,1908年至1909年对5个殿进行了里外彩绘,修后在正殿梁上刻写“山庙大清光绪叁拾叁年重修”,庵内现有一块破碎的募捐石碑上刻写有“万善同归,光绪叁拾肆年谷旦”。
, P: s. R$ P. a5 {6 Y; ^ s 第二次,1915年错埠岭村会首于京召根据广大居士、信男善女要求,用民间集资和庵地历年租金收入增建后稷殿3间。同时,修建了庵院墙,并在天王殿两侧增建了两个向南开的山门,在东山门的左侧建一钟楼。为便民通行,又在庵东北的南北村路修建石桥1座。由于修桥经费不足,于京召卖出自家5亩地,用此款进行了资助。
0 { L( l# M- N% x4 { 第三次,1935年集资修庵,主要对庵殿内外进行彩绘。现天王殿前一块石碑正面刻有“万善同归”,后面刻写化缘修庵人员名单,第一人为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捐银元50块)。石碑左下侧刻写“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谷旦”,住持:本诚;徒:觉真;孙:昌修、昌莲奉记。
5 T3 w7 {1 \2 \9 q 第四次,1945年集资修庵,对庵殿内外进行彩绘。正殿左前石碑正面刻写“永垂不朽”,石碑左下侧刻写“民国叁拾肆年敬立”。' @* @( {* x: y' i. @; N7 Q
第五次,1965年青岛市房产局接管于姑庵,在4间寮房(尼姑居室)的基础上,改建6间平房,供看守庵屋的人居住。
, m& D, F0 B: _; p3 Z1 S. X( A5 j6 B0 P$ w8 Z0 R
[color=Red] 庵堂和庵地[/color]
% U8 u- o* K. ]7 o 于姑庵在明代成化年间建成时,有殿堂11 间、尼姑寮房4间、磨坊2间。1915年扩建后稷殿3间。青岛市房产管理局接管于姑庵后,在正殿西侧原尼姑寮房4间的基础上,新建尼姑居室6间,保留磨坊2间,共有庙堂26间,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4 n" [* f4 O" ?+ h
从市档案馆保存资料看,在1934年沈鸿烈当市长时,于姑庵有地100多亩、山岭70多亩。庵地统由错埠岭村会首于京召管理,租给错埠岭村、洪山坡村及徐家村的农户耕种,每户3~5分地不等,农户向庙里交一定租金,统由会首管理使用。租金用于修庵、添置庵内各殿用具以及神像衣服和做法事等。
& H* ?( B! _$ z! `1 b K, r3 O 庵内尼姑自留七八亩地,种粮食和蔬菜。她们请了一名雇工,还购买了一头小毛驴和一盘石磨。有时自己种的蔬菜吃不了,便拿到集市上去卖。庵内尼姑们过着亦禅亦农的生活。
( z( s8 B! U, p5 T2 ~' ] ]) i$ G z( ?
