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家大院荟粹

112
回复
32323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处长刘青柏——4 ^/ y) `: a" a: S$ I) h+ \
异地重建有了具体方案 8 u/ N: X2 g; d7 }: V

. j2 C1 F% o) s9 p
' r# Q1 x" n5 P) W( z9 k
! i, f3 W8 t# h5 {9 D4 C' w2 y

4 h) Z- I3 w3 S" P8 J
  2007年11月15日上午,我们接到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反映在南关区东安屯柳条街有一座具有典型东北民居特征的“大院”,具有保留价值。接到市长的指示,局长王洪顺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当天下午,我局相关人员很快就与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取得了联系,对大院进行现场踏查。由于“大院”位于东安屯棚户区改造中心部位,破旧的房子非常多,巷道拐来拐去,一时间难以直接找到,我们就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实地踏查。踏查中,我们发现这个“大院”坐落于南关区规划东莱南街以西,南北朝向,周边居民都称其为于家大院。
. ~. m: ^# \: X! S6 W8 O% {  从现场踏查情况看,正房其西侧厢房仍能看到原有建筑风格,东侧厢房的墙体及屋面已经改造,门洞仍存在,但已无法看出原貌,同时,百姓又在院内插建了多座小的房屋,有二十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整座院落和现在建筑已破败不堪。
( n/ h0 `6 v7 O' ^  经过向周围居民了解,此院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确属典型的东北民居“四合院”,在我市能够完整保留的也已不多,确有历史价值。从现状情况看,我们觉得应照原样修复。但同时,鉴于此处已被确定为重点棚户区改造地块,经土地出让已经出让给信达地产进行整体开发改造,当时正在进行拆迁,我们就通知开发商暂缓对于家大院建筑的拆除。并建议与开发公司协商,对于家大院建筑进行测绘,保存历史资料,结合规划设计另选址复原建设。
. w# I& a2 z+ [- O  事实上,从去年11月15日之后,我们就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全局上下都很重视,并与设计单位在设计层面上确定了这项工作第一号的位置。现在,于家大院异地重建的具体设计方案已经出来了,但相关工作还未停止。
- I7 M* s0 n/ O2 g2 H; o$ v) [2 C) e  我们从设计要求和重建方案上做严格的指导和把关,具体由南区处与开发商一起落实。但目前,由于时间和季节的关系,我们正把明年要做的事准备好,像今天这样,与有关专家进行多次沟通和座谈,把于家大院的重建工作做好。
& a9 R* C- q4 T9 [  由于历史民宅的恢复重建与普通住宅的设计建筑不同,我们将协调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开发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每件事,保护好历史文化。
* T( ]& J1 |5 [6 c6 ~/ C# Z9 j  Z$ @9 m6 r4 o4 t6 f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之吉——7 W+ S5 M, g+ u3 R: h( [" L
恢复于家大院原有神韵 ) y3 `4 O# Y+ l$ s2 j8 r9 L

5 ~- R( K! N: U/ ]  [
" x0 m# Y: v) E% D. Y- c, N! I, o, l6 l% M4 ~9 Z+ ^
  王春钢在介绍于家大院的重建选址情况
  刘青柏在谈于家大院重建时的要求
  崔永生(右)与有关规划人员在交流
  李之吉在现场绘制于家大院的设计草图
  曹保明在讲述于家大院的历史
       今天来参加于家大院异地重建的座谈会,很高兴。一是看出了长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设施保护建设的重视,这一点从崔杰市长的批示可以看出,从历年来长春市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出台的相关措施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二是看出了有曹保明老师等民俗学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心、关注。同时,作为政协委员,能够将这件事情提出来,供市领导和企业在决策时参考,这很好;三是看出信达地产这家企业,有央企的风范,参与开发了长春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既帮助市政府解决了民生问题,又十分重视对一个城市文脉的传承与提升,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来说,尤为重要。. |" c1 X/ D7 |+ `& D
  根据对于家大院的了解和目前存留的照片来看,由于于家大院本身已有百年历史,经过百年的洗礼和风雨冲刷,已经破旧不堪了,再加之当地居民对这些建筑自行的破坏,比如打个墙、修个烟囱等,已经使原有的建筑格局遭到一定的破坏,如果要是在原地重建,也必须要落架大修。) `. n% y. a# C! a
  从照片上来看,这个于家大院的建筑没有像其他一些同时期的住宅那么讲究,包括石头和砖的雕花都没有,建筑整体看也很粗糙。因此,就给重建工作带来难度。于家大院原来的东西能利用的都要尽量用,那个门楼原来也是囤顶的,据说现在还没有被破坏,包括青砖、石基、雕花、门槛等,都可以从老百姓那里找回来。. c" t' ^3 Y5 Q" q
  于家大院的翻修重建的关键就是设计方案的研究制定,绘制详细的测绘图,根据测绘数据和原有照片,通过寻找材料的替代品,进行复原。尽管设计和施工过程都很繁琐。设计方案如果到位了,再通过专门的、具有古建筑维修资质的单位来进行施工,通过各方的努力,最终反映于家大院的原貌,还是没有问题的。迁移重建后的于家大院可谓是长春市区内存留的、唯一的一栋传统民居。% d# b3 f2 ~! {% ?. q3 v9 Z) }* @7 Z
  于家大院异地重建的关键是要将原有的于家大院的建筑神韵恢复出来,神韵大到于家大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小到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门廊的风格,其中还包括砖、瓦准确的尺寸都要尽量与原有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使之成为长春市的一处风景。: N$ I6 R/ u+ }( l0 m: I  k0 x' d
  这一点,我们相信信达地产能够做得到,能够做得好。
. \% _) v4 c1 }7 Q/ d7 l. C( H' ]( Q% I( C1 D' R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0: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复后可作为民俗博物馆
# b- l' _$ v4 s0 B! ]% ?1 v$ j
9 N: k0 H" a  W  `
4 o+ H" I6 M, _/ M5 u
$ d3 D% a2 r+ g7 l

