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于姓著名专家学者汇总贴

110
回复
826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6 11: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修平教授

1223276367.gif
   
    于修平,男 ,民盟(1994.11.30),1945年9月生,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病毒研究室负责人、微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基础部副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教务处长,兼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社会及业务兼职:省人大民侨外委员会 委员
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 委员
山东省民盟 常委
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 常委
山东省微生物免疫学会 主任
山东省自然基金委员会 评委
中华微生物免疫学杂志 编委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特约编辑
中国新药评审委员会 成员
近年来编写教材和专著多部。主要有"医学微生物学"与北医大等9所高等院校协编本科教材,担任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教材,参编;大型参考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参编。
科研水平:成果突出,尤其是从国外进修回国后,科研逐步深入。
主要从事人乳头瘤病毒(HPV) 致瘤机理及新型疫苗研究: ①国内外首次制备了HPV16完整的L1、和HPV16L1L2蛋白表位克隆;② 首次鉴定了HPV6b、16、18L2抗原及HPV16L1E7编码的B细胞表位,为HPV分子流行病学和表位疫苗研制打下了基础.以上系列研究成果部分发表在国际著名的《Journal of Virology》等杂志上。(3) 首次构建了可表达HPV16L1E7VL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动物试验研究了其抑瘤作用,目前采用胚胎多组织移植技术,在小鼠体内重建人的免疫细胞,深入研究HPV多种新型疫苗的抑瘤作用,促进HPV疫苗早日应用于宫颈癌的防治。(4) 研究HPV16、58E6、P53家族蛋白的作用关系与美国Tufts大学陈建行教授合作,采用蛋白质组技术研究HPV致癌的分子机制,以期发现可用于宫颈癌早期诊治的标记分子,本次研究成果的完成将对宫颈癌的认识有新的突破。 近十年来,先后参加10项科研项目,其中七项为课题负责人。现作为第一位负责人的科研课题有8项,其中有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研经费60多万元。分别为:
1.HPV16L1-E7 C 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与嵌合蛋白疫苗的研(39670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P73基因在人乳头瘤病毒E6转化基因致癌中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评价模型SCID-Hu 小鼠的建立及应用(301700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评价模型SCID-Hu 小鼠的建立(Z2000C0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人巨细胞病毒DNA疫苗的研究,山东省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之一
6、出血热发病机制基因诊断治疗的研究,省"九五"攻关课题
7、人乳头瘤病毒嵌合蛋白质疫苗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8、人乳头瘤病毒转化基因E6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高效表达及应用,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科研奖励:
获部省部级科研进步奖6次,其中:
1、人乳头瘤病毒L2开放读码框抗原表位定位,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第一位
2、人乳头瘤病毒转化基因E6/E7 ORF的基因克隆和新型疫苗的研究,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第一位
3、人乳头瘤病毒转化基因E6在昆虫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以及应用,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0,第一位
4、幽门螺杆菌L型分子生物学形状的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第二位
发表的论文: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近50篇,多篇获奖,其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蛋白质基因L1的克隆和表达"获省卫生厅优秀论文一等奖。该同志在人乳头瘤病毒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1.Human antibody react with epitope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6b L1 open reading frame which is distinct from the type-common epitope ,Journal of Virology 1989 p809
2. HPV16E7 ORF 表达产物抗原表位的切确定 中华医学杂志 1990 70卷 ,第4卷 p229
3.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开放读码框编码免疫反应表位的定位, 病毒学杂志 1990年 第3期 p245
4、 Evidence of prevalent genital-type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1990; 162 60
5、人乳头瘤病毒18型L1开放读码框的克隆和表达,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0 年 11卷 特刊
6.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antibody-reactive epitopes encoded by human papillomaviur type 16 and 18 Journal of virology 1991 Vol.65 No.3 P1208
7. HPV16L2编码免疫反应位点的确定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1年 , Vol.5.3. P271
8. HPV16L2开放读码框编码表位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 3月 P190
9. 人乳头瘤病毒18型L2开放读码框的克隆与表达 ,中华流行病杂志 1992年 13卷 P252
10、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蛋白质基因L1的克隆与表达 中国病毒学 1992年 No.3 Vol.7 P253
11、人乳头瘤病毒16型DNA转化人胚肺细胞的实验研究 山医大学报 1993年, Vol.31 No.1 P23
12、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PV16DNA相关序列 1993年 Vol.31 No.4 P291
13、人乳头瘤病毒18型L2表位的定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5年第2期 P148
14、人乳头瘤病毒6b型晚期蛋白质L2免疫表位的确定 中国病毒学 1995年 Vol.10 No.3
15、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DNA相关序列 山医大学报 1995年 Vol.33 No.3
16、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PCR)技术在非放射性DNA探针制备中的应用 山东生物技术 1996.1 P58
17、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病毒学 1996 Vol. 11 No.4 P301
18、人乳头瘤病毒16型完整E6开放读码框的基因克隆和鉴定 山医大学报 1997 Vol.35 No.1 P15
19、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子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转化基因的研究 山医大学报 1997 Vol.35 P19
20、人乳头瘤病毒致癌基因E6在昆虫细胞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8;18(6):444
21、人乳头瘤病毒16型野毒株L1-E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在293细胞中表达嵌合病毒样颗粒的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4):368
22、Construction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L1 open reading frame and the E7 open reading frame fusion gene L1,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0;1:18
23、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P53、RB和PCNA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状态和相关性,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6:11
24、中国妇女宫颈癌中HPV16E6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克隆,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9(4):86
25、牛乳头瘤病毒E6蛋白与P73蛋白作用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4):363
26、TA克隆的应用研究,山医大学报 2001 Vol.39 No.3 P201
27、人乳头瘤病毒致癌基因E6在真核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中国病毒学,1998;18(4):15
28、HPV16 L1 ORF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山医大学报 2000 Vol.38 No.2 P117
29、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山医大学报 2000 Vol.38 No.2 P120
30、HPV16E6羧基端编码基因的克隆及真核细胞表达,山医大学报 2000 Vol.38 No.2 P123
从1998-2000年,又发表论文9篇。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
1、Detection of human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HPV16-encoded proteins by using bacterially derived fusion protein Eighth International papillomavirus workshop. Mar.1989
2、Mapping the location of HPV16L2 open reading frame encoded immunoreactive epitope. Second Interantional symposium on viral disease Oct.1990
3、 apping the location of HPV6bL2 epitope , Third Asia-Pacific congress of medical virology Oct.1994
4、HPV16 E6 oncogene and expresssion of P53, RB, PCNA in cervical carcinoma , The 2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 June.1996
5、.Expression of HPV16E6 gene in prokaryotic cells and eukaryotic cel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ology,1998,10
6、.Construc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chimeric L1 open reading frame L1-E7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ology,1998,10
7、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c sub-fragment from cervical carcinomas of Chinese wom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ology,1998,8
8、DNA immunization with a recombinant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L1-E7c plasmids induced a significant proliferative T lymphocyte responses in mi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munology,1999,10
9、Enhancement of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HPV16E6c DNA vaccines through co-delivery of B7-1 expressing plasmid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munology,1999,10

