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山东文登大水泊村于氏宗祠名居 寺院 楼阁 祖茔等古建筑原貌追记

6
回复
539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7 14: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SC04328.jpg
大水泊于氏二十八世   于玉强        解乐晨    校勘
一、宗祠) P! h/ E  y$ ?3 ?! y
(一)宗谱家庙:位于燕喜堂街南,东16米处,家庙始建于元朝末年,是大水泊于氏最早的家庙,供奉于氏宗谱,有赤山于氏一世至十五世祖名讳。先祖传闻,祖谱五代时请到崮山后,元朝末年请入大水泊。
- M' T! n- n* v永乐十五年,家庙失火,族人共奋灭火,东楼支族先祖在救火中为抢救宗谱,烧成重伤,后因伤势过重去世,传颂至今。可惜的是只抢到绢谱的边角,先祖的名讳全无,族人痛惜不已。自此以后,远路来祭族人,越来越少。到明朝中期,基本上就没有来的,连本村族人也敷衍了事,年久谱系被族人所遗忘。清朝初,于氏族望大振,重议续修谱书时,遇到极大困难,只能续到敬祖公。先谱先祖世系,至今谜团难解,实属遗憾。
% L7 v/ B  R- e/ {$ N) C0 h原貌:有大厅五间,三间为宗谱房,一间为大门,一间门屋。1940年,宗谱家庙后墙遭日寇飞机炸塌。1947年土改复查时,分给丛树斋为果实房;1968年改建成民房,从树斋夫妇无子,去世后归村所有。" `- U" _( _; }
(二)老八太家庙:始建于明朝,位于宗谱家庙西16米处,北临大街,正对街北燕喜堂家庙。庙中供奉着大水泊于氏十二世祖钦公,十三世祖用公,十四世祖喜孜公神位,四方村族人年终祭祀,香火很旺。
& [/ ^4 u+ v9 A原貌: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北有五米宽后花园,大门面临街。 1940年,两厢被日寇飞机炸毁。后来族人初甲公住大厅,1957年改建成民房,下面墙与地基犹存,现为村公房。
9 @! ]( K/ T' F0 ~& v(三)燕址堂家庙:族人称封君堂家庙,位于老八太家庙前院,始建于明朝。供奉大水泊于氏十五世祖孟举公,十六世祖维哲公,十七世祖性笃公神位。香火很旺,大年除夕,彻夜灯火通明,族人往来如集,不乏数百里外赶来年祭者。0 G: G$ w6 s6 H- v1 `: i
原貌: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南倒厅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燕址堂”三个大金字。1940年,全毁于日寇飞机轰炸中。明朝时,倒厅与两厢设过学堂,有时官办有时族办。东齐公、应第公、维哲公为学堂沤心沥血,可托公、鹏翰公、鹏翚公、鹏翀公、涟公、渶公等诸祖公皆学成于此。民国晚年改为东史小学,1957年残垣断壁尚存,1958年改造成大水泊小学,1989年村中修大街被占用。
- i1 s+ |% ]  i* [7 c3 \8 v(四)老家庙:族人通称,始建明朝,具体年代不详,位于老八太家庙西壁,供奉十世祖玘名公神位。
5 n9 e2 ]7 y' x0 ~2 ~原貌:有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南有倒厅五间,北有水星房五间连街,正对街北种树堂。大厅与东厢,毁于日机轰炸。北厅与西厢,复查时分给许进礼,1967年改建成民房,旧墙还在。许进礼夫妇无子,老年进敬老院,房归村所有,1999年改建幼儿园。/ H+ F3 W  q  {! b) t
