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家大院荟粹

112
回复
3232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0 00: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市三益于氏民居

三益于氏民居
7 J/ l5 w0 ?4 m' N    2008年10月10日,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安区第三普查小队在大兆街道办事处三益村发现一处清代民居,规模较大,保存状况良好。. c. D8 ^0 K: J0 C9 g8 I
    民居坐南向北,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宽10.6米,南北长42.3米,占地面积448.38平方米。民居为前后两进院落,自北向南依次为门房、前院与东西厢房、厅房、后院与东西厢房、上房。
' J# {& w; T0 O( v1 h0 s8 z8 Z1 s    门房面阔9.4米,进深6.64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正门开在门房正中,门道两侧有方形砖框,原有刻字,现已不存。门道长2.4米,门为两扇对开木板门,宽1.64米,高2.4米。门洞两侧各有房子一间,门向南,宽0.9米,高1.85米。门房建筑样式为硬山顶,屋顶两面坡。屋面铺灰陶小板瓦,正脊为三层小砖平铺而成,两端上翘,屋面两侧各有一道板瓦铺成垂脊,屋檐下有三角形连花纹滴水。2 Q! w1 U5 c  S/ K# e& m0 f
    前院东西厢房对称,形制、大小完全相同,均为单面坡,面阔2间,东西长3.2米,南侧一间宽3.68米,北侧一间宽2.8米。两间房的房门紧邻,为两扇对开木板门,宽1米;门恻各开1格子窗。厢房屋面瓦件为灰陶小板瓦,正脊为灰陶波涛纹脊瓦,屋面两侧各有一道板瓦铺成垂脊,屋檐下残存有三角形连花纹滴水。: O% T) o* I8 r; G6 ^
    厅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东西9.4米,南北9.8米,台基高0.27米。建筑为抬梁式构架,硬山顶,屋顶两面坡。屋面瓦件为灰陶小板瓦,正脊为灰陶脊瓦,上部饰“回”纹,中部饰莲花、卷云、连珠纹,下部饰波涛纹。屋面两侧各有一道板瓦铺成垂脊。屋檐下三角形连花纹滴水。厅房三架梁、五架梁上驼峰保存较好,前门为格栅门,下部雕刻山水花草纹饰。大厅原先三间相连,在上世纪90年代以砖墙将三间分别隔开,两侧为卧室,中间为客厅。后侧原有屏风,现仅存东半部分。2 s* v6 h. \% |: w* m: q
    后院东西厢房对称,形制、大小完全相同,均为单面坡,面阔1间,东西3.2米,南北4.86米,门向院落,开在正中,为两扇对开木板门,宽1米;门两侧各开一格子窗。厢房屋面瓦件为灰陶小板瓦,正脊为灰陶波涛纹脊瓦,屋面两侧各有一道板瓦铺成垂脊,屋檐下残存有三角形连花纹滴水。: f; H" h: S# N  H
    上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架,东西9.4米,南北6.08米,台基高0.2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房前西侧有木质楼梯相通。上房建筑为抬梁式构架,硬山顶,屋顶两面坡。屋面瓦件为灰陶小板瓦,正脊为灰陶脊瓦,饰连珠纹和波涛纹。屋面两侧各有一道板瓦铺成垂脊。屋檐下三角形连花纹滴水。门为四扇格栅门,中间两扇对开,下部雕刻山水花草图。
* G% w3 ]" [; W. O$ A# a9 a    于氏民居主人为三益村村民于福明(现年七十一岁),现在仍然在民居中居住。据于福明讲述,该建筑为其太爷在清末所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文革”期间破“四旧”,对建筑有少许损坏,家中的家具全部被搬走,墙面上的雕花也全部被铲掉,但是建筑的基本结构仍然保持着原貌,只在上世纪90年代对屋顶和小局部进行了翻修。
; Q# S3 z3 N( {, W6 D0 }! |" s/ Q- h    于氏民居前后两进院落,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保存良好,在整个长安地区实属罕见。与之前普查中发现的民居有很大不同。之前发现的民居有的规模较小,仅存厅房,如杨庄乡大寨姚氏民居(二);有的民居虽然存留建筑较多,但是保存状况十分差,濒临坍塌,如杨庄乡大寨姚氏民居(一)和库峪口周氏民居;有的民居与此结构本身就差别很大,如滦镇上滦村王氏民居,上房仅面阔一间半,属于小型民居。于氏民居的发现,为研究长安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州安宁费家营石磊庄于家大院葬身火海

