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古庄于姓

15
回复
1279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3 13: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溥泽
  于溥泽(1745~1804),字皆霖,又字芥林。清平度州古庄村人。! I1 T6 I9 R' y5 c  Q8 X; A
  于溥泽自幼聪颖,为学勤奋,诗文词赋名噪当时。29岁时考中乾隆甲午科(1774年)举人。曾任滨州州学训导。
% c4 s; D, C# K! J8 M, E
  于溥泽除长经史之外,尤爱研读医书,中年之后,潜心医学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既有精深的理论体系,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等经典医学名著,都有深入的研讨,并且亲自临床,不避辛劳,常为百姓解除疾苦。综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除考订了许多古代医书,还撰写了《医学诗话》、《云巢医案》等医学专著。至今尚有《伤寒指南》二卷传世,为医家所重视。' i5 P" d* h" a
  于溥泽医术高明,善治疑难之症,且乐于授徒。近200年来,平度西乡多医,与他的传授与影响关系很大。! j4 A$ Q4 W7 z1 B2 G
  清嘉庆九年(1804年),于溥泽病卒于家乡。7 T# L7 x* N  f4 H) _  u0 V% Z

6 I5 k) l% C+ `* U1 v     是我国2000名中医学家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沧澜(1845~1920),字海帆。平度古庄村人。" ?! k: @1 G+ ^& o/ x, u1 y
  于沧澜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曾任河南省上蔡等县知县,升卫辉知府,官至南汝光淅兵备道。  他在河南省任过五个繁、难、冲、要之地的知县,“为政严而不酷,宽而不滥”,雪冤狱,戢豪强,勇于任事,处置得体,屡被举为卓异。调任鹿邑县时,因不向布政司衙门送礼,任命状被扣压,但他决不屈从,更以耿介著称。  卫辉府地处冲要,所辖九县,非“繁”即“难”;南汝光淅兵备道驻地信阳更是由中州南下湖广的门户,“兵民杂处,轮蹄交错”,民风强悍,素称难治。他在任期间,干练明敏,表现了出色的吏治才能。清末施行新政,锡良等三任河南巡抚都倚重于沧澜,曾委派他处理过矿务、巡警、筹款、厘税、洋务等各项政务,有时一身数任,他从容裕如,处理得宜,因此赢得“中州第一干员”的美誉。) f9 H; {( D6 U, @7 F6 q
  他在河南为官30余年,以名进士长于衡文享誉省内,曾先后五次被聘为河南省乡试同考官。1920年病逝。
9 x5 c) f* s) z+ n. U8 T, t7 \    至今在古庄村中,当年的五大门里的大宅院,【解放后被国家作为当地一方的粮食储备库】仍显示着当年的主人身份显赫,大宅院有一棵不老的带有灵气的槐树,被国家保护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9: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翔鸿,(清)于翔鸿(1872-1943) 字仞千,平度古庄人。读书不求甚解,酷嗜书法,初师于松岩,临习《多宝塔》、《神策军》碑,又遍读于前峰、于沧澜所藏之法书名帖,领悟多家之笔意及神髓,于柳公权之《西湖碑》受益非浅,又溶颜家庙》、钟繇与何绍基之书风于一路,稳重雄浑、磅礴谨严,独具一格。其书法曾得王寿彭之赞誉,为上海“第一楼”书门额。其弟子有朱星元(朱学达之父)等[url][/url]
发表于 2008-12-13 1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良珊 提供的字画,由于技术原因,欣赏清晰大图请新窗口打开8 G# f. a; y8 |+ o0 W3 G
) t0 g, }  n3 ?; g
0 M9 a* w( x) {/ G
: ?0 k" t* {/ o: L

4 l8 M; @+ r0 h5 M- n% S  H
发表于 2008-12-13 1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孝友慈良 西平运际昌 家循敦睦训 名郡著恩光
  b1 {% `) r: ~( Z5 a, o忠守可继业 宗成方延年 家风传德义 祥瑞福泽贤
- ?2 B. b5 S6 ]# R/ h9 s7 H
, e; i9 |4 \; w7 |忠字辈为东司马庄于子真第十八世,忠孝友慈良 一版为广泛使用字辈。
. h4 ?8 j- G' l( J( r0 }忠守可继业 一版 为部分老三支族人使用。。。。2 T+ J) l$ s( D# c
, q0 X8 q5 L/ v( b
东司马庄于子真 有三子分为三支。。。老长支 长子 富卿  老二支 次子 富敬  老三支 三子 富陞。。