(五)老家庙:始建于明朝,具体年代不详,位于玘名公庙前院,供奉大水于氏族十一世积公神位。
" ?( W3 X; C( r" n. ~+ w) x原貌:正厅三间,两厢各三间,倒厅五间,大门朝南。后为二十五世夕文公所住,1958年拆迁,地基为大水泊中心完小占用,现为幼儿园所占一角。5 Q# G9 f" h/ G
(六)户部家庙:祖公名讳可托,历任户部左侍郎,族人俗称户部家庙。
; ]1 N& d2 l; _# @/ M原貌:正厅五间,有阁楼,东西厢各三间,北面有水星五间,雄伟壮观。厅顶有飞龙走兽,前有出厦,前后门各有四支明柱和四扇红漆屏门,方砖铺地,门上方有横匾,上有“树笔堂”三个大金字,清大学士何仪门书。又有竖匾“高玉阁”金字,1949年改为小学办公室,1978年学校改建拆除,1989年修大街占用。此支斥巨资置祭田:家疃两千亩,天福山近千亩,山岚万余亩,租息以供祭祀和养济群族之用。
# K7 i. p* @- S  a. S(七)道台家庙:位于玘名公家庙西壁,正对街北观树堂,建于清雍正年间,祖公名讳其珣,历任广东肇高廉罗道按察使司副使,官居从三品,故族人称道台家庙。
+ F3 m9 I1 n/ @$ P& R原貌:大厅三间,厅顶有祥龙吉兽,前后均有出厦、四支明柱和四扇红漆屏门,两厢各三间。大厅门上有匾,文字不详。北有水星厅七间,内中有耳屋一间,大门楼一间。门前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东为雄狮,前足踏一只绣球;西为雌狮,有幼狮促膝。正门上有匾额:“观察副使于公祠”。 1989年由学校改建时,大厅被拆除。' I: k. _5 O$ [' {" p. Q4 i4 j/ L
(八)工部家庙:位于户部可托公家庙前院。祖公讳熙学,祖公精书法,善诗文,官居正四品,大水泊于氏二十世祖,历任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族人故称工部家庙。5 }6 Z% R! _+ S, A5 j
原貌: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全有出厦、走廊。大厅有阁楼,厅顶有祥龙瑞兽,前后有明柱,各有四扇红漆屏门,方砖铺地。北有水星房五间。1941年,日寇入侵水泊村,烧毁了工部家庙大厅,地基一直存在,为大水泊小学操场。1989年修大街,东西厢被拆除。( C1 L9 q& D; R3 R- X- m. l
(九)大前门家庙:前后门之说——户部家庙大院连结三处家庙,中间为户部家庙,北为道台家庙,南为工部家庙。三栋大厅南北占地跨度120米,形成一个南大门进,北大门出的大院,宏伟高大美丽,是大水泊于氏最好的家庙,也是当年文、荣、威最好的家庙。熙学公的后裔多居前门南大街与河南崖,族人故称此支为前门或前街,其珣公的后裔多居住于北门北大街及以北,故族人称其珣公后裔为后门、后街。
2 A# h: y5 ?& m0 w$ g原貌:共计七间,三间高大的门楼,前后都有出厦、走廊,还有阁楼,楼顶有祥龙瑞兽。大门高九尺,左右各有白玉石石狮一尊,东为雄狮,足踏绣球;西为雌狮,幼狮促膝。大门上方有横匾,上刻“少司农第”四个大金字,清雷洪玉书。西四间矮于大门楼三尺,为管理人座会、休息的地方。门前是宽15米的大街,街南有瓦房九间,为客屋家,族人称南对门,为远来祭祀的族人吃饭、住宿、休息和喂牲口的地方。
, G8 W0 M* ?, a3 n* t(十)官宅家庙:燕喜堂家庙,位于大水泊东北隅,供奉大水泊于氏十八世祖——可寄公神位。