& l4 t; p5 Q% d7 e0 z8 D
                   13间老房子被烧毁: J1 d+ }! J9 o' p

5 l% _8 ?) }, Y; H8 Z  C核心提示
  I1 c1 O% B* b6 H" J" b. U
  2008年7月28日凌晨2时许,安宁费家营石磊庄一座四合院起火,大火燃烧4小时,13间老房子被烧毁。据房主讲,这座四合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目击:房屋倒塌浓烟滚滚
  29日上午,记者赶到石磊庄66号看到,由于巷道较窄,消防车无法进入,只好停在小区巷道里,消防队员通过管道将水引入起火的四合院。院子里浓烟滚滚,到处都是烧焦的木桩,有的木桩、木板还在燃烧。几间房子的屋顶发生坍塌,十分危险。院子西北角两棵树的叶子都被烧焦了,东北角一居民楼的玻璃窗也被烧毁。只有院子南面的3间下堂屋没有倒塌,但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调查:易燃废品引发大火
  据居民于师傅介绍,凌晨2点,他突然发现院子里的废品起火了,他赶快叫醒其他居民撤离火灾现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四合院内大多是租住户,他们以收废品为生,院子里平时就堆满了泡沫、纸板子、废纸等易燃物,加之房子的门窗、大梁都是木质结构,火灾隐患很大。今年5月就着过一次火,当时消防人员通知住户,废品必须清理,不能堆放在院子里和屋里。但一直没人清理,才酿成今天的大祸。
  居民:四合院历史久远
  “我们都是于谦的后代,这四合院是我们祖先300多年前从马滩迁移过来时修建的,门上、屋檐上都雕刻着花纹,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了。院子里总共有16间房,大火烧毁了13间。”作为房主之一的于连文向记者讲起四合院的历史。“今年3月,街道办通知我们翻修一下这老房子,准备申报文物,但由于老房房主太多,一直没有动工,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化为灰烬了,真可惜呀!”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了安宁文体局。负责人贾老师介绍说,申报古建筑的房子必须是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去年他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普查,只有安宁堡街道有两座四合院,但属于民国期间的老房子,并不具有文物价值。目前还没有发现石磊庄有300多年的四合院,改日他们将去石磊庄66号做进一步考证。
7 l; j6 ~  F  y0 l% x/ x
[稿源:兰州晚报]4 }( Z& |9 ?  h: r
( \! c0 q1 ~5 q
转贴——谁该为于家老房子葬身火海负责?(作者:杨志彬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安宁费家营石磊庄一座四合院化为灰烬。据《兰州晚报》7月28日报道,这座四合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听完这个消息后,我的心有一种隐痛,我不知道兰州城区内还有多少300年的老房子,但对于古建筑越来越少的兰州来说,300年的老房子本应该称其“宝贝”、列为文物。但大火吞噬老房子之后居然地方文物部门竟不知他深藏着多少往事,不能不说:遗憾!
    可是我又一想,这种遗憾似乎经常发生,前两年位于萃英门的甘肃举院最后还不是被拆了,人们对文物屡屡被毁的反应从愤慨逐渐变为麻木,我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为我们“廉贱”的文物帮“腔”,也不知道是谁点燃了于家老房子,但是,我很想问问:文物被毁,难道谁都没有责任吗?   
! J$ h4 w- J7 O" m) g; ?) }    其实,很多城市老已经把老房子视为宝贝,并专门制定了保护法规,比如杭州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就将老城区50年以上的老房子列入到“不能随便拆”的范围。建筑大师刘先觉老先生曾向南京建议:50年以上的老建筑应慎拆。后被南京市政府采纳。类似的情况想必很多喜欢旅游的人深有感触:一座老房子,再配以花草树木便成为旅游景点,有时候甚至重修一座“老房子”也一样大赚游客的“眼钱”。根据《兰州晚报》报道,费家营石磊庄于家四合院系清末建筑,为谦公(于谦,清朝诗人、名将)之次子,美公者,原名成虎之居,葬身火海实为可惜啊!历史赋予了我们甘肃众多的文物古迹,但现实又无情地将他们慢慢摧毁,想想当年平遥古城,若不是阮仪三教授以命相抵,还会有今天的平遥旅游业吗?2 B$ }% ]: ~4 x: ?) a
    城市是人和建筑的共同体,城市生活因为有人和房子而变得活色生香,人在繁衍,历史风物同样需要传承,于是,一些古色古香的城市建筑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被尊为文物。按照历史大家所言,文物是文明的载体,历史的印迹。人类保留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文物,是对文明的一种探寻,是对历史的一种承接,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问题。当载体被毁坏、印迹被磨灭,是不是文明就因此被遗失,历史就因此发生了断层?我们无法对损毁文物的人论刑追责,但我们必须清楚,保护文物、捍守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守住那就失职!