' b) S1 J" F+ B4 A- P
# ~! L4 `7 e5 P; z平度古庄于为老二支 富敬之后。。。富敬生二子,长子久殿,次子久朝
( i+ V1 _" v- f; N( T% D. D. N) e9 q- ?% L
久殿生一子于德,自明初迁居莱州平度古庄,德生三子 松 汉 珏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17: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自己是古庄于而骄傲。因为祖上曾经的辉煌而骄傲。。。。
发表于 2008-12-14 17: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自己是古庄于而骄傲。因为祖上曾经的辉煌而骄傲。。。。
& h6 {& N0 m) o( ?8 U; m) W于良珊 发表于 2008-12-14 05:45 PM
" f+ e; T: m& }$ o4 p
骄傲使你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7: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祖父经商3 `; \0 b( j4 `% v9 H( [
    父亲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后来随父经商,家境逐渐殷实。铺兵5 i9 Y5 M3 f: U! e8 h
就是驿站和急递铺传送文书的兵丁,只是这防抚不知是何职能。绰号草上飞,应: L: g7 K1 d7 C4 \
该是他脚力很好,行走如飞,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善走”,有点轻功底子。2 ?" s- u- I& n6 J" g1 [! i. t
    于七,名乐吾(《莱州府志》“大兵过境,讨栖霞于乐吾”)。初字小喜(' r" w5 Y- f1 [8 i
《东华录》,登州于七,名小喜),后依兄弟之长曰“孟”的成俗改字孟熹。同
) M/ I' o# n3 N# f& B) E. w胞十人,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姐姐,下有三个弟弟于八、于九、于十。(《谭略
3 O( |4 r" Z" I* R8 D6 w》“草上飞生十子”;《于七抗清记》中于七上有六位姐姐,下有两弟于九、于
* G0 x% ?& N; b) d1 |2 A十;另据民间,于七之乱,于八之族变姓为马而迁至潍县,今于氏至其地犹有优待5 C- o0 B1 u/ @  @) d, w
而自为亲近。)
4 U. W0 j; S. i3 N- d/ F& U   栖霞县唐家泊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五月廿一日。& Z" R* K6 V; [# _% s6 b5 n
   万历四十八年,14岁,以不善习文改而学武。师从武师胡登选,籍沧州.3 h* e6 P' l' z6 t8 x9 h
   于七身材高大,膂力过人,22岁得中明末武举。不求入仕,热衷于以艺会友- u# ^9 ~# |* b! D1 }) W' @0 M6 s) j4 Z
。重义气、性好见义勇为、武功出色,声名闻于四方。于七的武功到底如何,除) f: |# S" \& P3 b+ L( G) Z7 `% j
了他起义时斩杀清军的传说外,没有什么确切详细的记述;即便是他那柄传说中
4 U/ o3 u$ _% z, T# K的大刀,究竟是长柄大刀还是类似大刀王五的那种短柄大刀,从现有的描述中也: P- I3 V1 g. h% n# k3 q3 L
分析不出来。而且正史和地方志中似乎根本没有它使用何种兵器的记载,倒是栖( a, u- ^6 v. ?4 V
霞县志兵事理的一条颇使我生疑,“大刀于魁,土匪于魁,巨寇也,善使大刀,
+ T% b! B! i3 z9 v1 B3 n绰号大刀于魁..”是嘉庆时人,被县官亲自带兵包围,挥刀外突时被县令射伤就8 j2 r" V- h/ f' T3 G
擒。因此我怀疑于七善使大刀,绰号大刀于七是经过艺术加工,二者合一的结果- I9 ?2 p- k$ |; K9 `+ [0 T
。还流传两则称是他师兄弟的传说:一是螳螂拳郝家,郝宏当年是带艺投师,郝
8 @- |& t" m+ b' N. k& K: K家家传一套枪法,叫做太乙枪,从不外传。于七造反,当时郝家先人跟于七是同
# p3 f  ^% l4 y. z' t6 x- \门师兄弟,于七想借助师兄武功加强实力,就邀请师兄一同造反,郝家先人看出  S* d! {. t; T2 K# P
于七难成大事,就百般推托,最后约定以比武定去留。结果郝家先人用一式“迎
# v& R; Y/ x- ?" \. W3 L2 P9 B门解带”枪法,挑开了于七前襟一串纽襻,于七遂不再勉强。一是栖霞佛落顶一
. T8 @% S4 L. p' n2 @$ ~姓衣名绶的师兄,亦不愿与于七造反,将他带到佛落顶,然后施展燕子三点翅的% B( N; c, a5 o3 }
轻功从山顶跃下,摆脱了于七。经查,真有佛落顶,在栖霞方山,山下有佛落顶
6 e& A9 [1 o7 |; E村,村人多姓衣,这是个少见的姓氏,竟以栖霞为多.
