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村情大集合,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63
回复
3663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1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村庄名称:俵口村; D  Z, J* k( I/ ~6 K7 `2 h8 G; o! \' g8 x1 t. b% o$ s
Z, J* k( I/ ~6 K7 `2 h8 G7 I5 G- H* i! U) B" W
2、所属地区:天津市宁河县@; \9 _- V* @  b- u* R; Y1 F3 V  r9 N  a3 k, ^
3、于姓人口数量:10000人
6 A7 `3 o9 b* i. }- P4家谱情况:有6 P- H* n6 N$ h4 [- N& M# h  \2 q$ m9 N7 k
5、联系人:于老五
' `7 a7 p; m5 z0 p! H* N联系人电话:17951022110/ l' D7 C9 v. N
7、立村时间:元末明初$ D- u2 w5 C. Z: H  t$ \/ w  ?! Q
8、村名来历:因泄水口故名& I$ h: }' b, c" F% l
9、始迁祖:于大公、于二公) J  l0 }! J: _1 V8 g/ ?- y
10、著名人物和事件:于本、于方舟、于敏、于汉卿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8-11-28 12: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村庄名称:欢坨村" P( Q9 L) @! m; l
Z, J* k( I/ ~6 K7 `2 h8 G
$ e* [/ E6 g& C# f" M0 ~2、所属地区:天津东丽区大毕庄镇' @: l/ ^# }* |8 M* t1 p8 i
3、于姓人口数量:3000人
. Q7 r+ Q; U- N& h8 H4、家谱情况:有6 P- H* n6 N$ h4 [
- s' M+ M6 J9 X+ K5 z. e9 e& _5、联系人:于老五  x( o( m+ V3 X
联系人电话:17951022110$ V" B  |+ b3 W% B. d2 E) P
7、立村时间:明初, _) c* ^2 G+ q, D8 [9 ]( I; \4 c
8、始迁祖:于庆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8-12-13 18: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省 - 青岛市 - 平度市 - 马戈庄镇 - 于莱庄
/ g- s, f3 u. a" x/ c不对啊。是错误的。。没有这样村名。。。。。。
4 g) Q! h' V% S( J2 B于姓集中与古庄村附近周围的几个村 。马戈庄,中前,中西。另与古庄交界的明村镇辛安村
发表于 2009-9-21 06: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村庄名称:于家寨子
1 k7 P' D+ v  y0 }4 \4 A6 t2、所属地区: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办于家寨子村
5 B- \+ _7 F! ~  A0 |  T* Q6 k3、于姓人口数量:约600人
) W9 _! h1 K) ]1 {, k4、家谱情况:有
* y( V( N+ z! E* ^8 b, _  f8 e5、联系人:于志强. k3 l: C% m( M. I4 g
6、联系电话:15806566758
9 B( C  D: i+ H- b) z7、立村时间:明初永乐年间
5 T( [" I- t+ f2 O2 a; Y( b8、村名来历:1637年于姓迁入改为现名3 u& q; m! _5 b" E1 o2 q
9、始迁祖:一世祖于德江---八世祖于台鼎
发表于 2011-2-27 10: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 - 沧州市 - 新华区 - 沧州开发区 - 于家场村
9 ?0 w3 F, D' P% A8 L9 n, K) }·河北 - 沧州市 - 运河区 - 小王庄镇 - 大于庄村
, _% y# t% n- M! `5 U5 ?" I( L河北 - 沧州市 - 运河区 - 小王庄镇 - 小于庄村 `
' J* n! C; x6 H% S·河北 - 沧州市 - 沧 县 - 汪家铺乡 - 于庄子村 6 C" H% o9 N% x/ v; K# T( g' K( M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连镇镇 - 古树于村
- c3 {9 K* C) t6 R9 X0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连镇镇 - 于集村
5 o8 V  m$ B9 U$ a·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连镇镇 - 小于庄村
7 ~0 G) l" n0 }# c8 E" j  N, z·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秦村镇 - 于渤海村
% W0 g) z5 ?: U8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灯明寺镇 - 东于庄村
( A: l5 p  g/ R6 f4 B# E, u9 m* v# Z·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灯明寺镇 - 于达庄村 4 ?. A( a) u4 X7 n6 V: }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灯明寺镇 - 南于庄村
8 t) s- K' K3 t) Q# O& ]; _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南霞口镇 - 仓于村
$ f3 d/ b( `5 _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大单镇 - 仉于村
4 Y( B8 M0 b$ ^( M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龙王李乡 - 于渤海村
4 |' y4 e4 d5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于桥乡 - 于桥村3 M) S7 Y! F/ S- m1 |/ Z9 j9 t1 o( I
·河北 - 沧州市 - 东光县 - 于桥乡 - 王宗于村 ( A! T5 [" @; L; _! K7 R/ C
·河北 - 沧州市 - 海兴县 - 辛集镇 - 于家庄村 : m7 c. g" \0 N* Q
·河北 - 沧州市 - 海兴县 - 赵毛陶乡 - 于十二集村
