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家大院荟粹

112
回复
32431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4: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于家大院

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于家大院9 i3 S9 M( l6 V6 ]4 a. t
一座老宅院多少年来如同一个被遗弃的老人,当年的绰约丰姿如今已风光不再;300年前的富丽堂皇、显赫一时到今天变得形容枯槁、满目疮痍。她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说不准哪一天风吹灯灭,会像一堵墙一样轰然坍塌。到了那个时候,老宅属于谁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是产权人成存义所担心的事。他惟一的想法是给老宅院尽快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主儿。* Q  i: ]; n: a% C
7 X. ~" U5 x" ~
    “今年雨季来临之前,无论如何要给于家大院找个可靠的主儿。否则,这座岌岌可危的百年老宅有可能永远消失。”泾阳县王桥镇“于家大院”的产权人成存义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 J* W. A: U, {/ e) h0 h& m    6月23日,记者冒雨来到泾阳县王桥镇东街村,在成存义的带领下,见到了这座饱经沧桑的清代民宅。
4 F3 R! Q0 ?' X+ l0 m" U8 g- x    老宅院几易其主- Q* ?8 i, I) C) v# h; H
    今年50岁的成存义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打开于家大院的那两扇黑漆大门。10年前,成存义花了3.6万元从本镇船头村王宏瑞手里买下了这座破败的老院落。相传,这座老宅院为清代本村地主于务本的宅第,是一座典型的三进式明清风格四合院式建筑群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泾阳、淳化、旬邑、乾县等地颇有知名度,至今仍有“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如王桥一簇毛”的说法。
7 Y2 a" ]1 [2 Z    土改时,政府把于家大院一部分房屋分给了贫下中农住,一部分留给村公所办公。1958年,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当时的王桥区政府与东街村协商,将该院落折价给区卫生院,一直使用了30多年。1992年,王桥镇医院搬迁扩建,急需资金,镇政府以2.2万元的价格卖给本镇船头村村民王宏瑞。当时,东街村村民曾以出卖文物为由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过此事。后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证,该院属清代中期建筑,艺术价值很高,不属于文物范畴,是民间私宅。6 o0 c' E+ w8 V/ s/ `% ^
    1993年4月18日,王宏瑞又将此院以3.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东街村民成存义。3 ?* p7 J0 f6 a- e
    成存义护院十年$ u7 D$ u, ^3 O9 k/ X1 p( v
    这10年来,成存义为这个老院子费了不少神儿。它是典型的危房,如果不及时护理,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尤其是下雨、下雪天气,更是让人操心。2002年4月,因东街村街道排水方向发生改变,加之周围的住户相继把房基抬高,一场大雨过后,于家大院成了半条街道的蓄水池,积水深达60厘米,半月之内无法排泄,导致院墙长时间浸泡在雨水中,这更加剧了于家大院的险情。为此,成存义多方求助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对此事予以重视,但均未有结果。之后,成存义在县文物局一位副局长的建议下,东奔西走,四处求援,先后有几家单位愿意出资对其进行彻底修复,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整体搬迁。2002年9月,成在一家省级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西安小雁塔将建历史文化公园,便主动找到小雁塔文管所,与该所负责人孔正一就于家大院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双方意见基本达成一致:成同意西安小雁塔文管所整体将于家大院搬进小雁塔院内,并依原样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孔付给成一定的补偿金。
8 i' K) @0 M. D" o' @    移宅院再起风波/ e2 U# K- C+ b' s