7 O& v; D6 q( Y7 T) k9 r" J二、第一次起义
- \/ E# L/ A. P* x7 ?. c) Q    顺治五年二月的一天,一队官兵到唐家泊敲诈勒索,随即捆绑了几个拒不听: j+ T! }& C3 \0 X+ y( T
命的农民,危急中,应被难者家属的请求,于乐吾出面营救。酿成拘捕者和反拘# m$ c7 k& s) o; u# D' {( Q9 G
捕者的格斗,并以前者的抱头鼠窜和后者的救回人质为结局。事后,唐家泊百姓
! v3 S( V% v9 u( ?; ]6 ^3 e7 [6 B为了防范报复自行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一县之内农民起而抗清的星星之火。一时8 H& k. k5 i- q$ F& E, T
间,“唐家泊反了”,“于乐吾反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把胶东各地怀有反4 t. }1 g) v  [' e  o* t4 {
清情绪的各阶层人士,吸引到一条战线上来。于乐吾,被推为这支义军的当然领) z9 Z- f' `$ _* h
袖。( D- K# l0 a3 g4 t4 g2 Z
  是时,宁海州昆嵛山禅教寺僧常和尚,联合文登张家埠农民张振纲等,起兵
) _: S6 F2 n8 z5 S% T1 M! s响应于七起义,盘踞昆嵛山,袭扰文登牟平二县城。明末志士希图恢复者,也加
) g* L  }8 L, b7 e- z" }入义军阵营,其中最有名的,莱阳董樵。
) N: t1 D, [& X, x& t. g$ i3 D( b    其时,清廷正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南明的战事;府、县的防营又不足以镇压方
6 D" ?) e2 W7 J2 I兴未艾的义军,这才使于乐吾领导下的义军节节胜利,逐渐壮大。同年的某个时
) [+ V* ?7 Z. }* u) F: K候,于乐吾联合常张,集中二三千之众,攻克宁海州城,杀死知州刘文淇。常张& ^5 m. s! c% j+ T9 g: O2 s
在文登方面却没有进展,因为时任文登知县尚可学知武事,亲自带兵“执戈突入
$ m$ G3 G3 v4 q7 A,擒其枭贼,逆党大慑”. z; l5 B! g8 X9 b
    然而,于七实在是并无造反的意思。顺治七年,登州知府张尚贤“单骑携一
+ ^: Z. t$ x$ ^0 }幼子”,亲赴于乐吾家实行慰、谕并举,特别表示“如不见信,愿留儿子为人质8 U1 Z, R( D+ x. Z) H( X
”,取得于七的信任。于是受抚降清,任栖霞把总,“擒贼自效”。
( K1 G% M! Z: q6 t5 a    于是义军解散,董樵等离开起义队伍。但常张仍盘踞昆嵛,直至十八年于七再次起义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7: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起义
' R( I. G! Z0 g  栖霞县志兵防:本县设把总一员,领兵九十二名。职责大约就是剿贼捕盗,维持地方治安。于七捕盗,一方面是清廷的防范和利用,另一方面难免遭遇旧日部下和绿林朋友,在夹缝中的他在当了10年把总(后升任裨将)之后,接受自己夫人和几位知己的建议,辞掉了官职。
5 F$ g" l3 k  Y  本来于七可以就此安度下半生,然而却有想不到的灾祸。顺治十八年春,乐吾之弟于九在的莱阳宝泉山庙会上,同当地豪绅宋彝秉结下仇怨。宋彝秉属于声名显赫的莱阳宋氏家族,然而却是宋氏不肖子,其父曾任兵部侍郎,倚权仗势,飞扬跋扈,不想庙会上玩博戏,碰到了更硬的主儿,被于九一顿暴打,牟平宋克智(宋氏在昆嵛山有产业,被义军焚掠)在诗中称于九于十“老拳毒手雄一方”,可见揍得不轻;一怒之下,竟而挟嫌上告兵部,“称于七谋不轨”,这宋彝秉也真是丧心病狂,因为于族叔宋婉有怨,竟连带将宋婉也告了,说他外通于七,宋婉被下诏入狱三年,出狱后又逢吴三桂造反,因为担心陷于乱兵中的家眷,忧惧而死。这边,命府县捉拿于乐吾。好像有些忌惮,用的是调虎离山计。县令出面邀请于七赴下塞口村宴席,营汛派兵抵唐家泊拘捕。奈何于九、于十皆“骁勇敢斗”,在嫂子的指挥下“拒伤官兵”;乐吾得信后一怒之下杀县令翟进仁于席间。( V* z( {6 }% E4 f* g
     于七与尹应和、尹秉 父子一方面散布“清兵来屠吾县”的消息,周围百姓惊惶,纷纷汇聚锯齿山,以求自保。一方面迭运粮草入山,广发“露布”号召旧部。他对人说:“一不做,二不休,今决依山寨同清兵见高低,或坠崖,或引颈,不自顾也。” 此时为顺治18年9月。0 a$ n& e) d0 U; M5 [% u5 n/ V6 K9 ?