' z5 M( G. }6 I原貌: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后有水星屋五间,前有倒厅五间——其中,耳屋一间,过道、门楼一间。大厅顶有龙兽分布,东山头镶砌一块长4米、高2米多的巨石,布满山头,为世人称奇。过道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燕喜堂”三个大金字;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大小近似真狮;院内有仪门,院面用40×40公分花岗岩平面石铺地。3 [$ p+ W) p; q; ^
(十一)东关家庙:位于村东头,户部家庙东400米处,造型奇特,壮丽豪华,时称“东彩楼”,为世人仰目。主祀大水泊于氏十七世祖性耿公后裔、二十二世颢发公——历任里河同知即补知府署江南淮海兵备道。后世子孙设祠供奉,褒扬其贤。
. w7 r( E, z6 z) v) m原貌:正厅五间,叠建阁楼,饰有祥龙瑞兽。大厅后有水星房六间,前有两厢各三间,临街倒厅六间——其中耳屋左右各一间,大门叠建阁楼,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院内有仪门,庙内有重达千斤的条机两个,太师椅四把,均用珍贵的铁榔木制作。曾被一度驻扎大水泊的文登县政府机关所用,转为公房。1972年被文登粮食局拆除。两厢、倒厅与水星房为本支族人所居,1989年修街被拆迁。
4 s2 y6 |2 `+ G(十二)四福堂家庙:位于东关家庙西侧,是按察司副使其珣公后裔支族家庙。
) M1 x2 ^" x. |原貌:占地面积、房间排列与东关家庙相同。1949年为县府占用,转为公房,1972年被文登县粮食局拆除。
) F0 e7 e. W0 K3 g# R( N# S4 A& x(十三)南关家庙:支族宗祠。位于大水泊中心大街——原村中河南崖,永兴宅西南70米处。主祀大水泊于氏十七世祖性耿公远孙——二十二世祖颖发公——字滨来,号荷湄,乾隆己酉拔贡,历任江防同知扬粮通判,宿迁句容等县知县。9 K0 O0 t4 ~6 o1 d$ Q2 q
原貌:正厅五间,饰有祥龙瑞兽。后有水星五间,两厢各三间,大门两旁各有一台石鼓。因颖发公做南方官,家庙用木以杉松、楠木为主。
% K1 [" N7 H& }7 q( }( N9 }(十四)北关家庙:族人习称官台子。主祀大水泊于氏十七世祖性耿公后裔、二十二世祖颐发公——历任高堰运河邳北外北口河通判、外南睢南海安铜沛同知、徐州府宿北河务同知南河候补知府署理淮扬兵备道。
8 r0 L- q. a5 k- u( q原貌:前有大厅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与前面南关家庙相同,木材均为楠木,廊绕缦回,飞檐高啄,勾心斗角,各抱地势,世人赞叹不已,称“西彩厅”,有“东彩楼,西彩厅”之美誉。今存部分遗址。在花岗岩石条垒砌成的高近三米、南北宽八米、台阶十三磴的平台之上叠加台阶五磴,建成家庙门厅,东两间,西三间,共为水星屋。大门左右均有白玉石鼓。北关、南关两家庙东侧,有三进临东街古建瓦房,三间正厅,三间厢房,均为此支族人住宅:北厅于长庚,中厅于主文,南厅于主合。后来都改建成民房。
; |- O2 P/ G9 s& @6 X" L, x(十五)方子家庙:位于西南隅东侧,北关家庙西150米处,大水泊五大分福至公支族家庙。2 k0 q: Z& a- o4 t( g# R% L
原貌:正厅五间,西厢三间,大门左右有白玉石狮各一尊,体型略小于真狮。大门上方有横匾,文字失忆。正厅屋顶饰有祥龙瑞兽。厅内上方有三块横匾:中间悬挂宗谱、昆湖公影像,还有丛湛书“岁进士”三个金字的匾额;东间横匾刻有熙学书“石渠清选”四个金字;西间横匾刻有从湛书“名先花榜”四个金字。复查时分给树滋公,六十年代翻新成民房,居住至今。1 C9 k: m, D; r5 K* B
(十六)桐宅家庙:建于明朝正德(1506——1521)年间位于西北隅,现村办公楼处,是大水泊于氏五大分文瑞公支族家庙。% K/ C$ a* g5 m. ?
