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倡议召开在于氏发源地古邘城—祭祖大会

31
回复
10883
查看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2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8-4-17 2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15楼于晓宗亲所言,为了于氏的研究,各位持谱宗亲应该以大局为重,积极贡献出自己手上的家谱,当然我们只是适当的复印或收集研究所需资料,对于原谱我们不会有任何占有或毁坏的想法。
: b+ H' n& f' b% a8 h/ W9 |& n以前我参与研究高氏历史的时候,广东,山东,山西的朋友都毫不犹豫的用快递把他们手上的家谱资料复印件或者光盘寄给我,完全是无偿和自愿的。。。有的朋友还是没等我要就主动给我的。。。。
6 _6 c: a, t# F于氏大家庭是我们成千上万个姓氏家庭里面的佼佼者,为了于氏历史的研究和于氏族人的团结,衷心的希望各位藏谱朋友能够顾全大局,配合研究工作的进行。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8-4-18 15: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很感谢各位关心和支持的宗亲同志们!
发表于 2008-4-28 20: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立涛宗亲五一探访老家找寻家谱马到成功!!!我们翘首以待,等你的好消息!!!
发表于 2008-5-3 09: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关心和支持的宗亲!
发表于 2008-5-5 09: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需要继续努力呀~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5: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成立中华于氏文化研究会
7 V$ F+ X$ V+ I: Y暨筹备会委员会的计划
  H9 A* u+ P1 v+ T1 i( L
; y9 ^( |+ g5 T/ x
姓氏代表一个民族,一个氏族的血统,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三皇:伏羲、神农、皇帝;发展于五帝时代,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兴盛于周,壮大于汉唐时代,姓氏由元代的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世代传承,并相传,繁衍生息,从夏商开始,夏商王朝就封公族,贵族为诸侯,以国为氏,周文王克商、武王伐纣,建立大周王朝,册封大小诸侯国上百个,这在姓氏史上展现了显赫的人物史,而成为开国姓氏始祖。
/ p: B' r+ @" Z7 F3 ~华夏先驱,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教渔猎、尝百草、艺五谷、定姓氏、制嫁娶、演八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创造了龙的图腾,繁衍了龙的传人。
4 o, k+ e; Y) q5 c/ T1 u" n* J
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二十四节。

- J" g2 @" v' X! u8 G4 r皇帝轩辕氏、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历,统华夏。
) M# e0 V: Q) a
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氏姜原,世居沁阳于邰,周后稷弃,发明种子、五谷、犁耕。在农业史上留下灿烂的农业文化,为于氏先祖。

( e1 N; x- n; O0 \. F! H5 q+ E3 s' W" o周室姬姓周文王访贤,始文王八卦,建立大周朝八百余年,武王分封诸侯国,百家姓氏从此有开国始祖的历史。

# @0 m+ K  W' l  M) l% Q' R周室姬邘氏,开国始祖邘叔,周武王次子,姬诞,号鄂侯,封于国,守社稷祖业,弃铜剑,造铁剑,南征迁鄂,于氏子孙以国为氏,尊贵皇族。

  b6 B3 i2 O% W9 j4 I我们的先祖,尚淳质重,地位显赫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发明创业,一代英杰。
/ }9 B! Y7 K: e8 T
邘姓氏族形成以后,主要在主根地于国一带发展,繁衍生息,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战争等原因,南迁到楚(今湖北省,鄂州一带),春秋周恒王八年(公元前712年),于国被郑国吞并,邘去邑为于,邘国幼主,西迁新疆,于田县建立田古国,融入复姓。唐朝元和初年,又省文为于氏。

7 g' m, [3 P) K2 Y/ j1 d5 v战国末年,于氏族人又扩散到河南南部与山东,成为河南郡,于氏望族与东海郡,炎城于氏望族,随后又迁徙河北、山西、山东、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于氏族人在这一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男耕女织,继承着姓氏文化的优良传统。

4 C1 b! N; p- Q  P1 ]数千年间,于氏族人英杰辈出,人才荟萃,将相良久从多,保家举世敬重,西汉时,汉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三国名将于禁,南北朝时太傅于谨,高平郡于子安任陇西郡守封建平郡公的于子提,任内行长的于天恩,唐代诗人于皓,官至宰相的于志宁,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文学家于慎行,兵部尚书,明代爱国将领于谦,清代河道总督于成龙,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等他们的事迹为后人所传颂。