    一时间四方也纷纷响应。
6 D. X" K$ \3 m! h$ O    邢小泉攻福山。福山县城距锯齿山仅90里,知县申修料理城守乡官鹿兆图等公举庠生岳之萌、郭谐、吕继祖、王  四人为四城总理,日夜备御。十月十三日,义军悄悄来到城下,缘梯以上,被发觉打退;十五日义军由米俗山至留公南山屯聚伺夜间攻城。没想到文登千总李延芳正好带兵经过,双方遭遇,义军被打退牺牲不少。这期间福山城内也有趁机起兵反清者,但被守城者制止,似乎该人身世颇高,守城者并不敢处置他,他还可以继续“舞文造讹”鼓动人心,需要登镇总兵张谅来检举他的罪名,有司才正法。福山县志不曝其名,但曰狂生。
4 E# Q! @! Q% F5 O9 C- U! X9 D# ]; m- ^    宁海州昆嵛山的常和尚,张振纲也再次活跃。先是东攻文登县城,十月九日常率众聚于香岩寺等处,张自侯家集率众聚于三里庙城东等处,围城。知县李萌澄带兵守御七昼夜,都司王允升率200骑兵增援,交战中射中张振纲。张军退至文山,适秋深草高气燥,王允升用火攻,烧死很多。于是常、张退兵转西攻宁海,知州文映朝、都司陈  与缙绅李别驾挺生悉力守御三昼夜。此时清廷大兵将至,义军退却。威海卫守备徐宏谟招募青壮年800余人,编为乡勇,日夜巡防威海卫城。一天恰逢海市,忽见日岛海面雾气之中出现无数桅帆船舶。初,疑为海盗,举刀持枪备战。许久,但见船行,不见船近,好像海上图画。又过些时刻,船舶形影渐淡,却有大队兵马杀将而来。乡勇大骇,以为神兵杀到,纷纷转身窜逃。徐守备宏谟大人亦慌惶奔回城中,闭门不出。海上兵阵持续半时许,西北风起,海雾渐消,万般景致也随之无影。此时人们方知是一场海市。后有史书载道:“海市景象之火亘赫,八百兵勇遁者半,徐氏卧息月余。”徐大人连操劳带惊吓,彻底垮了。5 H- {  W3 o8 T' W
    海阳徐海门、徐耀门兄弟屯聚招虎山,拥众数千。进攻大嵩卫,被击退。
1 i7 ^' L$ v8 c' y4 E/ s* ~) @    即墨殷忠续(段忠续)、杨万鹏(林万鹏)、庞应奎、高起英,占据即墨鳌山卫,拥众数千。 4 k9 P# m4 F0 X9 p2 f
    平度李冒子(李猫子),攻平度,被生员于子林率众击退,至州东界,入据朱毛城。又由平度打到沽河,被即墨参将刘国玉击退/ o  M. _% |+ B. P( l
   然而此时的于七本部人马似乎没有什么行动,没有趁机扩大战果,攻占重要据点以备反扑;更没有流动作战的意识,株守锯齿牙山,无异于坐以待毙。或许于七此时还希望清廷能出现張尚賢那样的官员,他还可以说明苦衷,再获招安。他的屯聚可能只不过是为了自保和接受招安的后盾。然而此时的清廷已坐稳脚跟,磨刀霍霍,面目狰狞。  ]. h* `) M; J1 ]7 S4 n! ~
    于七起兵后,清廷“逮巡撫許文秀、沂州總兵李永盛、登州總兵范承宗”查办。張尚賢早已调离登州,此时正巡撫鳳陽。 清廷任命济席哈为靖东将军率舒穆禄、图喇等,及山东总督祖泽溥统兵会剿。八旗、绿营兵三万。
5 e$ M& t5 w5 c( E- X/ @, P   首先平定周边重要城镇。济席哈抵莱阳,图喇领兵七百,疾驰至栖霞,以从贼罪名捕获城中三百余人,然后趋鳌山。鳌山义军知道难以战胜强敌,迅速解散,清军到达时,“贼已闻风逸去”。+ Z2 V2 Q$ A3 `/ i0 v' U" M