, n+ r5 u3 a1 \9 q
  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一所所长崔永生——
; ?* }. b/ f$ g: P& ~* _; Z' g  修复后可作为民俗博物馆
8 k2 z7 P( I/ l  自从接受关于信达·东湾半岛D组团历史民居重建项目《于家大院初期调研报告》工作项目以后,我们立即行动,对于家大院历史民居进行实地的走访和调研,通过同于家大院老住户的交流,了解了于家大院的原貌、历史上对房屋进行的翻修情况。同时,也积极与文化部门沟通,了解于家大院民居的建筑特点等。为做出好的设计方案做了充分的准备。: Z7 N" ^6 i6 `& \% X! t
  初期的调研报告以及方案,都是设计所的同事经过到东安屯柳河街于家大院现场实地踏察得出来的。由于,院内居民现在已对原有房屋进行过多次的翻修改建,给测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经过对于家大院所剩正房和厢房的现场测量,以及于家大院留存的外貌和测量数据,进行研究并选定重建新址。7 J( C# T, b8 f/ S$ p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信达·东湾半岛项目不仅在民生上改变了东安屯居住人群的生活状态,在整个城市建筑风格上,也是与长春市历史文脉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的建筑、与伊通河天然水系相映成趣的生态环境、与伪满皇宫等形成配套景点,更说明了信达·东湾半岛项目的现代建筑意义。" q2 x9 _9 x7 @* H* D, K" c, q
  根据大院的四合院落格局、正房和东西厢房、窗子木制花纹、门洞上的镶花雕画底板、古老的松木大门,门墙上的“灯屋子”(俗称门庙)、青砖青瓦、屋墙东北角还有一座水泥炮楼等实际情况,同时了解到这是典型的东北汉族大户人家的院落,结合了历史上东北地区建筑风格、实地踏察情况,我们制作了于家大院复原效果图。' h1 }3 s3 C6 ]( M
  我们通过测绘数据软件,将于家大院新址的位置和建成效果进行了实际复原,从复原效果图上,无论从建筑风格、房院门墙的格局、还是正、厢房窗子花纹等都与于家大院留存照片效果如出一辙。
8 X3 l* i0 N) B# @5 o4 l, R  由于于家大院所在位置距伪满皇宫博物院仅几百米之遥,修复后可将于家大院作为参观伪满皇宫的配套景点,以使伪满皇宫景点和长春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更加丰富、细致、多样。同时,可将修复后的院落作为老长春历史文化民俗博物馆。里面摆放上长春老照片、老实物,建成一处旅游景点,以扩展长春的旅游内容,丰富长春的历史街区。此外,此院落的房饰、门窗、房脊等都有可供古建筑建设方式和技术研究的作用。% F. {7 [' n. o, Z5 V" C