5 k9 M5 H7 n! c% I. q
近年来,我们于氏族人又呈现一批名臣贤相、鸿儒名流,中国革命烈士于方舟,书画家于佑仁、于毅夫、于省吾、于非阁、于振州、于永波、于光元等等,他们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家乡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近代于氏族人更是群英荟萃,他们辛勤工作,从事着党政军、文化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建设等各行各业,名人层次各方面的工作,为国家的振兴做出卓越的贡献,于氏宗祠,于氏家谱董事会将收集资料、整理、歌颂。7 i+ ?: Q: q+ H" h
今天中国于姓,于氏族人总人口排在百家姓中第27位,人口806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2%,人丁兴旺,根深叶茂;世人所仰望,可喜可贺,立祠续谱,当务之急,宗祠危立,家谱孤本热血男儿拯救伟业。

" K( t0 n& K. @, o5 B2 A姓氏,作为家族的标志,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并一直伴随我们祖祖辈辈,自古以来就收到国人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开放,周口伏羲中华姓氏节,新郑炎黄人文始祖大祭典,临汾尧帝姓氏节,洪洞打槐树寻根问祖的潮流,千里拜祖,已是百姓的话题,成为时尚潮流,回家看看,是人人向往的美好愿望。
4 |: E: m9 Q8 [3 X! X; T0 ]9 s
邘国名胜古迹甚多,省内外专家、于氏名人,多次实地考察,有著名全国的明清建筑“铁瓦殿”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省级文物静应庙、社稷坛,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汉代古墓进行了研究,2001年9月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邘国人民圆满的承办了“邘国与于姓文化学术会”旨在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珍惜历史财富、复兴华夏、振兴经济。
3 a# p5 w5 T) @5 B- S- Y
    2008年3月,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中华于氏研究会研究决定,在邘国故城修建于氏宗祠的伟大工程,同时修续全国于氏宗谱,为于氏寻根问祖提供线索场地,解除对前代历史模糊不清的局面,提高对家族的认识,继承姓氏文化的优良传统,追炎黄文明,朝拜社稷五谷,礼祭于氏开国始祖邘叔尊容,使海内外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社稷后裔亲情依依,于氏族人情浓于水,千里寻亲更亲,言语不同心相同。' a  o4 @4 ]  [0 G5 {! r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于氏宗祠筹备委员会决定修建于氏宗祠的宏伟的工程,得到于氏族人的赞同,勤劳厚实的邘国人民与天下于氏族人共创祖业,真切希望于氏名臣贤相,鸿儒名流,于氏企业有识之士,于氏望族的大力支持,您的风范美德永传千古,让这一历史丰碑光照环宇,万代歌颂,激励后代子孙奋发向上。

, r+ w! {: ]' S& \- Z
备注1:邘国--于氏姓文化学术座谈论文
6 i' ?0 z/ K, a; o  ]* p, w( _          于氏家谱

* g; V' Y5 C8 z: q1 k! ?/ q; F! H. [          于氏宗祠修复平面纵剖面设计图。
1 m: |% }- B8 s# a+ m  w
          邘国故城重振雄姿,天下于姓夙愿再现。
9 H  U4 N3 N0 E9 v/ t
      焦作沁阳市社稷坛生态旅游风景区总计划。  
         0 m9 o& x0 b# O$ Q( D. E9 M
备注2 于氏宗祠占地15亩。

. k2 B' p' {( d# B             于氏宗祠建设资金80万元。
" Z) @/ j0 S. h; Z, o
             于氏宗祠历代祖像20万元。
  X; N% f- [+ ^7 Q) s
             于氏宗祠石碑五块1万元。

" Q! g) ?( Y4 u; {4 w             于氏筹备会会费15万元。
        5 o1 Q4 K4 R' P7 x, B+ I* w
             于氏宗谱5万元。
3 z$ T9 R$ @2 y+ }. V- o+ m
          合计:121万元人民币