   十二月朔,清军云集,列营山下。冬季里,于七、尹应和父子带领义军同清兵交战,敌强我弱,义军用夜战战术,黑灯瞎火,大家都看不见,装备、训练、战斗经验等差距被大大缩小了,义军在接官亭、营盘等地取得了最初几次夜战的胜利。清史中就透漏出一个义军夜战得利的战例,阿纳海,“。。败其党乔玉季於连山,贼夜出,阿纳海与战,中创卒”就是说,义军获得过夜战击毙敌军满足将领的战绩(这连山在哪里,栖霞的朋友给指点一下)。最终义军寡不敌众,被迫退守锯齿山内的几座山峰,凭险节节抗敌。相传,于乐吾本人曾亲自扼守在通向“大牙”(锯齿山三主峰之一)的一处叫作“门槛石”的隘口,只要有敌兵出现在眼前,莫不被挥刀砍下山崖。如此循环,竟然凝血于寒刀,时时需以沸水洗之。牙山是石头山,山中没有平地土壤,无法耕种,在包围封锁下,粮草慢慢消耗掉,坚持凡两月余。到第二年开春,顺治朝结束康熙朝开始,康熙元年(1662)春一月,七溃围窜走。从此下落不明,后文专门讲述。尹应和、尹秉   等俱被擒斩,余众投降。8 f& Z4 {- G3 f* F
    在多少年后,大将许世友坐镇胶东,领导以牙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著名的牙山战役中,许世友等在区党委开会的间隙里,一起在庄头散步,有个老年人向他们诉说了于七的故事,并且说:“当年于七所以最后离开了牙山,就因为清军抄了牙山的后路。”这启发了许世友等人,取得牙山战役的胜利。# V/ a6 L! _7 W, a* G
     有几百人突围来到即墨浮山,辛家庄、浮山后等农民支援他们粮食,辛家庄北山也曾驻军。后来有清军血洗浮山之说。
* o4 t1 W% b& V' H$ v/ h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清兵声称于七藏在即墨圣家屯村中,村人隐匿不报,屠村,幸存者改村名为玉泉庄。因村在窑山前,后又改名为窑山屯。# p0 z* M* k& o( n* R" W6 m. z
     
2 _1 P+ `5 l$ S, J    剿灭于七牙山主力后,清军主力南下镇压江南抗清活动,留下部分绿营配合地方部队剿灭残余。楊捷,捕治其黨五十餘人,誅之。
# t3 f( Y! Y8 e2 Y    文登营副将刘进宝依次剿灭了昆嵛山的常和尚张振纲部和招虎山的徐海门、徐耀门部。康熙元年(1662)冬,刘进宝率骑兵雪夜百里奔袭昆嵛山,常军猝不及防,被打败,常和尚自缢于青石庵。清兵“磔其尸以示众”。张振纲传说潜于江南。这支部队前后坚持战斗达14年之久。
3 t) H6 R) D! F    后来任兵部侍郎的李赞元(螳螂拳李炳霄先祖),家于大嵩卫,曾上书提出消灭徐氏兄弟的建议,特别提到牙山东北距海不过百里,担心义军间道至海抢掠,或海上乘船而逃,清廷敕令祖泽溥剿捕徐氏。
' u7 c' P" O/ n2 `! @, f6 J  3 K, @4 G2 }7 I% S/ U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清初入中国,与汉人既非同种,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因此完全是一个民族国家对另一个民族国家的侵略杀戮,其性质与日寇侵华相同,其镇压和杀戮有过之而无不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规模残忍都比得上南京大屠杀。与日寇唯一不同就是满人最终战胜,前后逐步汉化,而日本战败,若战胜后不会汉化。   