9 u% O. S7 j& n$ [·河北 - 沧州市 - 盐山县 - 望树镇 - 于庵村
- h3 s$ |; T; y, V% M+ m: d( ^% N: b  Q ·河北 - 沧州市 - 盐山县 - 望树镇 - 于化村 + o$ V! n$ K' e: H" \9 u' N
·河北 - 沧州市 - 盐山县 - 望树镇 - 于庄村
3 p; E7 C% I0 J/ m) U河北 - 沧州市 - 盐山县 - 庆云镇 - 于环珍村
8 `6 M* ~. W2 m: `. D: F·河北 - 沧州市 - 肃宁县 - 窝北镇 - 北于家庄村 $ J+ O' ^$ @. R! l
河北 - 沧州市 - 肃宁县 - 万里镇 - 南于庄村 9 ^- Q( w4 A' Q! @& Y- |* j
·河北 - 沧州市 - 肃宁县 - 邵庄乡 - 于高口村
2 Y; ?% d3 ^& o" d7 q ·河北 - 沧州市 - 南皮县 - 冯家口镇 - 博古于村 :
3 G7 g  x# [  q1 W: u# U河北 - 沧州市 - 南皮县 - 大浪淀乡 - 于十拨村
9 t% ]& j2 m" K. G! O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铁城镇 - 小王于村 "
* a% a; z$ `- u1 U( l3 y5 w" }+ k'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铁城镇 - 前于村
6 j  D: {6 P/ ^: x  `7 X  a# r# u·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铁城镇 - 后于村 )
" v7 L. z! X2 z·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于集镇 - 于东村
: I7 h' p6 X; t" G* I) `: ^) d·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于集镇 - 于南村 $ ^: q% c* A' [/ n) L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于集镇 - 于西村 2 G- ?% S( a) X' H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安陵镇 - 于家场村
' W) D& b; r9 I  X·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杨家寺乡 - 前于庄村 / j: S4 f0 i2 V# T" l) j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杨家寺乡 - 于仲举村 ! Z  }' r9 B) p$ r% \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沟店铺乡 - 于皮袄村
" g% Z4 v3 d& s$ \$ l6 r: ?+ P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何庄乡 - 北于村 # J6 L* I: ^" X
. ·河北 - 沧州市 - 吴桥县 - 何庄乡 - 于川村 : J4 u. I4 M. h/ m1 }2 w) J& A
·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淮镇镇 - 东于庄村0 g  P- l& m8 Z: t1 u* G
·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垒头乡 - 沈于村 ;+ S4 p, y7 z* I- L3 Q, O0 y
·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垒头乡 - 刘于村
' s4 m5 J) y: v2 Y5 Z' ^' g·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垒头乡 - 王于村 ' Y8 n  i6 m! b; @9 z
·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垒头乡 - 毛于村
; i6 j0 e/ C+ H) L/ {3 i& ?  J·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垒头乡 - 黄于村
+ P3 H+ Y2 u* w. j·河北 - 沧州市 - 献 县 - 南河头乡 - 于庄村 + T  @2 R" S) K# b
·河北 - 沧州市 - 孟村回族自治县 - 新县镇 - 于道村
# D: h7 _1 p$ T; d3 F( B6 X河北 - 沧州市 - 泊头市 - 寺门村镇 - 河北于村 $ k; H4 R. D3 n3 q, W; f6 o4 }
·河北 - 沧州市 - 泊头市 - 寺门村镇 - 绘彩于村
" }) s. M! W0 b+ `9 X河北 - 沧州市 - 泊头市 - 富镇镇 - 堤口于村
# a. p5 v% b; \) \9 ?·河北 - 沧州市 - 泊头市 - 西辛店乡 - 南于村 1 t! ?; w6 W9 i. u5 [$ |5 U
河北 - 沧州市 - 泊头市 - 西辛店乡 - 南于村 ; t+ ?! i+ m' Y, A# W# A  J
·河北 - 沧州市 - 泊头市 - 西辛店乡 - 房于村 ' * N5 R2 J8 }1 e# n1 r
·河北 - 沧州市 - 任丘市 - 西环路街道 - 大于庄村 ! m( p5 T% k0 c8 y
·河北 - 沧州市 - 任丘市 - 西环路街道 - 小于庄村 ,5 m9 E3 O# p2 W2 p! b9 W
·河北 - 沧州市 - 任丘市 - 石门桥镇 - 南于庄村
2 p% d4 }" R* H8 L·河北 - 沧州市 - 任丘市 - 于村乡 - 西于村
1 }8 u( Y2 ?2 ]2 E7 ]  y·河北 - 沧州市 - 任丘市 - 于村乡 - 东于村
5 Z$ _0 a8 F9 c0 y  k·河北 - 沧州市 - 黄骅市 - 黄骅镇 - 于常庄村
; S" _2 Q. D! E: R' P5 d) T$ P  q5 R" \河北 - 沧州市 - 黄骅市 - 常郭乡 - 于赵村
2 v* J1 U4 L7 v. Q·河北 - 沧州市 - 河间市 - 瀛州镇 - 于场村
8 |+ M0 l; v& I" E·河北 - 沧州市 - 河间市 - 景和镇 - 于屯村
6 S7 @4 d+ L* g9 x1 O河北 - 沧州市 - 河间市 - 故仙乡 - 于孔务村
发表于 2011-2-27 13: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于永利 的帖子
2 F2 k0 W. ], F0 G2 O! ^( B1 b! p) G7 J! i! t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奇章村3 K# c% {6 ]5 b' O9 X$ C
: X* z3 O. ]2 C- `2 _0 m
1.jpg