发表于 2012-3-6 11: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瑮教授

1223275729.jpg


        于瑮,女,1953年生,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广西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西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
在高校工作期间,于瑮教授一直勤于“两课”教学与研究,为提高“两课”的学术性、促进“两课”教学的时效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仅使“两课”能以相关专业做支撑,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而且使教学富有感染力。主要承担了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1999年获广西高校“两课”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被教育厅聘为广西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委员。曾于1994年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1995年获“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工作期间,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抓了广西“铜鼓艺术研究”这一国家级试点操作性项目。近年来主持了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转型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越边境民族文化艺术考察研究》,参与了广西区政府面向社会重点研究项目《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课题,均已顺利结题。
        先后出版《冲突中的嬗变——市场经济道德心理》等专著10本,发表了《正确实施心理激励模式 作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广西高教研究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99年第3期转载),《民族文化建设三大主题》(中国文化报2002年5月16日,新华文摘2002年第8期转载)《抓住战略机遇期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社会科学与经济信息2002年第12期)《转型期广西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方略》(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6期)等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8个。

发表于 2012-3-6 11: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

  
于丹:让孔子穿越千年尘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要把高高在上而且被作为宗教供奉的儒学,讲回到最初的原点。     


《<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20.00元

    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还能在2500多年后叩动我们的心弦吗?这个疑问被一个叫“于丹”的女士解答了。于丹,北师大影视系41岁的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因今年国庆黄金周7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连讲7天《论语》而广受好评,在很短的时间内,其讲座内容被网友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式疯狂下载。热心的粉丝更给了于丹“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等诸多称号。

    11月17日起,“百家讲坛”重播《于丹<论语心得>》,26日,于丹同名图书将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以《论语》为原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就处世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作了精彩的解读。同时,央视名嘴柴静访谈的《解读于丹》也将在中午12:35和晚间重播。明年元旦起,于丹还将在“百家讲坛”开讲庄子。

    继本报独家推出《“女易中天”走红百家讲坛》(详见11月16日33版)后,记者再次抢在于丹新书首发之前,提前独家专访了这位明星学者以飨读者。(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冯伟宁采写)

    “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

    记者:有人说,如果没有当年打倒孔家店,于丹还在裹小脚,所以今天没必要再讲《《论语》》?

    于丹:在我们几千年文化中,《论语》其实有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化,而且被经典化的过程,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穿越那个作为主流文化、高高在上而且被作为宗教供奉的儒学,回到最初的原点。

    记者:有人说《论语》这套东西养生还可以,治国平天下就不行,与主流节奏不符,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丹:《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记者:有人说你只不过是把孔子思想简化,用事例、典故或寓言印证阐释,变成了一碗励志杂拌儿,与林清玄、南怀瑾等人无甚区别,你怎么看?

    于丹:这没什么不好,大学的讲法是学术性的,电视只能有一种角度,那就是贴近传播。更愿被称为有“幸福感”的人

    记者:既然你主张多元化,那现在是个偶像的时代,你是学术明星,也是偶像,不矛盾吗?

    于丹:(笑),其实这是媒体造成的,与那些不动声色的老先生比,我于丹只是讲点心得罢了。

    记者:在“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等诸多称号中你喜欢哪个?

    于丹:一个人是有很多面的,职业化的一面在你的生命中能占多少?我更愿意被称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记者:你的生活有很多面,如何排序?

    于丹:上课是第一位的,我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有28个研究生;其次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位的是研究工作,我本质还是研究传播的,《百家讲坛》的事得往后推。

    记者:易中天为你的新书写了序,是你邀请的还是他自发的?

