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于姓艺术家及知名文艺工作者汇总贴(二)

52
回复
3649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6 1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长江 2 X' H9 O! N) _8 m% W2 X$ ?2 n
6 c1 b) S& g( `

8 @2 P6 q7 ]" P7 U% e- Q5 S于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1974年—1976年,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农场农工、通讯员、放映员。1977年—1982年,北京基建工程兵战士,团放映员、报道员,兵种文化部美术组创作员。1983年至2002年,农业部北京家垦管理干部学院,副处级干部。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大专班。2003年调入深圳画院。
- f8 T$ q7 C: ]: I" l8 o展览情况:作品应邀到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展出。《梨花时节》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快餐》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旅行结婚》、《基石》、《生活的乐队》参加建军五十五周年美展。《我的太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被江苏省博物馆收藏)。《锁海》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作品展。《瞧这一家子》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寻山访水图》参加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背山》参加91′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山水画邀请展。《区号0755》参加二00六年“广东美术大展”。0 C( _5 F5 s1 Q! ?5 Y' r8 d1 `1 i
作品获奖情况:《民兵史画长卷》(局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牌奖,并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收藏。《班长》参加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美展,同时获中央国家机关美展一等奖。《画说深圳》(大型组画)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类铜奖,获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南岭村记事》获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酸甜咸辣香》获建军五十五周年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为聂荣臻纪念馆创作大型中国人物画《抗日战争中的聂荣臻》。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创作了《邓公》参加深圳市美展。" n7 \: D4 X5 w
作品收藏情况: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美协收藏、江苏省博物馆、聂荣臻纪念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
, ]( k+ S; i4 i& x9 m3 D; i2 S作品发表情况:作品发表在《美术》、《国画家》、《中国画》、《美术观察》、《连环画报》、《中国美术报》、《新华文摘》、《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文艺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杂志。# ^4 i' P9 ^$ w$ A
/ B+ \/ ]" N. k$ V
0501.jpg
  D' c  I$ n+ V/ ]
更多了解请点击进入:http://www.inkpainting.org/drawer_show.php?userId=94gt;
# @) ~9 |6 x/ Q7 ?: j4 Z& F8 t6 Y
9 k% d2 n5 {5 O4 F9 ~9 W: l
  P( `$ P% v$ A* G6 e: }! M
发表于 2012-4-16 11: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泰山俊妞 于 2012-4-16 11:03 AM 编辑
7 _  P/ e) ]6 _/ Z2 L7 E, k$ i; d$ p3 [8 `
于文清简介
! B1 Z1 v# C( z5 t7 @
/ l) Y; X2 |4 ]8 y- g# {* \9 O
0601.jpg
       $ C; G7 M/ z1 X+ T/ [! |/ r

. A; \; ]7 P! Z4 ]: J: J5 B+ ~- n% A6 i6 B& |
       于文清1967年3月生,江苏镇江人。现在镇江市文联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镇江市青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青联委员、镇江市政协委员。诗词、书法、文论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美术观察》、《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江苏书法通讯》、《青年书坛》、《全球当代诗词选集》、《近五十年寰球汉诗精选》、《华夏吟友》(一、二、三卷)、《当代千家诗》等报刊专集。参与编著《镇江诗词集萃》、《镇江书法精品集》、《镇江书画五十年》、《当代诗人咏镇江》、《当代诗书画咏镇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丛书·诗苑英华》等。策划“全国诗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成都·镇江书画联展”、“镇江·九江书画联展”等。曾出版个人诗词集《江干小唱》。. x% q% `# w1 m* M5 `
/ \% {9 E% x7 A4 R' u
0602.jpg ! l; `. N3 ?- U; o, K# ~
发表于 2012-4-16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水艺术欣赏 . L+ L! r  ~+ m. N" I: H0 p

  S6 q/ B" @  d! @4 l2 J8 a/ }% {5 d  J1 ?1 o% f
(1955.12—)生于北京海淀;1994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研修班。〗中国新文人画派主力画家。作品曾参加三次全国美展,两次获得铜奖。曾参加94年以来的中国新文人画年展及艺术活动,出版有《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新文人画集·于水》画册。1994年赴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及艺术交流。北京现代商报艺术总监。  , A2 {2 Y9 R/ u8 V

$ w! ~9 z9 e7 `: d1 U1 n  I2 {2 J. m4 [. T  C/ X& p% {3 {
0701.jpg
, p( O: a+ P" C% O
7 E1 t$ y- m; I& p" I  |) ?
0702.jpg

5 r1 [) F, K* E. d8 I1 P; Z/ Q4 e1 f0 D& C
0703.jpg
% ^7 u4 {& Z6 a3 d

2 t6 s$ a- h7 o% ~- M0 I2 ]' C
0704.jpg
发表于 2012-4-16 11: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云涛
- \; ~, |5 j. N5 u; o4 \3 \8 f
. H! p! j% b! L4 x. Y+ ]! n 0801.jpg       1950 年出生于天津市,1966年支边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任石河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1987年至1988年曾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从事美术创作20余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家协会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新疆画院院外画家、新疆石河子市政协委员、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 {$ s  e" v( z; h* E1 X" }

/ Y& F' s1 j- Z" F  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大观》、《东方美术》、《新观察》、《少年科学画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体育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天津晚报》、《中国书画报》、《香港书画报》、《中日文化交流》、《新疆画报》、《新疆日报》等报刊发表美术作品千余幅,多幅作品被欧、美、澳洲、日本、巴基斯坦、台湾、香港等地机构、人士收藏,多次在国内举行个人画展,名字与作品被收入多部名人大词典及大型画册。 9 _6 T- {/ Y( Y