% M. I+ Z6 O! m( m& ]  a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拟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

“于家大院被拆”续
0 r+ F( O" `) z" Y  f/ Y$ J  东亚讯(记者 庄利铭) 昨日,在本报的努力下,民俗、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专家在长春市规划局的召集下,召开了于家大院重建规划专家商讨会,会议得出共识:于家大院拟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1 p* v2 f0 w8 E: h0 {; F6 T/ k4 {+ y
  民俗专家:
# e9 W: W# T% A+ j3 s  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
/ @' D2 U6 c7 y3 c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我省著名民俗专家曹保明说,于家大院是长春最早的老商埠区,是闯关东人在长春首先居住的聚集地,充分体现了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其意义非常重大。- o0 n% w( O- E8 T% d
  曹保明建议,应该把于家大院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内设粉坊、磨坊、烧锅……是最有味道的老长春缩影,将成为长春的又一个历史文化景点。
0 {4 \+ w  g1 |1 h( ]5 t  设计专家:) X5 F, Q' c' U' D8 p3 g
  现场画出重建设计效果图( E5 ]" e: }& @; K: X0 P2 g' u
  作为于家大院重建的设计专家,吉林省建工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李之吉,一边认真听着曹保明的介绍,一边在纸上飞快的勾画起来,只见,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长春四合院出现在眼前。
+ c7 W1 z: s2 t. x  “对! 就是这个味,这就是于家大院。”看完李之吉画好的效果图,曹保明十分认同。李之吉提醒,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砖瓦,这样才能建一个原汁原味的于家大院。  s7 E) {( e4 u
  开发商:
% W1 @( D) O# Z* p) w0 p  做成长春市的文化景观
6 t6 i- F9 [8 \  负责于家大院重建工作的开发商王春刚,听完两位专家的建议后十分振奋,他说:“没想到于家大院这么有文化内涵!”王春刚表示,他设想对于家大院进行扩大重建,把于家大院的内涵扩大,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长春的一道文化景观。/ W3 _5 J( Z1 _7 q# x6 t7 Q; _$ b1 r  x
  规划局:* L* P$ U& n, R. c4 [4 h# ^
  于家大院重建板上钉钉了  ~  Q) v4 y" t
  长春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处长刘青柏表示,几位专家的意见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对于于家大院重建将起到重要作用,会议得出共识,将于家大院重建列入日程,立即进行重建设计工作,即日起开始实施,力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于家大院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为长春再添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