    于丹:(迟疑一会)他给我写的吧,他写的时候我还不知道。

    约了三天,才访到于教授

    传说中于丹发短信按键如飞,喜欢用繁体字记日记,说话仿佛打机关枪一般。23日傍晚时分,记者给这位“女易中天”发去短信,约采访时间。据中华书局市场部的MM介绍,其人发短信速度极快,果然没隔一会,于教授短信来了,被告之晚上回电。晚上11点多时,再收到于教授回信,内云:“真抱歉,石家庄广电的事还没完,回宾馆得12点多了,明日到了广州再电你”。

    24日晚近午夜时分,记者狠一狠心,又发短信提醒于教授,她很快回复:“真抱歉,《羊城晚报》正在专访,一时完不了,明日下午北京一定电你”。心想截稿时间还早,再等等无妨。

    25日下午,记者再次发短信向于教授“抗议”,很快收到回复,曰:“刚落地,手机被出版社打没电了,半小时后到一会场,电你”,终于采到于教授。

易中天力捧于丹

    柴静:你说于丹的节目有点像酒,酒度数略高,不胜酒力的人要慎执,但有人说于丹讲的度数不是太高,而是太浅了?

    易中天:什么叫浅?什么叫深?如果不把这两个定义弄清楚我就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说浅,孔子就是浅,因为论语里面有很多孔子的话,简直就是大白话,而且教你做的一些事儿都是非常简单的事儿。

    柴静:但是人家说……

    易中天: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如果一个道理被号称为真理,还要说的所有人都不明白,我敢肯定它不是真理。

    近日,央视将播出柴静访谈的《本色于丹》,记者提前通过视频记下了在学生眼中的于教授形象。

    学生A:最经典的是她给我们发短信,每一条都有很多寓意。

    学生B:她特别爱玩儿,特别会玩儿,然后玩儿的时候我们都累得不行了,她就鼓动我们设计POSE拍照。

    学生C:于老师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学生D:一次我们下课后买了一包果冻,为了课间休息充饥,没料到于老师见了一个箭步冲下讲台,朝我们抢果冻吃,后来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什么事拿果冻贿赂于老师。

    孔子成了我们的邻家老头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在过去的2556年里,“批孔”还是“尊孔”像“活着,还是死去”一样,成了困扰这个民族的千年问题,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也被批上了不同的外衣,搞得我们一度眼花缭乱,在学生生涯里几乎就没容下过孔子真实的容颜。

    这本《于丹<论语>心得》的最大看点在于,孔子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像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和满腹困惑的一小群古代弟子、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我们今天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因为他穿越2000多年的睿智远见、从不随意谈屑和忽悠我们、点到为止般的为我们留有思考的余地、甚至还很风趣很好玩,所以我们愿意听、愿意看这个年满2556岁的大老头儿与我们拉家常。

    整个书和讲座初步消化下来,我觉得这个名叫“孔子”的2556岁大老头儿对我们今天的最大提醒在于,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过犹不及”的境地。对今天的大多数读者来说,一如于丹之言,“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但我们似乎一点儿都不嫌多,因为曾经选择少,所以我们现在才贪多。但在选择多了后,我们就眼花缭乱了,就患得患失了。就像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所以,于丹才说:“在信息时代,我们的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其实在上班下班吃喝拉撒人情世故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日常生活中,有原则,有分寸,真正恪守这一点,仍然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基本命题。即便在最爱的人之间,比方母女之间、恋人之间,孔子也主张一定要有分寸有距离,以此避免那种以爱的名义对亲近的人做的非爱性掠夺,从而为亲密的人留一点尊重的空间。

    我承认我绝没有对时光倒流的渴望,但我真向往到那个2556岁的邻家老头面前做一个安静的学生,在这个万物疯长同时乱象丛生的时代,向老人家学习那种心灵的淡定、对人对事“黄金分割点”般的分寸原则,同时把对他人的那份敬重之心,摆放得像孔子的诞辰一样长。



图书幕后:于丹一本书版税上百万
   




    于丹(资料图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女易中天”之称的于丹新书版税就达到12%,比起易中天也丝毫不逊色。《于丹<论语>心得》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正说清朝十二帝》责编的宋志军告诉记者,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有温度的,所以书采取的是双色印刷,封面设计也有种温暖的古意,内页还配上了8幅插图。

    据记者了解,这次中华书局能签到这张“大单”,内中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于丹的父亲曾是中华书局的老领导。而且《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版税为12%。12%的版税、20元一本、起印数60万,粗略一算,于丹写这本书的版税收入就有144万,比起易中天丝毫不逊色。

    央视表态:《百家讲坛》不会书碟一起出

    “讲座加出书”,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百家讲坛》及其代表学者的走红。那么,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萌生的,以后会如何推广呢?没想到《百家讲坛》制作人万卫在电话中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记者不甘心,又追问了一句:“现在有很多上班族,没有时间固定收看节目,以后会不会在书中加入讲座的影碟?”

    万卫在电话里顿了一下,然后表示暂时没有这个计划,因为版权归属不一,音像作品的版权归属中国电视总公司,至于书的方式、内容,则由出版社及作者本人决定。

    重庆反应:“百家”系图书销售火

    记者采访重庆几家大的书店了解到,“百家讲坛”系列图书是今年书市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其中最为火爆的仍然是易中天,易中天出书种类最多,有《品三国》、《汉代人物风云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10余个品种。精典书店外宣徐斌告诉记者,“百家讲坛”系列图书卖得最早的是阎崇年,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当时卖了600多本,还有《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卖了几百本。现在卖得最火、最多的仍是易中天,她对《于丹<论语>》也较为看好。


发表于 2012-3-6 1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欣伟教授



于欣伟  教授,硕士研究生,硕士导师,化学工艺学学科带头人,现任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广州市十届政协常委,兼任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学会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材料学会理事,广州市电沉积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无机盐工业》、《广州大学学报》杂志编委。曾先后主持省、市及地方企业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曾先后被授予全国“金桥工程”有突出贡献者、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教科文卫系统先进女职工、鞍山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