[color=Red]两棵银杏树[/color]
- E' V4 ?. {* H& Y: U 庵内天王殿两侧有两棵古银杏树,长势雄伟,枝繁叶茂,是本地树龄最长的树木。两棵树身均高达30米,树冠径约为25米,树干胸径为1.5米。相传这两棵银杏树是明代成化年间建于姑庵时栽上的。6 c; X1 r( E# H
1964年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天王殿(殿面向北)右边的银杏树左侧的一很大枝被大风刮断,把天王殿左房顶和左山门打坏,但没打坏神像。此后,住持庵堂的觉真法师将银杏树断枝卖给双河盛砖瓦厂,所收入的300多元用于修复天王殿左房顶和左山门。1982年,这两棵银杏树被青岛市政府列为古树名木。! ~3 b8 w; |5 @
% ~5 _0 R" X: z4 t; Q7 s1 b3 E [color=Red]庵殿和主要神像[/color]0 N6 u. i5 Q% X3 g9 k% R, t- e7 H& v7 E
于姑庵初建时,有正殿、西廊房、东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阁殿,1915年又在正殿东侧增建后稷殿。各殿供奉的主要神像有:
+ _$ y3 Y; ]; N1 {! |0 k" ?$ l 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左殿奉药师如来,右殿奉阿弥陀佛。右弟子阿难和左弟子迦叶站立在两旁,两侧还有“护法”、“护神”各一尊。正殿的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坐像,即宾度罗跋惰诸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百惰?尊者、苏频陀尊者、诺巨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哩迦尊者、伐?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睢罗尊者、那迦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庆友尊者、罗汉宾头罗尊者。
# ]8 T1 ?, Y0 S5 _/ h 西廊房居中供奉大愿地藏菩萨,左边有“达摩”,右边有“愁夫”。殿两侧有十殿阎君,即秦广王、初汉王、宋江王、任官王、阎 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王道转轮王。传说中,他们分管着10个地狱。- a/ L& ^; d8 Q' Q5 k1 N
东廊房供奉“桃园结义三兄弟”神像,中为刘备,左为关羽,右为张飞。另有关羽帐下的“八大帅”,即王甫、赵累、马良、伊籍、廖化、吕凯、周仓、关平。0 ?: I2 k% G1 U
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民间俗称为风、调、雨、顺四天王。0 x4 u6 u8 E* a1 p/ `
南阁殿在庵院正南约50米处,独建屋3间,门向北与正殿释迦牟尼像相对,中间由1米宽的天桥连通,殿内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两边侍立着善财童子和龙女,左供奉文殊菩萨,右供奉普贤菩萨,神台下有韦驮和伽兰两尊。大门两边有金刚力士站班。每年于姑庵庙会时,尼姑在此门上张贴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上联为“问观音汝何倒坐”,下联为“因世人不肯回头”。
, ]1 d# H- V/ A! G" f, c8 o9 z! A 后稷殿是1915年在正殿东侧增建的,共有庙宇3间,主要供奉3位神像:正中为后稷,左为牛魔王,右为城隍。
" t6 G& h0 M1 R, p; t
9 S" B6 D( Z6 Q [color=Red]近代庵内尼姑情况[/color]& Z7 D9 W* `1 P6 K3 R+ Z9 b! n
于姑庵于明代成化年间建成后,世代居住尼姑供奉香火。据传,尼姑最多时有6人,最少时也有3人。据尚健在的尼姑昌莲法师和当地老人所忆,于姑庵近代尼姑情况如下:7 V. F, F k! `) ~( O4 w; ?
本成(法名):俗名杨小程,1892年5月26日生,胶南杨家山牛湾村人,雇农家庭。杨左胳膊残疾,嫁不出去。1910年由在错埠岭村当雇工的父亲作主来于姑庵出家,落发为尼。老住持死后,她接任。1959年4月17日病故,葬在庵前山上,终年67岁。
