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复林

凡是出自山东荣成斥山、文登大水泊以及乳山司马庄的于氏进来报名

114
回复
3390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5 17: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 的帖子

我的家谱中提到“原籍与沿革及违梓之意义—— 本族原籍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司马庄七甲八社宋三乡远祖曾官司马故以名庄后因本族繁衍分一支於大水坡斯虽有二系一脉也而诸家务仍依司马庄当轴每逢除夕之夕大水坡全族人赴司马庄拜祖辞岁兼理在生之长辈俗称拜年际。...... 于令氏亦借端潜赴关东奉天省岫岩县年时缺略后於咸丰年间复迁吉林省榆树县更於同治元年重迁於黑龙江省绥化县东南乡双河泉屯遂家於此相住数十年屡受匪患於光绪之十年分割为三大支余伯祖父讳福率子等迁於绥化西永安镇居住二伯祖讳坦率子等迁绥化东七家子屯居住季祖父讳殿仍住双河泉屯原籍本族之沿革大致如此时在康德十年一月十三日著作时谨志。” 其中还提到大水坡与司马庄“中隔四十余里返往维艰”,这些对寻找祖籍会有帮助吗?按照地理位置,文登的大水泊要远得多,是另有大水坡还是年代久远,记忆不准确呢?因为从岫岩迁往吉林大约在1851年(咸丰年),而编写谱书是在康德十一年(1945年),祖辈口传的也许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谁能帮我考证一下我祖籍的确切地点是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家谱中关于司马庄名字的来源是非常一致的。还提到按照祖传的习惯,一代单名,一代双字,离开山东原籍的“于令”祖一世是单字,二世为“有”字,三世为单字,四世为“清”字,再往后是到绥化以后(1945年)重新排的了,“永崇学家法,贤良守邦基”…………,共一百字,现在到了“家”字辈。现分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七台河等地。
发表于 2008-10-15 1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甲八社宋三乡”是清代保甲制的产物,要弄清究竟在何地方,建议你查询当地(青岛或乳山)的地方史志之类的书籍。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9: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谱中所记载的是没有错的,分迁到大水泊的支系每年都要回司马庄祭祖,不过司马庄到大水泊确实不止40里。
" I9 v# i! ?* A3 m. N: q. _. M, Y! K$ w' O
咱俩早就有交流了,根本不用考证了。。。。司马庄后人在元末分迁至大水泊,在司马庄家谱早有记载。。。一直到建国前,大水泊还有人到司马庄祭祖。。。。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不知道分迁于大水泊的族人,到底在大水泊什么地方。。。。一直没碰到文登当地的
发表于 2008-10-16 0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泡子于家在哪?

听老人讲,我们是从泡子于家过来的。字谱(现在的写法):泗、立、继+ b5 W( X$ p+ d/ X8 P
请问:泡子于家在哪?