0 a- Z( S$ D# R- |奇章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84年7月26日开始筹建、规划、设计就划进开发区总体规划内的自然村之一,位于东经121°20',北纬37°35'。东临凤台山(明代称棋掌墩,海拔33.5米),接廒上;西临西山(海拔29.3米),接车家;北靠黄海,西北有北顶(因古代有一处庙,又称庙岗),庙岗北地名称"营子",是一处古兵营旧址,四周用巨大方块石砌成围墙,村东北有养马顶,两顶间是小岚子;南至206国道,南100米有柳子河,因常年流水不断,淙淙作响,又名响水河。周边山脉自然成椅子圈形,该村即座落其中。村有人口829户,2343人,村落占地约800亩,可耕地面积6300亩,海边防护林1150亩,荒山草场地350亩,共计约8600亩。& M/ r+ ~/ w* N
据碑文记载,奇章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1402年),由张、柳、杨、于、林诸姓相继迁此建村。古时有"张家圆,柳家圈,杨家排行三"之说。后于氏宗族繁衍为第一大姓。据《福山区志》记载,明朝年间为防倭寇入侵,官府于沿海设墩台,派兵守卫,如发现敌情,白天放狼烟,夜间举火把,为报警讯号。奇章村东凤台山亦设墩,当时叫"棋掌墩",一曰"灶后墩",因此得以村名"棋掌"。据于姓碑文记载,村北原为戍边兵营,旌旗林立,故名"旗旌",后由于设立墩台更名为"棋掌",后又演变为"奇掌"。清末村中出了于谦牧、于谦光两位举人,因其文章出奇,逐更名为"奇章"村,沿用至今。4 ^4 `, I9 l: M: n
奇章村历史上就是福山县辖区,清光绪年间为福山县岗嵛乡管辖;清末民初为福山县兹兴社管辖;1934年后至1949年建国时期为福山县第五区奇章乡辖区;解放后为福山县第八区奇章乡管辖;1958年合并于臧家乡,同年夏季由臧家乡归并为福山镇公社管辖;1970年由福山镇公社划归臧家公社管辖;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制后恢复乡镇村制,隶属于福山区臧家乡管辖;1984年规划进开发区,行政仍由福山区管辖;1992年6月15日,由福山区臧家乡正式移交给开发区,移交后隶属于福东办事处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立福源经济发展总公司,并用经济实体代替村名,实行村居委会、村党支部、公司"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1994年12月29日,归属开发区基层工作委员会管理。奇章村于1992年设立党支部,又称福源经济发展总公司党支部,隶属于福东办事处党委,1994年12月29日,归属基工委党委。3 n8 i& O: j8 c, i/ a0 d8 v
村土地较多,地质包括壤土、沙土、砾石、粘土等,居民多以耕种卫生,种植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地瓜、花生、芝麻、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小豆、黑豆、绿豆、黍子、豉豆等。解放前,粮食亩产不足90公斤,解放后,开始淘汰老旧品种,提倡种植新品种,农业生产发展加快,作物产量逐年增加,至1985年,亩产已增至800余公斤,年上缴国家任务粮达百万斤以上(花生除外)。主要副业有林、果及少量渔业、个体运输业等,因地多劳动力少,工副业发展速度不快。1985年,人均收入1173元。1992年正式移交开发区后,土地开始被大规模征用,大量劳动力投入工副业发展中,商业、运输、养殖、建筑等行业迅速发展,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至2003年,人均收入已达4300元。1998年全村通上自来水;2000年天山路由村中心南北贯通;2001年至2002年,村里又投资200多万元对村中大小街道全部修整硬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尘土、雨天满脚污泥"的时代。! W0 I1 [  c  m: y5 ^6 _
奇章村无论人口还是占地面积,都是长江社区辖区中较大的村之一。自1992年划归开发区以来,由于开发区大规模的工业项目陆续上马,以及村自身建设的需要,奇章村的耕地被大规模征用,至2003年,累计被征地达4500多亩,拆迁居民250多户,由村里自主开发住宅楼12幢,建筑面积35300平方米,有500多户居民搬进了楼房。2003年,奇章农贸市场落实并投入运营,2层楼房,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可容纳商家45家,摊位128个,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增加了集体收益。
! V% z9 G" b7 l8 G" f村里原有小学一处,占地10余亩,始建于1939年,当时占房24间,至1976年,总占房60间。解放后改名奇章完小,后又升至联中。90年代又恢复奇章小学,划归开发区后,2001年由村出土地30亩,区教育局出资,在原校址南新建四层教学楼一处,面积5798平方米,更名开发区第六小学。
  s, ]* p7 L3 z0 t1 _; U) H村另有幼儿园一处,50年代合作化后建立,一直沿用至今;77年开始组建电影放映队,自电视普及后,逐渐停止;1972年建图书室,90年代初建老年之家,2002年9月村成立"老年协会",在原老年之家的基础上,设立活动室。(2004年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翻新重建。)' @* R' H0 W6 S, h9 C% a9 Z' e( x9 Z7 l
奇章村历史上曾出过御前四品护卫1人,威武举人及秀才10人。建国后,国家培养工程师10人,博士1人,专家3人,县团以上党政军干部14人。革命战争中,涌现革命烈士7名,荣军5名,解放战争参军参战43人。; [# ~% n" P  C2 [1 |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38名,中专生29名。" J, _  p0 W0 t# g3 [
注:育黎县古城遗址! n3 ?7 l/ I9 ?) G# u
1980年10月发现。
% ^: g. d( p+ C) i! W" X" S育黎县古城遗址位于福山城西北7公里,奇章村后(北)300米处,人称"营子遗址"。古城址在一个小岗上,北临大海,南靠柳子河,据《寰宇记》记载:育黎,汉立县,后汉省并人牟平,盖在今郡东南120里,阙港水则,以地良沃,故以育黎名邑(齐乘),以为在宁海州(今牟平区治)西北80里。清光绪年间版《山东通志》载:育黎古城在县(指福山县,今福山区)西北10里,汉置县,属东莱郡,土人呼曰"营子头"。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育黎县在福山城北7公里处。《福山区志》载:"(福山)西汉时属牟平县、*县、育黎县地。""育黎县在奇章村北。"' c0 ^  N% ?% k$ z; `( U7 a
1980年11月,福山县文化局组织文物普查小组到该地实地考察,发现古城遗址的旧城墙基断续但清晰可见,城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古城市内遗物丰富,出土有汉砖、汉瓦及汉币等。遗址东300米处有条沟,名曰"跑马沟",相传是古代官方遛马的地方;沟南有一岗曰养马顶,即古代养马场。同时还发现一块残碑,名曰"卧龙桥",此碑只剩25字,但有"厥水"二字,惜碑大部分无下落,估计可能与柳子河有关。"营子"西南约150米处,有一岗名曰"庙岗" 从出土的纲权绣狗看,当是一座庙宇。据史学家研究考察断定,该遗址即为古育黎县城。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这里便是一个颇为繁华的重镇了。
- l- {+ D7 Y+ R  G! m& a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于业文
" X; A0 m/ g0 m  i3 L( v联系电话:6376716
, ~/ R# O, t- e7 @# e居委会办公电话:6376716
. R/ e9 E* \$ I; f7 N. o$ T3 R- t: b' s$ {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登市界石镇梧桐庵村- d. J( @+ F# `! ~