于欣伟教授是广州大学年轻的教授,现任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代化学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广州市政协委员、民革成员。她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她刻苦钻研,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省、市及地方企业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由于于欣伟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绩显著,曾先后被授予市新长征突击手、市先进标兵、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市巾帼师德标兵、市特等劳动模范及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于欣伟教授主持的《以稻壳为原料生产优质白炭黑新技术》科研项目是一项难度很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她与课题组同志紧密合作,顽强拼搏,从实验室小试、中试直至工业化,历时九年,终于取得成功。该项目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获省及全国"金桥工程"优秀项目奖,被国家科委定为全国高新实用技术,99年在四川省建成了年产1000吨白炭黑生产厂,这是全国首家成功用稻壳生产白炭黑的工业化生产厂。 稻壳生产白炭黑这项新技术不同于国内外采用的传统生产工艺,该工艺提取白炭黑生产成本比传统方法大幅度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稻壳资源,大多未被开发利用,因此,用稻壳生产白炭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于欣伟教授还承担多门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她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十分注意结合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她以身作则,亲自动手,和同学们一起实验,还常常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指导实验。她严谨、务实、努力拼搏的工作作风给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目前,她所培养的研究生全部考取了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深有感触的说:尽管读于老师的研究生很辛苦,但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将使我们终生受益,这些学生普遍受到所在学校导师的好评。
    于欣伟教授是2000年8月经广州市市长特批作为学术带头人引进调入广州大学的,她既是教育战线的一名老教师,又是广州大学的一名新教师。她清醒的认识到,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一切都应从头开始。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肯定,使她更加感到肩上的压力。目前,她作为系主任,既要负责系里的日常工作,还要上课和开展科研工作,她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发表于 2012-3-6 11: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润沧

1223274409.jpg


于润沧(1930.3.20 -) 矿山设计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浑源县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矿山设计方面造诣颇深,善于将先进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设计,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在高地应力、矿岩破碎的金川镍矿的设计中,开发出棒磨砂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创了大面积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法,解决了控制巷道坍塌和“采富保贫”等关键技术,扩大了矿山生产能力,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对实现金川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保证作用。1987年资源综合利用和采选冶联合设计,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承担膏体充填新技术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特大型深井矿山-冬瓜山铜矿的设计中,采用“探采结合”原则促使矿山得以提前建设,缓解资源紧张;按废石不出坑、尾矿不入库的原则设计采矿工艺技术,为创建我国第一座大型无废矿山做出重大贡献。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表于 2012-3-6 11: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今

1223274259.jpg


70年6月生于兰州军区,祖籍辽宁。先后任国家西部干部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副主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及中组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面试考官、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编委等职务;兼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员;英国伯明翰大学、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 研究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城市更新和宏观战略与政策分析、国家哲学等领域的前沿性、前瞻性跨学科研究;关心运用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意识形态与战略分析的逻辑,研究中国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大战略及战略成本问题、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提出了“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用辩证的方法,构建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哲学”这一创新理论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争鸣,被政学界认为是“国家哲学新思路”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创新观点”;主持主编《科学发展观丛书》在国内各级党政干部中引起巨大反响。2006年“两会”期间,主编的简编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作为代表、委员读物,深受代表委员们的欢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城市持续、协调、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科学发展观丛书·五个统筹》5本书分别荣获优秀学术著作奖。2006年,电视片《科学发展观大学堂》被例入“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因工作突出,曾多次受到温家宝、贾庆林、成思危、王忠禹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更多了解:http://cicto.bokee.com/

http://blog.sina.com.cn/yujin

发表于 2012-3-6 12: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贵瑞


   

   
1223273566.jpg 于贵瑞,男,1959年7月生,辽宁省大连人,先后获得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和日本千叶大学环境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CERN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日本生态学会和农业气象学会会员、AsiaFLUX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资源科学》编委。200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作物生产的生理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内的水分运动、植物的气孔行为和蒸腾--光合作用的统合模型开发等研究工作。目前重点开展植物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理与区域模型、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测定与生态过程模型开发、区域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1999-2002年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生态学过程研究”,开展以生态系统的水管理、碳管理和生态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综合研究。2001-2005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科技行动计划“中国陆地和近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项目。2002-2006年主持了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陆地生态系统的水-碳耦合循环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及模型研究”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多年来,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管理、生态系统的水循环与水管理、生态信息科学与数据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框架及其基本原理;创新性的开发了基于气孔行为的蒸腾-光合作用统和模型和水分利用效率模型,为开展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形成的生理化学机制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领域,率先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对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和环境控制机制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12部。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成果奖励7项。



--------------------------------------------------------------------------------
代表性学术著作:
(1)    于贵瑞. 1991. 种植业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方法. 农业出版社, 1-426。

(2)    于贵瑞. 2003.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 气象出版社, 1-460。

(3)    于贵瑞,何洪林,刘新安等著. 200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化信息研究图集-气候要素分卷. 气象出版社,1-317。

(4)    于贵瑞,孙晓敏等. 2006.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508。



联系方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贵瑞

Email: yugr@igsnrr.ac.cn

       yuguirui@cern.ac.cn

办公电话: 010-64889432




发表于 2012-3-6 1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德泉

1223272095.gif


      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院卫生工程学部常委,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Planta Medica》(药用植物) 顾问编委。

       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完成了秦 艽、灵芝、连翘等常用中药化学成分基础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发现70多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中50多种具抗癌活性,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4名,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研成就集体奖。