" ^- o" Q: _( m0 X7 {" K) U7 R0 U ' Z# ]- S% U# b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作者:庄利铭 录入时间:08-1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文化地标——于家大院原址附近重建


, A! o- l# e0 U+ K* M" J9 A5 c6 e/ G8 R' t- p' W9 \' d' K
11月23日,本报对长春文化地标——具有百年历史的于家大院被拆除一事进行了报道。文章见报后,引起了长春市市长崔杰的关注,崔市长当日亲自给长春市规划局打去电话,询问于家大院的重建进展。+ U! L% N1 J0 R3 w# m
    于家大院引市长关注
, J' p% [1 M6 e# }    据悉,崔杰市长23日看到本报关于百年于家大院被拆的报道后,立即给长春市规划局局长王洪顺打去电话,询问于家大院重建的进展情况。据了解,接电话时王洪顺局长正在主持一个关于长春市历史文化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会议,于是立即召集于家大院重建相关设计、建筑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研究于家大院重建事宜。$ e0 A- |: c, [" L
    负责于家大院重建工作的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刚说,23日规划局王洪顺局长将他和吉林省建筑研究设计院的相关同志找到规划局,就于家大院重建一事进行了商讨,规划局就公司提交的于家大院重建方案,提出了8条修改意见,公司根据这些修改意见,特别邀请了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专家进行重新设计,打算形成第二套方案后再提交规划部门审批,通过后将邀请曹保明等省内知名民俗专家进行论证。
6 s' ?# S% p6 [) ?- ?6 p7 G    在原址北偏东处重建3 S4 F: l) ^, r& B! C( O- [; y2 G. `# Z8 k
    记者在该公司东安屯拆迁规划图上看到,于家大院的原址正好处于两条路的交叉处,必须拆除。王春刚副总经理说,去年12月,公司接到规划部门通知,保护性拆除于家大院,异地重建,于是拆迁施工人员将大院的主要建筑原件保留了下来,并进行了详细测量,还拍摄了原貌图片。记者从规划图上看到,异地重建的于家大院,在原址北侧偏东300米处。
6 S( [/ z1 q$ }5 s3 Q9 o: h5 F    寻人启事
3 m+ T5 p  r" P# q9 G4 T/ o    有一位神秘男子8 B9 U/ K  z2 C7 |
    拉走了大院遗物
0 R% ~+ d* B5 X* U* K; s: v    昨日,就在社会各界都在为于家大院的消失感到惋惜时,本报突然接到一个消息,据在于家大院拆迁现场的一位目击者称,拆迁时有一名不知姓名的男子,在拆迁前一刻匆匆赶来,把大院里带有各种花纹的瓦当、门窗、木柜和生活用品全都搬到一辆车上拉走了。这个消息令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备感欣慰,他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他在第一时间抢救保护了于家大院的重要文化物证。曹保明说,现在对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专家组来说,当务之急是寻找到这位神秘的文化保护者,留下于家大院的珍贵遗物,为重建于家大院做准备。$ s  T0 p& K4 ^. v& Z6 u
(记者 庄利铭)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14日晚,记者接到曹保明打来的电话,获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长春文化地标——于家大院被拆除了!于家大院,那是我站在推土机前堵住拆迁施工机械,又怕写提案来不及保护,亲自写了材料送给崔杰市长,市长批示给市规划局研究保留的大院呀……”9 [% s% {) z2 d. ]( }
    找不到当年的“于家大院”% p5 F* `8 G' k3 {. K9 Q: [
    曹保明老师告诉记者,14日上午,他抽空去看看几年前和杨子忱先生合写的《关东粮行》故事背景旧地长春裕昌源(市粮油加工厂),明明记得清清楚楚“裕昌源”是在黑水路南头东六条处,可是到了那儿却仿佛转向了。“磨楼子呢?裕昌源呢?那曾经是非常高大的一片遗址,却怎么也找不见!”曹保明老师以为自己记错了,又一看,没错呀,因为当年长春另一处粮油加工厂沙俄开办的老火磨楼子后来由“福顺厚”接手的两座磨楼子和烟囱还在,可就是找不见“裕昌源”的磨楼子。
* o: E/ Z, ?) {) i2 p! L    曹老又走到黑水路东一个叫柳河街的胡同里,找坐地户一打听,“裕昌源”磨楼子早就扒了。而且,连同著名的百年于家大院和田家大院、周家大院、米家大院、崔家大院都扒了!曹老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前往于家大院,他要眼见为实。9 k% z* J9 ]6 p! h4 L& v/ M