" x, Q& ~: q" g/ R" g4 X3 s5 I& u     于七起义后,清廷大肆捕捉杀戮,仅官方府县志记载: 当大军之初至也,有谓莱阳同恶者众,欲悉诛之。赖知县邹知新力请于三大帅,保全甚多(想一想,图喇700人在小小栖霞城以从贼罪名捕获城中三百余人)因为张尚贤曾授权于七为栖霞把总,人多畏其强御,折节与交,故事后颇有株累者。(清政府)搜索莱栖两邑向与七相交,凡通一刺者皆系于臬狱,株连缙绅又数十百家,三年始雪。--登州府志
0 E& t6 G8 f3 f% k     栖霞县志列女有一则与衣氏被株连有关的记载:孙氏,莱阳巨族女,幼字郭落(佛落顶?)衣鼐.鼐故宦家子,于七之乱缙绅遭诬者众,鼐举家被戴,独以身脱匿孙所,谓其可以生己也.孙以女尚在室,衣氏祸旦不可测,谋将执而献之.女潜以实告,助之资斧而逃之,遂自经也.鼐夜一梦,女指示前途,颈若垂组者,惊曰得无死而卫我乎,事平访之果然.感其义,立主于家,使子孙世奉之.这是一个凄美而真实的故事,可与蒲松龄聊斋里公孙九娘的鬼故事相映.
6 h# r! W8 q. H; |# M& {& o$ y3 B      蒲松龄与于七同为栖霞人,顺治五年至十八年的某一年里,蒲还参加了乡试,被当时的山东学政施闰章点为第一。《聊斋志异》中曾记载:“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二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东鬼多葬南郊。”公孙九娘一文借公孙九娘的故事反映了株连屠戮中饱受折磨的人们的美好期望。
4 d9 C, }9 g$ Y/ s8 N& _6 U$ f      上文提到的威海卫。事后清廷严查“于七案”,结果“坐死者甚众”。《威海卫志》记载:该年(康熙元年)“登属被贼残破等事一案”,威海人丁死亡计101人(中则人丁7人、下则人丁53人、下下则人丁41人)。究为何死?则无记载。而顺治十四年《丁徭清册》记为原额三则人丁570丁(16岁-60岁)。就是说小小威海卫青壮年人口死掉六分之一!?
7 Q4 G* B5 |8 e) s  u5 d       不过孔孟之道不绝,还是有文官有爱民之心。2 l- T% [7 R( q* s3 o$ ~& l
       除莱阳知县邹知新外,我还知道几人: 薛 沄 字子大。顺治戊子举人,壬辰进士。...迁登莱海防兵备道。会于七反,禁旅云集。沄运筹飞挽,饷皆立办。日巡牧地,禁客兵之扰民者。盗平,师旋。民有被俘者,沄驰截道祖,解五百余人以归。其有滥坐寇事未定谳,自登州逮至省者约千人。沄谕之,曰:“尔无罪,自诣即得白矣。”皆行,无一人逸者。及按覆,多能释,叙功加一级。值裁冗员,沄在裁中,遂归,卒年四十三。
0 G1 V5 Y( v: a( R, m+ M' _4 }       于聘三,古庄人,清初入登莱青道幕。康熙元年,于七之变,大兵至。时有令,兵过麻岚即屠杀。聘三泣请,过小沽河然后杀。及渡河,又求缓诛。将军怒,乃跪求一箭之地内暂无杀,许之。聘三前驱骤马弯弓大呼,使百姓速逃,于是奔逃得脱者无算。--光绪《平度州乡土志》 这个于聘三可能就是 薛 沄 的幕僚。 陈永任 字重我,招远邑庠生,居乡教授。岁施粥以赡贫人,行谊孚乎州里。于七之乱,将军白公督师往讨,屯兵毕郭镇。命永任护村民于镇东兴国寺,比移兵,男妇数千人悉按故堵。自是人知读书有用,从学日众,实开一方风气。以子嘉典贵,舶封修职郎。 - C9 C/ s& D2 [8 P0 \! x1 L
