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静海于氏概况和家谱

9
回复
308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6 08: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坛管理提示:7 [) U$ T* Y8 Y) [
《静海于氏概况》由天津于福友提供,静海于氏家谱卷一为网上下载,很可惜卷二、三、四由于自己的懒惰没有能及时下载下来,目前下载链接好像已经不能使用,希望是一时的网络障碍)
  |9 W; I( [3 f* D
静海于氏概况
* S* e2 {8 C+ Y( I
于福友

. d' d# S5 c7 ?2 ]! ~! o. p+ C静海于氏是中华于氏大家庭的一个细胞,是于氏历史长河的一个细小支流,正如静海于氏族谱所述“于氏自野王封殖以来,源远流长,其支流派衍族党遍寰区。静海于氏仅支系之末耳。”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静海于氏的情况。 7 Z6 c* [3 y9 ]1 t* r
一、历史沿革. D0 h  X  g2 L4 m- y
始祖讳国羲,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先古山东文登县人居大水泊阖乡尽于氏,公少有壮志,甫读书辄慕鸱夷子为人。同兄国仁迁北直隶永清县信安镇,皆务农业,不教载而家境饶富。昭永乐礼,诏郡邑拔户口,人多怀土而重迁。公独概然曰,大丈夫何地不可以讬业。留兄占籍永邑,遂独应诏迁静海。负笈载头外,他无所取焉,既至编入卒口里七甲民籍,仍居农业,善经画,种植必丰茂,畜牧必繁息。未几而家境饶螃。其庭曰陶居,闲尝到子孙必以忠厚相(),以耕读共励,曰“子孙虽愚鲁,经书不可不读,能成立则出士为忠良,不能成立则务农守淳朴,此经久维世之法,子孙其共勉之。” # H! `/ B: y) z  d8 O- V4 L0 j' i
第二世、讳守直字及生卒年月失考。
7 b5 @4 j+ G. M. C第三世、兄弟三人,常讳希贤,字进德,以子监浩封奉义大夫,生而天性纯笃,心境灵敏,平生乐善好施,助婚丧,济贫苦,化导乡邻,金活物命,诸善迹详载墓道碑文。次讳希斌,字及生卒年月失考。
- ~( I3 W2 x! @+ I2 j第四世、兄弟四人,常讳俊,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伯门。
' W/ Q; k9 Q2 b: C次讳监,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仲门,明岁进士,初任宣化府万金都司经历,能赞画戎机,身先都卒寻以英宗返国,有护   功,升任山东济宁为知州。多政声,浩授奉议大夫。俱详载墓道碑文,英宗复辟后,公于殁,复加追赠钦赐葬祭,有敕赐龙凤御篆碑碣,官爵事功俱详载邑志。) [9 x8 {! R+ i+ N" r* J, O- }
三讳铣,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叔门。
4 C( z6 V' j+ x( |9 s三讳  ,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季门。
4 {: R% c* t2 D' q4 ]第五世、四门兄弟共十四人,仅叔门讳中,字宗礼,别号闲  ,生于明宣德葵丑年七月,卒于明成化丁末年十二月,在辛口祖茔有碑文,其余弟兄十三人除名讳外,字及生卒年月失考。
4 M9 E: f* e. B4 }! H第六世、四门兄弟共三十人,叔门讳乾,字及生卒年月失考,明岁进士。任山东高唐州训导,季门讳江,字潮东,弘沾庚戌年生,嘉靖已末年卒,在辛口祖茔有墓道碑碣,公性温厚和平,终身不忿志,友于敦笃,与从堂兄弟同居五十载人无间言,尤乐善好施,邑侯佳举行乡饮,闻公齿德敦清,公坚拒不预燕,并命子相辟私塾设教。5 O0 q4 S8 V* v+ Y# |# e! J