) Z6 i' T, G: g. y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0: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信达金都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钢——
  L2 H5 a2 w4 }- {3 y) e0 R担负起开发与保护双重责任 ; l& P! E2 Q! A% w/ T1 D7 a
. b# S  {. {1 ^* I7 n, C+ ^9 e7 T
! B0 y& \# O5 L) x" b* {5 s/ \

  m8 d7 V$ l6 [% ~6 [
  座谈会现场
  作为央企,我们在选择开发地块时,首先看的,就是城市文脉的所在。把城市的文脉延续下去,把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十分乐于去做的事情,也是我们作为央企的责任。
- s/ m" y; O( H, [1 b% u  2007年9月,在长春市党政经贸代表团赴京招商时,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和长春市市长崔杰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决定来长开发东安屯棚户区改造项目。大家都知道,东安屯是吉林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难度相当大,有几千户低收入困难家庭需要安排好。在深入东安屯进行详细踏查之后,老百姓艰苦的生活环境更坚定了我们改造的决心。为了让百姓永远告别破旧的环境,我们投入了40亿元资金,迅速启动了东安屯棚改项目,规划建设城市滨河公园居住示范区。" p& i5 P# ?% D9 c
  在改造东安屯的过程中,从选址、规划到动迁、拆迁,长春市委、市政府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市长崔杰,副市长王学战,南关区委书记、区长,以及市规划、土地、建委、房地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多次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现在,回迁房已拔地而起,信达·东湾半岛项目也已全面开工。. s0 y- `' O4 z! Y' D/ U0 F$ v
  同时,我们还要感谢长春市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信达从北京来到长春,在选择东安屯改造项目的时候,看重的,就是这一片老宅子的文脉。我认为,把城市的文脉延续下去,是我们作为开发企业的一个任务,开发商一定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长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发现了于家大院之后,我们非常高兴,市里还专门就这个大院的重建做出安排。感谢市委和政府对我们的信任。
* R- @! G% p" c% ^0 m% V  今天,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专家,省市建筑、规划专家,都因为“于家大院”的事情聚到一起,共同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脉的延续,这让我们企业十分感动。每个人都在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企业能够承担于家大院恢复和重建工作的幸福。尤其是长春市规划局的各位同志,积极为于家大院的异地重建出谋献策,一次次到现场勘察,指导我们进行保护性拆除,帮助设计于家大院新址的规划和建设细节,让我们对这项工作充满了信心。4 s& c# ]2 F0 b3 z
  在改造东安屯的过程中,我们安排、解决了6000多户低收入家庭的临时住房问题。在长春市做出于家大院异地重建的安排之后,又承担了恢复历史文化建筑的重任,我们觉得这是好事,虽然难度大,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做好。所以,接到重建的通知后,我们立即选好了重建地点,并在原址拆迁时,按照规划局的意见,能保留下来的东西尽量保留,拍照、测绘,为异地重建做好准备。
' M' L8 T! U% T1 _8 p2 m  在开发和保护的双重责任下,我们坚持保护好长春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将其传承下去。同时,在历史民居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努力提升长春的城市精神。无论是在新楼的建设上,还是在历史民居的重建上,都将为城市历史树立一处百年不落后的标记。
: N3 d' Y3 D; J  j' V+ u
0 N" u" f" D/ S' m$ f/ `- t/ x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祖到杨家埠和于家大院参观
' E; ]& `4 k- O  W$ H, _6 z. H
  {4 D' K9 y2 z) b- A3 W % K( v  ?) _! @) W( |" r! T+ ]
2009年4月22日下午,全国人大原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刘明祖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李守玉,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培福,区委副书记韩国礼,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辉忠等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到到杨家埠和于家大院进行了参观。
! D- A6 V) G) {  G( b" c( Y+ V + |" j3 v, _1 r* m3 C( _4 m
- j1 v6 F* z5 ~. ]1 X
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和于家大院,刘明祖详细听取了我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对我区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把文化旅游作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7 Y" }: ]- p4 S$ ]

: m. d1 k5 C9 l
0 S2 j* ~6 {0 i
近年来,我区按照“文化强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要求,把旅游业作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抓资源挖掘、抓规模扩张、抓层次提升。在做大做强杨家埠旅游品牌的同时,挖掘文化资源,全方位拓展旅游空间,推进民俗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结合,并加快推介力度,实施优秀旅游品牌开发,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态势,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 O# k8 [2 b0 I* ^- B* L7 ?, F! n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0: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于家大院,下午的阳光斜斜射进古色古香的窨子屋里,满面慈祥的老奶奶,悠然地坐在雕花木床上穿针引线,而湖南发现之旅专家组的到来,打破了老人家心中的那份平静:“原来我住了几十年的旧房子,竟然是个宝。”
/ c( v: ]  p' Z6 c: f  T0 F  ! Z# a' Z4 k: w  r
  于家大院西、北两面临山,山上坡缓林茂。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3-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多高的仓楼以及仓楼外的水塘。建筑群里的窨子屋排列有序又港道交错,共有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渠渠相连。但正式的进出口却只有两个大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按照太极八卦阵建造。“这有利于防盗,”绥宁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说,“强盗很容易在里面迷路。”1 L1 I; e' a- @( s; I  y! {
  