  }7 p/ O% h4 s, H2 B: k- Q  著有《云涛速写集》、《于云涛西域风情中国画水墨人物画集》、《当代国画家——于云涛画集》。《那棵大榕树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幕士塔格的传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银灰色的草原》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帕米尔的阳光》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晨》入选全国群星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林间嬉戏》入选首届全国农垦美展,《闪光的年华》入选全国纺织画展,《梦想天堂》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9 t. d1 ~0 ?. J' P

4 Z; C7 T% _; v" C0 U1 h% F- U$ x- P, O- z- b- L
0802.jpg
$ e! [! y7 N: q2 z$ x1 z" b

/ t* _; t# d; Y2 o# p8 f1 A
发表于 2012-4-16 11: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静芳《塔吉克姑娘》
7 a& F1 a7 C5 X$ Q' ?) [( b0 K9 C1 E
0901.jpg
发表于 2012-4-16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美玲版画欣赏
8 k3 e4 R' K* c7 Y  {" z/ h2 m) P  Y" Q8 n7 O0 w3 u

4 C: E4 Y. M, l3 M4 O- V2 ]        姓名:于美玲  性 别:女 出生年月: 1980 年 11 月 17 日 年龄: 25   毕业院校:新疆艺术学院 学历:本科 学位:学士学位      专 业:美术(版画) 7 X  w: x) D1 l& T9 k7 J( F) F- q

& t1 \' E; }5 j, ^  z' t+ Y$ C  自幼喜爱画画, 1999 年 9 月考入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进行了为期四年的专业理论学习 , 擅长素描、色彩、插图、广告设计、书籍装帧、立体(平面)构成、透视、速写、版画以及国画、油画等多门学科, 2003 年 7 月毕业后分配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从事宣传策划工作至今。 . s4 ~1 `3 \1 T: H$ W+ m
* q: x: N+ w) ^: Y/ Z
  兴趣爱好:喜爱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网络、旅游等 / C/ O1 g7 e. Q) q

4 a6 ~" e# Y' B! ~! Q( G  所获奖项: 9 Y+ [4 f0 Z6 e, S) D0 D

, K$ a! _, |- E. Q, K# c, ^  2002 年 11 月 20 日 作品《晨》和《思》分别入选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教学年会作品展 9 C$ n6 H: u5 o
" f' i! F8 _: o4 ]% Z3 o7 Y& h
  2002 年 11 月 16 日 作品《晨》入选“十六大”胜利召开美术展览 1 V# P3 G9 o- l1 A' H& y

, U" H! j4 ~4 w; \  2002 年 7 月 12 日 在校期间作品参加学院下乡体验生活写生作品展并获荣誉证书 * Y( d5 v4 L! ^  P

9 ~1 i: t& u5 }; t  g  2004 年 7 月 7 日 作品《午后·凝》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新疆选拔展 4 Z2 E1 C- d( H( I3 h$ z

$ Q# I0 W2 w4 _6 g3 m1 e  2004 年 8 月作品《午后·凝》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F& f. E9 m$ [+ p2 m2 C
) q) x! \# |1 O. H
  2005 年 10 月作品《旅途·日》入选《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50 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
$ V" R* c7 g* c+ Z9 z( g2 v. W3 \% @3 n$ M) Y
  2002 年 2 月在校期间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政策法规汇编》一书做封面设计并出版发表。 3 b9 G+ A+ A- `3 ~! P: T

( L+ e- X" Z- }/ I2 o  2004 年 8 月作品《午后·凝》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这个展览是从建国后每 5 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大型展览,而新疆选区在全国就入选了 2 名,她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 |, ^2 G$ w9 c; O' f8 e
$ e5 O2 r7 O: e- H! I/ m$ d+ j6 B8 |  L4 H# V# q
1001.jpg
  _* ^, \+ h3 g, T( w
1 ~0 A1 m; M3 S4 w# d. `0 |$ R
1002.jpg 1003.jpg 1004.jpg 1005.jpg 1006.jpg 1007.jpg 1008.jpg 1009.jpg 1010.jpg 1011.jpg 1012.jpg 1013.jpg 1014.jpg 1015.jpg 1016.jpg 1017.jpg 1018.jpg 1019.jpg 1020.jpg   r! }# r+ C  N6 J; o

; A0 m& P9 c3 E6 E$ `7 r" L嵌刻美丽瞬间 - S, g9 u: Q1 F* Z/ @5 [

" M  |% T  x: V7 q——青年版画家于美玲作品印象 " i& m) l: Z0 n0 i
, c% U2 x% G' v$ r+ u# O
) Q; P8 o4 B! ~7 C3 v% Q

6 A5 S; j. |4 I  当《午后·凝》入围中国第十届美展时,很多人都想不到这幅版画作品出自 25 岁的于美玲之手。但事实的确如此,这幅嵌刻着塔吉克女子美丽瞬间的作品正是出自于美玲那双纤纤巧手。
# p9 J$ M/ ^- s  A+ F# o
$ t0 V: m2 {2 J  熟悉于美玲的人都知道,她的眼神不同于常人。她经常若有所思地盯着某一人或物,每当身边朋友或同事说:“小于你在看什么呢?”她才不好意思地收回目光说:“我在扫描,看看有无入画之处。”写生是于美玲最主要的“户外运动”了,在村头篱笆前、在胡杨林下,在沙漠公路旁,都留下了于美玲的身影。
% L- c; Y. O, g, p! @; R, U% D0 f9 t' L9 p( Y
  于美玲平时很少说话,她喜欢用眼神与人或物交流,用目光捕捉嵌刻美丽瞬间的灵感,并用记忆将每一个瞬间融入到作品中……即使是有作品入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她也还是缄默不言。+ e# }' U- [. X