原貌:大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门楼一间。大门左右各白玉石狮一尊。大厅出厦东墙壁,有一块50×50公分的绿色誌石,刻有东齐公名讳和建筑年月文字。本支还有两座家庙,胡同西30米处一座,街南100米处一座,庙内的内容、神位、宗谱、影像,均已失忆。后来亦皆易为民宅。1969年被供销社占用, 1986年归村所有全部拆迁,1996年在此建村委办公楼。
# A' l, G7 O1 N0 O( h) p$ S. D9 e$ w6 q0 s& r2 Q
二、名居; [$ V. b" k. C$ Z7 Y* _
- q9 b* X- u: r% v
(一)种德堂:二十七世植元公承承嗣培钧公故居,位于燕喜堂北院。
+ O+ F* n0 x$ p# d4 o原貌: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后有水星房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种德堂”三个大金字,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大厅有阁楼,厅顶饰有祥4 t3 b; |9 }( K2 t' S9 \* v
龙瑞兽分布,大小间数与燕喜堂相同。复查时被扫地出门,分给于德财居住,1963年被改建成民房,厢房没动,至今尚存。7 ^9 s, ]8 l* j+ t
(二)种树堂:位于燕喜堂西侧,有2.5米夹道,为植松公、植元公故居。& Y+ i2 S1 }8 t/ _! K
原貌: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临街倒厅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种树堂”三个大金字,左右有玉石方鼓,院内有仪门。与此房同样的有三进,直至北大街,北大门也有方石鼓。土改复查时,扫地出门,前厅被政府占用。1954年转给大水泊完小使用,1989年拆除改建教室,1999年改建成幼儿园;北第二进分给于宪义、于培隆两家居住,1974年改建成民房;第三进大厅为于东均分得,1973年改建成民房,房庆仁分得水星房五间,于植森住北水星五间,后来都有变动。3 C* `5 _6 i: E2 ]) O3 d; l8 n9 C3 ~
(三)观树堂:植元公的堂叔勤蒲公故居,位于种树堂西连壁。
3 ]) [. f* J" G' y2 e; F原貌:大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临街倒厅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观树堂”三个大金字,左右有方石鼓。院内有仪门,后有水星房五间,与东种树堂相同,复查被扫地出门,1949年为县政府使用,1954年归大水泊学校使用,1989年改建成教室,1999年改建成幼儿园。北大厅与前厅一样模式,1927年被于勤蒲改建成民房。复查时分给于信纯居住,他们兄弟分家又转与于信德;五间水星屋复查时分给于士迁居住,至今皆存。
, B3 H  Q3 [8 F) D# _; s; R0 U(四)北观树堂:勤蒲房街北,勤蒲胞兄勤堂公故居。" K$ }  d+ h6 }" O$ `# J$ X
原貌:大厅两进房,大小间数与前勤蒲公宅相同。复查时前厅分给于洪海于永勤两家,后厅分给于信文。1962年以后相继改建成民房。
  p5 p6 I& p" \; n(五)文古堂:坐北向南,与东壁观树堂、种树堂的布局相同,三进结构,植元公的堂叔——古轩公故居。
  }5 O' M$ A; l( O2 d7 s! s原貌:北院正厅五间,有阁楼,对口厢六间。厅后水星屋五间,复查时分给王秀兰。中厅五间,有阁楼,东西厢各三间。解放前,古轩公已家道破落,无力修复,中厅冒顶(1953年拆除),退居西厢。南院倒厅五间,对口厢房六间,院内有仪门。临街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文古堂”三个大金字;左右均有玉石方鼓。复查后,倒厅为村所有。北院正厅和厢房厢,复查时分给永发公、文海公、许吉辰、尹维新四家。后来均有改建,原貌荡然无存。' O0 ?8 T2 H7 j6 R' m* n
以上五居,都在后街以北。下面是后街以南的。- `) s) ~! W! Z
(六)烧锅:族人俗称,堂号不详,前世祖造酒而得名。位于积公家庙前院。