8 p: d5 q# f; ?4 z3 D
200903091236600002288.jpg
% I+ e5 `. z2 T* {9 W1 t$ L/ B# `
清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因安村人名叫五桐,故命名五桐庵。至清末,演变为梧桐庵。& S4 E' _4 c2 C2 x

: d" r- Q" K# A# D梧桐庵是昆嵛山里不大的一个小村,叫庵,也名副其实。自楚砚口沿去往无染寺的硬化路西行,不远路北就是。但无人引领你很难发现此处还有村庄,所有民居全被绿树红杏包裹得严严实实。东西两面各有一座小山包对峙,后面有一座高大的山崮依托,整个山形,有如一个高靠背椅子,村子就爬在这个椅子圈里。一条进村山路自东面的山半腰进去,在村中央打了个滑戗,又从西面的山半腰出来与村南向西的硬化路面形成了一个“b”字。这种形状的村路恐怕唯梧桐庵村独有。
/ g# I. W- k: w
% Y$ U7 k  q0 k5 Z1 A梧桐庵村后这座气势恢弘的山崮,与周围的群山混为一体,又个性鲜明。古称龙头崮, 因酷似龙头而得名。龙头崮的顶端由一群石笋状山石组成,最粗的一柱挺立在西端,像龙的犄角,其余的几柱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好像被强劲的东风拨动一样,一齐向龙角倾斜、簇拥,有如龙的项鬃。自龙头向东一座座山峰,绵亘相属,秀异峭拔,高低起伏,一字排开,西高而东低,活脱脱一个苍龙的身躯在大山深处舞动。龙头则极威严地昂首前方,俯视梧桐庵。
3 B* `( V9 u& D/ |7 I& Z1 u- U3 \1 Q; i3 v1 z6 T. N
正对梧桐庵南面的这座山更奇,远看好似一个巨大的华南虎,静卧假寐,被称为卧虎山,如果说北面的龙头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山名,那么南面的卧虎山则是今年刚由商春波先生起的名字。商春波对卧虎山似卧虎的发现纯属偶然。村民在此类代居住竟熟视无睹。
' C/ ], m; W7 j7 ^# [/ s& N% x9 m$ H) }& Y" i! s! d
2008年樱桃节商春波来此采风,陶醉于这里的风光山水,更相中了村后的这所古朴的民居。几经交涉,最终被其租下作为摄影家协会的一个创作基地。他几次举目南山,越看越像一尊卧虎,于是找人来看,所见之人端详之后,均觉神奇,整个山体与卧虎无异。
4 s/ t; U/ ?' g: s- X1 }* }! [
4 q0 b) x1 ]+ L; S与后面这尊头西尾东的腾龙相反,卧虎是头东尾西,东高西低,山的最高点就是虎的头顶,隐约可辩虎耳,正面可微辨前额上的虎“王”,老虎两目迷离,神态安详,鼻子和嘴轮廓鲜明。其身体形状被大山刻画的活灵活现。脖颈凹陷、脊背隆起,流畅的线条曲折而下,停留尾根处。因卧,在腹地挤出了一个大肚子。“大肚子”的前后各有一个弯状山形与主体相连,怎么看都像老虎静卧时卷曲胸前的四肢。老虎毛就是遍布全身的松树,密密层层,给人绒嘟嘟的感觉。可惜现在这个季节看全都是绿色,也许到了深秋,就会有黄棕等颜色夹杂其间了,那时将更加逼真。看着这座虎山,有如欣赏一幅虎图,越琢磨越有韵味。) ^9 q; o7 G' @% i4 @
/ X5 `6 l+ B( A3 h2 y/ N
后有腾龙前有卧虎,中间一块小盆地,如此神奇的地方,是哪个先人选而居之的?一个到处都是松、柞树,水果树,而不见一棵梧桐树的小村为何就叫做梧桐庵?带着这些疑问我访问了曾任过村支书的于先生。谁知这一问竟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0 }0 E, b3 @5 T1 X1 H

