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46
- 回帖
- 0
- 精华
|
发表于 2011-3-29 13: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世祖:于宜旺。迁出地不详,一世祖或者是二世祖在凤凰屯停留了一段时间。尚未考证出凤凰屯是哪个地区的。
- A$ {: K% M- Y! {" G: |, ~7 V; k' c, M E
二世祖:于萬成。一世祖或者是二世祖从凤凰屯迁至现在的山东省胶州市张应镇大河流村。二世祖可能有一到两个兄弟。最晚到公元1758年6月(清朝乾隆23年),二世祖带领3个三世祖从大河流村迁至现在的张应镇梁家屯村,凿井立碑,要求后人该井只准用来吃水,不准浇园。) H9 M+ |2 L8 o& y0 o1 _
& _, r* b3 n7 A* G$ [" u. F, q三世祖:于财德。是二世祖的长子,“德”字辈。
( g! q% j# W n3 Q9 f
. P+ _) |/ s/ R6 W7 c( H# m四世祖:于廣(简体字即:于广)。因总谱毁于文革期间,四世祖的字辈已经无从知晓。9 j4 Z5 L* o! c! R2 x2 P0 j
$ |9 ^$ M3 D/ q! P
五世祖:于顺泉。
7 ]- z7 ~5 U" R5 z7 [7 l
# m6 C5 p, S1 B. K7 r% a8 b5 X六世祖:于思恕。6 {% Z' u. k& c" ^& ^/ X
4 b: Y5 T9 e- X2 G2 ]
七世祖:于万年。“年”字辈。
7 r/ t% ~/ O5 v7 Z1 [& A6 W) C+ q- b9 F
八世祖:于经。字辈不详。挂谱上显示七世祖娶两妻生五子:连、海、江、经、渭,因此可以推断七世祖给八世祖取名时肯定是“于泾”,从成语泾渭分明之中取两字为其四子和五子命名。可能后人誊写时误将“泾”字改为“经”。至于八世祖的名字是否全部从“水”旁,即第一个应该是“于涟”,还不敢明确推断。
3 y: H! s- P' Y# f, Y% \: z& s+ h7 d9 h R X! P* L
九世祖:于学义。“学”字辈。九世祖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时知道第十一世的字辈,但已经搞不清楚第十二世的字辈,并突然发现竟然已经无人知晓一世祖是从哪里迁来的,不得已开始寻宗,就近查访现在的山东潍坊地区,去过苏北、鲁西南,托人问过河南西平及河北等地的于姓族谱,都没有发现能够完全对应字辈的,最后带领2位十世祖寻遍胶东地区,到过大水泊,亦无明确结果。8 p4 J! J ~! P/ O; v# Q7 v; u! g
, c4 R& V4 d+ m6 j$ f" M b9 d十世祖:于继*。“继”字辈。
1 J7 \( l* Q# m& o! O0 V+ I" z2 n2 W" Q/ H3 ]1 k# D
十一世祖:于凤*。“凤”字辈,不少人书写或者派出所的户口档案上经常给改为“风”字,但当地村民在称呼名字时,不论“凤”还是“风”发音全部是四声。按照三世祖和七世祖的取名规律,第十一世的字辈应该又是最后一个字才对的,可能第十世祖已经搞不清字辈轮回的规律了。
: p/ g4 _6 Y! |" F& }0 p! T9 b( s/ s; x
十二世:于启*。梁家屯村用“启”字辈,大河流村的于姓则使用“文”字辈,第十二世的取名全是“于文*”,并说用“启”字的话应该是带“文”旁的,即繁体字“啟”。还不清楚同是从二世或者三世就分开外迁到大朱戈村的同宗于姓的第十二世用什么字辈。从第四世祖和八世祖的取名规律来看的话,第十二世应该又是单字的名字才对。如果十二世的字辈从“文”旁,则第8世的字辈很可能应该从“水”旁;那第4世的字辈该从哪个偏旁,难道是“广”字头,没有见到其他各支的挂谱之前还不好推断。
p8 W* P y$ z+ Z- T4 ]7 u0 G; [; S' F7 O& P% |; k
十三世:于智*。“智”字辈,长支带头给第一个十三世的男孩取名用“智”字辈,其后的都效仿,已经无从考证是否原先传下来的字辈了,何况第十二世的字辈在不同的村就已经出现分歧了。
( u. p) }. L1 \/ y
+ J4 m3 b9 g, w! t8 z十四世:已经出生多人,男孩尚不到入学年龄,字辈可能会更乱一些了。% d5 Z2 L$ ~: Y' F( i
5 e- z# C5 B% n( R! {7 ?
从一世祖于宜旺算起,已经传十四世,现存5世。其中第十一世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要差五六十岁,第十二世最大的和最小的也差不多这样。
4 @) j8 C T; e
' ^' O2 S o3 ?' |$ t' a三世以后分别从大河流村、梁家屯村、大朱戈村外迁的分支,字辈可能只有个别字能对得上了,即中间的某一字辈是传下来的,但某些字辈变了,或者使用了新的迁入地的人口多的于姓的字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