" s' P6 S* f) }: t* T, G" E2 }* j原貌:古建瓦房,三进厅院直至南大街,每院有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规模小于家庙。复查时北厅分给岳忠海,中厅分给刘新岐,南厅分给于辉财,倒厅五间易为公房——大门楼一间,耳屋一间,大门左右均有白玉石鼓,1989年修大街时被拆迁。6 M. b. d5 S  _
(七)前永益:位于道台、户部、工部三家庙西壁,为十九世祖道台其珣公后裔、瑞南公故居。- e, ?+ O, f( j# ~0 L) W+ H
原貌; 五进古建大瓦房厅院,连结南、北大街。南大门有龙兽阁楼,两旁分列白玉石鼓。5 ^6 m3 @9 |6 |; d
第一进,北正厅临街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为会齐公故居;第二进,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复查时分给独子于莲花居住,与其母相依为命;第三进,房原为瑞南公故居,前永益主人,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都是饰有龙兽的两层楼,楼上楼下全有出厦,复查时分给于延吉居住,后因修幼儿园被拆除;第四进,瑞南公之弟植枚公故居,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复查时分给王桂亭居住,1989年修街拆迁;第五进,王桂亭南院,有正厅三间,前后都有出厦,各四扇屏门,上有龙兽布局,三面有墙,没有厢房,面东大门两旁皆有白玉石狮一尊,上方有匾,文字失忆。厅后有水星房五间,王玉山住宅,1989年修街拆迁。临街南倒厅五间,大门楼在东头,有龙兽阁楼。大门左右分列雌雄白玉石狮,上方有横匾,刻有“树志堂”三个大金字,于振文住宅,1989年修街拆迁。. [: y4 c/ j5 E  X; S! b2 ]' Q
(八)后永益:为观察使其珣公后裔,前辈和前永益是弟兄。东临前永益,北至北大街,西北角为孤形,由北入南,直至前永兴。1 m% I( y3 ], J/ y0 e4 _8 ~( E
原貌:厢房十五间,与永兴厢十七间相接,故曰“群厢”,永益、永兴同胞兄弟,兄号永益,弟称永兴,总计三十二间群厢原为一体,长达90米,是大水泊村的门面房。后永益,南有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全是龙兽两层楼,楼上楼下都有出厦,门楼朝东,分列白玉石狮。1966年,水星房五间,楼与倒厅房被宅主于基高的姐姐改造成民房后,卖给于基杰之子于厚全,居住至今。水星房北,有龙兽大厅三间,无两厢,大门朝东,分列雌雄白玉石狮,为本支家庙。1964年族人卖给于基杰。后有正房五间,高设五磴石阶,内中一间耳屋,一间大门楼,大门横匾刻有“树阴堂”三个大字,左右分列白玉石狮。大门西三间为本支于基伟住宅,房顶有所改变,而今地基与墙尚存。西北角为孤形,由北转南。十五间群厢皆为族内住宅,现在还存一部分,南面修街被占用。
: ]7 F5 w. r* @+ e(九)永兴:位于前永益西,后永益前,南北五十米,西有群厢十七间,外临花市大街,北临永益。. s, y0 J% r* K. K$ M
原貌: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都是出厦两层龙兽楼,楼上方有“得月楼”横匾,为乾堂公住宅,前有水星房五间,水星房前有大厅五间,上有龙兽布局,下有出厦,明柱,红漆屏门,院三面有墙,大门朝东,有白玉石狮排门左右,南有倒厅十二间,大门在东头,高大有阁楼,上有龙兽布局,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树德堂”三个大金字,楼后有8米宽的花园,大门左右有白玉石狮各一,门屋子一间,余十间为做生意门市房。永兴共计有房81间,永兴、前永益、后永益原为一家,共计有瓦房165间,其美丽壮观,为文登一绝。复查时宅主被扫地出门,整个大院转为公管房,归文登县政府使用。1988年拆除,1989年修大街地皮被占用。) w7 h6 q: ]0 l  H
(十)万成:清吏司郎中熙学公后裔。
; r' u  ?6 g1 Z: S6 t原貌:大厅两进——北大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西又有套西厢三间,倒厅五间。大厅为统芝公住宅,余为敦岐公住宅。南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为族人公房,后为陈士义住宅,前有倒厅五间,内中门楼过道一间,东有耳屋一间,大门左右均有白玉石鼓;西三间为王柏住宅,1989年修街拆迁。' n& e3 n8 c/ G& d- |' m7 y( P
(十一)前门:位于万成东侧,与万成平齐,厅屋相等,是统芝公堂伯家。