发表于 2008-11-3 11: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于志强 于 2008-5-8 07:03 AM 发表 % W6 u6 p+ L# n( r$ f
今年春节回家借了本村族谱看了看,上面说:世居江南,后迁文登斥山(时间不详),后遭海侵,我祖于德江迁到莱西水集前疃(估计在1400年左右),后八世祖于台鼎(估计在1640年左右)从前疃迁到现在的于家寨子村。德江 ... # g# G' E0 l+ E! M
志强宗亲:看了你的叙述后,发现你们的始祖德江在洪水澜的家谱上存在,年代也差不多,只是你们的世系好象有点不符,你可提供一些情况,我们可再深入考证。
发表于 2009-2-14 15: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老家是辽宁凤城的,现在手里有份前年整理的宗谱,文革时候原本的宗谱被毁,新整理的简单说下:辽宁凤城支之于氏先人于宗元原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大水泊人,于前清乾隆年间(约1790-1795),携眷赴辽宁凤城县东汤安家沟。先人于宗元为其后人传授各代名号用字,除“宗”字外分别为:福、文、德、桂、景、永、成、显、向。老祖宗于宗元的上两代是于思进、于德铬(这个铬字应该是耳刀旁的不会打,上面有注解在中华大字典可查),只记得这么多了。我爷爷是永字辈的,到我这的时候因为没了族谱所以当时名字是我父亲给起的,没按族谱上排。凤城这支还有另外一支人在现在的辽宁朝阳,据说和我家老祖宗于宗元是兄弟俩,来朝阳这个是因为在老家大水泊有命案才逃到那里去的。
发表于 2009-5-9 17: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该置顶
发表于 2009-8-6 18: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叫于立栋。山东东阿牛角店于河村人。村碑记载,清初于氏祖先于学吉自本县于窝(今大桥于窝)迁此立村。
: c' q" M- l5 A* H$ b7 O于窝村的村志中记载,于氏兄弟 于深、于浅自 文登大水泊迁徙至此。由此可见我们也属于大水泊的后人。我所知道的辈分有 :光 庆 汝 兆 恒 家 立 再 吉 宗 。全村于姓共100于人。在民国初年有随外姓迁至本县杨柳建立王丰于村。 有研究家谱的请和我联系 yunzhonghe8358058@163.com
发表于 2009-8-17 0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我在26楼的帖子至今也没有等到您的答复啊,能不能帮助我一下呢?
' ]7 A9 r: e% L
) j2 q/ U7 m; l) k' A. n另外:据今夏我了解的情况看,据花岛村史记载,明洪武十三年从荣成赤山于家东庄有三兄弟分别去了大水泊、花岛和司马庄,这三兄弟分别就是大水泊、花岛、司马庄于氏的始祖。  Q+ H0 @! X% L1 W# N
今已八旬的父亲说,他小时候看见花岛于氏家庙对联是,上:家居东海,下:系出斥山,横批(可能是):追司马。
; v. Z8 v) a, Y* w& a% H追司马——即大水泊、花岛、司马庄同根同族,司马庄做官的比较多,所以呼吁花岛于氏后代要追司马!
发表于 2009-8-17 0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洪武十三年就是公元1380年!特注明一下
发表于 2009-8-17 1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叫于波,山东诸城人,听父辈说我们是从大水泊迁过来的,家谱在文革时期,全部丢失,特来寻根,祖父是洪字辈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3: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我在26楼的帖子至今也没有等到您的答复啊,能不能帮助我一下呢?
8 p: i  h8 S: H1 o$ z0 [  q% ], ~4 b: w& C* z1 u- v
另外:据今夏我了解的情况看,据花岛村史记载,明洪武十三年从荣成赤山于家东庄有三兄弟分别去了大水泊、花岛和司马庄,这三兄弟分别就是大 ...
+ _) D! J* z% i* @5 K" q. g于江 发表于 2009-8-17 01:46
  |* H$ I' Q1 f3 G& B- S
5 W3 _# @0 ]$ u) P4 t
大水泊和司马庄于氏历史都远远早于明朝洪武年间。。。
3 c7 G( [8 b6 C明朝洪武年间,大水泊于氏已至九世左右,司马庄于氏已至八世左右。4 `5 C% ?, _* d
