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31 15: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1662年清军血洗莱阳栖霞”。
2 w9 f! F* M7 d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曾记载:“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二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东鬼多葬南郊。”《野狗》与《公孙九娘》,即反映清兵镇压义军的残酷的情况。
. i' C# _$ v1 M+ i o 《莱阳县志》也载:“今锯齿牙山前有村日血灌亭,省南关有荒冢,地日栖莱里,杀戮之惨可知。接亭村原叫血灌亭,因清军镇压于七起义,在牙山杀人横尸遍野,鲜血流至村前小亭旁而得名”。
& A- t" v: @- S( `9 ^/ s 光绪《平度州乡土志》载:“ 康熙元年,于七之变,大兵至。时有令,兵过麻岚即屠杀。聘三泣请,过小沽河然后杀。及渡河,又求缓诛。将军怒,乃跪求一箭之地内暂无杀,许之。聘三前驱骤马弯大呼,使百姓速逃,于是奔逃得脱者无算。”“于聘三,古庄人,清初入登莱青道幕。”
- v k) B9 `7 [9 R# D7 Z% }( ~; N 《登州府志》载;“于七起义后,清廷大肆捕捉杀戮”, “当大军之初至也,有谓莱阳同恶者众,欲悉诛之。赖知县邹知新力请于三大帅,保全甚多(想一想,图喇700人在小小栖霞城以从贼罪名捕获城中三百余人)因为张尚贤曾授权于七为栖霞把总,人多畏其强御,折节与交,故事后颇有株累者。清政府搜索莱栖两邑向与七相交,凡通一刺者皆系于臬狱,株连缙绅又数十百家,三年始雪。”- m6 n" X1 L" k" ^! c4 {0 J. p* Q
《栖霞县志•列女》有一则与衣氏被株连有关的记载:孙氏,莱阳巨族女,幼字郭落(佛落顶?)衣鼐.鼐故宦家子,于七之乱缙绅遭诬者众,鼐举家被戴,独以身脱匿孙所,谓其可以生己也.孙以女尚在室,衣氏祸旦不可测,谋将执而献之.女潜以实告,助之资斧而逃之,遂自经也.鼐夜一梦,女指示前途,颈若垂组者,惊曰得无死而卫我乎,事平访之果然.感其义,立主于家,使子孙世奉之.& X7 t1 m" K+ L& k# |) z# I
《威海卫志》记载:该年(康熙元年)“登属被贼残破等事一案”,威海人丁死亡计101人而顺治十四年《丁徭清册》记为原额三则人丁570丁(16岁-60岁)。就是说小小威海卫青壮年人口死掉六分之一。
/ x B6 i# S7 O% f* d. Y, F 王以升,牟平百马庄人(牟平观水镇),参加于七造反失败后,康熙年间被抄家.后百马庄村名改为缫丝夼。; g7 P4 ]3 @4 @3 `4 t. _9 L& Q
乳山夏村镇腾甲庄据传清康熙元年,于七部下滕、贾二将隐居此地,取名滕贾庄。
' x, d; ]) m, c0 p- P# o 另据民间,于七之乱,于八之族变姓为马而迁至潍县。7 p4 ?' V5 I2 k% t*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