! q+ l( u# j* d% m" t9 \原貌:南北两厅——北厅为敦华公祖居,传至宪文,1989年修大街被拆迁;南厅复查时分给迁入户、新四军伤员翟永义居住;倒厅五间,南临大街,内中有耳屋一间,大门楼一间。大门左右有白玉石狮。为春一公住宅,后转给其侄宪镇公,1989年修大街拆迁。前门与万成两家宅北,都有大花园,南北宽30米,东西对齐各自的住宅。自可寄公家庙至万成及前门住宅,形成一个方形古建筑群:东西180米,南北270米,占地七十余亩,故时有“大水泊赛北京”之说。0 n; O2 y  `$ K7 X8 p1 f# p
* u: J; i  p- `
三、寺庙
6 m" g1 q+ m3 m' p; g, I4 |) j8 v6 g6 f* ]; C
(一)西庙:建于元朝的全真派道观,位于大水泊村西500米处。
; X7 q6 @, v- J原貌:前后两进厅院,各有东西厢房,三十年代族人在此办过学堂。1940年日寇入侵,把西学堂变为炮楼、据点,毁于战火。内有菜园一块,占地6亩多,现为耕地。) i6 Y+ Q+ x( ~& k
(二)姑子庙:位于西庙北侧100米处,三间厅殿,左右有厢,皆显简陋,久无道姑座庵,渐趋败落,解放后被拆除。8 k) m; x9 C$ c2 K0 G9 b
(三)寿裕寺:位于西北隅近西头,吏部家庙正西400米处。
1 G# X3 j2 ~2 V原貌:正厅三间,屏门四扇,花岗岩石柱四支,寺顶有龙兽分布,殿内有壁画,丝绢绫帐,供奉佛像。解放后,和尚、江洪主持尚在,卒于1982年大水泊村敬老院,1988年村贸易公司改建成仓库。西厅三间,厅内全是壁画——雷神、闪神、风神等。合作化后,改建成生产队仓库,今为许新华住宅。
7 d, ^* @4 v6 ?( u( z3 R( R  P(四)泰山阁:于明崇祯三年,若性公为首主谋筹建。位于寿裕寺前院,正对大街南戏楼。供奉泰山娘娘塑像,故称娘娘庙,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开庙会。/ n) m: C& Q* x7 `" g
原貌:两层龙兽楼正厅三间,东西山头有圆门,通后院寿裕寺。阁楼上前面全部是木雕屏门,上下有廊柱出厦,黄绫帐装饰。楼院有东西厢各五间,供奉十殿阎君,每君一间。前厅六间:过道一间,东两间供奉财神,西两间供奉水、火神,中有一间供奉土地神。门侧庙前有70公分高、5米宽、6间房长的平台。大门两侧,各有一栋3米高双层烧纸炉楼,上空下实,四面有炉门。1950年改成镇办公室,后为商店门市部。
0 @9 _5 S3 P2 l! m(五)药王庙:位于大水泊东北隅西北角。供奉药王孙天医塑像,有两个小鬼相陪。
; P% m2 W( X. D7 Y. @! e- W原貌:规模不大,厢院全无,墙壁绘有龙神等画像。庙前有一口井,水水质甚佳,俗称北庙井。解放前,时有烧纸进香者。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除。
5 v6 I! L( t2 d* K- T. z(六)雷神庙:位于大水泊东南岗700米处,供奉雷神塑像,有小神鬼陪伴左右。每逢旱年,村民族众都来进香求雨,平年也时有拜祭,祈福保平安。; b/ V. L- O* J0 [: X4 ^# q
原貌:座北向南,脊高5米有零,基高1.5米,规模不大,无厢无院。墙壁有龙神画像,前面有花格木门。因有此庙,族人称此岗为庙岗。解放后被拆除。
. X0 r+ }4 N; M- g3 m
2 W; A3 E0 d. F! f四、楼阁1 g/ A; S3 O! {
# @& p( S% B5 u( e
(一)魁星楼:建于明朝,供奉钟魁塑像。位于村西北洼平塘南侧。( z6 h& o  n8 O$ w
原貌:两层阁,圆状楼,高7米有余,门窗东向,内径3米左右。解放后与姑子庙同时拆除。
- B# ^) c) x; I7 Y3 D, }7 M' L(二)文昌阁:位于大水泊西庙东70米处。明朝末年,大水泊于氏十四世祖应第、十七世祖性笃二公主谋筹资,为后世子孙能读书登仕而建。
. t6 t( S5 S  `5 c原貌:坐西向东,三层楼,高9米,顶楼开南窗。多年失修,解放后与姑子庙、魁星楼同被拆除。
$ H  q7 J9 E/ @# \(三)戏楼:位于村西南隅,泰山阁正南50米处。
5 D2 g# c/ V% h" b! F; s原貌:高2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8米。台楼高5米,上又有装饰楼2.5米,花岗岩石柱四支,楼顶有飞龙走兽,廊绕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台后三间,为戏务管理,演员化妆等用。戏楼有“钧天雅奏”四大金字横匾。柱上有对联——上联:“切莫言地方不大可家可国可天下”;下联:“休要谓人物平常能文能武能圣贤”。系开明士绅、民国时文登县长赵泮馨撰书。
