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三位较有名的于学忠,他们是国军上将于学忠、作家于学忠、北京协和医院教授,虽然职业不同,但在各自的岗位上励精竭诚,为中国的发展建设事业,解除人们的疾苦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请看正文。# c( u/ W4 f4 R$ l: o- u
1 ?, W0 l+ [3 n% s- o; @( P5 L- B j
将军生平' Y, p" r& \# G) r1 ^4 ?. V
国军上将于学忠
3 L O; f( ?. q( R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县徐家集(现徐家集镇)于家庄人,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东北军著名将领,抗战中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立下赫赫功勋。将军祖籍山东蓬莱,1889年11月19日生于旅顺,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父亲于文孚是淮军宋庆部下)。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徐永昌第二名)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在毅军中历任排长、连长,1912年随毅军进驻热河,1914年任林西镇守使署副官长,是年6月授中校衔。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旅长赵荣华系于学忠表兄),驻襄阳(起初,林西镇守使米振标不同意放行,后经毅军统帅姜桂题出面,他才于1918年8月正式上任)。1920年夏,直皖战争爆发,于随赵荣华参加对皖系长江上游总司令吴光新的作战。1921年秋,川军熊克武、刘湘号称援鄂,大举向湖北进攻。当时卢金山、赵荣华准备弃守宜昌,但于学忠建议固守,后得到吴佩孚的支持,守军最终击退了川军。自此,他为吴佩孚所赏识。宜昌之战结束后,他升任第十八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团长。1922年7月,四川爆发拥护孙中山的熊克武与拥护曹锟的杨森、刘湘两军之战。年底,他受命参加了援川之役。1923年9月,他被授予陆军少将衔。这年冬,赵荣华因指挥不力,吴佩孚遂令于学忠接任第十八混成旅旅长。1925年10月,第十八混成旅扩编为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他任师长(司令部设于施南)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北伐,他被吴佩孚任命为长江上游副司令。1926年冬,他升任联军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边防总司令。1927年6月,在北伐军打击下,所部已不服从其命令的情况下,于下野返回蓬莱故里,所部被冯玉祥收编[1]。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51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
! L- P2 |6 _3 q' I* G, H$ \9 U5 I2 m3 x; Z& K
于学忠将军
1 g( O" a# r8 o" m# p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 `, ?* D1 t% ?, B东北军生涯& X" b2 }* E9 ~5 L4 q; r9 M
将军为东北军核心将领之一,为少帅张学良之左膀右臂。5 \. q( I6 }: A3 j+ x
1908年(宣统元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1914年任热河林西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北洋陆军第18混成旅炮兵营长。1921年秋川鄂战起,川军大举进攻湖北,驻湖北的第18旅参战失利。适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临督战,于学忠往见吴佩孚,面陈战策,被采纳,经过5昼夜激战,大获全胜,得吴佩孚赏识,提任步兵第2团团长,很快升任18混成旅旅长,1925年10月升任14省联军第26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1926年冬任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边防总司令等职。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主力被歼,他于1927年6月离开部队返回蓬莱故里。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4方面军团第20军军长,后晋升陆军中将。1928年,任东北军第1军军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员、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9月,受命率领东北军第1军随张学良从沈阳出发,入关进驻北平,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
5 f' w; \7 s/ K十四年的抗战
- h/ n+ N/ w( I P0 K& b, F. p. ^5 a @. T" ?