7 e' M# Y( I1 P% q8 g  在其作品中《旅途·日》、《旅途·夜》、《镜中印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这些除了人们惯有的思维习惯外,还应该加入适当的想象。如《旅途·日》那苍茫的群山给人一种生命的哀叹,这路何时有尽头。雄浑的笔调,色彩如此强烈反差的对比,作者投入的感情是炽热而强烈的。特别是一行驼队的艰辛跋涉,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很好参悟,谁又能体会苦海无涯时时闪现的希望呢。
  J/ X: _7 s+ }( L. {
. _0 d9 w! C1 t1 Y; n. J  《镜中印象》让我震撼,我在想除了少女的梦想外,还有什么让我们感到比这更美好的青春特质呢。画中女孩双手托腮,对未来抱以美好的憧憬。但是铜版画的制约,画像中渗出寒冷的一面,似乎隐喻着这位女孩的梦想将面对很多严酷的环境。
; {/ \: O3 d( ]( ^1 S" a5 W, o( h- A, _6 V: C
  色彩线条繁复的《午后 . 凝》里的那个是一个塔吉克族女子站在向日葵前 , 从一开始就渲染了我们的心床。看似凌乱的线条让我们找不到人物所在,最终隐约看到了塔吉克女子的身影印在向日葵前。人海中千万个这样的人走过,我们根本不会记得她们的眉和眼。从这一瞬间的“凝”中,我们察觉到了她来自心底的呼喊和获取幸福的期盼。弹指间数载光阴让我们忽略了很多,能像这位塔吉克女子从容地端详自己的生命,也竟成为了我们的奢求。
) B$ s* D" K' n. h
7 x( [# L2 D# G* X, T. E" I  在于美玲生活空间里,画是永恒的主题。每当好友或同学走进属于她的那个空间时,印入眼中的便是挂在墙上的《午后·凝》等作品。如果你有幸运刚好碰上于美玲在整理画册,这时青年画家的话匣会突然打开,她会一一介绍每幅作品的诞生经过。
, _6 [" E' N; U/ {# ?+ F. `! e, q" l: E2 r  |& ]3 l" l3 i5 x8 O& u
  生活中的于美玲衣着扮象,并不似其画中那番抽象、朦胧,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都市女孩。幽静的杏眼,长发飘飘,当她和你擦肩而过时,留给你的是一缕女孩特有的淡淡清香,而不是画家风范。 25 岁,很多人在这个年龄时,正信心十百倍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幸福未来,于美玲在这个年龄时,却已为人们留下了一笔保贵的精神财富。
9 m7 u5 i0 r/ q: L5 m3 h; o1 ^7 U4 H( A/ [

# Y  }, I! E" `8 c 1 {# a( u+ n9 l; k0 h
发表于 2012-4-16 11: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占德 / v* R- `9 [, |7 K2 P9 G

6 G1 ^' t9 A6 B
1101.gif

1 c, w+ ^$ y4 O& @* o) r6 K
2 ]" O. o: R/ h5 _+ h4 D* ^) y7 X
, I+ B9 H3 u6 ?1 \
  • 于占德,1946年生,山东武城人
    8 l* Z" j% C+ {; o/ X" F3 n5 B
/ b$ V' q' ^, t& @# I! d
  • 系:
    - L' h- p" @2 M( `

6 z0 j% |. q) y/ f0 G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q+ ~! v: D, |  J/ X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 u+ G' Q$ J7 ]
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9 Q6 k& c! g) y: d% \) J) _* u
山东政协联谊书画院特聘画师
/ o, d3 Y! N4 [+ V德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0 W- {4 g5 D$ R8 J% O* H- a+ v
德州学院副教授) M% A7 X7 L8 d( S* y

