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6 19: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亭:于家大院古风古韵醉游人5 E! f1 q$ ?6 x
- M5 \# \! `$ Z/ ~) m
' s5 u$ h: j, |: y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于家大院坐落在寒亭城区浞河东岸,是寒亭于氏家族的祖宅。于氏宅院原占地约三十余亩,由四十余座北方古典式四合院组成,东西并行三条胡同,曲折幽深,青石台阶,黑漆大门,皆为屋宇式建筑,现存十几座。自2009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春节期间日均客流量更是达到了6000余人次。, m) a7 d i7 c3 b/ \" k
$ x! c+ ~. p& U \3 m' }! s; r 2月21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于家大院,亲身感受了其古朴浓郁的文化气息。
+ b6 A4 o* t% A
/ O3 y, L R; z# T/ n, u7 O" l0 c 于家老院三百余年
; v6 ~6 M! P4 S, S/ l0 }0 v; m
6 Z9 c7 M* o9 ?4 L3 x0 {/ D 寒亭区文化局综合科科长刘健告诉记者,清康熙年间,于氏十三世祖“现龙”由西于家庄子村(今朱里镇河滩社区)迁至寒亭,去世后仍殡回原驻地。此后,现龙之侄十四世祖“际昌”继迁寒亭定居,此为于氏家族来寒亭定居的一世祖。此后子孙延绵,历代相传,至十九世于学濂任“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于学濂的从兄于学经为“卫千总,诰授武略佐骑尉候补守府”。于学濂的长子于占鳌为“河北永平府经历,候补知县,钦加同知衔”。寒亭于氏从此奠基中兴,成为世家望族。此后英才辈出,继往开来,迄今已传至二十六世,历时300余年。/ r' y; Y; \7 ~0 [7 u# ?: B3 u6 y) S
; Q( w4 P% W) ?+ S& D
解放初期,于家大院作为地主家产,部分没收为国有,部分土改分给村民居住。1950年,潍北县政府进驻其中的国有部分。1951年秋,潍北县政府急迁固堤,腾出此房作为傅作义部队的整编驻地。1952年秋,潍北县政府又搬回于家大院。1953年,撤销潍北县建制,合并后的新潍县从望留搬入于家大院。至1955年,潍县县政府从此迁出,县文化局下属单位文化馆和图书馆驻此。1984年,寒亭区成立文管所,将此作为办公场所。2006年,于家大院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f, q+ F% v9 v! u5 r
6 c- y( r% a1 j; z& G+ c 从2006年开始,寒亭区委、区政府大力弘扬民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投资修复于家大院,并进行绿化布展。现已有6个院落对游人开放。下步将结合城中村改造,回收、修复周边10余处院落,扩大体量。同时积极将于家大院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g |/ U/ @# G5 D
o1 _9 a& O' d' j* c 历经沧桑风采依旧' g4 h+ l& g& N- f* R3 D6 V% w
# z8 p# n. E$ s* z+ e8 {
于家大院虽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仍能从残留的院落中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和大户人家的风采。目前开放的院落有于占鳌故居、于氏名人馆、民俗院落、起居院、学堂、革命历史展馆等。5 T+ L0 H. d6 _. v$ h
: ]" Y3 l0 Q5 M
一进门,记者不禁被大院内屋脊上的砖雕装饰所吸引,每一处都精致美观,显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家具多为楸木,寒亭文物管理所所长潘波告诉记者,这种材料在明末属于高档材料,结实耐用不易变形,受到大户人家的青睐。
3 n0 Q5 ~8 I6 N2 V5 }/ h- S" |$ s* z
记者注意到,每间十几平的房间基本都有四扇大约1.2米高、1米宽的老式棂子窗户,而且都保留着当年的石板窗台,别有一番韵味。“前后都是自家的宅子,才敢修这么大的窗户,阳光好又敞亮。”潘波解释道,古时平民老百姓为了防盗,都修很小的檐窗户。
& @( t) |0 u& j3 S! p. B% {8 L2 ?