    规划部门曾要求暂缓拆除" u$ ^# @$ M- ]! a
    于家大院,是曹老2007年夏天站在推土机前,用身体堵住拆迁钩机,才得以保留下来。他以政协委员的名义,写材料送给崔杰市长。崔杰立刻批示长春市规划局进行调研,规划局在接到指示当日即组织对大院进行考察,形成了《关于南关区东安屯于家大院现场踏查情况》的报告,认定此院落“属典型的东北民居四合院,在长春市能完整保留的也不多见,确有历史价值”,立即通知开发商暂缓拆除大院建筑。' N% w7 Y- h( C& i% W# A. P9 l
    记者踏查
, g! e/ V- C4 p: z" g    百年历史于家大院已成废墟
. i: a1 ^; I# [: J' F* p; X. _, u+ V    15日,记者在东安屯附近转了很久,打听了6个人,终于在柳河街25-1号找到了于家大院的准确位置。然而,眼前的一幕让记者触目惊心,已有百年历史的于家大院,如今已成了一片废墟,断裂的青砖碎瓦铺满一地,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门垛,孤零零矗立在空旷的拆迁现场。
1 l* A0 P. u' d2 F1 \1 [* ?' C    记者找到今年82岁的坐地户杜纪华老人了解情况,杜大爷说,他从小在这片街区长大,这于家大院已有100多年历史了,是典型的东北民居四合院。老人告诉记者,大院是在今年10月份被拆除的,连同被拆的还有田家大院、周家大院、米家大院、崔家大院。
, a4 k5 }3 o& R    相关部门8 r% C: k3 u" R$ j/ ^. ^$ P
    准备原址附近重建于家大院
6 a0 j# d) o8 J1 g" \5 s0 j+ N    长春市规划局负责南关区规划工作的袁先生介绍,他们曾在拆迁前试图与曹保明等省内民俗专家取得联系,但没有联系上。
) Z8 @! n' v0 ]% F5 j, @' K    长春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崔杰市长在收到政协委员曹保明关于保护于家大院的建议后非常重视,立刻批示市规划局进行调研,长春市规划局在接到指示的当日即组织对大院进行考察,形成了《关于南关区东安屯于家大院现场踏查情况》的报告,决定暂缓拆除。但由于城市规划发展,于家大院正好处在一条规划待建的街路上,今年经过研究,决定在原址附近异地重建于家大院。! ]4 I5 p: g9 a% y$ {
    开发商
% n# r+ G- \& n& d2 C- W) I    不知此处有于家大院8 u8 G$ U2 ?( x" |
    负责此地开发的房地产公司办公室张主任告诉记者,东安屯棚户区的拆迁工作,公司委托5个拆迁公司进行,当记者询问是否知道此处有一个于家大院被拆时,张主任表示并不知情。东安屯棚户区拆迁改造从2007年初就开始了,并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告诉他们什么建筑应该保护,而且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有个于家大院。* Q' ]& a4 q. h
    专家声音
$ I( R( t5 G# A: g. a' k2 p6 Q    拆迁后想重建很难( W. o2 h3 E* H3 y0 x8 ?3 x* {1 `
    曹保明对相关部门的解释表示不能理解。他说:“于家大院拆可以,但无论是异地重建还是整体搬迁,都应该有文化保护专家的现场监督和指导,像现在这样,满地是百年老院的碎砖碎瓦,谈何异地重建?”
0 \# H/ y3 s; e4 i    曹保明说,明年长春将开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了,在填写申报理由时,我们将会为失去于家大院这样体现城市文化精髓的载体而扼腕叹息,一个城市要想成为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应该时刻注意保护这个城市每一处文化发生地,“瓜王沟”、长春的圆明园南大营、百年老校的“还我河山”壁画、长春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二道沟邮局……这些长春的文化发生地,希望它们不要成为下一个于家大院。
7 H1 d- h( U- I. V    大院来历  F/ {8 x' N* Z7 h( ]0 C2 Z* j
    闯关东的中原农民修建; D, j, M% _6 j/ K7 B1 D6 ?; u
    曹保明说:“在道光和咸丰年间,一大批闯关东的中原农民越过山海关和柳条边,在长春(宽城子)这块土地上居住下来。于家大院从前是伪满皇宫守城部队一个营长的住所,由闯关东的中原农民修建而成,后由姓于的大户人家居住。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集中了中原院落的美感,它的房饰、门灯、门洞的棚子都把一种传统的文化特征凝聚在上面,同时又记载着在东北落脚后的生活习俗和风尚,形成长春早期的生存风格。”(记者 庄利铭): J5 u9 [, L* I( u4 Q, Q: e; J