; O. k8 G# G- W8 `2 S/ b9 T* O$ M
  • 曾任:
    0 A3 h6 t, H0 A& A; S" a7 K, P! a) b
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 4 m$ f5 `8 x% i8 u  s! e9 j
山东庆祝建国45周年大型美展评委
9 N0 ~7 j( |% B# ~9 `山东庆祝建国50周年大型美展评委
4 F4 o5 G+ i  F0 W- \
  • 论文及美术作品多次发表于全国重要专业期刊并参加全国大型美展。 其中美术作品《甜》、《光荣人家喜事多》分别参加第六
    # @" H" x( H' s2 d) P. H3 t. X
届、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太行牧歌》参加纪念毛主席“讲话”六十周年全国美展;《爷爷造山我造桥》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中国画家》、《东方艺术》、《画坛》都有专刊介绍;论文曾发表于《美术》、《齐鲁艺苑》、《美术向导》、《东方艺术》等重要学术期刊。出版有《于占德画集》,艺术简介被编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等多部辞书 $ n, U  G* z, T/ f: s
. l  j0 B7 T2 v. B$ |+ a
更多了解和欣赏请进:http://www.yzdart.com/
- }9 |3 ]- p. } 7 r& _% C5 ~! A
发表于 2012-4-16 1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希宁$ d5 P9 W9 d" w' Q& Y( Q
" @7 O9 v' D9 A& s$ a; G4 ]4 P
1201.jpg
( M* n- P0 Q4 w( u" h, j
1913年出生于山东潍县。% }8 G/ k$ h2 L8 T8 y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 + R. S4 ~9 M3 Z2 A9 v0 T1 V1 X
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
4 J9 y6 t: x3 L3 h" b, o特别是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更是出了不少人才。
9 g4 U# n* l' k: q2 L2 @也许是世传,于希宁幼小的心灵对美有着独特的感受,对画画更是满腔热情,常常是废寝忘食。
- x: J2 Q6 V0 t# j. N1933年于希宁考上了上海新华艺专,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父辈和老师们的期望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艺专国画系,从此他在黄宾虹、潘天寿、朱闻韵、俞剑华、汪声远等国画大师身边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诗词、篆刻和绘画史论。 $ w; z" W5 c, a7 F8 [9 j
1947年,84岁高龄的黄宾虹先生又在他所做的《百梅图卷》上题句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这是对学生弟子求艺之道的高度评价,也是点拨写意花卉要津,"纯以书法入画"--尚有不足,还必须具备全面修养,"深明篆刻",尚可步入堂奥。其后,于希宁无论治印、作画,始终沿秦汉之道,其沉雄博大、苍古厚重助艺风,与宾虹师谆谆教诲分不开。大学时的于希宁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4 G/ T! E4 D" I% `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张天奇、顾坤伯两先生合办的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担任花鸟教学工作。这是一座私立学校,当时经济很困难,每月的薪水很少。家里每月都要寄给他一笔钱。有一天,于希宁的父亲来看他。一见他住的房子里只有租来的一个单人床,一个破旧的写字台,一把椅子。一问才知道,家里寄来的钱全被于希宁买了纸、笔、书等学习用具。父亲离开上海时给儿子买了一把好椅子。这把椅子于希宁一直带在身边,这是父亲留给他向唯一财产,陪伴着他进行终生的艺术创作。 8 y1 @' M/ z& E4 |- N. n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的大变革使传统的中国画进退维谷。时代呼唤着敢于革新的中国画闯将。于希宁开始他第二次负笈南下。从山东奔赴南京,再次求师俞剑华先生,重新投入中国美术史的研习进修借以寻求中国画的革新之路。美术史研究、艺术古迹考察双管齐下。理论求索、创作实践齐头并进。为了搜集素才,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真正是"读遍天下名著,遍历天下名迹"。
- p; F- Y$ ^" d十年动乱开始,于希宁也和众多的艺术家-样,被游斗,被关入"牛棚",被停止作画。但他不悲观。不气馁,严峻的社会现实丰富了他的认识和感受。他要表现毛泽东的《咏梅》里那铁骨冰心的精神情操,((俏不争春)、《漫天飞雪》、《山花烂漫》等作品中那些高尚的形象充分表现了梅花的品格,也是画家精神的写照。 * r1 u1 q/ D5 ^* S' G. v8 o1 e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评选的消息,梅花以其古仆典雅和傲雪报春的精神,获得选票最多。消息传到胶东半岛,那时于希宁先生正客居烟台,几十年来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心灵的深处酷爱着梅花。于先生当即挥笔作画,并题诗抒怀:"神州朗朗日暾暾,雪海香涛透国魂。正气浩然多倾慕,报春蕾绽化龙奔"。于是,《白梅》、《红梅》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脱俗,艳而不妖,有的苍龙怒吼,铁骨铮铮;有的香雪满枝,清丽婉约;有的疏秀雅逸,楚楚动人;还有的临溪傍崖,休风浴月。 - K9 Z! p% N( P7 R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外国政府首脑和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于老出版有《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辑》、《于希宁花卉枝法》、《于希宁诗草》、专著《论画梅》等。他曾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和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省美协主席,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H6 k7 i3 h8 s4 m已步入老年的于希宁先生,仍孜孜以求,辛勤耕耘。3 @+ S, H$ o7 V' f3 V. ?, @+ J! R
1991年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
; u1 a4 Y- s* S. r1992中出访加拿大、美国,并举办个人画展。
2 s; `, K7 j; o, _; H1993年十月份他的作品又应邀参加了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0 W2 O  J, s) M3 k- d$ E  a2 y: C! l
1997年10月,已84年岁高龄的于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5 N5 I! D# i; A1998年于老捐资25万元,在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 Q% A2 y$ {; G# m7 _( `
1999年"七·一"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四十幅书画作品。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心之作,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对艺术事业的挚爱深情,为中国画界树立了一代风范。"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三魂"指国魂、人魂、画魂)真正得到了体现。% n$ e: b3 U: A: m- ~7 M

* M4 I& v3 G# }& {4 G1 A* Z, a: g
1202.jpg

! n2 `2 m& T. `8 b
; d  g7 B- G$ w$ G: O# _
1203.jpg
( ^% @/ j) q. J# v; w
  e/ @$ G- G) L! g: b8 s
更多欣赏请点击:http://www.shufa.com/co/mVip/?id=15635$ B- `0 g% u# b7 y; {

9 a% ~9 y) ~0 i' U
发表于 2012-4-16 11: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太昌 ! Q9 o' q: B5 F7 E1 L1 Z. \