发表于 2012-3-6 12: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翠玲教授



1223271814.jpg





个人简历:
1982年(77级),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杨敏如先生。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启功先生。
主要研究方向:
文献信息学 , 中国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史
论文信息:

《词综》与《乐府补题》的关系——兼论浙西词派咏物词的演变

传道授业 大师风范——启功先生讲“猪跑学”

真情是本色、教学乃快乐——记我的导师杨敏如先生

见多识广 博古通今——启功先生论书法文献的复制与传播

著作信息:

《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6 月出版。

《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第十四章摘录:当代的“国学”声音




获奖信息:

《朱彝尊 < 词综 > 研究》(文学选本编辑出版个案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7月出版。
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5


发表于 2012-3-6 12: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振文

1223269810.jpg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小麦专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1971年,在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当技术员,与同事们一起摸索研究小麦高产途径,使全场112亩小麦平均亩产达513·3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亩以上大面积亩产“过千斤”单位,创立了一条新的小麦高产途径。1979年,于振文考上了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成为余先生的得力助手,为余教授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全国十大农业推广技术之一,至1996年底,在苏、鲁、豫、冀、皖五省累计推广2·5亿亩,增产小麦89·24亿公斤。自1989年以来,于振文带领同事和研究生研究成功的“山东省吨粮田定位建档追踪研究与应用”、“小麦玉米亩产吨粮无机营养动态平衡规律与配套技术研究”等成果,在生产上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累计增产粮食52·29亿公斤。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兼教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
      “九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主要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国小麦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
作物高产优质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
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小麦学组副组长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成员
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小麦执行专家
出生年月:
1944年6月
职称职位:
博士生导师,小麦研究所所长
教育履历:
1979年,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1985年-1987年公派赴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作科研
工作履历:
1971年,在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当技术员
个人获奖情况:
1997年5月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泰安市劳动模范
1997年11月被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于 2012-3-6 14: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振文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小麦专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1971年,在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当技术员,与同事们一起摸索研究小麦高产途径,使全场112亩小麦平均亩产达513·3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亩以上大面积亩产“过千斤”单位,创立了一条新的小麦高产途径。1979年,于振文考上了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成为余先生的得力助手,为余教授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全国十大农业推广技术之一,至1996年底,在苏、鲁、豫、冀、皖五省累计推广2·5亿亩,增产小麦89·24亿公斤。自1989年以来,于振文带领同事和研究生研究成功的“山东省吨粮田定位建档追踪研究与应用”、“小麦玉米亩产吨粮无机营养动态平衡规律与配套技术研究”等成果,在生产上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累计增产粮食52·29亿公斤。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兼教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
      “九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主要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国小麦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
作物高产优质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
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小麦学组副组长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成员
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小麦执行专家
出生年月:
1944年6月
职称职位:
博士生导师,小麦研究所所长
教育履历:
1979年,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1985年-1987年公派赴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作科研
工作履历:
1971年,在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当技术员
个人获奖情况:
1997年5月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泰安市劳动模范
1997年11月被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于 2012-3-6 14: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6 02:46 PM 编辑

“神六”测控通讯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于志坚,1960年生,山东平度人,18岁考入郑州测绘学院学习人造地球卫星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航天测控事业至今,现任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于志坚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时担任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后任总设计师至今。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少帅”,他直接参与了中国新型航天测控网的建设。在“神舟”飞船五次飞行试验中,测控通信系统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5年1月26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志坚同志记一等功”。
1223189933.jpg
1223189952.jpg




发表于 2012-3-6 14: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六”测控通讯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于志坚,1960年生,山东平度人,18岁考入郑州测绘学院学习人造地球卫星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航天测控事业至今,现任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于志坚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时担任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后任总设计师至今。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少帅”,他直接参与了中国新型航天测控网的建设。在“神舟”飞船五次飞行试验中,测控通信系统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5年1月26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志坚同志记一等功”。




发表于 2012-3-6 14: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福亮

    于福亮,1963年11月生,汉族,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
    研究与工作领域:水文水资源,水资源规划、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等。
1223187946.jpg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四水转化规律、联合运用与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观念下的水资源规划的研究;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战略规划理论和方法;农业发展进程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水土资源有效利用潜力;水资源有效利用保护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全国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战略;水资源规划、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等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为专题、子专题负责人完成了诸多“六五”、“七五”、“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UNDP、水利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重大科研研究、规划与咨询任务。完成研究报告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合著)5部,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作为专家参加省、部级有关规划、研究项目的验收评定,被聘请为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同行评议专家。参加的研究工作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学习经历(从大学起):
      1981.9~1985.7 华东水利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11~1996.3俄罗斯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俄罗斯,莫斯科,1996。(Ph.D.,in Technica Sciences, Institute of Water Probems,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IWPRAS),Russian,Moscow,1996)
  
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地点 工作单位 专业 职务/职称
1985.8~1990.8 北京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文水资源 助理工程师
1990.9~1992.10 北京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文水资源 工程师
1992.11~1996.3 莫斯科 俄罗斯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 水资源 研究生
1996.4~2001.9 北京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文水资源 高级工程师
2001.10~2002.9 江西九江 江西省九江市水利电力局 管理 副局长(挂职)
2002.10~2006.4 北京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文水资源 副所长/教高
2006.5~2007.4 北京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规划 副处长(挂职)/教高
2007.5~至今 北京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文水资源 副所长/教高