5 t9 G/ P1 p* {' V# Z

$ c8 x0 I0 _; y0 {  [! B

1 F& a7 Q4 ^7 I" l/ |
协办方

0 A5 j4 b2 l" j8 m8 l& q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委

. r. {5 D2 {: s2 i8 z中国河南焦作沁阳市于氏宗祠筹备委

/ K4 @' ]6 r" c0 n, G: @组织人
于鸿玺
3 h" X9 D' v5 J( S

' l2 S5 m6 P3 e. ]) {/ X) r+ M/ t
3 S4 v$ S0 W  V- i) o6 a

8 Q  J$ U2 [: D: S  2008年3月16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6: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   结(备用方案)
2 U) o. d% T, U# r" V$ A& m+ ?
      这次于氏宗祠筹备会的召开,将带动整个于氏族众的寻根问祖的高潮,河南沁阳市邘邰村的姓氏文化及旅游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弘扬姓氏文化,与海内外于氏的结合,打破以前对古邘国不了解的局面,统一于氏思想,打开古老邘国文明新的一页。
  C/ M% k# T8 W) A. G7 L) F     此次会议将决定着于氏宗祠的设想成为现实、圆了多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个综合性高层次会议,即集于氏精华,又是一次回老家看看的亲身感受,并带回良好的沁阳家乡情,历史意义重大。
( W/ F9 W7 P+ h' ~   (一)会议时间定于2008年9月9日。
. o1 o2 _$ l- ]% E! Y. S' f5 y6 ?   (二)会议地点初定沁阳市宾馆。; q  n* i" {+ I& N/ x. m0 G
   (三)会议的内容:沁阳市领导开幕式讲话(3000字左右)。- O+ T$ \2 w, [- ]
                            西万镇政府领导讲话。
- K( N% C6 E7 z                            于民代表发言。8 d1 l9 k6 b& y; D7 \- |& Z
                            研究会会长讲话(3000子左右)
& G! f8 Q; V' s                            邘邰村委领导发言。
5 S3 r, i4 R3 {; t) g7 B7 x                            会议纪要(3000字左右)
$ u: z8 N6 W3 f(四)会议三天时间,安排如下:& g7 j. i/ N3 h
         接待处:沁阳市宾馆。
! m  j3 y1 x5 v/ t( G5 h         9月9日:人员到齐,安排茶话会,安排住宿,清点人数。+ R: ]1 }7 g$ W4 y3 t2 l
         9月10日:上午开幕式,下午到故地邘邰参观。
/ D/ l1 U$ z3 t2 N         9月11日:上午进行于姓族的交流,互报通讯方式;下午闭幕式合影,赠送纪念品。6 x' E" S4 m" c7 O
    (五)本次会议费由天津正方工业公司于学军董事长赞助。礼品由西平柏皇宝剑厂提供。# g+ p4 L& X; K8 S# w
   (六)于氏宗祠修建资金合计121万元人民币。
' f/ Q" H! c' U/ R' a; a            于氏宗祠占地15亩。
" K( T7 o  b5 |: o            于氏宗祠建设资金80万元。
  s( `; k' ^7 b; D* y4 D$ J            于氏宗祠历代祖像20万元。$ Q: x% j% i- @* @5 R5 @3 b. g
            于氏宗祠功德碑五块1万元。
% o" s( e3 N0 l. c1 V$ B! `            于氏筹备会会费15万元。0 r" `) D/ {* Q+ u8 b! t
            于氏宗谱5万元。4 p; g; F8 _5 |# S) z2 u# ?  A8 I
    (七)于氏宗祠的动工初定于2008年11月26日动工,2009年12月30日使用,(于氏宗祠图纸)按原有设计不足之处,另行设计,于氏宗祠石像供奉炎黄二帝、帝喾;有邰氏姜原社稷,邘叔等。
, T$ q9 u" w* ?' q    (八)于氏宗祠建成后,每年三月三日举办祭祖仪式;关安排各理事会事宜。; _' x) H7 N8 n! V9 U. o0 D

