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8-7-30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道勇1 于 2008-7-16 11:46 PM 发表 & T+ r L- ?( h5 w1 e
6 }5 @0 N4 @, B2 l复林不是我驳你,司马庄的根本不叫总谱,它不过是用字早一些,它的谱根本涵盖不了它的分支,所以即使修的次数再多,也是小范围的支谱,要不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自己起字的村庄了,如牟平的上庄,还有于明他们的所谓一 ...
2 A! E' f0 O7 M2 Q$ Z" O; F9 `' X" H- W- j! y; N4 I* w
勇哥啊。。。。这里我要给你纠正一个错误了。。。。总谱不是指的能将本族所有人都涵盖在内的家谱或族谱。。。所谓的总谱应该是,自本族始祖开始,对本家族繁衍发展情况有详细的记载,对主要的分支或者房派的迁徙分布也同时有详细备注的家谱。。。。3 n0 ^ ?3 C* U% }' L
8 |" @( `+ z" v. M; q- T7 N F
$ g4 M, G+ Y: C$ B. v+ x* g司马庄的家谱,我之所以称其为于广后人总谱有以下几个原因:
$ |* }% i) l# @" L, s" L% ?第一,我早就说过了,司马庄后人大规模外迁都是明朝以后的事儿,据司马庄当地人介绍,在明朝万历年间第一次修谱之前出去的一为牟平上庄支,一为文登大水泊支。。。。牟平上庄支很有可能就是司马庄于仲保之后,至于何以此支没有参与第一次修谱,并且与于广之间存在断代,这一点尚无法考证。而文登大水泊支,到现在为止也未能理清缘由,不过就建国前还有大水泊人来司马庄祭祖这一点来看,此支与司马庄当地还是有联系的。。。所以,司马庄初修谱的时候,其绝大多数后人已入谱。。。- m, R. I [$ ?6 W
第二,虽然说牟平上庄支与文登大水泊支具体世系在司马庄谱上可能未曾出现,但是此两支在司马庄谱上是有记载的,如果硬要说必须把每支都计算在内才算总谱,那这两支也包含在里面了。。。。。
9 w4 J& T4 B3 U# P7 M/ A3 B第三,目前为止出现的东北好多族人无法证实自己是否是司马庄后人,原因为。。。。1,司马庄老谱已毁,他们想查也无从查起,2,有些寻根的宗亲自己本身掌握的资料也不够,所以寻不到这个也很正常。
3 [+ e( M, A. t. U" {
+ ]0 ~* g( `& i/ R
0 Q) z9 s& L3 V; L司马庄谱与大水泊各谱不同,现在我们所知的大水泊各谱为什么只能称其为支谱,原因还是有如下几个:* r' o, A& W6 ?
第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水泊各谱,虽然说有的在前几世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到了元末或者明初之后都立马儿转为只记述于坚之后某一个人的后代情况。
7 D( _) x" n" C' P: b e第二:如果此时出现一部能称为大水泊总谱的家谱的话,应该具备几个条件:1、这部谱应该对至少是于坚之后的各大支脉、各大房派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论述。2、世系方面至少应该包含了于坚之后大半数以上的人。
3 ^, t6 {2 G+ P! Q, h勇哥靠可以想想,现在发现的大水泊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 y5 ]# O/ C* j' u( P) `% `2 U! m4 i3 D; y/ x" S9 X/ T
2 H& _* R6 d) h$ V/ H
结论:
3 t1 L/ M# y0 Z; H什么是总谱?误区就在于,总谱不是说对本家族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分支都能详细的记载其情况。。每一部家谱都不可能对本支所有人一个不落的进行记述的,漏掉,少掉总是难免的。。。就算是传承了两千多年、民国年间修谱光支谱就修了一千多卷的孔子世家谱,也是漏掉了很多的支脉,此次孔氏修谱,已经寻找到了许多支在民国谱上未曾出现的派系了。。。。。对于司马庄谱而言,前几次修谱基本上很少有大规模的族人外迁,所以相对较为完善,至于后面几次修谱由于迁出去的族人分布太散,距离又太远,所以为将他们续入其中也是情理之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