第七世、四门兄弟共四十人,仲门讳道行,字文焕,号霄涯,明嘉靖庚申岁贡士,任山东藤县高训导,升授山西应州学正,居官清苦,事亲孝谨,抚孤侄如已子,好学至老不倦。欲修邑志,有遗稿,未就而卒,俱载邑乘,并始创修家谱。后世续修,均宗其本。% m! q  X$ G+ S' Q- N% i
季们讳相,字失考,号左泉,明邑庠生,辟家塾设教,及后进俾诸子侄辈皆底成立。至()士就学者不惜馆谷之费,所造就人才甚广,声名由此籍甚。
! [  }5 Z& O* o% l  A& N第八世、四门兄弟共四十人,仲门讳崧,字子峻,号斗阳。娶李氏,盛年而寡守子,子死守家,有劝之嫁者,誓死不二,以浣衣业,寄食舅家,没齿不见色笑,年七十终,载邑乘苦节志。( P, p& y# R8 h' F
叔门讳廷风,子失考,为明王府典膳官。
' U/ A. {; I8 J1 m6 z叔门讳廷  ,子失考,为明锦衣校尉。
$ W( D& y3 e7 y) {, E- N季门讳学古,字子进,号训吾,为明岁进士。( A- }8 o+ D% {. M8 i
第九世、伯仲叔季四门兄弟共七十四人,仲门讳伯龙,字鳞伯,号鹏博,明万历丁亥年生,靖顺治丁亥年卒,明邑廩膳生,年十五丧父,事维母综理家政,身先勤俭,抚诸弟妹尽抵成去,偷闲读书,既长著文行名文传稿行世,卒葬城北祖茔,有墓道碑碣,城北祖茔既现在的静海县粮食局北侧,自仲门五世祖讳高葬此。有墓碑,有石龛、石桌、石香炉等,可惜的是文革浩劫尽失,未能留下一字。
0 b* x' E5 T! Z! o仲门讳龙图,子失考,号瑞四,乳名奇骥,明邑庠生,国初遇群盗,抗不屈,志死于寇,子寅五、寅六俱被虏,未入正谱。
7 P$ }. }' {9 a" t: \第十世后,因天津建城600周年纪念活动之名家十日谈,媒体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7 a( _- l6 K6 {, c
二、近代现状
3 K3 M# ?$ r: _/ z自第十八世起,族丁进入繁盛时期,尤其第二十世和第二十一世,仅谱载伯、仲、叔三门,每代就多达700人。自本世纪初已有第二十四世族丁出生,而每世先生与晚生的时间跨度就此较大。如第二十一世最年长者生于一九一八年,而最小者则在二OO三年出生(结至二OO四年)差距多达八十五年。而从第七世至二十世因外迁失续的族人多达300余名,有迁往东北三省的,有迁往边外平泉的,有迁往京城的,也有失踪的。此外,还有天津佟楼一支、津南小站一支、河南孟县一支,一九三O年续修的家谱各存有一部,但在九一年和零四续修家谱时均未联系上,而四门之中的季门自第十六世全门失续。现在只有伯、仲、叔三门。目前三门族人散居在静海县城、独流镇、陈官镇、中旺镇、靳家庄、四边庄、后毕庄、前双柳树、史家庄、大寨、湾头、胡连庄、岳家园、西滩头、大黄庄以及西青区的西流城。高家村、木厂等二十个村镇,目前健在辈份最大的为十八世连字辈,最小的为二十四世庆字辈,可谓七世同堂。
: j- _6 b' u, [% ^静海于氏后裔谨遵始祖国义公“子孙虽愚鲁,经书不可不读,能成立则出士为忠良,不能成立则务农守淳朴“之教诲。目前族人中有任教的大学教授,有从医的主任医师、骨科权威,有在军界任职的军官,有政界任职的领导干部,也有从事个体工商业的私企业主,但大多数都是务工务农的工人、农民。总之,不论是从事何职业、任何职,都做到了以忠厚相励,以淳朴示人。8 U0 S3 E+ Z" y' b; M, |9 w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静海于氏迄今六百余年,世及二十四代,而历代不泛学有所成、在所从事的工作有所建树、能为国出力、为民服务的有用之才,完全依赖我始祖孑然一身迁居静海所创造矣!) J+ O! w7 R) g9 L. f# t
三、修谱情况
, g; e1 Y& C& }- t静海于氏族谱由仲门七世祖文焕公创修,后世续修皆宗其本,时距始祖迁居静海大约160年左右。/ A* j; n' i! ?7 Y) n" p
第二次续修是在清顺治戊戌年,公元1658年,距始修大约90年左右。. T, l$ G6 U. M6 ]7 Z* [
第三次续修是在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间隔76年。, {# N0 d+ F% b& y! T/ ]