( k# v6 K3 r5 m1 Z
1301.jpg

) Z- ^8 P9 y$ G* M+ x, J  ?( s! w( s3 I" V) C  w
       于太昌,画家,书法家,诗人。1932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山东省美术馆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省诗词协会理事,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山东省刻字艺术家协会高级顾问,山东中山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民进美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少年儿童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一、二、三、四、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并参加“中国著名书法家百人展”、“国际书法艺术联合展”。山水画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1979年与另一画友合作的巨幅山水《岱岳松云》,曾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南海、泰国国王行宫淡浮院等收藏。出版有《泰山》、《黄河》等画册他的诗词朴实隽永,述情豪放,已问世三百余首。其佳作被选入《当代诗词撷(xie)英》等诗词集。他的书画艺术自1971年开始陆续被《人民画报》、《中国书画》、《中国书画》、《书法》等刊物专题介绍。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等作品集。其艺术略历以专条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中国当代名人大典》等辞书。泰山下有“于太昌书画展览馆”、恒山建有“于太昌书画艺术陈列室”和“于太昌书画艺术陈列馆”。于太昌在艺术上勇于剖析自己,正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孜孜探索着新的境界。
# w) m2 t8 C" K0 `0 v! G; A
; V+ C  B, H( l1 x* W
1302.jpg
1 y/ m  r8 `- |+ x# h( C4 a' C3 n

3 A# I3 P+ ^$ t* ~' W
( H7 ~) i( p$ Z" M 7 u& M. }) t5 ]$ v. I. Z% G5 d0 a
发表于 2012-4-16 1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荣国 * _6 q5 y5 H7 W4 U- Z5 c

% s; B1 [; [* ?. y% Y  x
8 v, ?# k! N) n, N3 `. i" F1960年生于山东,85年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92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深造,现为中国石油美协理事,中国石油画院一级画师,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8 d, v" c' h9 Z; G& O0 ~, A! ]8 s9 G2 `9 D/ `- e7 N
主要作品:
$ m  s. i3 J$ m0 S0 H) E1991年《枯树》高等美术院校联展获奖! k, p, z+ ?- I3 _6 }( r" a
1992年《芦荡新居》荣获全国“五月的风”优秀作品奖
0 q# h2 V9 X: j- E1 R! e/ w1994年《坐着休息的油工》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 Q. N. V* T9 X& ^& h
2000年《荒原旧事》荣获全国十大企业美展铜奖
8 }6 @7 Q, o' P% G" Z2000年《初雪》——魂系山韵,荣获全国爱我中华首届油画大展优秀奖# ^4 P% W7 ?8 Z+ b& C2 t& X& I
2000年《山韵系列》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
5 K# r1 @3 Y& K# T9 N$ b2001年《古韵春雨》参加全国第十五新人新作展
2 d2 R" l, W6 a8 S0 P2002年《心迹》——大风雪荣获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优秀作品奖4 q9 F: m/ E/ X+ G2 E$ K+ G
2003年参加上海艺术沙龙; a1 C+ R% L( [  @

: i) N  t& H5 O, [. f作品出版发表:# |4 s+ M+ I' M' q/ ~8 x. k
中国当代美术精品集——于荣国专集. }0 g* c  f8 |' `8 B+ k
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系画集——于荣国专集。入编《今日中国美术》曾在《美术》、《中国油画》、《江苏画刊》、《艺术界》、《美术报》、《美术大观》、《美术观察》《收藏》等刊物发表介绍。被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中国教育电视台《书画赏析》栏目报道、介绍。' E8 s  z1 D% v, S/ L! u# W: X" `# Y
! I) q- e! A" _7 E- S2 W) m2 C
1401.jpg
2 z: [! O9 B, ]. S% w2 e
4 ?3 m* G$ a, |& j
点击欣赏给多作品:http://www.cl2000.com/artistsesca.php?uid_1010.html
9 p& D4 u/ {( K  Q; }
% B+ s0 m8 A; O7 p1 J) o/ }, c% _5 f$ R  Q
发表于 2012-4-16 1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德利
  w! n+ b  L) n6 w% {$ j
金州农民画家于德利:敢与户县农民画比高低  
, L2 n( r+ u, h& ~& t0 l
3 A& l" `5 i2 o) m
1501.jpg