& O  f1 O/ @, ?# E据于先生讲梧桐庵全村基本都姓于,是从大水泊搬过来的,他们的祖先是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于方石。北京故宫的 “太和殿”三字就是于方石写的。他的儿子于书佃也是个大书法家,济南“大明湖”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搬到梧桐庵来定居的是于方石的四子于书杰。4 _& l- }- }1 F% v' C
: M; Z2 E% e! S1 R9 [: q+ {
于方石当时是大水泊的大户人家,其土地山岚遍布文登各地。在昆嵛山龙头崮一带有于家的大片山岚,为看管这片山岚,于家在此建房,雇人看山、开地、收租,夏季来此避暑。于方石有四个儿子,于书杰排行老四,因从小娇生惯养常得三个哥哥照顾,因此养成了跋扈     作风,性格绞齿。弟兄四个分家时,大家就想叫他到这昆嵛山里来,但又怕他不肯,于是三个哥哥想到了抓阄的方法,讲好谁抓到了“去”字谁就得去。他们在四个阄上都写上了“去”字,待抓时,三个哥哥故意抢着要先抓,老四推开三兄,上手便抓,结果自然“去”字在手。三个哥哥一齐起哄,共同祝贺,老四无话可说,举家搬到了这里。经几代繁衍,族旺枝繁,村落发展很快,至解放初已发展到了30多户。至于为何叫梧桐庵,村民说:于书杰字桐庵,经常口称吾桐庵居住处,再加上当地一般称山上的小村为庵,也是巧合,所以这里就演为梧桐庵,延续至今。2 S) w) Y- g  i( d  O( W* D) v
# Y$ x; `( K$ J* \
祖先的恩德一直阴惠着这里的后人,梧桐庵人一直过着食足衣丰的生活。由于身处大山,物产丰富,即使灾荒年景这里也能安然渡过。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积极发展果业生产,大量栽种果树。既退耕还林,保护了自然环境,又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收入。60多户村民们的宅基周围及责任田里,全都栽种着樱桃、杏子、李子、桃子、柿子、苹果、梨等果树,全村约有果树4万多棵,户均600多棵,光水果收入人均就有3000多元。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建起了图书室、便民洗浴中心,就连城里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在梧桐庵村也能看到。自春天樱桃节开始直到深秋,每天都有城里人到这里来吃仙果,观仙境,当一回仙人。$ _7 z+ P' t+ K4 c- Z7 G' ^- f  D! F4 Z