第四次续修是在清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间隔34年。
6 m4 f" b, d. P. |+ a- |' k第五次续修是在清嘉庆辛丑年,公元1801年,间隔33年。
8 l- T# I1 E& Q% e; I( ~第六次续修是在清道光庚戌年,公元1850年,间隔49年。此次修谱开始清道丙午年,公元1846年,历时五载方告完成。
& }) ^5 q- j2 M4 N$ e8 {( [. z第七次续修是在清光绪戊寅年,公元1890年,间隔40年。# O7 G( k, o; R- ?  F
第八次续修是在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间隔10年。
, O0 ^  u$ Y: f, e2 ~9 m第九次续修是在民国戊午年,公元1918年,间隔18年。此次续修版本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存有一部。
2 \5 R! P# {# S' g$ }0 [第十次续修是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间隔12年。
9 ~& ?1 w: r; f( F% l第十一次续修是在公元1948年,此次续修已经完成,印刷完毕尚未装订成册,因战火燃烧起而散失。  k% l5 O3 e# T/ O; `& A# y
第十二次续修是在公元1991年,距上次续修实际间隔为60年。4 f7 @6 z+ W1 s  |
第十三次续修于公元2004年,间隔13年。' A) k# v% t2 F/ }7 B5 D3 {- T( `
说到族谱,有一件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必须书上浓重的一笔,当时正处于十年浩劫破四旧的热火朝天之际,静海于氏族谱二部(1900年版一部,1930年二部),已被运到村外大法里准备与其它“四旧“物品一起烧毁,时任村公安的静海于氏的一位外甥,当他看到这两部家谱后,不忍心看着这如此珍贵的传家宝被付之一炬,虽决定冒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和牛鬼蛇神的巨大风险,偷出将其藏了起来,待到风声过后,将其交还给于氏家人,这族谱便是我们带来与大家交流的这两部,冒险为我于氏保护家谱的人,便是静海县为树村邢学田,斯人虽已故去,但其人其事我们静海于氏子孙永远铭记不忘。
/ j, i, B/ z1 y+ ?) [% {以上便是我们静海于氏的历史及现状,关于今后打算主要有三点:" F6 L% v( E' P3 f! q: p
(一)是在于氏宗亲的热心帮助下进行寻根,对始迁祖之系出支胍世次多方考证,为其找到归宿,以阅静海于氏族人寻根之梦,以慰静海于氏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 |5 M9 p  S6 S0 h4 v, H% B
(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寻找历代外迁失续的族人,此举也盼望能够得到各地于氏宗亲的帮助;
' A2 R* z& u# c2 h) A; b' L; D; g0 ](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因我们的文化程度,学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多参加一些于氏家族的活动,为于氏文化,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尽一点儿心,出一点儿力。1 r; {& f4 |( b& k5 U# D
                            , e1 ]/ p% E6 g6 x. H' c8 k
                                                