    4月6日,孔正一派出由15名古建技术工组成的工程队进驻于家大院,对其进行全面测绘,并对每个部件进行了统一编号。4月17日,县上突然来人要求停止一切测绘、编号工作。原来,又有人以倒卖文物为由将此事反映到县有关部门。县文物局、王桥镇政府、东街村委会联合召开会议决定:一、暂时停止所有的测绘、搬迁工作;二、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重新鉴定;三、对外界暂不透露消息,若有记者来访,就说此时正在处理中。 ) _# u& M! ^6 i3 J3 s; X
    4月23日,咸阳电视台法制栏目组来了两名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于4月底播出,该片对搬迁于家大院一事提出批评。该报道引起咸阳市有关领导的重视,责成咸阳市建设局的领导对此事予以过问。5月1日,市城建局、县城建局、县文物局、镇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再次进驻于家大院,并当场作出决定:1、停止现有的测绘及有关活动;2、保留房屋现状,不得拆除房屋任何设施;3、由文物专家及有关部门对该建筑进行鉴定,制定保护措施,并对有关问题提出批评处理意见。 ( p( j' A2 Y" f0 F8 N3 x' j
    有意思的是,这份盖有泾阳县城建局公章的文件是发给成存义一个人的,且没有文号,全文皆为手写体。据该局一位领导解释说,当时上面的领导为此事很恼火,现场办公条件有限,我们就带了一份盖了公章的文头纸草拟了此文件。! u$ E( @+ d8 l! P5 k
    然而,就是这份文件又惹出了事端。成存义认为:我是于家大院的产权人,城建局有什么权力阻挡我对自己的财产处置权?, C* d: J0 s( S) u) A4 `
    县政府左右为难8 \# e; r, T) V' Y) V& X
    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泾阳县政府一直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 m6 K; @0 k& v6 g8 K& n- a    其一、由于历史原因,于家大院的产权问题土改后一直没有明确,到底是属东街村委会所有,还是属王桥镇所有;
' M2 p4 W; ~4 i0 K5 i/ K6 q+ r' O    其二、于家大院到底是文物还是私产?是文物为什么多少年来无人问津?是私产为什么又要屡次阻挡产权人之间的交易?
& _- X' X" Q0 _& Y8 s/ o3 W    其三、于家大院几易其主,到底合法不合法?8 L" X5 y# j/ d3 i) M% A
    其四、于家大院到底是让走还是让留?
3 {! Y3 X4 V4 I8 ]( w3 Y" U; A    记者通过电话先后与县上有关部门的领导取得联系。 8 x8 C) y& H1 j  B
    该县主管文化的副县长王江说:“此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此专门成立调查组,基本意见是分两步走:一是就地保护,二是向上面争取资金。目前,市文物局已批了1万元的经费,我们还在争取。另外,市上也有一个大的规划,如果能纳入此规划,也有搬迁的可能。”
% ?2 f' ^- |+ R5 w) x  县城建局的一位副局长表示:“此事由政府介入,与城建关系不大,我局现已退出。”当记者问及给成存义发文一事时,这位局长说:“当时上面压力大得很,我们也没办法,得听人家的。”并表示,“我们也不知道内情,现在看来此举有些欠妥。”
- Q4 f+ z4 _, B  县文化局的一位副局长称:“从2002年颁发的《新文物法》来看,于家大院无疑肯定是文物,它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也有部分文物价值。但于家大院过去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作为文物来对待,但于家大院还属乡卫生院办公场所,所以没有登记上报。没登记不等于没有价值,于家大院在关中地区算是较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它与同县安吴堡村的吴家大院、旬邑县的汤家大院、三原县的周家大院号称‘关中四大院’在当地还是颇有名气。”
) R+ a7 s) K3 p  这位姓郭的副局长最后告诉记者:“县上开会研究决定:对于家大院有可能实施三种抢救保护方案,现已上报市政府,等上面的批复下来,才能采取措施。”
+ F3 D0 H; z' Y' k0 k  6月29日,小雁塔文管所所长孔正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于家大院留在当地,前景确实令人担忧,几十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初衷也是为了抢救保护,而且我们有能力做这件事。当然,我个人认为,作为民间建筑遗产,由民间自行保护也没什么不对。何况,我们也是国家的文物专业保护单位,于家大院不管落在哪里,它都是泾阳县王桥镇的于家大院,它是明清时期关中民居的典型代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它的文化内涵将会大打折扣。”( l; e5 z: J+ h( b9 ^* K: i