* w" U0 m# d+ L  D2 s" I/ A
7 B, V$ `( ^9 |3 C6 z五、祖茔
7 J! R4 I! R# \1 ?/ l+ B% v5 Z  b* m) w! |) S+ G
大水泊于氏祖茔:习称东老茔,占地15亩许,位于大水泊村正东500米处,。树有镌刻“于氏大茔”四个大字的莹志石碑一座,前设石桌、石香炉和石楮盆。$ Q% m& ^- w4 q: w: X) y( x
莹志碑东25米外,一墓南向,树有镌刻“于氏祖茔”四个大字墓碑一支,前设石桌、石香炉和石楮盆。碑旁镌字,出自户部侍郎可托公手笔。自大水泊于氏始迁祖坚公至十世祖孟元公、孟魁公、孟举公。孟祥公、孟蕣公等五个支脉后世,俱随葬于此。茔地西南,清顺治乙未进士、吏部郎中桐江公墓。茔前有九族石,惜无志表铭文传世。/ `; d  t4 d4 B) C, P; A7 m
祖茔墓地,遵俗分春秋两祭。十九世祖其珣公,有规条、遗文,昭示后人,祭祀之敬,尊卑之分,凛然可观,违者有罚。
2 [4 n- m9 p2 b3 a位于于氏东老茔西南角,特置赵家丘石墓一塚,元朝风格,呈蒙古包宝石状,高5米许,上尖下粗,基底1米处为莲花座形。据传,赵姓为大水泊座地户,于姓迁入时,仰仗赵氏族祖,多有关照。后来,赵氏绝嗣。于氏族葬赵氏,继之又把历代赵氏族祖的神主牌位,合而葬于一丘,以显阖族永世谢忱。6 Z/ G* E: q! n, }; x8 E
# @! D+ P# |( @
六、牌坊碑林

: w' A: T% t  {: v) |9 T* o, T(一)牌坊:位于西庙西南200米处,旧时去文城大道路旁,时有多座牌坊,几尽失忆,至今可以追记的仅有七座。最雄伟壮观者为后当铺尔本公所建. E4 n- Y# j8 x8 m4 D1 p- B
——1964年副业书记德财公主持,派工拉倒,石料为建村中油坊所用。阖族不满,痛惜悔恨不已。5 X8 G* [- ^; B5 u# A
(二)碑林:位于村西300米处,旧时去文登大道之北,紧挨西庙。碑石全是白玉石的,高、宽不等,式样多以龙头碑为主,数量十几支。有功德碑、节孝碑、阡碑、烈士碑等;有村、镇竖的,有宗族竖的,也有个人竖的。碑文多属名人撰写,为贤人廉吏歌功颂德,鞭策激励后世,耕读振家,忠心报国。
) g% J' Q, @5 x* l: R: a
6 e1 s+ _0 e5 d: o3 D# |
" d* |5 ?% T% s$ V                                                                                                                                                         2010年8月23日              于玉强
! L9 M9 E9 R& [7 }" c5 ]1 b* k  ?! L1 W4 E: G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0:36      乐晨  校勘7900言  于威海陋室
& `0 v* i, }- F% X
发表于 2015-2-17 0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大落叶归根
发表于 2014-11-29 17: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soso_e183:}这是于氏家族的宝贵遗产
发表于 2014-11-29 19: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胜利菏泽 于 2014-11-29 19:10 编辑 0 Y+ ~$ B' t7 b7 i5 k

. z0 B+ q) S% t咱也顶下,大水泊这一族总算是清楚了
发表于 2014-12-21 08: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祖故土,今生难忘
发表于 2015-2-17 1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大落叶归根,寻祖再难也要做到问心无愧。
发表于 2015-2-25 16: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候看都觉得亲{:soso_e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