& k3 V1 w0 [8 t- |! L) L6 n8 Z% r9 G
获奖作品《大篷车》。
/ G1 a* X* \/ j, Y( u8 Z
1502.jpg
4 T( `6 O. }. d4 L4 K5 g
4 p. o+ U% l. k# G$ h$ ?
于德利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 Z5 O5 W$ z4 t' ]% h
& k8 I" u; N6 P4 ^6 r7 l
    提起农民画,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陕西的户县。的确,户县农民画在国内外都太有名了,它已经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品牌。不过很多大连人可能并不知道,1988年和户县一同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还有大连市的金州区,可见金州区农民画的水平并不简单。
; y( l0 p' [9 @% a# u  那么,现在的金州农民画家们都在做什么呢?金州区文联、区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他们不仅仍在画,而且还画出了国门获了大奖。
* J# |8 w* l) m+ n7 w. O1 S  这天,当我来到农民画家于德利家时,眼前这位性格温和的中年男子实在和我想象中的农民画家不一样,乡土味儿不浓,但当我看到他的作品时,我明白了,他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汉子。
+ O7 U) \2 m+ z- b  小伙子做起了“细致活” & N1 j# |) D0 r
  1956年2月25日出生在金州区华家屯镇胜利村的于德利,兄弟姊妹有12个之多,和其他的孩子不同,于德利从小就显露出手巧的天分,打小就会一手锔锅、锔盆的好手艺,看见镜子上的喜鹊,他就能随手画一个,到后来乡里乡亲的有谁家结婚了,炕头炕尾的画都找他来画,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求着于德利给画明信片作纪念。上了中学的于德利因为画画好而进了学校的宣传报道组,还参加过区里的绘画比赛,这在当时的校园里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
8 T! p0 _& h$ j7 p  1976年7月,中学毕业的于德利到镇放映队当了一名放映员。年底的时候,部队来征兵,于德利画的几幅“样板戏”作品一下子被当时的北京军区空军的征兵的同志看好了,于是他就这样穿上了军装。部队的4年,让于德利终生难忘,这期间他画的宣传画、素描作品竟达近千张,《把青春献给新长征》还发表在当年的《天津日报》上。翻看着当时的素描作品,连于德利自己都很惊奇,没有经过科班学习的他,怎么会有那么扎实的美术功底。而正是这功底,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h, [$ L- v% e4 |& d  金州农民画“高”在创新上
( N7 R, W, ]1 i# n8 j% p  1982年,已经回到华家屯镇政府工作的于德利在当时的文化馆、文化站老师于振立、孙德亮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农民画的创作。当时,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于德利并没去学他们,在更多的人在乡土创作上不断挖掘的时候,他却把视线投向了国外———《世界美术》、《抽象画》等杂志和书籍让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如果全国的农民画都是一个模子下来,哪里来的创新呢?而如果没有创新,农民画的生命力又何在呢?” & P: O' o- u, m8 X- a0 t
  于德利是睿智的,他的超前眼光让他来自于乡土,却又高于乡土。他的农民画作品明显不同于户县等中国农民画传统的写实性、平面化特点,而是充分运用了线条、色块、阴影以及素描手段,让他的农民画看起来更加立体、有看头,而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子,正是金州农民画的特征。同时,从小在农村长大,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的于德利,作品又从没有离开乡土这一农民画的本质,看他画里的猪妈妈,一边喂孩子,一边还在啃萝卜,再看他在《过事》一画中的配文:“在我们村里,每逢娶媳妇都称为过事,是特别喜庆和热闹的日子。在这一天邻里乡亲比较亲近的或处得不错的,来赶个人情。如不赶人情的,可来凑个热闹,瞅瞅新娘,抽上一支喜烟,吃上块喜糖,也就觉得美滋滋的……”
, L/ G3 {( m# @/ L  农民画的市场潜力大着呢
5 S- s. y' U% q, c* }  “我从来没觉得咱金州的农民画不如户县的,户县的农民画家看了我们的作品,也都竖起大拇指。”于德利的言语间流露着自豪,而他的作品也的确值得他自豪———1983年,他的农民画作品就曾经获得辽宁省美术创作优秀作品奖,1987年,农民画《牧牛曲》赴日展览,1988年4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0年,他的作品《大篷车》一举夺得全国民间画乡大奖赛二等奖,1991年该作品在俄罗斯参加国际画展并获得三等奖,“当时俄罗斯画家们都不相信这是一个农民画的!”今年,于德利的《过事》又获得了辽宁省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一等奖。
  u( F5 F! g3 V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金州,像于德利这样仍在活跃着的农民画家还有很多,区文化部门对他们也始终非常重视,经常举办一些活动。但是,相对于陕西户县农民画“举全省之力”在国内外打造品牌的力度,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力量关注金州农民画这一宝贵资源呢?农民画的市场价值并不低,一幅作品上千元并不是稀罕事。何时我们也能像户县农民画一样,打出咱大连农民画的品牌呢?
9 S) J1 l0 c8 J+ Z' C2 @) d) G
  g! f  C, P0 g$ L/ \- A& c  【相关链接】 / ^0 y# p, `, Y
  “农民画”是“现代民间绘画”的通俗说法,其源于民间生活,由农家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画等演变而来,是土生土长的现代民间艺术。农民画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以手法简练、用色大胆为突出特点,以反映农民自身生活为乐趣,并体现普通民间阶层的审美追求,同时也富有哲理意味,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 2 o+ n$ O6 z/ M# \* K

9 V( F) p5 l# G& M- G; e% j9 A
" N$ K4 A% P' J/ J
发表于 2012-4-16 11: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是一种幸福”于庆成的传奇故事
- A3 D3 \7 \6 R; i2 `/ \
赵凤兰 文 喻非卿 摄