2011年2月9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9: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 l0 r# g, a$ z5 Z

! m1 h% v3 P2 ^9 R- @& r 11.jpg
- b9 U1 ?9 N! s& k6 \
: D- w2 f2 p. I5 t, D 12.jpg   V# D/ |9 N. W" c1 P! _

# Y" I7 L0 e; M4 A; R; X 13.jpg & ^. w0 K& ]. R* T' ~

+ z0 K3 c3 Z# s4 { 14.jpg 6 L4 J# `  R: p

& s9 M' Z% r' E7 D 15.jpg 4 H0 ~) P1 a0 D* I/ T4 F
3 m% h, B* R3 y! U/ X1 f  u
16.jpg
' T9 X# g( n9 P' ?4 m& O! c6 R0 P+ t6 R# e' N9 Z+ T, R
17.jpg
5 b1 B* A+ V4 p. O9 Z  ~1 x* o0 S5 T, s( e8 \, P
/ b0 }/ D% R5 C1 ~! ?; |
静海于氏家谱卷一共有图片178张,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的请留邮件地址,我将汇总发送,谢谢!有卷二、三、四电子版的也请能提供一份给我,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海于氏族谱卷一

静海于氏族谱卷一
2 i( i0 I0 T4 e( ~  N  b* p3 L(静海于氏文雅之盛在津门世家中颇可称述。《于氏家谱》始创于明嘉靖间七世祖于道行,经顺治、雍正、乾漏?嘉庆、道光、光绪,至1918年增补修订,前后达十余次之多,今存1918年抄本四册,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
- ?" u- T- K, [??据谱载,静海于氏原为山东文莱县大水波乡望族。初,于国义与其兄国仁同迁直隶永清信安镇,农耕为生,渐致富发家。明永乐二年(1404)诏郡邑拨户口充畿辅,于国义以“大丈夫何地不可以托业”的气派,留兄国仁占籍永清,而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独自应诏迁来静海,占籍辛口里,仍以农耕为生。由于他善于经营策划,种植丰收,畜牧业兴旺,家境更为富饶,并建有别业,名曰“陶居”。他常常教育子孙以忠厚相勖,以耕读共勉。他说:“子孙虽愚鲁,经书不可不读,能成立则出仕为忠良,不能成立则务农守淳朴,此经久继世之法,子孙共勉之。”
5 S0 e, d3 k  q, f" H  s. v& e自始迁祖于国义传四世为咯?鉴、铣、杰昆仲,分作伯、仲、叔、季四门,其中仲门人丁最盛。仲门十世于京字岱瞻,清初由静海辛口里迁居天津城南门内,乐善好施,不求仕进。
3 F7 J/ `: H' H??或许于氏子孙不忘其始迁祖教诲之故,所以后代出仕者、为文者先后相望。于京之子十一世于开,岁贡生,雍正四年改籍天津,官山东嘉祥县知县,好著述,著有《四书话》、《音韵谱》、《经纬字汇》、《家礼通宜》、《四字小学》。其子于扬献热心公益,工诗,著有《燕南存草》、《闽游记》、《津门食品诗》。于献之侄于豹文,乾隆进士,未及出仕而卒。豹文身短貌陋,拳能入口,然天资慧绝,一目十行,借书过目成诵,工诗,著有《南冈诗草》。梅成栋称天津人能自成家者,前有帆史(张霔),中有虹亭(于豹文),后有芥舟(金玉冈),故辑《津门诗抄》时,录于豹文的诗多达155首,其中《咏明史绝句》100首,全部收入,其推崇可知。高凌雯评三家说:“帆史之逸气,芥舟之清才,得于天也。虹亭取材富,出笔厚,优于学也。”(《志余随笔》卷5)9 c5 H7 g' F  `4 g
??于豹文之弟于峨文(一曰从弟),乾隆举人,历官山东嘉祥、鱼台县知县,直隶蠡县教谕,著有《雉翔斋诗草》。
& x* P9 o( v  y2 |% D( H??仲门十二世于凝祺,雍正进士,历官湖北孝感、安徽祁门知县等。其子于巨澍工诗,著有《寄庐诗集》、《诗赋》、《杂俎》等。% E! D* u. B3 ~6 x; L6 H- A8 K
??直至晚清,有于秉钧者,岁贡生,艰苦励学,以理学见长。于士祜,副榜贡生,候选教谕,工诗,与杨光仪等人相唱和,著有《南有吟亭诗草》,光绪十四年(1888)其及门弟子严修为之刊印行世。)
4 R2 H  i/ e& r1 V) |& S
- w+ a- P9 }. d/ w8 Z8 S
1.jpg
; E/ c+ `5 D" G7 M2 x/ }% s1 u
6 }5 ]# x/ s! L5 i 2.jpg . q. }) _& ^. m( T
2 N' E( E  X- S# r
3.jpg
8 q3 m- \; Z9 w! h2 m- N  P9 o2 w: i; ]% k& x4 X( X/ |  G0 v
4.jpg
* r3 D: t6 H! `( N, V7 U7 V9 C8 j( Z( B$ C
5.jpg
0 d+ Z* q$ j# _1 @. \! a* X
: M8 ]7 k3 `. W7 D/ `* {% b 6.jpg
" T. y- h' ^8 S3 q6 Z
, M( x. W6 Y# |6 L3 g4 S 7.jpg
4 @7 ?% d( A! x' F$ }  W3 j8 t- ~2 m& x1 [3 r7 ^; g& Q' ^6 g
8.jpg : t  J$ Y9 R* b8 E) G

/ j4 H3 A# _; d 9.jpg
发表于 2013-4-16 1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沙发!
发表于 2013-4-17 17: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未能接上祖源,但作为静海于氏后人一定顶。
发表于 2013-4-17 2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2:}    顶
发表于 2013-4-18 09: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3:}
发表于 2013-4-20 12: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莱阳姜疃西宅是于得万在明朝万历以后迁来具记载是始祖于得颜婆李妙冲自云南拨补军籍到赤山后到大水泊,发展起来而后分枝散叶,族谱上记载有千户于深的名字
发表于 2013-4-21 00: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