% }' Y9 L' T% \: g" K( Q% M" J  在于家大院的大门口,一块为保护风水而禁止在靠背山砍树、葬坟的明代石碑引起了考察组专家的关注。“从整个山水来看,于家大院的靠背山山脉呈太极图阴阳分界线的S形,于家大院就处在这个S形的弯里。”有关专家认为,这样选址,享受到了朝阳防暑、背风通风、近水防洪、靠山安全、视野开阔等五大风水之利,体现了当地农民朴素的风水观念。
# R  Q: r0 w0 e3 y* h# ~  4 g& u; O/ J+ q
  湖南大学建筑系教授蔡道馨则对于家大院里的双面雕刻镂空窗花赞不绝口。“一般只见到湘绣里有双面绣,没想到还能见到双面雕刻的窗花!”在于家大院里,各家窗花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花、木、鸟、兽、龙、凤栩栩如生,阴阳、雌雄双双对称。“这体现了浓厚的道家和本地民间文化思想。”
. S+ b2 v  j" k8 U- w! U1 f  
- j& T4 g& y2 i  绥宁文物部门介绍,于家大院现存25座建于清代乾隆五年至同治十二年(公元1740年-1873年)的窨子屋,每间屋子上都标有建造年代的印记;大院和大院外的水塘共占地近百亩。大院里,各屋子虽然建于不同的年代,但却有着相似的青砖、青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相似的鳌头屋顶,寓意着“步步高升”。连接屋子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7 W/ ]/ {& z5 ^% ]5 i4 r* {
  & h: ^1 f. W4 C- T! M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认为,于家大院体现了中国合居建筑群落特点之一:“建筑风格的一致,充分证明家族内部关系是地位平等、贫富相近、互学互励、互助互济的。没有等级之分,正是合居建筑群与大家宅的区别性特征。”
% P. G) K) U. y! D  
6 y2 Y1 v# x. T$ W; y' j; j9 y  据了解,2002年,于家大院被绥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将申报市保、省保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9: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5-25 19:48 编辑
* V; |% G) z  g/ v& J0 \& `" `* Q' @
天津北塘清代于家老宅
) A1 H0 B% g! `) j% ~  x1 [6 @* k7 I8 [/ D$ {
北塘的历史经历了600年风雨春秋,它典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韵。被誉为“金邦玉带”的历史名镇不仅有丰饶的渔业资源,还孕育出不少历史和文化的名人,可谓是人杰地灵。说起北塘来大家还会想起北塘的海鲜,其实早在清朝初年北塘就以其鲜美的海鲜、独特的烹饪方式远近闻名,至今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络绎不绝。
8 y! E# T. Y% O; f, G  U    在国家文物部门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名单中,北塘的历史文化遗存被确定下来的就有三处,其中包括 1.北塘炮台(义胜营炮台、仁副营炮台、仁正营炮台、右营炮台、左营炮台);  2.黎元洪父母墓葬;3.北塘民宅“田胖小家”。 这三处的遗存分别代表着北塘三个历史文化特色。
0 r# x+ Y, Y) b; i  p) }    北塘炮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黎元洪父母的墓葬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田胖小家年代大致建于清末民初。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北塘的民宅旧居,北塘保存完好的民宅和旧居主要散落在前庄附近,大概有四五处,“田胖小家”是北塘一所保存完好的穿靴戴帽式民居。之所以被列为塘沽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念其在渔业古镇的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几次在北塘采风,感觉有一旧宅老院虽不如“田胖小家”保存完整,但其规模和建制都要比“田胖小家”的高。北塘浴馆对过的于家老宅,据于姓八代传人说,房子具体建造年代无从考证了,但祖上于姓曾经在宁河当知县,后来告老还乡在北塘建造了此座老宅。经过观察这座老宅是青砖墙灰瓦顶整体式的院落,一正两厢,屋脊两头都有龙吻。房屋整体建于基石之上,正房房门两侧镶有雕刻的石板两块,两侧厢房内还保留有当时青石垒砌的土炕。屋内青石砖铺地,隔间用松木板做隔段。2 \2 g3 `, U7 @+ g
   言谈中老屋的主人说此房也被列入拆迁的对象,只是没有签订拆迁合同,要是签订合同这老宅子的命运就由拆迁办打理了。房主也透露出有保留此处老宅意愿。说道这里我感觉到600年历史的北塘给我们后人留下什么了?只是一些口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吗?难道北塘连一座清代的房屋院落都保存不下来吗?在此我也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一下于家老宅的保护和留存的问题。像这样一正两厢式清代宅院恐怕整个滨海地区都找不到第二座了。希望能够保留住这座北塘老建筑院落,为今后的北塘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延续增添一个靓点。于家老宅在滨海新区可能是仅存的一座清代一正两厢式的建筑,真希望在这次北塘拆迁中不要毁掉如此完好的历史文化遗存的老屋,把老屋的历史文化价值运用到今后北塘的开发和经济运作上,我想对于今后的滨海新区的发展和旅游都一个促进和帮助,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留住历史和文化就是保护和发展一个未来城市的命脉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5-25 19:46 编辑 - Q8 t- i0 }; Q8 P& o! T5 M+ D
) w! [+ ]( ?# k6 C. S  E& b1 W3 y
( c* h4 q/ L3 [- }
图为塘沽列为38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田胖小家”民宅。  [) t* C1 M  E
据说这次北塘的拆迁要把这所清代的于家老屋拆掉。把拆卸下来的青砖灰瓦和构件挪用到被列为塘沽文化遗产民宅“田胖小家”的修造和维护上。 不知这是在毁坏文物还是在保护文物。简直是偷天换日。希望咱家论坛的同门宗亲能够在网络上为北塘的这所清代的老宅呼吁一下,合理合法的保护天津滨海新区唯一现存清代宅院的历史文化遗存。
. t! g8 n4 u' D. P8 o/ M

