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1
- 回帖
- 0
- 精华
|
发表于 2010-4-9 2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金义 于 2010-4-10 10:27 PM 编辑
3 |2 Q' L; d+ ? l1 @- L8 w9 \, f% J" E
1、莱西于氏家谱的最大贡献:说明了我支于氏世居江南,江南始祖之一迁到赤山的名讳是会礼,并且会礼到得江到以后的世系都是分明的,但是只留下了得江后的详细记载,会礼到得江的记载没有记录了。(其他胶东于氏族谱好像还没有这样的记载,既然江南于氏可能是整祖而迁赤山,于敬也是整祖而迁,那么元代以前的赤山于氏应该都是本家)。+ w0 l5 p, d! z, `9 f3 q" g
2、现存莱西于氏家谱的谱序最早的记载是这样的:得江长子,五世祖大学西迁潍坊埠头子村后一直没有家谱。嘉庆4年荷月,得江后11世孙潍坊埠头子村魁东辞官东游,寻到古莱西以西30里志强的于家寨子村,细查老谱,始得世系分明。才知道始祖世居江南,始祖会礼迁赤山卜居,后遭海水侵,得江迁莱西。说明当时1799年11世祖魁东辞官东游到于家寨子,志强先祖明省祭官鸾的后人是有老谱的,经过细查老谱得知江南始迁赤山的始祖是会礼,卜居赤山到得江之间的世代是分明的。但是没有留下记录。得江迁莱西的年代大约的明代。
5 \" b! q' M5 b3、赤山遭海水侵,所以应该是整村迁出的,崮山后,洪水澜,再到大水泊,这三迁的年代时间应该都很近,1324洪水澜碑,1278年坚迁大水泊,1403得江迁莱西,年代都不远,所以谱书记载世居赤山应该是很合理的,因为始迁祖会礼是从江南始迁赤山的,所以赤山是根,崮山后、洪水澜、大水泊这些历程时间都没几代,只能算是落脚点,而不是根。
% Q! R/ {+ |( J8 P7 @* C, a% T7 v4、关于前疃分迁十余村的典故。得江迁到 前疃建村是第一人,前疃位于古代胶东四大集之一的水集的集市区,洙河之北,梅花山之南,莱西月湖岸畔,山之阳水之阴是风水宝地。得江建村后,四世始昌,六世七世出仕做官者众,并且垄断了水集的财源税收。古代莱阳县丞十分妒忌,找了风水先生查勘地理,风水先生说前疃是风水宝地,必须让于氏外迁才行,否则会。。。。于是才有了于氏整体外迁十余村的事情。
2 q; E& f' V( R; J5、我直系五世祖大法生卒年代是1541-1615年寿75岁,被明代皇帝册封寿官,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志强直系六世祖鸾是明省祭官。八世恒吉、台鼎、台万等人时1637年分迁其他十余村的,也就是说,五世大兴大法等五兄弟去世后不久就开始了外迁行动。他们都葬在前疃的,1799年的时候碑记都是有的。整祖外迁只是让地方,土地仍是本家的,这个有口传证据。
2 E/ f( x- g% H' M6、族谱记载“前疃于家寨子设祖庙(应该是前疃,不是于家寨子,于家寨子是志强家,莱西以西30里)",这与志强叔的父亲所述一致,是解放前还跟着老辈人到前疃祭祖,虽然于氏分迁10余村,但前疃周边大量土地仍是于氏家族的,前疃祖坟当地人如果修葺不善,还要遭到呵斥的。1 p0 z) N' C% t! h7 r: j$ ^! h
7、“因明季”,理解为明后期不妥。应该当时谱书记载稍有出入。五世二支礼长孙出生都在1516年,按照30年倒退,始祖得江的年代应该在1516-30*4=1516-120=1396年,二支礼长孙是大兴,长支锡长孙大学的出生年代可能更向前推,另外得江二世二支以后3代单传。所以得江的年代推到1324以前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得江1403年左右迁莱西,明初永乐年间迁莱西是确凿证据的。肯定不是明代后期。
, }% [5 P% W& L; I8 \2 d" V8、得江作为始迁祖和前疃村的创始人,老年携妻带子带孙迁到莱西定居也不是不可能。开拓古代胶东四大集之一的水集事业,或许是得江及其后人所肩负的重任。建在洙河北岸的前疃村,就像我们现在各种开发区新城区的建设一样,具有开拓者的性质。2 Q* j! ~9 L! `$ c9 r: p
9、得江与六世清(得水)都从“得”的可能大。德淮、德江等五兄弟在碑阳只有一句话的记载,:“佑生五子”,其他六世都记录了详细名讳,说明德淮五兄弟碑阴的名讳肯定是后来才补刻的。并且七世以后没有详细记载了。说明德淮五兄弟都是很早就外迁他地了,也可能是佑当时带着他们碾转分迁了很远、很多村。可能是他们后来前来续谱的时候,才得以知晓他们的名讳,洪水澜当地本家只知其名而将“得”记录为“德”。他们的后人因没有在当地,也没了联系,也就没了记录。德江、德淮、德沼、德津、得水、、、、、、、六世都范“得”, 从“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希望从大水泊以及司马庄其他六世祖名讳中得到应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