项目经历:
       地方重点规划项目,延安市水资源规划,项目负责人,2004.6~2007.12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研究课题(2001BA610A-02),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专题负责人,2002.1~目前
       水利部重点项目,北方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专题主要承担者,2001.1~2001.9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第二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演化模式》3+2的前3年基础研究工作,中期通过科技部和项目办的验收,后2年研究成果将在2004年完成
       水利部重点项目,全国城市水资源规划,项目技术要点编制者、主要完成者,2000.10~2002.12。
       水利部重点项目,水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用水定额标准研究,专题负责人,2001.1~2001.8
       水利部重点项目,水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水资源短缺风险与缺水标准关系研究,专题主要承担者,2001.1~2001.12
       水利部资助课题,黄河流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战略研究,课题主要完成人,2000.11~2001.6
       水利部资助项目,21世纪初叶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全国灌溉发展问题研究,专题主要承担者,2000.10~2001.12
       水利部项目,全国灌溉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水利部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完成者。1999.1~2000.6。作为第二完成人,编制规划报告和分析计算工作,该“规划”于2000年通过了专家验收鉴定,并在部长办公会议上通过后作为水利部“七大规划”之一上报国家计委颁布实施。
       世界银行资助研究项目(7107256),真实节水量研究,项目主要完成者。1999.1~1999.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9979028),宁夏引黄灌区水盐均衡和水盐调控研究,主要参加人,2000.1-2002.12
       1999年9月作为院外专家,被聘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中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课题工作。主要工作范围为:北方地区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合理配置、南方可调水资源量、南水北调工程宏观规划设想及初步实施的建议。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滚动专题(96-912-02-01S),新疆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专题负责人,1999年6月-2000年10月。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滚动子专题(96-912-02-01S-2),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境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规划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子专题负责人,1999年6月-2000年10月。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专题(96-912-06-01),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主要完成者,1996年9月-1999年3月。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子专题(96-912-06-01-01),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生态环境评价,子专题负责人,1996年9月-1999年3月。
       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示范项目“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编写人之一,1997年9月—1998年5月
       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承担“山丘区雨水汇集储存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产业化”项目专家组成员(专题编号:99-021-01-07),1998年9月—2002年8月
       水利部项目“全国灌溉面积发展“九五” 计划及2010年规划” (水利部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参加者。1996年3月-1997年11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专题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之一,专题名称“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分循环规律及节水调控机理研究(冉庄点综合试验研究部分)”,1996年10—1997年5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中国华北水资源管理研究》(CPR/88/068),水文模型专家助理,1991年10月-1992年5月。
      水利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河北省大城县节水快速高产试区”子专题负责人,子专题名称∶“河北省大城县节水快速高产试区水均衡测试与分析”,1989年9月-1991年4月。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及山西能源基地水资源研究”主要参加者,专题名称“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专题主要研究完成者。1988年10月~1990年12月
      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的研究》参加者,课题名称“华北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编号38-01-01),课题主要研究完成者。1985年8月-1987年10月。
  
获奖情况:
全国灌溉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中国水科院 2002年 应用一等奖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附件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中国水科院200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912-02-01) 国家科技部、经贸委、财政部和计委四部委“九·五”重点攻关计划  2001年  优秀成果奖。
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912-02-01)  中国水科院 2000年 应用一等奖。
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57-01-01)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的研究 (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38-01-01) 1987 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及专著:
论文:
      