1931年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8月改任河北省主席兼北平军分会 于学忠将军
' O0 [+ z: O2 }1 m委员。1933年4月任华北军第1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51军军长,1933年6月移师天津兼任天津市市长。张下野出国后,他手握重兵常与日军针锋相对。日本侵略军以于学忠为其侵略华北的障碍,多方利诱、威胁,甚至使出暗杀手段,于学忠皆不为所动。1935年4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6月后调任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1935年11月任甘肃省主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5届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冬任西北“剿匪”第2路军总司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他支持张学良“兵谏”,拥护团结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立场,并积极配合张的一切行动。1937年“七七” 事变后,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次年1月,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 将军给何柱国的信
. ~+ t1 `# u+ M' s {年,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指挥第51军、57军在苏鲁交界处与八路军合作抗战。次年,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初,蒋介石胁迫其前去台湾,于学忠不从,隐居四川乡村。
t* J! @9 w6 u1 A0 f/ o将军在建国后
+ K6 u2 ^2 ?: j. ~4 Q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
4 p* w( ?& Y1 N2 `在河北与日军斗争6 m7 O4 B& t* z) c" I4 ]
1933年蒋介石以将开始抗日为名,把东北军所有的旅,均改编为师。于学忠充当51军军长。该军辖113师、114师、118师3个师,驻扎天津、塘沽、大沽、马厂、杨柳青一带。在大沽构筑工事,防止日军在塘沽登陆。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1933年1月侵占山海关,继而入侵热河及长城各口,虽遇我军抵抗,但热河终于沦于日军魔掌。而蒋介石仍继续执行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说:“侈谈抗日者杀无赦。”同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把绥东、察北、冀东划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地区。《塘沽协定》后,蒋介石派黄郛在北平组织行政院北平政务委员会,并任委员长。于学忠兼任委员,5月,又兼任天津市市长。黄郛听从日本的摆布,在“非战区”内划出冀东特别区,以汉奸殷汝耕为该区专员。黄郛令河北省主席于学忠组织两个警察纵队,驻扎“非战区”内。于学忠在51军中抽调干部,购买枪械,委任张庆余为冀东特警第1纵队长、张砚田为特警第2纵队长(每纵队辖两个大队,每大队约等于1个团的兵力),到“非战区”驻扎,归殷汝耕指挥。这两个纵队后又改编为冀东保安队,1937年7月28日冀东保安队在通县杀死日军甚多,并抓获殷汝耕,拟汇合第29军进行抗日,这时第29军已撤出北平,保安队在西撤途中被日军冲散,大部分官兵回到51军加入抗日行列。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在天津以日租界为根据地用各种手段扰乱我军后方。利用失意政客如白坚武、郝鹏等收买汉奸、流氓,组织“便衣队”.经常由日租界出动,扰乱津市治安,当被我保安队击溃后,日特务机关长土肥原和日本驻屯军武官柴山亲自出面会见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妄想游说使于学忠与汉奸齐燮元等搞所谓“华北独立”,均被于学忠严词拒绝。日本特务机关又唆使日军士兵骑着马在中国界内横冲直闯,肆意侮辱行人,在河北省政府(现金钢桥花园)大门口小便,甚至抢夺岗哨的枪,进行挑衅,制造事端。于学忠再三向日租界驻军提出抗议,日军不但毫无收敛,反而更加猖狂。日特利用日租界的汉奸收买51军被撤职的团长曲子才及其同伙,窥视于学忠活动时间,几次阴谋刺杀于学忠。如买通于的厨师在饭菜里下毒药;买通于的副官欲在卧室内枪杀于学忠;派刺客在于外出途中行刺等等。这些阴谋活动,均被于学忠预加侦知和防范。未能得逞。1935年春季,于学忠忍无可忍,他警告天津日本驻屯军:“如果日军不停止挑衅及阴谋刺杀等一切险恶行动,即向日租界开炮!”此后,日军在天津挑衅行为虽有所收敛,但日本向北平军分会及蒋介石要求撤换于学忠的军政职务。当时何应钦即在北平,向于学忠通电话,请于自请长假。于学忠回电话说:“我叫外国人逼迫自请长假,我感觉太丢人,你撤我的职吧!”不久,何应钦与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协定》达成后,蒋介石任命商震为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调任甘肃省主席,并令于学忠所属的111师、113师、114师、118师向西安开拔,进驻陕、甘一带“剿共”。在于学忠任河北省主席时,有一次在省府闲谈说:“都说共产党不孝顺父母,你看人家周恩来对父亲不是挺孝顺吗?”