4 J8 e$ f8 R" x* C6 o0 a# [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高新区辛店镇于家营村
& @' C' j! K3 k9 N
* r3 r7 N/ U4 \. \. ~. z于家营村位于辛店镇中部洛宜路南。总人口1425人,总面积2034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125亩。全村分为6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42名,村两委干部6名。现有企业1家,农民人均纯收入4130元。
, V8 o* S1 H7 ?6 ]- |2 z* @" I2 o
4 \4 J/ b+ t8 C5 p& d2 ^: z  该村地势平旷,交通便利,村两委班子健全,班子成员团结,干事创业意识强,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大局稳定,养殖业发展基础良好。2006年,该村被定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7 l1 K$ |: g5 V# y
1.jpg 2.jpg
% B4 m9 N/ c2 L$ }; j1 V- B# X: @% A$ V% T
3.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市江山路社区
. [3 M5 K, ~% r& |# _
- ~5 ]6 i# |. B9 s$ u江山路社区,原名西于家河村。据史料记载:明嘉靖12年(1533年),有姓于的几个兄弟携家带口从现文登市大水泊镇大水泊村迁入此地安家立村,又因村前有一条河,故将这条河命名为于家河,他们兄弟几家都住在河的西头,故名西于家河。( D. e+ D7 ~, {' u& m
) v4 F* T; }; C1 q
原西于家河村隶属于黄岛辛安镇,1989年划归青岛开发区,改名为江山路,2004年更名为江山路社区居委会。该社区背靠国风药业园,东临青岛保税区,自然条件优越,现有居民562户2018人,以于姓居多,经济建设以工业、商贸业为主。9 Y/ b  f; O3 s' a! M, e, D

% ~7 v5 n( N( N4 n. l! i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针对无地可种的现实,巩固扶持永盛机械、长城铸件,大地电器等个体和私营企业,使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积极拓展招商引资领域,使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积水树脂项目等10多家内外资企业相继落户社区厂房,为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拉动了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2004年实现社区经济总收入1.5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750万元,上缴税金403万元,居民人均经济纯收入7010元。
5 }: q. v5 Y! l! U5 M' U
5 i4 t1 [8 W# K6 a. Q: ?2 \
4 p& f+ ^, z, d# U 1.jpg
$ {, @( ^! W9 r8 q! {9 t
日本积水树脂项目
. F! V; \% U2 F5 r6 l- T/ H+ |

! x1 @) P) _' e$ H: W7 {/ m3 e  r8 I! Y' d; H) h: j
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该社区加快了旧村改造步伐,2003年投资3500万元,完成了家和花园一期3.3万平方米住宅楼工程,搬迁安置居民112户,2004年投资1800万元,启动家和花园二期工程,建设面积2.6万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建换热站一处,2005年计划搬迁安置居民150户,让部分居民住上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的现代化楼房,完成改造任务的50%。/ n8 g9 L9 R' [" g6 J7 d

& v5 g, V  w; ^  i  S% b 2.jpg

/ o4 ~; ]# r/ d8 D/ P5 o
温暖舒适的现代化楼房
  s& k; F) V5 E! ]( r& `

' v# l5 H/ h! m" n2 ~* U  E3 g1 Q
/ v: U4 U4 q/ W9 f江山路社区,在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社区面貌全面改观。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社区周边及内部环境进行集中治理,硬化绿化亮化社区道路,建立了社区助学奖励基金,建起了配套齐全的市级一类幼儿园,购买了学生班车,为高等学校输入大学生31名。对老年人更是关怀有佳,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成立了老年门球队,老年女子健身队,对老年人实行生活补助金制度,有线电视普及和直拨电话拥有率达100%,私家车拥有率达20%。
+ ]  Y% R2 @3 y0 s# n; M' Y
. d0 C- M$ O; p" v7 i8 k- ]    联系电话:86-0532-86766043   86-0532-86766051
) ?& J! ]  e% ?
. _! e2 L- x! s0 h( X1 D) ~    邮政编码:266555. h2 d; \+ S; h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营市河口区六合乡于家村9 n6 W% x; |4 [$ k  T
0 j. Q* h, i1 k, V# t
1.jpg + U" }- Y- f1 |7 c% @' W4 u; l