      尹吉国,于福亮,李传哲,北洛河天然年径流特性分析[J],人民黄河,2008年第4期,p25-27  Yin Jiguo, Yu Fuliang et al.,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annual runoff of the Beiluo River, Yellow River, 2008, Vol.30, No.4, p25-27.
      刘佳,于福亮,李传哲,延安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第4期,p71-73  Liu Jia, Yu Fulia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planning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Yan’an city,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08, Vol.38, No.4, p71-73.
      肖伟华,于福亮,裴源生,赵勇  西北干旱及多沙河流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延安市为例[J],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论文集(第五册),p168-175,黄河出版社2007年10月  Xiao Weihua, Yu Fuliang, Pei Yuansheng and Zhao Yong,  Rational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the northwest arid and sandy areas—take Yan’an as a case[J]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NO.5 ),p168-175,p168-175,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Oct. 2007.
      Liu Jia, Yu Fuliang et al., Analysi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based on GIS—A Case Study of Yan’an City[J], Conference Proceeding, 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WGIS’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eijing, Sep, 2007(英文)
      Li Chuanzhe, Liu Jia, Yu Fuliang, Analysis on Landscape Dynamics of Heihe River and Zhangye City Based on GIS, GIS&RS in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ume &#1030;&#103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ood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with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ngzhou and Three Gorges, Sep, 2007(英文)
      Liu Jia, Yu Fuliang et 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f GI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GIS&RS in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ume &#1030;&#103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ood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with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ngzhou and Three Gorges, Sep, 2007(英文)
      刘佳,于福亮,李传哲等,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增刊  Liu Jia ,Yu Fuliang et al., Analysi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in Yan’an City[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Supplement, 23, 58-60, 63.
      龙爱华,王浩,程国栋,于福亮,水帐户方法及其在流域水分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7 年第9 期, p108-114  Long Aihua, Cheng Guodong, Wang Hao, Yu Fuliang, Water accoun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iver basin water productivity analysi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7, Vol.38, No.9, p108-114.
      刘佳,于福亮等,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水电能源科学,2007 年4月,25 卷第2期, p20-24  Liu Jia ,Yu Fuliang et 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f GI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J],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2007, Vol.25, No.2, p20-24.
      龙爱华,徐中民,王浩,于福亮,水权交易对黑河干流种植业的经济影响及优化模拟[J],水利学报,2006 年第11期, p1329-1335  Long Aihua, Xu Zhongmin, Wang Hao, Yu Fuliang, Potential impacts on plant economics of water trade in the malnbody of Heihe River and an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entitlement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6, Vol.37, No.11, p1329-1335.
      李传哲,于福亮等,改进层次分析法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5 年第5 期, p47-49,52   Li Chuanzhe, Yu Fuli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J],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2006, No.5, p47-49.
      裴源生,孙素艳,于福亮等,黑河流域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第4 期, p5-8   Pei Yuansheng, Sun Suyan, Yu Fuliang, Soil moisture prediction model for Heihe River Basin[J],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2006, No.4, p5-8.
      李传哲,于福亮等,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在蓄滞洪区启用次序决策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第5 期, p48-51,64  Li Chuanzhe, Yu Fuli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GI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deciding operation sequence of flood detention zones[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No.5, p48-51, 64.
      李传哲,于福亮等,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水质综合评价[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 年第4 期, p36-40 Li Chuanzhe, Yu Fuliang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based 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 2006, No.4, p36-40.
      赵勇,裴源生,于福亮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系统[J],水利学报,2006年第1期, p82-88
Zhao Yong , Pei Yuansheng , Yu Fuliang, Real-time dispatch system for Heihe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6, No.1, p82-88.
      李传哲,于福亮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流健康模糊综合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第25卷增刊第1期,p24-27  Li Chuanzhe, Yu Fuliang, Qin Dayo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river ecosystem health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2005, Vol.25 Supplement, p24-27.
      鲍卫锋,于福亮等,泥沙淤积模型在水库运行规则选择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5年第10期,p31-33  Bao Weifeng, Yu Fuli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Sedimentation Model to the Selection of Reservoir Operational Rules[J], Yellow River, 2005, No.10, p31-33.
      鲍卫锋,黄介生,于福亮,区域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第5期,p141-144  Bao Weifeng, Huang Jiesheng, Yu Fuliang, Research on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for Region[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No.5, p141-144.
      鲍卫锋,黄介生,于福亮,基于全属性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 年第8期,p13-15 Bao Weifeng, Huang Jiesheng, Yu Fuliang et al., Principles of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Founded on Full Attributes[J],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05, No. 8, p3-15.
      秦大庸, 于福亮, 李木山。 宁夏引黄灌区井渠双灌节水效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第20卷,第2期,2003年3月,p73-77   Qin Dayong Yu Fuiang i Mushan We-cana irrigation effects on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Yeow River irrigation areas of Ningxia Region[J], Transac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tura Engineering(CSAE), Vo.20  No.2  Mar. 2004  p73-77。
       秦大庸, 于福亮, 裴源生 作物直接利用地下水对灌溉需水量影响的研究[J],水科学进展,第14卷 增刊,2003年12月 p105-109   Qin Dayong Yu Fuiang Pei Yuansheng  Study on Impact of Direct Groundwater Used by Crops of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Vo.14  No.6  p105-109
       于福亮,马国清, 节水灌溉是宁夏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A], 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p586-590
       Yuansheng Pei, Yuning i and Fuiang Yu, Water rights aocation of Yeow River repacement water[A], Water—Saving Agricuture and Sustainabe use of Water and and Resources[C], Vo. II,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ogy Press,  p778-783
       秦大庸,于福亮,裴源生,引黄灌区耗水机理及水均衡模拟研究[J],资源科学,2003年12月,25卷第6期, p19-24。 QIN Dayong, YU Fuiang, PEI Yuansheng, Consumptive Use By And Water Baancing Simuation For Yeow River Irrigated Areas[J], Resources Science Vo.25 No.6  Nov.,2003  p19-24。
       Yu Fuiang,,uo in  Determination of Rationa Pre-food Poo Eevation and Safe Operation of Reservoir[J],The Internationa Conference of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Hydroogy,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CGRHWE), Three Gorges Dam site, September 16-19, 2003
       Yu Fuiang,,uo in  Determination of Rationa Pre-food Poo Eevation and Safe Operation of Reservoir[J],GIS & RS in Hydroogy,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 I,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2003,9:270-275.