于学忠率51军到陕、甘后,1936年春在西安于说:“你看蒋介石左右这一些人,没有一个好人,庸碌无能,光会贪污,营私舞弊,吃喝嫖赌,把中国搞得这么糟糕,现在我看好人还在共产党方面。”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于学忠由兰州抵西安参加张学良主持的高级将领会议,在会上表示支持“兵谏”,并在“八项抗日主张”上签名,积极配合张学良的行动。“西安事变”后,奉张学良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1937年1月,与杨虎城联合通电质问南京政府:“调兵西进是何居心?”并先后到杭州、奉化、南京、上海等地积极活动,要求释放张学良,因此获罪,被撤职留任;4月,51军调往蚌埠、淮阴、宿县,于学忠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8月,51军调往山东,负责海防守备,于学忠任第3集团军副司令。* x0 ~* h2 o+ A2 _
职位变动+ z; C3 h2 }4 V0 M# `! A0 |
1938年1月任总司令;3月率部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年改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任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51、57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日。1941年底任山东省主席。1942年5月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卸苏鲁战区总司令等职,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8年4月,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其去台湾,他隐居四川乡间未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3届中央委员。* H0 d+ q4 [+ g# d; K
逝世
0 X. ~2 ?' C. f) o+ H( |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 G5 u$ G% \& R4 i1 C相册# q* @, z7 s) z* \2 h2 K
1933年于学忠与陈立夫(右)[2]
# z; {$ e4 ~/ V3 e$ M4 F, k
, v3 m B3 L4 N编辑本段青年诗人、作家于学忠
+ M0 t: }, z) H+ W5 r* L于学忠,男,汉族,1976年1月1日出生于辽宁盖州市,中国共产党员。曾用笔名:文子、莫言、文岛等.。
: G9 q3 F. B, X$ C# Q+ K4 L7 g1995年6月供职于中国古代军事兵器展览馆,记者。《企业联谊报》记者。
/ J5 n, \5 Z9 L/ B+ I$ f. F《人文盖州网》创始人。
& @9 `, C9 a; ~4 L5 u5 k t h `# \主要著作︰6 S) W$ N/ _0 n1 [3 @8 s
90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先后在《青年诗人》、《深圳青年》、《故事世界》、《文学芳草地》、《当代工人》、《女友》、《读者导报》、《人生导报》、《诗友》、《鸭绿江文学》、《营口开发区报》、《辽河文学》、《中国石文学》、《九头鸟文学》、《卫星电视教学》、《南安文学》、《现代诗丛》、《北美枫》、《现代文学》、《民心网》、《中国青年作家网》、《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等全国370余家文学刊物、杂志﹑网站发表作品470多件.其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系《中国青年作家》、《金田》杂志、《芳草文学》、《人生导报》等多家文学刊物, 特约记者,特约编辑,撰稿人研究员,创作员、系《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文学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丛书》特约编委等职务. 5 H7 W. ~+ P" A3 @
1993年9月17日,有盖州市广播电台记者张立杰撰写的新闻稿件《文坛新秀﹙介绍于学忠的事迹﹞》一件,已于93年8月7日、9日分别在盖州人民广播电台、盖州电视台播出。
2 P1 _/ D$ u3 I Q9 U个人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辞典》﹙天马出版社93年10月版﹚、《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九四年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国家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99年8月版﹚、《光辉岁月“中华儿女荣誉档案”》﹙国家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9月版﹚等辞书。2 b! s4 M$ v7 Z( t ?! l
荣获业绩︰ 7 ^' B& o" q, S( U: p
●1990年5月30日荣获全国“凡人名言、哲理赠言”三等奖,其作品入选《凡人名言》一书﹙长沙出版社90年10月版﹚., N5 [" U" j6 A- P4 g
●1993年6月30日散文《面对生活》与《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办的全国散文征文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其作品结集入《青春五线谱》﹙春风文艺出版社93年6月版﹚.