花岛是哪个地方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4: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花岛村于氏始祖是谁
发表于 2009-8-18 17: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泽库镇花岛村位于文登市南端泽库镇驻地东、泽长线北侧,地处沿海五垒岛湾畔。该村占地7150亩,其中,耕地面积1780亩,滩涂1000多亩。居民510户,人口1150人。
: D8 L, {% r+ W7 k; {, X  花岛村建于明代,据村志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于姓从今荣成花园村迁此安居,因坐落于半岛之上,又多野花,故名花岛。+ f0 _  M: E+ G: N& Q2 e
  花岛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流传至今的庙宇、庙会盛况仍让人流连难忘。有关清代于登兰的逸闻故事也家喻户晓。! U- y" `8 ~8 d) k! m6 _+ ]
  于登兰,清乾隆年间江南巡抚徐士林的侍官。当地群众中流传有于登兰“晒银亏秤”的故事。于登兰辞官归里后,带回的银两整十市升,几个月之后的一天,管家于某对于登兰说“你那银子也该晾晒一番了,否则它跟五谷杂粮一样,也会发霉的。”于登兰命于某将那银子端出来放在庭院里晾晒。傍晚收银子时,仅仅收回九升,于登兰问管家为何少了一升,管家道:“五谷杂粮晒后要亏数,这银子晾晒后也是要亏数的,如今亏了一升不足为怪。”于登兰正迟疑间,管家又发誓说,“如果我盗了你的银子,子孙后代将不得健全。”原来管家确实乘机盗了于登兰一升银子,后管家确实代代出现残疾子孙。这个故事是警示人们做人要忠厚老实,抛弃私欲。
$ R# y" z7 x" [! k2 S% i  花石山龙王庙位于花岛村北。花石山原是一片瘠薄地,俗称“花石”,此土层之下为水成岩石层。岩层中采掘出来的石块,面上呈类似树状的斑纹,遂称为花石。后人们在这里兴修了庙宇,举办了庙会,乃改称“花石山”。初时,花石山有一座建筑面积仅8平方米的龙王庙。1915年,又兴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号称李龙爷大殿。殿内设泥塑五尊,李龙爷像位于正中,双手捧一笏板,浑身金色;雷公像位于李龙爷左侧南端,赤膊袒胸,浑身蓝色,左手一把钻子,右手一把铁锤。风婆像位于雷公像之北,白发苍苍,皱纹满面,右肩搭着一条布口袋,右手紧握袋口。闪神像位于李龙爷右侧南端,两手各拿一把铜钹。雨神左手拿着一个瓶子,右手拿着一根树枝。李龙爷大殿两侧各有一座陪殿,左陪殿内有三尊泥塑像,为牛王像、马王像、送子娘娘像,另有为小孩治喉病的喉管老爷像。右陪殿也有三尊塑像,为虫王、药王爷、撒痘哥哥。大殿之前,有一朱漆正门。正门两侧各有耳房一座,供庙会时戏班子休息议事之用。大殿正南有戏楼一座,富丽堂皇。戏楼建于1929年,正中大匾上书“鸣声合成”四个大金字。出将、入相门额上的木匾,分别书“阳春”“白雪”四个金字。
( i+ n% b7 b2 |. K7 ?3 I  花石山李龙爷大殿落成后,1916年开始举办庙会,会期为每年阴历二月二十六至二月三十日,参加庙会演出的村庄,分“南八北六”。“南八”系指岭上、小葛家、周家、刘家、姚家、寨里、寨前、寨西8个村庄;“北六”系指花岛、靠山、南台、西泊、慈家、辛旺庄等6个村庄。庙会举行前,参加演出村庄的能工巧匠各施才能,扎、剪、糊,绘画、书写、排练演出。二月二十五日,庙会进入高潮,场地上,买卖商户蜂涌而至,整个场地,除已被划定的三条会道外,均被大商号、小商贩占用。除来自本县外,还有来自大连、青岛、烟台等地的客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D8 y- S5 k* h& }! _7 H9 l4 K
  庙会第一天演唱的是开台戏,第二天前来观览庙会者增多。演出会场,分左、中、右三条会道,演出者先自会道南端始,行进至北端拜庙,之后转入中会道、右会道,边表演、边行进至花石山小学运动场内,此时演出宣告结束。各村在庙会上演出的节目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呈现各村自己的特色,争奇斗艳、各显所长。许多节目取《西游记》《红楼梦》《三国志》《西厢记》《封神演义》《水浒》等古典名著中人物形象、动作题材,大作夸张性表演,使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第三、四、五天主要是交易活动,骡、马、牛、驴市场尤具规模。花石山李龙爷大殿及戏楼等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其残迹消失于整地改土运动中。1980年代,一些老人谈起兴建时的情景及落成后的盛况,仍是有声有色,津津有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