" R9 q8 [* n& \+ E: q' M, d; k百年历史于家大院被拆' E" `: P5 }6 X; ]- Q/ A$ R. }2 _
! p5 a" [* K4 o
崔杰市长曾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调研  U0 t0 {( v/ C) V4 D1 W3 B
2008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东亚经贸新闻
4 `3 e$ r& h2 y' |0 {2 X7 x0 B. n3 Q3 l2 {8 o, H) \

1 I1 T. |- o% a4 v3 T! s3 G4 S- X2 S, \8 |& ~
4 T+ I  q- X7 u/ Q0 B0 ~) c
长春市规划局认定此院落“确有历史价值”* T' C- I6 z0 q3 W" @" ?! w% ]
9 m3 a9 v6 m( w4 x) o$ Q
* i3 Q6 B& {+ r) G1 ?# L6 S! d) O4 Z
于家大院旧貌6 n; |/ ]; g* H

! g8 L1 ~1 X/ c0 p. r7 E9 j' V6 U
; ]2 Y/ D# _9 F& O" I/ q1 |9 \' M$ w2 A: K$ Z( e2 T' H

! h3 Z, }$ _. h3 H于家大院已变成废墟4 `6 M8 T0 u9 G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想把视频给下载到咱论坛, 可能力有限啊 所以把视频地址复制下来,  I. N5 i2 h9 L3 M+ ^
希望那位高人给整来啊 6 G: S9 M( E9 }4 F; g
: A: |0 n; h! M$ |; d

! W3 Q" Z3 P& h/ V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17279345&uid=1308022771
3 L% c/ ]8 m  d9 ?  b6 V  I; C1 O- Q' e, t. H5 v! \3 J
【视频】《绥宁于家大院》正式发布!$ W6 P6 k8 o* _1 X3 @1 |: e  d# H
+ {& ~. D% q( G  K2 r

2 \# G9 \: c! ~( p# {/ |绥宁于家大院地处在湖南省绥宁县东北部的李熙桥镇,是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古院落,它建于清朝乾隆五年至同治十二年(公元1740年至1873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通过省内外建筑、文物专家的不断考证和众多媒体的深入报道,它在尘封数百年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它的古朴、沧桑、神秘以及民间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 X' l4 {) s0 U) R0 {; h/ e( @/ S0 p3 C+ j; E