6 ^4 ~0 V+ I: Y1 n( S% l7 {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塘一明末清初老宅院拆迁 建筑构件“发挥余热”(图)1 o2 r2 q& B$ c& Y# _9 N0 H* l- |% j
2009-5-15 10:23:59 文章来源:渤海早报 # Q4 V. Y# M- ]8 X* f

4 B* Y7 ?9 e+ ]         图为北塘待拆迁的明末清初老宅院。现已破败不堪。     V& P+ [3 u7 ~0 |' _8 C# I
     近日,本报热线接到北塘地区一位读者打来电话,称北塘地区一所明末清初的旧宅院在北塘拆迁改造范围之内,呼吁相关部门将该建筑保留下来。记者咨询了北塘地区管委会以及塘沽区文物管理所的相关负责人,据了解,该建筑目前已有保护计划。   
1 i* E5 R/ l  S$ G- Z9 g3 c9 y     据了解,塘沽区北塘地区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韵。国家文物部门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名单中,北塘共确定了三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北塘炮台、黎元洪父母墓葬和北塘民宅“田胖小家”。这位读者提到的旧宅院名叫“于家老宅”,建造年代为明末清初,但不在历史遗存名单中。于家老宅是青砖灰瓦整体式院落,一正两厢,屋脊两头有龙吻。屋内青石砖铺地,隔间用松木板做隔断。房屋整体建于台基之上,正房房门两侧镶有雕刻的石板,两侧厢房内还保留有当时青石垒砌的土炕。
8 y1 j3 S2 h9 _& `' e7 |  t6 _  如今北塘地区重新规划建设,“于家老宅”在拆迁范围内。北塘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除了国家文物部规定的三处历史遗存将完整保留外,其他建筑均按照北塘地区的规划进行拆迁改造。 2 y) g; G3 v5 i
  塘沽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表示,“于家老宅”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历史文化遗存之内,是因为该建筑如今已经破旧不堪,很难整体保存。但是“于家老宅”的全套建筑构件有再利用的价值。 3 T8 o) q2 B2 K/ `
  该负责人说,“于家老宅”拆迁过程中,将有文物保护专家进行指导,保存该建筑的砖瓦和整体架构。其建筑构件将作为历史文物进行保存,或者将其拆卸下来的青砖灰瓦挪用到被列为塘沽文化遗产民宅“田胖小家”的修造和维护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石碑“落户”于家大院

15块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石碑及石狮,被集中安放在“于家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院内。


% e( _4 E9 X, s  据寒亭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这些古石碑及石狮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原来都散落在民间,他们经过多方努力集中收集后安放于此,一方面,可由文管所专业人员更好地保护;另一方面,可为古色古香的“于家大院”增添景观,供游人观赏。古石碑刻有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纪念革命烈士;二是记载原潍县大事记。' d& v! _: o- C
    在石碑旁还伫立着4尊昂首挺胸,威武刚强的古石狮。据文物研究者判断,这些石狮大概是清代遗物。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2-9 07:35 PM 编辑 2 K( ]+ r8 e: R" A; _* W
: X; p* H; A$ ~3 {. h; v, B" t