7 w- ^' [  p" F& r9 P9 x# P7 L( s' T: ~
1601.jpg

, ?4 ~. u# V$ o, V+ s+ L! F, o  f2 h; T: B  V
  过去村民戏称他“老流氓”,现在则亲切地称他为“爱情鸟”——他就是因为捏泥人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于庆成。 $ B* l. Z' m" h% L! ~8 u9 d
采访于庆成,首先见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泥塑。一个个紧勒缅裆棉裤、皱纹如树皮的老汉;一个个满脸稚气、撅着屁股戏耍的顽童;一个个袒胸露怀、丰盈而充满张力的女性……幽默而不油滑,夸张而不荒诞。
+ p* A8 v9 a* E与泥人“对话”许久,于庆成才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赶回来。作为联合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会员、蓟县文化馆研究员,他有太多的繁杂事物要应酬。“评上和没评大师差别大了,没评上前作品没卖过,评上后大伙儿抢着买。由不理会到理会,由理会到认识,由认识到尊敬,由尊敬到争相购买……我的泥塑事业可谓天天向上。”于庆成的性情像他捏出的泥人一样真实、本色、不矫情。
" q% S/ ?+ U& y" m: ]8 {! G3 \于庆成今年已61岁了,他创作的泥人全是老实巴交、土得掉渣的农民。于庆成的老家在天津蓟县崔庄子,祖辈都是庄户人,自幼与泥土打交道的他鬼使神差地迷上了捏泥人,一捏就捏了大半辈子。他把数十年对农民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泥巴表达出来,展现出农民最朴实、最原始的生活形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老实、厚道甚至窝囊,但周身洋溢着真善美,最值得人们为之礼赞。”于庆成认为农村妇女最伟大。他说:“大哥出去家不会走样,但大嫂不在家就不一样了,农家妇女勤俭、朴实、善良,扶老携幼撑起整个家。饭丈夫吃了,孩子吃,剩下的不论干稀自己吃,我妈就是这样一位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她们值得赞美。”
! }3 m) {( r0 o4 T6 `5 D* \基于对农民的热爱,于庆成创作了大量人物泥塑,一团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下竟能“化腐朽为神奇”。在作品《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咧嘴老农民唱着歌,背着耙子当乐器;作品《一条大河》,表现了农村大嫂的开朗性格;作品《沃土》,肥硕丰盈的母亲憨态仰卧,笑看在肚子上“拿大顶”的孩子;《我的宝贝》、《夕阳红》、《补课》表现了农村青年纯真质朴的爱情……
* w( f8 Q: f( J& f于庆成早期的泥人作品还穿着粗布衫,后来为了追求艺术的升华,他索性让泥人一丝不挂,大胆袒露。那一年,他创作的《绑不住的地方》,竟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由此被冠以“老流氓”的绰号。于庆成说,这部作品太超前了,他们接受不了,认为伤风败俗,我不好争辩也不便争辩,相信时间长了大家会逐渐认可。
" [7 `- r1 j) E最先认可他的是盘山玉石庄村的村支部书记韩振,他把于庆成的小泥人视为宝贝,专门在村里的石趣园景区内为泥人建了一个陈列馆,还腾出了几间房子,给老于当创作室。
7 H  K- s$ S8 G( l. D$ X- F8 D让村民始料未及的是,老于那些惊世骇俗的光屁股作品竟然引来了游人的赞叹,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2002年,由于《绑不住的地方》这件作品的出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命名的全国农村首家青少年性教育基地,竟然落户到了这个闭塞的小山村,这对生活在传统农村,却在艺术上追求前卫的于庆成来说,是莫大的欣慰。
! E2 b5 J6 P* ~1 d# f8 d9 o3 a“我要用艺术的语言告诉人们,性是掩盖不住的,现在不是捂着的时候,应该让人们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大胆认识。”于庆成说。 / z- k7 I: i' v% q1 f' t  Y
看到光屁股泥人居然能卖钱,村民们开始动摇了原有的想法,他们也学着于庆成捏泥人,并且以50元一个向游人出售。尝到甜头的村民如今不再骂老于“老流氓”了,反而亲切的称他为“爱情鸟”。于庆成说,现在这里的大嫂们都知道性健康,她们大大方方谈性,堂堂正正做人,他们的思想比其他地方的人领先一大步。 ; k2 j# }. p7 d" N# L
于庆成的泥塑带火了玉石庄村的旅游经济,如今,村民不再像过去那样开山放炮、采石卖沙了,靠旅游门票、提供吃住、运输服务,村民每年人均收入万余元,景区总收入每年近200万元。玉石庄村还被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精神文明创建单位和文明村的称号…… * \- {: s: {% t) ~2 X9 Z& f
总而言之,较之某些技艺濒临灭绝的大师而言,于庆成的现状较为乐观,小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也许是因为于庆成的光环过于耀眼,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目前没有一个徒弟能传承师傅的技艺。他先后共收过20多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跟了他整整27年。但徒弟毕竟是徒弟,作品远不如师傅的吃香。为了生计,有的把它当做一门爱好,有的则半途而废,如今大部分徒弟都搞工程去了。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于庆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师的,大师要有超前的思想和惊人的毅力,善于个性化的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并赋予作品时代的强音,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奔着金钱从事艺术是不长久的,充其量只能算‘群众文化’。”他认为,深奥的思想会推动一门艺术向前发展,与时俱进、有思想深度、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永远都不会消亡。 9 Z5 y( Q6 ]" ?8 |5 O4 r
如今,玩泥巴玩成“大师”的于庆成远近闻名,谁都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熟悉他的人曾调侃地说:“连那些土得掉渣的泥巴人儿都去过法国巴黎,我们这些人却只能从电视里瞧瞧。” . w9 j, L# s* w0 m, \
随着于庆成泥塑艺术的声名远播,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冒充于庆成的泥塑作品,为此,他特意为泥人面部的皱裂纹表面装饰申请了一项作品表面肌理的发明专利以及6项外观设计专利,为于氏泥人撑起一把“保护伞”。于庆成如今是“大忙人”,有许多“外事”要应酬,大大挤占了他用于创作的时间,手中画好草图待完成的作品已堆了一尺多高。“一天到晚干该多痛快,一创作天就短,创作是一种幸福。”一说到创作,于庆成脸上就涌动起一种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A: _% Y! p$ d, d
每天除了画草图、捏泥人外,于庆成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记日记。日记本里记录的并不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而是成千上万条箴言警句,都是于庆成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自己总结的,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是于庆成走向成功的秘诀。“想干就干,什么都是一千个无所谓,不思前想后,想多了就放慢了步子……想让自己的作品放光吗?那就做没见过的世界第一的东西……”通过这些座右铭,我们不难理解于庆成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 g/ z" U( U  `" i# [2 x% i

( F  U; h) Q1 p2 k- e& p & W4 C# q8 ]* }& I$ m' A/ E
1602.jpg
/ M) T6 A$ r; X# x  V3 F, v" Y, a