1 a) L$ |3 z, x/ Q2 K5 l( T 觉真(法名):俗名赵玉芳,1909年2月2日生,益都北城人,满族(察哈尔白旗人),高小文化。其胞兄游手好闲,不能尽赡养有病母亲之责。她为了孝敬母亲,于1920年与其母来青,在大英烟草公司(青岛卷烟厂前身)做工。赵玉芳长得年轻、漂亮,有大英烟草公司“牡丹”之称。当时流氓追随甚多,使她无法招架,无奈带着多病的母亲到于姑庵落发为尼,法名觉真。第二年其母病亡。1959年,本成尼姑死后,觉真任住持。1965年初,她与其他尼姑一起被逐出庵门,送至崂山王哥庄学习改造。第二年,她去即墨金口安家。1966年,她患病不愈而逝,享年57岁。
. h' c# _4 e, t0 a 昌修(法名):俗名王秀芳,1905年9月13日生,即墨朱家人,文盲。21岁时丈夫病死,守寡。1934年春天进于姑庵落发为尼。1965年回原籍还俗。1976年病故。
5 y; e b. Z* e4 h 昌莲(法名):俗名王香桂,1915年5月17日生,浙江永康杏花村人。家贫,8岁为人当童养媳。19岁丈夫病故,即在当年1934年秋季到于姑庵落发为尼。1965年回原籍浙江。1985年返回青岛,市佛教协会安排她在湛山寺内至今。昌莲法师为恢复于姑庵而不遗余力,托人写信上书省、市政府及宗教部门言志,并在湛山寺化缘募捐,以期早日实现夙愿。
0 k" X; @& N( Y, \% |7 n 隆尘(法名):俗名安文华,1924年9月7日生,山东济宁人。婚后3天,丈夫离家参加革命工作,她为掩护自己,来到于姑庵落发为尼。青岛解放后,其夫刘法宝来于姑庵认领出庵还俗,现健在,有儿女供养。& v3 ~1 H3 ~& v2 n5 ]
隆奇(法名):1920年生,出家来于姑庵前丈夫病亡,还有孩子。后还俗,现在德州市居住。+ Z+ ^, y) A1 S$ I" G
据当地群众反映,历代尼姑在庵内安分守业,受人尊敬,但在日寇、土匪肆虐的年代里她们也受尽了煎熬。在1940年一个夏天的晚上,三四个土匪闯进庵里抢劫钱物,因什么也没搜到,便向尼姑索要。尼姑们愤然拒绝,土匪们就用点燃的香在管事当家人觉真身上烧。觉真身上虽然被烧起了许多泡,但她还是没拿出一文钱来。为避免土匪再到庵里逞凶,尼姑们请示会长后,到错埠岭租农民肖相许家三间茅草房居住。肖相许的父亲不但不要房租,还给尼姑的住房经常换房草。尼姑本成等过意不去,主动让出庵地8.5分给肖家耕种。此后,尼姑们白天进庵烧香、诵经、做法事和到庵地干活,晚上便在错埠岭村肖家住宿,一直到1951年才回到庵里居住。/ Y. h8 M. x/ B5 [
& T+ D, c# e* H3 `$ T4 j4 F8 U0 E
[color=Red] 庙 会[/color]
* d" U8 x+ D O, j+ s; o# d; K+ M 于姑庵庙会历年最盛行的算是农历正月十一日的后稷(庄稼老)生日庙会。由于是庄稼老生日,农家为讨个吉利,求庄稼老保佑,获个好收成,都非常重视,四邻乡村来赶庙会的人颇多,络绎不绝。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庵里上供烧香拜佛,庵内香火极盛。市里也有不少群众来赶庙进香。那些趁庙会做小买卖的人,头天便在庵的周围占地盘摆摊。庙会上还有众多民间文艺演出和杂耍,如踩高跷、跑旱船、跑毛驴、耍龙灯等,此时热闹非凡。0 t" [- v: u, C" Q& Y
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纪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的浴佛节庙会。此庙会在青岛湛山寺建成前也热闹非凡,有了湛山寺庙会后,此庙会就逐年冷落了。" i! L2 K6 O& P" B
另外,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举行牛魔王的生日庙会,农家为了求得牲畜兴旺,在这一天去进供上香;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是财神爷的生日,周围农家也进庵供神上香,求得生财。建国后这两个神的生日庙会逐渐消失。
5 X, D9 S+ m1 X2 J( P4 ^. K. r9 R! q6 K 1965年“破四旧立四新”时,于姑庵各殿神像被毁,庵钟以及庵内设施被损坏丢失、庵内5个殿严重失修,有的甚至房顶坍塌。9 u) g' B5 S) D
自1993年9月至1995年8月,青岛市政府投资,对于姑庵正殿和东、西殿进行修复,对庙宇地域进行部分改造。% M0 x+ |$ P4 r8 E* G u
" i6 Q& g$ n* J. t# l.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