探访于家大院

) B+ y( a  E  C( p% @# w% E

——走进乡间那个曾经的豪门府第

: _9 |/ T. ~8 i8 F6 B* z, w

7 M6 b& b" k0 U7 X) u3 g        建昌县要路沟乡是著名的大凌河南源头,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人们依河而居,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大凌河孕育了古老灿烂的辽西文化,同时也缔造了一座曾经气势磅礴的人文景观——于家大院。
# H/ ~8 \7 t0 F- E7 z, Y' M" z  精美的老院落只剩一堵墙 9 ]2 z9 O- {" \- x- V- T3 y* Y
  4月21日上午,记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建昌县要路沟乡。该乡的阎书记告诉记者,于家大院在该乡的河南村,离乡政府所在地有十几里路,顺着崎岖的乡间小路,记者一行来到了河南村。“于家大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晚清的时候,这里曾经有一个商人富甲一方,大家都叫他于八,河南村大部分都姓于,河南村的于家齐是于八的直系后人,我们去他家了解一下情况吧。”阎书记介绍说。
" J7 e$ H- g# i& X   穿过窄小的院落胡同,我们来到了于家齐家,于家齐是于八的重孙,今年66岁。得知记者是来采访于家大院的,老于非常高兴,并向记者聊起了他所知道的历史:早年间,有五个姓于的亲兄弟从山东逃荒来到了河南村,置田盖房。他的曾祖父也就是于八名叫于培荫,是老三家的子女,在家族的大排行中排行老八,于是大家都叫他于八。后来于培荫在凌源的白塔子经营百货店,同时收粮食、酿酒,买卖越做越大,用现在的话来说,成了一个大集团的总经理。那时候人们总想叶落归根,于是,在于培荫30岁的时候,他回到了河南村,重新购田买地,从村西一直到村东,盖起了200余间房子,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院落,也就是于家大院。“那时候我的祖爷爷非常富有,据我父亲说,当时盖的房子是前出廊、后出厦的那种,也就是现在的走廊,当时走廊都有七八尺宽,在当时,普通的老百姓盖不起这样的房子。”于家齐回忆说,他爷爷幼年的时候,就在自己家的私塾上学,那个时候家里养着很多佣人,管家就有五六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于家齐父辈的时候,许多房子都被拆掉,特别是“文革”时期,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拆掉了,到现在,老宅已经没有了,唯一留下的是一面院墙。记者看到,院墙高足有10多米。青砖和上面的雕梁似乎告诉人们当时的于家大院是何等的气派。  F8 F3 z9 K6 W) e/ g( n
  神秘故事更添名气  
# n. b5 f$ ]' Z, o 于家齐给记者讲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A) c/ K4 R8 L/ t2 f; I2 z& j$ F% u! u2 k
一手盖起于家大院的于八,当时非常有势力。有一次,他去京城游玩,看到一群人正在逗鹌鹑(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他逗鹌鹑的技巧非常高超,没有人能逗过他,
) `0 ~* X5 p3 X# P4 I. H  他也赢了许多银子。这时,于八赶上前去,与这个人较量了起来,结果把这个人输得底朝天,这个人并非普通人,而是京城中的一位王爷,这个王爷输急了,不但夺回了输的银子,还要治罪于八,要把他打入大牢。而于培荫大把花钱,打通了朝中的各种关节,并最终把“关系”托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恰巧这天慈禧心情好,听到于八这件事,随口说了一句:“于八是我的侄儿,你们谁也不要得罪他。”就这一句话,于八不但没有摊上官司,反而成了“皇亲国戚”,变得更有势力了。
% w/ g! t% C/ O" {3 c* y   还有一件事,有一年闹灾荒,于八就在旷野中支起几口大锅,煮小米赈济过往灾民,煮完的小米粥芳香四溢,香味一直飘到了皇宫,慈禧太后宣于八带着小米进宫,慈禧吃完以后对小米大加赞赏,把小米作为贡米,并赏给于八许多银子。   ; G9 K- V. t# \1 h' U0 Y* Q
不必探究这两个故事的真伪,但从这两个故事当中,我们能想象出当时于家的兴盛,而这两个故事也自然给于家大院平添了更多的名气。  D: e  j5 j5 Q: Z; \1 \. Q
  于家大院是我们的骄傲
) @; ~+ i6 W$ ~5 v- K! `4 E  时间带走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几经拆毁,往昔豪门望族的府第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翻盖的院落,我们想象能当作一处文化遗产的于家大院院落。于家齐说,他现在居住的房子是10几年前翻盖的,在盖房子的时候,还发现了老宅子的地窖。如今,大部分的于氏后人还生活在村子里,他们在于家大院的原址上盖起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子,形成了新的于家大院。岁月的变迁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于家大院的眷恋,正如于家齐所说:于家大院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A% i2 z" _. Y& R" d6 z
发表于 2010-2-9 2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老五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9: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亭:于家大院古风古韵醉游人
2 M0 H; J+ P8 E, K" \: o  O+ u5 j7 ~4 Q- C2 M) ~