1 }0 [& ^4 J" o# z) T+ m2 D: c1 a, d" @0 G' N7 \
1.jpg
延续了300多年的于家大院,当年气势宏伟名震关中,如今仍能从残留的门楼上看出一丝关中大户人家当年的风采。
* i5 X( ]0 Z+ x  d 2.jpg ]
- p4 [0 b3 Y4 J9 J9 \4 L' z于家大院内的屋脊上砖雕装饰非常精美
2 f3 t' i# N& w. h$ e1 \
! ?& C% A8 ?0 o7 d 3.jpg 2 B! S9 V, T/ Y
于家大院雕梁画栋驰名一方,尤其是屋壁石刻精美无比,
6 P9 G6 C; X$ i; L很好地传承了关中民俗艺术。* Y5 m5 u2 K) F

5 a( W) Z+ O' S  }8 T3 u  m
称关中“一撮毛”大院的于家大院,从清代中期于家发迹到民国末期,一直是气势宏伟。然而,这座极具关中经典民俗艺术的传统豪门民居,如今却无人保护,任凭风吹雨淋倾斜倒塌,受盗贼肆无忌惮的劫掠。民俗专家们说,如果任凭目前这种局势发展下去,于家大院将在不久完全消失。   
: R8 N! S& V. D8 q关中于家大院堪比山西乔家大院   
1 A. i9 T) O  ^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岳连建曾到位于泾阳的“于家大院”考察。于氏家族乃泾阳、淳化、旬邑、乾县一带的名门望族,发迹于清代中期,世代为商为宦直至民国末年。于氏大院建筑之宏大精美,当年饮誉关中数百里。民谣曰:“东刘、西孟、社数姚,不如王桥一撮毛。”其中的东刘、西孟、社数姚都是指代周边的豪门大户,王桥指代的就是于家大院。于家大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门楼及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另外,还有账房以及花园等附属建筑。于家大院建筑雕梁画栋,屋壁镶雕山水人物石刻,石雕及檐墙四周镶有花木禽兽花纹图案。于宅建筑风格讲究精工细致,注重内外装饰,建筑上较多地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石、砖、木三雕作为建筑的装饰,尤以石雕见长。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为清代关中地区传统经典民居,建筑布局突出聚族而居的特点。家族成员按照尊长辈份居住在数个互相连接又相互独立的院落内,从而组成了深宅大院式的民居。有专家说,于家大院在关中的地位堪比山西乔家大院,这是由于我省保存下这一时期经典民居建筑不多,所以于家大院显得鹤立鸡群。  0 |1 W' c8 S  f% K3 W1 K
 于家大院目前风雨飘摇濒临消失  
$ ]6 v& t9 O' I% l6 d 于家大院1949年后几经主人变换,虽然目前有一产权人,但无人居住。一直奔走呼吁关注该民居的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孔正一告诉记者,于家大院近三年中许多物品被贼偷窃,其中于家道光年间的大牌匾被人偷走下落不明,大院内墙上镶嵌的浮雕石刻也被人悄悄偷走一些,于家的石雕佛龛也不见了踪影。另外,于家大院所在村庄农民几十年来一直垫高庄基地,直接导致了于家大院地势低下。每逢大雨就遭到水浸。自2003年至今,于家大院遭到大雨侵蚀后,部分墙体塌陷,椽木腐朽,严重渗漏,几处厦房已坍塌,窗棂、木格大都损毁,局部石刻雕饰也已脱落。至于如此重要的民俗大型家族遗物,为什么就没有保护呢?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于家大院现产权人和部分村民之间的纠纷、地方政府和文保工作者的文保认识不同,使得于家大院一直处于无人修复保护并濒临加速消失的境地当中。   T* [! `. U- W. g) U5 k: G; C# [

8 N6 c3 c/ O$ A# z

4 D. q7 v; L  B7 z1 D$ T
9 h; [# _  W7 M  Y[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0-26 02:52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4: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嵩县城关镇北店街于伯恭故居

洛阳嵩县城关镇北店街于伯恭故居
# G4 b; T/ L# J  F2 F  L洛阳日报讯——嵩县县城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居于伯恭故居面临被拆毁的境地!昨日,嵩县城关镇北店街村民来到本报接待室,迫切要求有关方面保留祖先留下的这座风貌独特、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   ) Y' X( ]  s! ?
据该村退休教师李恒雀说,目前北店街村委会办公用的房屋,是清嘉庆年间当地大富豪于伯恭兴建。清  
3 h$ Z6 R6 f, t/ a! w同治二年(1863年),科尔沁王僧格林沁及湖广总督官文会追剿捻军,追至嵩县老城,住在于伯恭家;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调集湖北、河南、陕西兵马围攻豫西南部捻军,僧格林沁再次住进于伯恭家,可见当年于家住宅的豪华。  
) {& _0 N# U, s" h( ?4 N" M" h+ m+ D( H4 x; V
记者昨日来到于伯恭故居,于家大院现有面积500多平方米,有过厅3间,东西厢房各4间,后屋5间,院内尚存青石水池1个,上刻“嘉庆丁丑年菊月”,其对联刻着“盆中画出青云朵 窗外飞来碧玉峰”。李恒雀介绍说,原来院内还有二门楼、舞楼,门楼上方有“耕读人家”匾额,舞楼当年常演出戏曲,可惜二门楼、舞楼均在“文革”期间被拆除。现存古建筑是砖木结构,过厅梁、檩均有彩饰绘画,椽子上面皆用薄的大方砖铺,方砖皆加彩饰,上有梅花鹿雕刻及“天子万年”字样。据说当年建房时,墙是用糯米汤和纯白灰混合砌成,因此砖缝极细。该古建筑历经200多年沧桑,整体仍保存完好。  ) R& v. v$ m+ H" d