; t6 n; X# @6 h! y4 g- q- \●1993年8月26日诗歌《再忆温馨》与《女友》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文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其作品结集入《女友》杂志. ! o, M! f/ B% O* i, e, f
●1993年3月5日诗作《问斜阳》在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发展奖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其作品结集入《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1993------1994年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94年12月版﹚6 b" m9 ~% Q/ `6 j' l2 ~
●1993年3月10日诗论《心中的歌》在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发展奖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其作品结集入《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1993------1994年鉴》﹑《汉语诗典九四年卷》﹙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94年12月版﹚. / E, a3 W3 _1 E* ~3 S
●1994年2月2日诗歌《国庆颂》与《诗潮》﹑《青春诗歌》﹑《中国诗坛》、《长城书社》联合主办的全国微篇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其作品结集入《当代微篇文学作品集萃》﹑《卷一》﹙华龄出版社94年4月版﹚: O5 D: L$ _" l" }
●1994年8月15日荣获首届《“但丁杯”同题诗大展》优秀奖。
$ c. F# R: C! l●2008年9月诗歌《神七飞天.神州崛起》在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力支持,中国宇航学会和国际在线等40多家网站共同活动组委会通过互联网,面向全世界开展了“探索宇宙祝福神七——我与神七同行”祝福签名活动,在征集共收到了来自全球的十几万条祝福语中,诗歌《神七飞天.神州崛起》荣获特别奖,并有幸被邀请赴现场观看火箭发射的宝贵机会.
+ ~! H- V/ z, {: ^) B- @7 J7 i●2008年10月散文《生命的奇观》荣获“我与《天下石》”征文大赛评选入围奖。( s3 e" o! L% g. a0 k4 B& o+ l1 |& Z
●2009年8月作品《淮安城之歌》荣获淮安日报社与淮安市城管局主办的“我心中的城管”征文大赛优胜奖。
4 z6 l" X T/ q5 e& n. J1 Z( ]●2009年9月作品《我们都是MACAO人》荣获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与澳门基金会主办的《澳门之歌》歌词创作大赛入围奖;作品收入《澳门十年》,《澳门之歌》歌词创作大奖赛获奖作品集等书籍。0 J2 Z# ]) ^2 Q7 N% a4 X/ u
●2009年12月作品《南充城之歌》荣获南充市城管局主办的“我心中的城管”征文大赛入围奖。
; G z- }# Y4 {" k. O0 y●2010年6月30日作品《民心网之歌》荣获辽宁省纪委、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主办的“迎民心网六周年”主题有奖系列征文大赛优秀奖。5 S3 @0 p- t7 y3 |/ I/ I f
●2011年6月作品《我爱你、民心网》荣获荣获辽宁省纪委、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主办的“迎民心网七周年”主题有奖系列征文大赛优秀奖。. r1 m7 l3 y$ n
编辑本段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简介
4 P( X# R# ^6 G$ i6 {2 d6 _
$ p% P! t0 q1 s8 U1 K3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w8 @% y! Y! M+ s4 L6 Q
于学忠,男,1958年生。1984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88年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91年获急诊医学硕士学位,为中国的第一批急诊医学研究生之一,毕业后留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1994年赴比利时LEUVEN大学学习,1996年回国.
3 u) ], ^! H' \8 Y担任职务0 f& M8 C, n: M+ _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教授、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秘书长、北京急诊医学会副主委、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 B: [6 _+ j! m. ~
贡献1 p" [4 v5 r: }! c: t
从事急诊医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急诊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经验,为在我国发展急诊医学、普及急救知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先后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6部,参与编写20余部。( X6 N% y N! M( D*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