8 ?3 t, Y: b$ E$ \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于家大院坐落在寒亭城区浞河东岸,是寒亭于氏家族的祖宅。于氏宅院原占地约三十余亩,由四十余座北方古典式四合院组成,东西并行三条胡同,曲折幽深,青石台阶,黑漆大门,皆为屋宇式建筑,现存十几座。自2009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春节期间日均客流量更是达到了6000余人次。
+ I. j% t6 |7 E! y
+ ]. L) W  I. v) K1 q$ a  2月21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于家大院,亲身感受了其古朴浓郁的文化气息。
4 m9 m4 x) Z$ B+ C/ F5 ~$ b
* n9 i/ K  `/ W; K/ z* U  于家老院三百余年
2 j' e+ a8 i1 d- j$ ~1 [$ P
0 X# R) W5 q, o6 g  寒亭区文化局综合科科长刘健告诉记者,清康熙年间,于氏十三世祖“现龙”由西于家庄子村(今朱里镇河滩社区)迁至寒亭,去世后仍殡回原驻地。此后,现龙之侄十四世祖“际昌”继迁寒亭定居,此为于氏家族来寒亭定居的一世祖。此后子孙延绵,历代相传,至十九世于学濂任“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于学濂的从兄于学经为“卫千总,诰授武略佐骑尉候补守府”。于学濂的长子于占鳌为“河北永平府经历,候补知县,钦加同知衔”。寒亭于氏从此奠基中兴,成为世家望族。此后英才辈出,继往开来,迄今已传至二十六世,历时300余年。3 T, X& i5 R$ X. u3 k# N, n

. C, Z% p: o+ r  S* ^% B2 U  解放初期,于家大院作为地主家产,部分没收为国有,部分土改分给村民居住。1950年,潍北县政府进驻其中的国有部分。1951年秋,潍北县政府急迁固堤,腾出此房作为傅作义部队的整编驻地。1952年秋,潍北县政府又搬回于家大院。1953年,撤销潍北县建制,合并后的新潍县从望留搬入于家大院。至1955年,潍县县政府从此迁出,县文化局下属单位文化馆和图书馆驻此。1984年,寒亭区成立文管所,将此作为办公场所。2006年,于家大院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T1 f6 e& `4 f  Y/ b3 @+ t
7 q+ A$ F* h5 _" {! n( g  从2006年开始,寒亭区委、区政府大力弘扬民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投资修复于家大院,并进行绿化布展。现已有6个院落对游人开放。下步将结合城中村改造,回收、修复周边10余处院落,扩大体量。同时积极将于家大院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L, ~1 D  U1 o! \8 [
: n" `9 o9 ?8 {1 G) g
  历经沧桑风采依旧
  w% w  ~* @$ H3 }3 f/ ?) {, k* q1 D4 g- Q
  于家大院虽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仍能从残留的院落中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和大户人家的风采。目前开放的院落有于占鳌故居、于氏名人馆、民俗院落、起居院、学堂、革命历史展馆等。
$ X9 z- }- g7 h6 x/ L* ^. t" G* e' ?" j" F4 U
  一进门,记者不禁被大院内屋脊上的砖雕装饰所吸引,每一处都精致美观,显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家具多为楸木,寒亭文物管理所所长潘波告诉记者,这种材料在明末属于高档材料,结实耐用不易变形,受到大户人家的青睐。/ z9 e2 k& g1 y1 G

& r5 g9 A( r+ m% j) i  记者注意到,每间十几平的房间基本都有四扇大约1.2米高、1米宽的老式棂子窗户,而且都保留着当年的石板窗台,别有一番韵味。“前后都是自家的宅子,才敢修这么大的窗户,阳光好又敞亮。”潘波解释道,古时平民老百姓为了防盗,都修很小的檐窗户。% Q" G: c4 ]% @7 O