, V) G& d$ {+ Q5 d: u; ^ 2.jpg ' m3 o5 k, O: n1 X
2 \6 Y+ Q$ b) s# L9 J5 M2 j3 s/ W& s
1830年于金山、于银山、于美田、于凤山四户因贫穷从丰国镇[今利津汀罗镇河圈村(今无)]迁至北洼,在一条河沟旁搭窝棚,靠打渔为生,因此得名“渔窝棚”。以后因于姓人较多,改称“于家”至今。现有耕地612亩,76户,282人,于家村属协胜管区管理。在乡政府东北角处500米处,有正式党员15名,共青团员12名。
7 {2 ?9 K3 |- \
3 T+ `7 y( a1 s! ]: ~& [1943年日本鬼子大扫荡,把我们村所有房子全部烧毁,把老百姓的粮食、牲畜抢劫一空,全村人都逃到汀河村居住。扫荡过后,1944年才回家重新建设家园。
/ U0 y0 A! ]( U# n
) A  h9 M) a5 y8 p我村党支部1971年建立,当时只有3名党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80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1981年全村土地、财产全部承包到户,结束了生产靠队长指挥,社员凭工分吃饭的历史,确定了农民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改观,1984年我村通上了电,1994年通上柏油路,2001年通上自来水。
& B  @( R4 l, G. O7 F" c, V8 Y( \% o( c
从2005年开始,我村实行村庄整体搬迁,2006年全部搬迁完毕。在新村建设中,我们请东营市规划局进行了整体规划,投资1700万元,建成农户住房54户,老年公寓12户,安居工程6户,全村72户全部在2006年春节前搬进新村。在新村建设当中我们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成标准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实行了绿化、硬化、亮化,户户安装太阳能、沼气池,修柏油路5500米,全部修了排水管道,修管道4000米,安装了路灯42盏,有线电视户户通,建成了文化大院,安装了健身器、篮球场、乒乓球场,有图书室、娱乐室、电子小康书屋等。/ p2 b. @, T* Y
1 F2 n& w  ~) r  z
在农业生产上我们2002年建了1000亩的上农下渔项目。我们每户一组,一个台田一个池塘,台田种植蔬菜棉花,池塘养殖鱼虾,并且每人一亩洼地,种植棉花。还有运输业等副业,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人均900元增加到了2006年5500元。8 z' H* E( d+ ]7 h' A+ E& W+ J

. N, j! e7 S5 o/ }) ^* g" t4 O. M/ R更多了解请:河口区六合乡于家村网站
: {, f) u3 g; }5 P& X& v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蓬来市刘家沟镇安香于家村$ P2 N. P+ o0 t5 t' |7 j# g3 O

3 {3 J" n9 V4 N. \% V$ F 1.jpg
- }3 G7 V" l7 C, m3 u- C 2.jpg + \; p8 M. w4 p% |7 \% I
3.jpg 4 d  N0 J. k& W! Z# u9 Y, p' O# J' ]

" s# K+ J: \' f# b8 U安香于家村位于刘家沟镇西北部,北纬37°46′,东经120°51′,直属刘家沟镇人民政府管辖,曾用名安香邹家,该村的建立始于清朝初期顺治年间公元1645年,邹姓在此居住,因该村座落在安香寺的东边,故以“安香”二字,喻有安奉香火和“安详”之意,而取名为安香邹家,后来又有于氏两兄弟(于站、于茂)自现在的威海文登市大水泊迁来此地,又以寺名和姓氏取名为安香于家,这样一村两名延续了多年,后于姓发展兴旺,至清朝末年(1911年)溥仪宣统年间正式定名为安香于家。
7 J1 d' k0 ?/ y1 _% C" S, [% X$ @2 @6 W6 y6 J6 G" ^  z
该村于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安香于家大队,1984年改为安香于家村,目前该村已发展到有于、刘、邹、李、张等30多个姓氏,拥有339户,786人。1620亩工业耕地,其主要产业收入以果业、小麦、玉米、花生、商业、劳务、运输等服务行业为主,200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211元,206国道位于该村北侧,交通条件十分便利。7 H4 g  F9 v9 l0 |8 a% c3 m  S5 r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华市金东区下于村6 U" l/ Z- J. H3 U8 {
9 i5 E" N) q! i, |
1.jpg 3 q9 R, h5 ]' ~8 g. t1 c; ^3 `
0 e, P9 g2 f$ N, _: W
2.jpg " k0 r& |3 L/ @* m' J% v4 r
6 l) R+ c- M5 @* J, X7 @
3.jpg ; h! \' R0 }7 M9 k  c: F
1 i) [5 S" k- i7 h
4.jpg - }" V( R" M2 C# y% t! K

* U4 L  l* c: |7 f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下河社区居委会/ a( Y7 H8 p  [- b
1 l  G5 D) \% ^: v
1225539618.jpg
( m. A3 ^; Y* v* R4 \村庄由来 该社区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于氏三兄弟从云南大水坡迁居现住址并立村。因现住址位于李村河中下游,故名“于家下河”。现社区居民于氏总人口的70%,另有,曲姓、袁姓、张姓、王姓、衣姓等均为后来所至。) n( x* S: X. |* V9 |! b
0 |7 \! R" x% }& Z