9 O, n e g; R' O 于家大院分很多院落,每一个院落里,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古院落的古风古韵。在于家学堂,六张古式课桌肃然而立,上面摆着算盘和写字板。刘健说:“诗书继世,重视教育是于氏家族的一大特点。”他告诉记者,于氏家族不仅自己重学,而且身体力行兴学办学、发展教育事业。当时潍县境内,仅有两处私立中学,于家创办的“东明中学”就是其一,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 V5 g y7 P3 }0 C( S1 ^. m
/ h' Z2 l; A9 b# j4 ^( z
在民俗院落里,始建于明代的古井、磨刀石等依然完好,斑斑锈迹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地上保留着当年的排水渠和早已光滑的青石板。
1 I4 u3 \! J4 C+ P) y0 V2 S" [. t) T1 \8 P
经商兴业富甲一方4 L# Z; O% a$ g/ P; f, U' J
) `: D, Q0 P2 Q+ D9 m3 X 要成为豪门望族,经商兴业、积累财富自不可缺,于氏家族自然也不例外。“于氏家族鼎盛时期拥有土地达3万亩。”刘健说,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今寒亭区西南部,民间所谓“东起五官庄村,西至潍县城边,北起南张氏村(今开元街办),南至城南于家涝洼”。另外于氏家族在今临朐、昌乐、安丘、寿光等地也均有田庄。/ R! Y, T, j. P# C$ G: r
; [( x2 u3 G: ?3 b 潘波告诉记者,于氏家族房产主要包括寒亭街于家祖宅、老潍县城房产、各处田庄的房产1000余间。寒亭于氏老宅,在清末民初时,共有房产460多间。今天的“于家大院”只是于氏祖宅房产的一部分。另外,在老潍县城里的九曲巷子、东关东门一带,以及济南、青岛等地也均有于氏家族的房产。同时,于氏家族在10多处田庄内亦有很多房产。' u, ?5 A, B3 v+ f% j
# S! C3 C% Y# Z9 [) e0 b! ^) C
于家先后拥有各类商铺、公司20余处。潘波解释道,于氏家族早前主要做粮食生意,之后开始走“北洋门”,与俄罗斯做生意,把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特产,如昌邑柳疃的丝绸、潍县城里的布匹、青铜器、嵌银器等贩运到俄罗斯,换回山货、皮货、金币等。
0 g2 z3 l: ?0 v" l+ t9 f
) e Q8 C5 |+ y( B6 x 赈灾修城惠播乡邻! M9 s W1 f( F2 q& g' e* s$ r6 Y, o
. ~7 R8 A" ^. O! ~8 n$ t 于氏家族之所以事业发达且久盛不衰,除诗书继世、勤俭持家、善于经商等特点外,注重常行善举、拉拢民心、缓解矛盾、和谐处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刘健告诉记者,因家乡发生了大灾,于占鳌捐出大笔粮款赈灾,根据清政府吏部的考绩,得以升授为河北永平府候补知县等职。另外于氏家族还有一些善举在当地流传甚广。1 A. @9 c5 W. F! F) y
! }. |: s* W% o" C+ @' V! [4 _ 清同治年间,寒亭一带连年大旱,穷苦百姓食不果腹。于占鳌等族人商议,结合施粮救荒修建寒亭西城门。于是他们捐出重金,购来砖木石瓦,百姓可通过参与修城,获得食物。结果百姓度过了饥荒,寒亭西大门也得以修成。7 G Y2 X4 X$ Q v$ }
0 h [( T# H4 z( X, J5 s 于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遇歉年,都酌减租赋,对特殊的病灾佃农,更要特别怜恤。另外如遇荒年,于氏家族常常在大门口设“舍饭处”,此举一度在当地传为美谈。, a0 R+ ]5 q- v6 J3 [! {+ M/ J* B
: W7 v) [) A% z7 B5 t 不仅如此,刘健告诉记者,于占鳌在潍县城开设“利太昌中药铺”,每逢大饥大疫之年,他都要向穷苦病人施药,并多次参与潍县城里大户豪绅们的救灾疗疫行动。传说南方有一位举子进京赶考,路过潍县,正赶上瘟疫流行,这名举子病倒在“利太昌中药铺”门前。于占鳌听这名患病举子谈吐不凡,便极力相救,治好病后,又送盘缠给他。举子高中后荣归故里,曾亲题“乐善好施”横匾送来。后来,这位高中的举子在南方做了大官,曾竭力帮助于占鳌开发了“南洋门”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