4 Z1 F5 v! \' U5 Q* {  于家大院分很多院落,每一个院落里,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古院落的古风古韵。在于家学堂,六张古式课桌肃然而立,上面摆着算盘和写字板。刘健说:“诗书继世,重视教育是于氏家族的一大特点。”他告诉记者,于氏家族不仅自己重学,而且身体力行兴学办学、发展教育事业。当时潍县境内,仅有两处私立中学,于家创办的“东明中学”就是其一,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
# l( \+ W& u3 s+ q/ E4 I" ^  x1 g+ \; y. }$ g
  在民俗院落里,始建于明代的古井、磨刀石等依然完好,斑斑锈迹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地上保留着当年的排水渠和早已光滑的青石板。
6 w' S7 f- n# N
6 S0 f2 b" j5 F  经商兴业富甲一方
4 x6 [7 `; V. c9 W
8 L( Z0 y7 @- d& K0 q& j, A9 s( M$ r  要成为豪门望族,经商兴业、积累财富自不可缺,于氏家族自然也不例外。“于氏家族鼎盛时期拥有土地达3万亩。”刘健说,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今寒亭区西南部,民间所谓“东起五官庄村,西至潍县城边,北起南张氏村(今开元街办),南至城南于家涝洼”。另外于氏家族在今临朐、昌乐、安丘、寿光等地也均有田庄。' y1 Q  w' n! R; A3 q
2 H& Q6 {2 A$ ^2 x. a; I
  潘波告诉记者,于氏家族房产主要包括寒亭街于家祖宅、老潍县城房产、各处田庄的房产1000余间。寒亭于氏老宅,在清末民初时,共有房产460多间。今天的“于家大院”只是于氏祖宅房产的一部分。另外,在老潍县城里的九曲巷子、东关东门一带,以及济南、青岛等地也均有于氏家族的房产。同时,于氏家族在10多处田庄内亦有很多房产。# z. L- I4 q1 ]
* r! X9 K7 A/ }; z& `$ d6 x1 `
  于家先后拥有各类商铺、公司20余处。潘波解释道,于氏家族早前主要做粮食生意,之后开始走“北洋门”,与俄罗斯做生意,把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特产,如昌邑柳疃的丝绸、潍县城里的布匹、青铜器、嵌银器等贩运到俄罗斯,换回山货、皮货、金币等。
) z, [& q8 V/ d* g1 ^0 R- I) U1 u! Y6 |$ J3 u3 F& C3 e
  赈灾修城惠播乡邻
/ b, e* k/ y- F' j. o
! F+ M6 e6 r+ ?+ @  于氏家族之所以事业发达且久盛不衰,除诗书继世、勤俭持家、善于经商等特点外,注重常行善举、拉拢民心、缓解矛盾、和谐处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刘健告诉记者,因家乡发生了大灾,于占鳌捐出大笔粮款赈灾,根据清政府吏部的考绩,得以升授为河北永平府候补知县等职。另外于氏家族还有一些善举在当地流传甚广。
# b6 P/ E# T, F) u5 Q. |2 ^6 ~5 c" M. Z; @# v7 b1 X
  清同治年间,寒亭一带连年大旱,穷苦百姓食不果腹。于占鳌等族人商议,结合施粮救荒修建寒亭西城门。于是他们捐出重金,购来砖木石瓦,百姓可通过参与修城,获得食物。结果百姓度过了饥荒,寒亭西大门也得以修成。, d! K" {+ U) @2 e" @- n: X

" \8 z4 r: w/ x/ a  J& V  于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遇歉年,都酌减租赋,对特殊的病灾佃农,更要特别怜恤。另外如遇荒年,于氏家族常常在大门口设“舍饭处”,此举一度在当地传为美谈。
6 U! ~$ x, T7 }' a( ^
* O- p+ i0 Z6 C* p. D" ]; n& L+ v1 v# {  不仅如此,刘健告诉记者,于占鳌在潍县城开设“利太昌中药铺”,每逢大饥大疫之年,他都要向穷苦病人施药,并多次参与潍县城里大户豪绅们的救灾疗疫行动。传说南方有一位举子进京赶考,路过潍县,正赶上瘟疫流行,这名举子病倒在“利太昌中药铺”门前。于占鳌听这名患病举子谈吐不凡,便极力相救,治好病后,又送盘缠给他。举子高中后荣归故里,曾亲题“乐善好施”横匾送来。后来,这位高中的举子在南方做了大官,曾竭力帮助于占鳌开发了“南洋门”生意。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6-16 08:51 PM 编辑
. M  X0 _: G1 ~3 W4 ~" c, k. l. ]8 N; _( I3 S
“欢迎你到李熙来”,
# R$ m" a& k7 t驷马门第、
) e6 T# ?: @& Z' Y- j驷马堂(于氏)后裔,
3 B" C# o* N1 i3 F2010年清明大祭祖先活动的筹备工作已经起动,各地理事会、福首、牵手、组织者及全体族众,积极行动起来,勇跃参加,为光宗耀祖,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k1 y( j/ @; D5 \! ^联系人:主任于大展 13762850991;
+ i) C" ]( F+ @; _& K                       于光建0739-7740335 2 E$ d! X' U* M! U+ z# V
湖南省绥宁县定洲影视文化制作中心,2009年03月03,联系电话:13508423946 0739-7601391)+ e$ K) j2 h' i& z+ r# i- ^
1 A9 r6 n( ^8 N/ M2 v!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2: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12-28 05:26 PM 编辑 9 O" w) m# n# @, V4 _7 c
$ D0 \6 h3 U/ O4 N5 ]6 _- D

古战车现身于家大院

近日,在寒亭于家大院,一辆饱经沧桑的古代战车吸引了参观者好奇的目光。这辆战车车身长2.25米,宽1.5米,战车周身布满了铁钉,四个车轮是包铁皮的实心木轮子。根据战车的结构特征,寒亭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说,这可能是一辆明末或是清初时期的战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