; ^" g: }. x- ^: _0 z
于氏泥人VS泥人张
1 A# ^, R- f2 Z8 z1 w3 A& Q! ?
7 l9 _6 a: K9 c* k: X# Y2 Q
  虽然同在天津,而且同以捏泥人为主,但二者差别仍然很大:
  X# q; ^3 v- \6 C; d  d- ?  M* \  P4 t, T" s! ~2 B0 L) b
  1.泥人张多为彩塑,即捏好后需要上色,用色简雅明快。" G+ l- C8 s! C8 j7 o
  ^3 D. |5 Z$ h# Q7 a1 d$ o
  于氏泥人不上色,但泥人晾干后要“放在烧砖的窑里烧”,更像陶塑。5 x% i7 u+ B/ R0 u7 \& N
4 e) |+ d9 @1 ~2 {# {
  2.泥人张所塑作品要求栩栩如生,所以有其创始人对面座谈时能不动声色、瞬息间捏出人像的说法。现在更要求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5 {+ w1 k# @' O- r3 v

6 x; X5 d6 L- y; i; N  于氏泥人则更强调“神”。他说自己的泥人是“中国农村风气的产物”,讲究气氛,而不追求结构和体积上的逼真。
# G& }  O# P* S( D) N6 i- M7 R: P# H3 B' [" C! y9 x
7 e0 N; P, `! J% O# t

+ R% G. z( }+ l5 a$ x' }0 t
2 i7 r- d7 r1 ?, j7 z8 }6 Y
发表于 2012-4-16 11: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 浩 9 e  P. J7 ]) J) I+ @0 q/ S: [0 Z
9 ]$ t6 w7 r$ m# C& W7 C/ a
  F! A( j, e  `2 d) F
1701.jpg (1928·10—     )山东烟台人,大专文化,著名今军旅书法家。13岁时就离乡背井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胶(县)高(密)、即墨战役、潍县外围战、胶东保卫战、济南和淮海等多次战役战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嘉奖多次,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各一枚。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军职研究员兼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与《当代中国》丛书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授少将军衔。在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和军事学术研究工作中,他为部队的作战和建设撰写了大量的材料,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他主持或参与撰写了《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政治工作研究》、《战略学》、《战役学纲要》、《战斗条令》等多本军事论著,其中数篇曾获全军军事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特别奖。# l# f( {7 ]" s, B
        于浩将军自幼爱好书法,参加革命后,在戎马倥偬之余仍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气韵贯通、豪迈自如、潇洒秀丽、挺拔苍劲之书风。近30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奖赛并获奖,曾被中外多家艺术团体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三百强”等誉称。其简历、作品被《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海峡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集》、《世界当代书画家优秀作品集》、《世界美术书法家作品大画册》、《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经典》、《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世界名人录》、《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共和国百位将军暨书画名家共庆建国五十周年书画精品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二十世纪中日书画名匠集》等百余部辞书和专集编入出版,他的书法作品h还被多家艺术博物馆及个人收藏。# S% y. Z. g) S: a' Z/ K( ]7 X
        于浩将军的社会兼职有: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麒麟文化艺术协会永远名誉会长及多家书画院名誉院长,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于浩书法作品集》系《中国著名书画家》丛书之一。
' m$ L6 L8 n/ ~* B! {2 _6 q* a

# V: x  [' l3 t4 J2 A1 H( K" o
1702.jpg
2 a$ n1 [: k7 [
发表于 2012-4-16 1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月川
  P0 o- q4 O. r  A$ W7 s5 G
2 P# n# z- U( E( A
1801.jpg
于月川,女,1929年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解放前曾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49年南京解放,参加二野文艺新闻大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曾随二野解放军进军西南,参加川南剿匪,并进军西藏,体验了解放军在世界屋脊上行军、筑路和为藏族同胞改善生活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和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情谊。1952年由西藏归来,到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进修1年,195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调干班,后转入中国画系,学习中国人物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张仃、李斛、黄均等。195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曾以妇女儿童及西藏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品朴实,有鲜明的中国画构图,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主要作品有《夜读》、《第一个春天》、《翻身奴隶的儿女》、《山高水长》、《映山红》、《这里阳光好》。其中《夜读》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为莫斯科美术部门收藏。《翻身奴隶的儿女》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更多欣赏:于月川·个人主页
: }- ~5 u6 Q$ S" S; z, [
* e' |4 V2 _; H$ ~: s8 k/ B. c
翻身奴隶的儿女
, |* g$ t# ^% I0 h! j8 [

1 B) h4 V1 @! o4 O
1802.jpg

' z) X2 X+ S$ P) N
+ E! v7 z+ g) |$ E& n9 Q
  [2 s$ r, M( R: N+ r
麦香万家
" E- u8 a. |; k! g
, `, i5 N4 L& H
1803.jpg

' T/ ~" u% p5 u1 R4 ^3 K
% c) H( z6 Y$ g7 R( P
发表于 2012-4-16 1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明才摄影艺术欣赏 / q. i. |  w0 h
" ]4 s5 ?3 j6 M! [1 W: t/ R

0 h: \8 f. C$ q# Q' a     1901.jpg 于明才,1950年出生,山东乳山人氏,高级工程师。1970年在旅大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任记者,197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无线电专业,1982年成为中国首批工学硕士,1986年赴美国阿巴拉契大学进修管理专业,兼选修摄影和美学。! G$ d! S7 e5 ^, D" I
    自60年代酷爱摄影,几十年不辍,其作品除自赏外常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等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同时也撰写和发表有关摄影方面的文学及理论研讨、论述文章。近年来的代表作品为“祖山神韵”系列。
# }) d! @* Z% X! e     作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 _6 j& g# k8 v9 k' h8 N

; D# G2 {7 i, B7 p作品待处理: ]3 E9 i. E" f: I1 K0 d

% l* \4 D  O( T/ f& ^0 H" @5 r/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