7 P8 _& W! N2 S9 R' i$ A
& }2 a5 N4 Z/ E2 b
+ G0 t! I3 Q& W
( Z* R3 s7 q3 \# }: H3 l[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2-1 04:18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 22: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老五 于 2008-12-1 04:02 PM 发表 ( `" y9 I0 |- ?- q) P1 j$ g
本想把视频给下载到咱论坛, 可能力有限啊 所以把视频地址复制下来,5 E; y) q- A5 T3 v, L% K8 R8 L
希望那位高人给整来啊
( p1 T5 o+ q$ W) m/ H8 `# P4 X; n, c' k% A( S
! J: b' L; e; m) ~) \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17279345&uid=1308022771
1 B7 h3 b1 s1 ?' d& K- t0 Q' M$ I. l
4 k, p( ~$ X/ u+ w【视频】 ...

) e4 @7 N$ X, H6 s' F老五估计海涛可以,他告诉过我怎么弄,可惜啊我还是不会弄
发表于 2008-12-4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在哪里弄了这么多的东西,真有才啊!:)
发表于 2008-12-4 15: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华推荐的于家大院视频!绥宁于家大院
' c: J& ^) @7 ^- w8 }6 O' ^( F% C- q

6 u: g% V7 A9 d% ^# D$ l2 Z9 e) E# k[ 本帖最后由 于腾飞河北 于 2008-12-4 03:59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4 21: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窨子屋独特印章,鳌头步步高升。石刻历经风雨,巷路八卦纵横。见证
发表于 2008-12-10 1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拟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

“于家大院被拆”续
$ }( c- P2 @+ }4 O/ ], T; w5 i7 ]  东亚讯(记者 庄利铭) 昨日,在本报的努力下,民俗、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专家在长春市规划局的召集下,召开了于家大院重建规划专家商讨会,会议得出共识:于家大院拟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
' m$ K2 A' y/ A, j. F  民俗专家:, U4 j* f0 ?4 v( C
  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
( V7 e( m9 |$ r4 @& p4 P2 g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我省著名民俗专家曹保明说,于家大院是长春最早的老商埠区,是闯关东人在长春首先居住的聚集地,充分体现了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其意义非常重大。
9 o$ h8 W# H/ ?& _' m; Y. O  曹保明建议,应该把于家大院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内设粉坊、磨坊、烧锅……是最有味道的老长春缩影,将成为长春的又一个历史文化景点。: T5 {7 G) v# ~6 M# Y* G1 o9 r2 \/ A
  设计专家:
; T) I1 t% A/ b% G7 F/ ~: F  现场画出重建设计效果图' y& q5 Z2 \' m/ T* ?
  作为于家大院重建的设计专家,吉林省建工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李之吉,一边认真听着曹保明的介绍,一边在纸上飞快的勾画起来,只见,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长春四合院出现在眼前。
. a+ @- t4 |4 v! ^9 w. d: _  d  “对! 就是这个味,这就是于家大院。”看完李之吉画好的效果图,曹保明十分认同。李之吉提醒,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砖瓦,这样才能建一个原汁原味的于家大院。
/ X/ y3 `; d, v8 r% P  开发商:( A* W" l2 b7 m) C+ d% F" E
  做成长春市的文化景观
2 Q$ r  z' e3 F  ]8 X* i7 G  负责于家大院重建工作的开发商王春刚,听完两位专家的建议后十分振奋,他说:“没想到于家大院这么有文化内涵!”王春刚表示,他设想对于家大院进行扩大重建,把于家大院的内涵扩大,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长春的一道文化景观。
& T+ w5 c5 u( u4 U/ u0 ^  规划局:
# ?' O5 |  g, |* W: v' t  于家大院重建板上钉钉了
- g& g9 {% O3 M: X8 d3 A1 Y9 D  长春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处长刘青柏表示,几位专家的意见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对于于家大院重建将起到重要作用,会议得出共识,将于家大院重建列入日程,立即进行重建设计工作,即日起开始实施,力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于家大院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为长春再添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
发表于 2008-12-10 1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于家大院遗留物 已被神秘男运往双阳