; A/ O( e- Z" f/ \村民说,2003年县里规划这里的道路时,专门把这座清代建筑保留下来。去年新修的道路电缆、光缆、排水管道等都已铺设完毕,只等着平整路基铺沥青了。但不知为啥,镇拆迁指挥部要将原基本整好的道路向北平移30米,这一来正好将于伯恭故居冲掉。我们向市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反映情况,规划部门经过考察认为于家大院很有保留价值,原规划道路政府已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道路附属设施已铺设完毕,再提出向北平移道路,加大了政府工作量和财政负担。市文物管理局接到群众投诉后,经调查让嵩县文化局出面,责令有关部门立即停止拆迁于伯恭故居。但这几天镇有关部门还是决定拆除这座古建筑,并且已经通知村委会搬家了。  ! {* I4 N* n/ t$ P6 H& [

, P: Z7 U: m4 P& N$ T* w4 f1 {! g村委会王主任告诉记者,这条道路都规划好几次了,镇上虽然没有拿出拆迁手续,但上级压着叫拆这座清代建筑,我们虽然不情愿,但顶不住。  
" L0 d0 C) P4 h6 C- ?4 O- P! \
+ V% B3 M0 }+ @8 n城关镇王副镇长是拆迁指挥部负责人,他说,原来的道路规划起点低,这次改规划是为了取直道路,于家大院虽然历史悠久,但不在文物保护之列,这次估计是保不住了。  
- e' I4 r4 [  ?0 t% l
1 f  W* g8 D. Z村民说,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被拆掉,县里基本没有啥古建筑了,实在太可惜了。
1.jpg , P) u) ~# W% f4 h" T$ S5 O/ u
将要被拆除的于伯恭故居,现为村委办公地点。/ K" T7 a/ i' O+ @5 u; M2 _6 U
6 F9 Y! R. ^7 G' ]7 U/ r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4: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老城区义勇前街 于家大院

洛阳老城区义勇前街 于家大院, P& M( j6 B! O1 p2 o  G
: d9 v) g' V3 C+ ~0 C
于家大院' @( F5 j4 u* q$ c# f5 @; p
于家大院是老城区现存九大院之一,它坐东朝西,四进四合院,现存下房9间、上房5间,面积约450平方米。临街为二层过街楼,为未出嫁女子居住的地方,逢年过节她们可在此楼观街景、看社火。
5 F: \7 k4 i( K  进门处为影壁,上有砖雕“五蝙捧寿”图案,又称“五蝠献寿图”。“‘五蝙捧寿’影壁至今仍保存基本完整,很有价值。”洛阳民俗专家董高生先生说。

, Y* y' {# u+ Z. q* i! P6 l
1.jpg
& E5 |8 V7 A6 G" S4 S4 b. O
2.jpg

# {5 }7 Z+ h+ p
3.jpg

. R5 B6 C2 a# n5 ?* u1 ?
4.jpg

5 a' Q! G' B# h- c( {
5.jpg
- P, H. P/ H4 t( C# S% @
6.jpg

7 [7 c$ ?  P+ M: {" w) r" Y( ]- @
7.jpg
' \- H8 y$ M. M% V% U
8.jpg
" }. [4 Q: p, K4 k
[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0-26 03:56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1 14: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村里也有好多四合院,被98洪水弄倒了好几个。现在好久没看到过四合院咯``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氏姐妹在徐州于家大院

到民俗博物馆参观。于家大院和某家(我记不住了)大院,好大的宅子,6000平米。导游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我的嘴巴半天合不上,我哪见过这么大的房子!: Q0 m+ F- n9 n- c: L4 O+ h
  一句话概括:是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徐州最值得一看得地方,一个让人无限怀旧的地方,一个让摄影者有无限感觉的地方。0 {0 |$ J4 H. h8 [: c
  特别凑巧,我们参观的时候,于家两位女儿故地重游,正在房前屋后感慨追思......
9 P/ k* ]- I$ L% I" }  J" H于氏姐妹# V: i6 C; k3 `0 m+ _. h
/ X( h% {' B3 o- w0 d: t( v& j
' b* q+ ?  b) B, P" D0 P. t4 ~
[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1-17 02:15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说:“这棵石榴树是我亲手栽下的。”
) T! _9 A3 w) k6 z. |  C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妹妹,很慈祥,她现在住徐州。8 k: a/ ~# R: q" |0 U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都已经70多了,现住南京,她想带颗石榴回去,山人老师给她摘了一个大的,她宝贝似的。姐姐喊她走,她像个小女孩一样雀跃着跑过去,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太太。" U7 y% V5 t8 C/ b- {' _# l$ C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瓦砾就是一段历史6 j+ P$ B3 ~" }3 [- P4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天地的地方?
* m2 n. W/ G8 G7 Y/ X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地重游,物是人非, e/ J  S' @, P, a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姐妹已苍老
4 {0 q0 i& L" K- w#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