3 x, \) ~; P) |$ z                                主办:焦作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委
2 e* `& [: U2 N% m- w: W, t                            组织:于鸿玺
0 I. `3 o7 y& r5 [) K9 B: K  G                           
, g, o! ~) l/ o" S0 u- ]
                            二00八年四月八日                     + J" F7 Z5 m( W4 A9 }
                        
发表于 2008-5-8 19: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啦!凝结心血的筹备工作终于见亮啦!
3 _9 p; _# j$ _. w+ X& c# v+ q: ]4 a  ^
       咱于氏子孙一定积极相应啦!届时一定想方设法挤时间参加这首届盛会啦!这不就是咱于家的“奥运会”吗?!0 a1 b7 W5 O9 F0 k) f: U3 t

9 a" j4 n% m7 M0 y9 t+ w2 B& \
       提一个异想天开的外行的设想,仅供参考。就是利用这次大家齐聚的机会,请国家有关技术部门组织采集检测各位到会的于氏宗亲的DNA,建立DNA档案,用来判断(或证实)血缘脉络关系。即借用现代科学手段来个“滴血认亲”!7 J! n1 J6 f6 h2 ^$ I; i
% @3 h" O" _; a9 l* `% `6 `
       以上混沌想法不知是否可行?是否科学?是否能起作用?还请内行宗亲指点!
发表于 2008-5-9 15: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敢想。。。三年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 O: w7 ~" d# f+ X1 M0 m, m0 |; F后来不敢想了。。。
* |0 U" p4 Z. j4 R+ Z- R$ o第一,费用太高。。
. r0 j7 {# y7 m3 h( S第二,这里牵扯到了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 `0 x8 o' j  B1 X, u/ o
第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举个简单例子,一向自认为自己是孔子后裔的人在经过DNA检测后发现自己不是孔子后裔,这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很有可能会打破原本好不容易形成的文化上的认同 。。。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不过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个人想检测,倒问题不大。。。。2 F% ]" G" n: N0 l0 k+ }
' V) w6 G4 h1 Q+ u. _3 y
于氏后人谁是正宗的姬姓于氏后人,谁能提供于氏嫡亲的DNA样本,这也是个问题。。。: n; C) @% I1 B/ |0 D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基因变异也是个问题了。。。。
发表于 2008-5-9 17: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还是您考虑问题更全面,更深刻。8 |$ b3 f. |; M, H: h# i* A8 \
        我原来只是考虑到有一些脉络含糊、又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的时候,是否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加以认证。目前很多考古工作当遇到难题时,就有启用碳14测年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解决的。: Q2 U% u; o% c) @
        但是您分析的问题显然是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呀!, Y* \4 F4 K2 R, `5 _
我只是希望尽快捋清于姓根系脉络,象孔姓、孟姓等家族那样,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字辈,以免出现“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晚辈不识(不敬)长辈”等尴尬情况。祈盼着高科技手段也许能帮我们什么忙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8: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局势为少数的热衷于氏文化的宗亲单打独斗,没有明确的目标。会上网的几乎没有家谱,只是在论坛上发发帖子而已;有家谱的不上网,并且顾虑重重.只有成立了研究会组织,有了领导,有了目标,有了经济做后盾,拧成一股绳、形成大气候,团结起来,咱们老于家才能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08-5-9 21: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宗亲的观点很对,思路也很清晰可行。! [5 C) F) ~% U7 B! f5 m
       这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机构去统筹去协调,单打独斗将一事无成。8 |, y6 U4 h; A  e2 p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村镇的事情都还需要有村镇委员会去组织协调,何况我们全国几百万的于姓大家族呢!万事开头难呀!
( g4 b& v2 t: b      衷心期待着今年9月咱们于姓首届全国大会能够成功召开!
1 s# m; l1 t% u: ?  Q% T" J  s      坚决支持!!!& \! y  x' A# x- F
      用句小品的台词--“那是必须的”!
于氏一家亲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27 0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谢天津正方公司董事长于学军同志!

很感谢天津正方公司董事长于学军同志!
发表于 2008-7-23 09: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五宗亲的观点,非常感谢天津正方公司于学军懂事长!
- o3 p3 S2 u8 N2 p' Q2 v4 Q
8 @( L/ z( u8 D  A( d9 r[ 本帖最后由 于广孝 于 2008-7-23 09:26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