8 ?: o) A0 j- Z. `# X; ~9 d0 h  政区人口 位于李沧区东部与崂山区接壤,李村河流经村东、村南。社区占地2.3平方公里,人口1200人,均为汉族。" k' s9 r5 j* t! y: X; I: a$ n

0 l( e$ M. u6 F: e  解放前,隶属李村区。解放后属崂山县李村人民公社。后区划归李沧区九水路街道办事处。2004年10月村改居,村民改为城市居民。社区设有党支部、居委会等组织。% T& H9 I7 G7 ]. [

. P5 {  p6 @5 W; w& V  经济状况 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180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实缴税金2547万元。辖区有外资企业19家,内资企业20家,集体企业3家。9 |# f7 T0 `! i: P1 D

2 w; p; S; i1 O$ r! X0 I. g0 r  社会事业 该社区自古文化底蕴雄厚,文人、墨客倍出。清代于氏姑娘得道,民间人士为纪念之,于村西为其立塔,名曰“仙姑塔”,现为市级文物。
+ T0 e  e( r7 B7 I/ W$ M4 b6 k3 B! X: C7 @% s- w* l6 c
  2001年、2003年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与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先后建于该社区辖区内。故此,于家下河社区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体,居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 N7 t! s: g, s# q" ?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1: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口市兰高镇大于家村委5 U4 H! t. y2 }

6 ~" ]9 e' k& Z$ _& j) P. S 未命名.jpg ' h7 s& }7 B+ u0 s, a  V
明天启年间,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来居住,因西南有菜子国古城归城,取名归城大于家,后简称大于家。
& `9 }$ V/ _8 y4 ?) b7 a  兰高镇位于龙口市黄城以东5公里处,区域面积81.7平方公里,辖61个行政村,4.7万人口。国道206线、省道牟黄线和烟潍高速公路贯穿全镇。东距港城烟台60公里,西距开放港口--龙口港20公里。这里农业发达,工业发展迅速,交通、通讯便利,发展潜力巨大。
1 ]3 o( w9 V. u, z1 H    农业生产独具特色,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水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档次高。根据不同的区位优势,全镇已形成三条特色产业带。一是南部山区的林果产业带,主要以山东梨为主,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量4万吨,通过套袋、优质化栽培技术,产品出口东南亚各国和部分西欧国家。目前一些老劣品种逐步更新,引进了一批黄金梨、皇冠梨、绿宝石、红茄梨等不同成熟期的新品种,使大梨生产形成了早、中、晚配套的格局。二是中部棚菜瓜果产业带。以蔬菜保护地栽培为主导产业,已形成韭菜、草莓、黄瓜、番茄等瓜菜草莓生产基地,总面积达3500多亩,有日光温室、冬暖大棚2000个,各种大棚栽培草莓、甜瓜及各种蔬菜反季节上市,深受欢迎。三是北部葡萄产业带。形成了万亩巨峰葡萄基地。"龙星"牌巨峰葡萄已成功注册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绿色葡萄生产操作规程已在万亩巨峰葡萄全部推广实施,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与三条产业带相配套,培育起了葡萄批发中心和山东梨批发中心两大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了葡萄研究所、葡萄协会、山东梨协会、苗木繁育基地、新品种示范基地等服务体系。近年来,全镇共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冷风库、气调库12处,总库容达12000吨,建烤干厂2处,年消化水果1万吨,逐渐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 ^- d5 L( K# I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全镇现有企业520个,其中私营企业125个,个体工商企业395个,形成了塑料彩印、水果加工、精细化工、文化用品、水泥等几大支柱产业。龙口市化工厂是全国磷化铝加工行业自营进出口量最大的外向型企业,年产量650吨,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拥有30%的国内市场份额;龙口市顺达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年生产量10万吨;龙口市美之良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影集制作基地,年生产量800万册;龙口市特种胶管厂是国内唯一的大口径、大长度超高压特种胶管专业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达到API-16D标准要求,年生产量8万寸米,被山东省授予"高新技术企业"。5 J- c# K" f: T9 u' E, ~6 v
    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该镇在兰高村东规划新建了兰高镇工业园。工业园南至牟黄公路,北至镇中心大街,占地面积1000多亩。园区内水、电、宽带、加密、电话线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达到了"三通一平",并为投资者提供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和"一站式"的优质服务。目前两处合资企业已落户工业园,五个项目正开工建设,七个已确定项目在近期开工建设,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N0 z9 m1 X3 Y. Z" p6 E1 ~& ?0 f+ `

3 }2 X- E1 ~5 t: X$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