       裴源生,于福亮,罗琳,21世纪初期中国灌溉发展战略[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第23卷第3期,p1-5。PEI Yuan-sheng, YU Fuian, UO in, Irrigation deve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for eary 21st century[J],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ogy of Water Resources,Vo.23 N0.3 Jun.20th 2003, p1-5
       谢新民,于福亮,裴源生等,宁夏河套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水价调整方案[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第23卷第2期,p13-16。XIE Xin-min,YU Fu-iang,et a  Water price adjustment scheme for sustainabe deveopment in riverain irrigated regions of Ningxia[J]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ogy of Water Resources,Vo.23 N0.3 Jun.20th 2003  p13-16.
       裴源生,李云玲、于福亮,黄河置换水量的水权分配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2003年3月,25卷第2期,p32-37。Pei yuan-sheng,I yun-ing,YU fuiang Discussion on Water Right Aocation of Repaced Water Form Yeow River[J], Resources Science, Vo.25  No.2 Mar.,2003  p32-37。
       于福亮,裴源生,罗琳,农村水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2年 第12卷 第5期  p121-123. Yu Fuiang  Pei Yuansheng  uo in, Rura Water Environmenta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Sustainabe Deveopment[J],China Popu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 Vo.12 No.5 p121-123
       汪林、甘泓、于福亮、汪珊  论银北灌区的盐害指标与排引比[J],  地球学报, 第22卷第1期,2001年1月,p91-96  Wang in Gan Hong Yu Fuiang Wang ShanA Discussion on the Sat Harm Index and the Drainage-Diversion Ratio in Yinbei Irrigation Area[J],Acta  Geoscientia Sinica,2001 Vo.22 No.1 p.91-96  
       汪林、甘 泓、于福亮、汪 珊 西北地区盐渍土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 水利学报,2001(6),p90-95   Wang in Gan Hong Yu Fuiang Wang Shan Sated soi and its deve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J]  Journa Of Hydrauic Engineering  2001 No.6 P.90-95
       汪林、于福亮  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和水盐调控研究[J]  资源科学,23卷2001年5月第3期,p82-87    Wang in  Yu Fuiang, Shaow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Sainity Contro in Yinchuan Pain[J]  Resources Science, 2001 Vo.23 No.3 p.82-87
       于福亮,罗  琳,南水北调工程宏观规划设想及实施程序[J],《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第一版。
       罗  琳,于福亮,南方地区水资源情况及可调水资源量分析[J],收录《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第一版。
       Aexander . Veikanov  Fuiang Yu Combined Use Of Suface And Ground Waters In An Urban Aggomeration For Deficit Reduction Of Water Resources[J],  XXIX IAHR Congress,21st Century The New Era for Hydrauic Research, September 12-21,20001 Beijing,China , Theme A,  p477-481
      YU Fuiang, UO in, Countermeasures Accounting For Agricutura Water Shortage[J], XXIX IAHR Congress,21st Century The New Era for Hydrauic Research, September 12-21,20001 Beijing,China , Theme A,  p512-517
      WANG in GAN Hong and YU Fuiang,Discussion on Sat Harm Index and the Drainage-Diversion Ratio of Water and Sat in Yinbei Irrgation Area[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 Symposium on Hydrogeoogy and Environment 2000,Wuhan,Oct.2000.
      谢新民,秦大庸,于福亮等,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案研究[J], 《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p191~202
      裴源生,于福亮等,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问题[J],《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p231~247
      于福亮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J] ,《中国农业水危机及节水灌溉技术》,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项目办公室、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1999年5月18,p43~52。(系UNDP中国防治荒漠化能力建设项目(CPR/96/111)培训教材)。                     
Yu Fuiang   High Effectiveness Water Resources Uses for Agricuture,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UNDP CAPACITY BUIDING PROJECT—CPR/96/111,Project Office of Nationa Bureau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ina Nationa Training Center o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18.5.1999 Beijing           
      于福亮,汪林,沈振荣  解决黄淮海流域农业缺水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J],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增刊,第14卷,p245-250。Yu Fuiang, Wang in and Shen Zhenrong,  The Fundamenta Way Out for Agricutura Water Shortage in Huang-Huai-Hai Basin[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tura Engineering,  Dec. 1998. Vo.14, Suppement, p245-250.
      于福亮,汪林 论各类节水措施的节水功能与负反馈效应[A],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员第六届青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p.53—58,1998年9月,北京。Yu Fuiang, Wang in, Study of Water Saving Functions and Negative Feedback Respons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Symposiu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Youth of IWHR, p53-58, Sept. 1998, Beijing
      沈振荣,于福亮,汪林 黄淮海流域农业缺水对策途径的研究[A],《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12月p118-132。Shen Zhengrong, Yu Fuiang and Wang in  Research on Approaches to Water shortage for Agricuture Use in Huang-Huai- Hai Pain[J]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Water Shortage For Agricuture In China”  China          Agricutura Science and Technoogy Press  1998.12. p118-132.
      沈振荣,汪林,于福亮 用好土壤水[A] ,《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12月p235-242。Shen Zhengrong, Wang in and Yu Fuiang  Efficient Us Soi Water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Water Shortage For Agricuture In China”  China Agricutura Science and Technoogy Press 1998.12. p235-242.
      李原圆,裴源生,秦大庸,于福亮 中国粮食问题及灌溉发展对策[A],《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12月p133-141。i Yuanyuan,Pei Yuansheng,Qin Dayong and Yu Fuiang  Food Probems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Irrigation Deveopment[A]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Water Shortage For Agricuture In China” China Agricutura Science and Technoogy Press 1998.12. p133-141.   
      Юй Фулян  Совместн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поверхностных и подземных вод для повышения надежности водоснабжения (на примере Волжского источника водоснабжения Москвы): 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 техн. наук:11.00.07. -М., 1995. -22 с.: ил. http://www.santehmarket.ru/info/sorces/wat_sup.htm
      于福亮  采用模拟模型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水利论证,《全俄信息技术研究》,№1263 –B/95,26 页(俄文)Yu Fuiang, Study of Joint Opera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with a Simuation Mode, J. of Information Technoogies of Russia, No.1263-B/95, P26 (In Russian)
      A..Veikanov, Yu Fuiang, Contro of the conjuctiv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suppy system for Moscow, Internationa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 and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water resources deveopment and management,Moscow, Russian,May 15-20,1995 (俄文)
      Shen Zhengrong, i Yuanyuan and Yu Fuiang; ysimeter Use 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ASCE Internationa Symposium On ysimetry, 23_25 Juy,1991,Hawaii
专(合)著:
       《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节水新概念——真实节水的研究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4月
       《黄河流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战略研究》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8  
       《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12月
       《宁夏引黄灌区水盐循环演化与调控》,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12月


发表于 2012-3-6 15: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宁

1223187849.jpg
      

       于宁,男,1954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法律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受到省部级以上,包括省部级表彰奖励。


  1969-1978年在军队服役;

  1978年在江苏省镇江市卫生局任政工干部;

  1979-1983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读书;

  1983-1994年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

  1993-1996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读经济法研究生;

  1994年至今在时代华地律师事务所执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