“于家大院被拆”续1 h) _$ q) A6 k/ U8 e

" p% T& [; f4 L1 R; `9 n4 D' a  11月23日,本报对于家大院被拆除一事进行了报道。文章见报后,引起了长春市市长崔杰的关注,崔市长于见报当日亲自给长春市规划局打去电话。长春市规划局高度重视此事,立即召集相关单位开会研究于家大院的重建方案。
5 {( c7 s* q5 c. Y
8 S/ u8 ]. S6 ?  东亚讯(记者 庄利铭) 于家大院将在原址北偏东300米处重建,这一消息见报后令广大市民异常振奋。昨日,许多市民打来电话,提供于家大院重建的遗留物线索,并报料拉走于家大院遗留物的神秘男子家住长春市双阳区。: Z, j& M1 }8 D9 ], _4 Y
% `8 n$ h. Y% o; v% d; _
  于家大院重建难度大! m7 z  C; [  a1 ?8 l' p6 p

6 F9 Q& c2 h  m. n3 h  昨日,本报记者与参与于家大院重建设计的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李之吉取得了联系。李院长说,他刚刚接到长春市规划局的邀请,参与于家大院的重建设计工作。但根据他目前了解的情况,异地重建工作的设计难度较大,因为文物重建的关键在于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而拆迁时到底留下多少大院的原建筑物件,目前尚未得知。李之吉表示,于家大院的重建,原来的门窗、砖瓦、屋梁越多越好,如果一件原物也没有,重建后于家大院的历史文化意义将大打折扣。" m0 F8 e) X" b/ b$ X, w$ m

8 e% U9 E5 {$ D/ y  大院遗留物被运至双阳?
  L2 x- B8 C! |" {2 d. Y4 ?4 j( `8 D7 f7 b. o- b6 F% }
  昨日,多位市民打来电话,纷纷提供有关于家大院的遗留物流失线索。家住东安屯于家大院附近的孙先生说,他看到于家大院拆迁当天,附近一王姓居民将大院门上的5个门灯保留了下来。一位常年从事民俗文物收藏的张先生说,通过于家大院重建一事,他对媒体推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作用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他告诉记者,据圈内人讲,那位将于家大院遗留物拉走的神秘人住长春市双阳区,他当时买下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砖瓦、门窗、房梁后,便运往了住处,妥善保存了起来。" n; g( J! D! T. C
* q4 W; C0 d  P$ Q
  ■特别关注
, a( `+ |+ U; h$ r0 f0 w8 |3 c9 t: C
  面向全社会征集
% d" }8 ]' i8 g: J+ X- u) ?1 ]' U8 Y8 O5 e
  大院遗留物线索8 v; n( [2 Z- Z
; I0 K3 c3 ~$ P! m5 _' h9 x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希望通过重建于家大院提高市民自觉保护身边文化遗产的意识,努力弘扬长春城市精神,让重建后的于家大院成为未来长春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于家大院成为展示和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基地之一。
# F- ^8 ^% H1 _; Z% I
3 X# v9 Q. W! x  近日,本报记者将随同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组一同前往负责于家大院重建的某公司,现场考察被保护性拆迁留下的于家大院遗留物。同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组联合本报,面向社会征集于家大院拆迁遗留物线索,寻找于家大院拆迁遗留物。9 ?' |0 p1 p# _  _
) ^1 ^" ]9 x) g, k' D7 X) Q5 o
  报料电话:0431-88488911。
发表于 2008-12-17 16: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古物越来越少了!希望大家重视阿@
发表于 2008-12-19 16: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该算是重要的资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