        下面是招远县志里与于七造反有暗与贼通嫌疑的案件,不知是否真地通于七,总之有人借机除掉了自己的宿敌。相关人员是招远得乡总,跟于七把总似为相同职位。 臧梦麒 字耀宇。顺治四年丁亥,以公举为练总。。。是时乡总,东石崇金,西刘二揣,北欧明显,南则梦麒也。明显素忌梦麒威名出己上,思中伤之。既至鹤山,三面峻绝,惟南路平坦。即令梦麒当之,梦麒恐盗由此逸,与弟梦豸奋勇直前,杀一僧,搜放良家妇女数十,众僧逃窜。梦麒兄弟追至九店,格斗良久,适道宪至,麾众相助,遂歼众僧。辛丑,于七倡乱于栖。乡总入城守护,而明显以暗与贼通,事泄不自安,谋作乱,独忌梦麒不服,欲除之。与崇金约,不从。遂约定二揣,以腊月二十二日,集四乡总练兵奎星楼下,因以杀梦麒兄弟,即害邑令张公会石。工邢五奔告梦麒,梦麒夜半见张公,具陈其事。杨柱者,邑之耆士也。素以学行重于张公,亦以明显之谋来告,与梦麒遇,遂定谋于公前,使柱先往谕之,梦麒潜兵以待。黎明,明显至楼下,召梦麒、崇金皆不至,闻杨柱来,拂衣而去,柱随至东门,具言张公无他意,梦麒不启衅,皆汝自生疑心耳,因晓以理义,怵以利害,明显屈服。遂引见张公,遇梦麒于署前,握手欢笑,逾于平时。既入见,坐间谈宴,猜嫌尽释,张公因得密报,青州驻防将军军帅兵至栖平于七。壬寅正月二十二日,兵回至招,张公帅四乡总迎谒于邑东七里泉遂缚欧、刘,招境以安。张公感梦麒义,旌以匾曰:《功存御寇》,而杨柱亦旌以“功在全城’’云,事定,上宪召梦麒考验,授职会。梦麒疾不能赴,阅数旬竟卒。! X- ]4 z( k1 I  T, m* s% c, y  b
       五、于七下落 清史载七窜入海。现多认为于七突围后,避祸隐身崂山华严庵,拜慈沾上人为师。法号寂彻,名善和。继师兄大泽,主持华严寺20余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去世,享年113岁。今存善和墓塔、画像。青岛一带螳螂门甚至还流传于七(善和)入寺后化名王郎,创螳螂拳法。 % |; r# G- ?& `$ k, I
       即墨杜延 《谭略〉说,吴三桂反时,有人见他书生打扮,骑驴负青囊而去,未至而卒。
" X4 O, |8 K/ R% {  g# p- e2 q8 e, t       牟平牛郎门亦传说其重伤为牟平留各庄乡萧氏所救,化名燕飞,将拳剑枪法融于放牛棍中,授予萧氏,其棍术曰牛郎棍,拳法曰萧家靠,伤愈后离去,此术萧家秘传。案,牛郎棍法疑即山西之鞭杆术,燕飞一做严飞,传为明末武将。另石家庄有燕飞剑,燕飞拳套路流传。
2 h) |# I, `# u1 R' B1 K, g2 X. p       以上个说均为推断传说,无直接可靠的凭证。其实于七未尝不可隐居荒野终老,或为乱兵所杀,或穷窘而死,君不闻寥落荒野地,亦为英雄埋骨处。 4 u7 N6 o- N& I# L
        六、起义双方人员:
6 \! a) \# Q# c! u$ U      张尚贤,汉军正蓝旗人。顺治七年,为登州知府,劝降于七。曾任广宁知府,到顺治十八年已升至奉天府尹,是个善于民政的好官。 4 H5 x& V- m1 t4 Y% n  N) S4 {
      尚可学,字企圣,盍州人,顺治四年知文登县事,于七逆党据昆嵛山窃发蚕食牛羊掳掠子女,可学执戈突入,擒其枭贼,逆党大慑。
% R- m" y& Y, C2 I) X; k      董樵,初名震起,字莺谷(又作樵谷),号东湖,后名樵字亦樵。萊陽諸生。國變後,与赵士哲隐居宁海松椒山,后徙居文登海濱。人称东海高士,亦誉之为东海夷吾。是知其有经济谋划之材也. 方竹杖歌为莱阳董樵赋"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气无时无。谈兵肯事东诸侯,作骚直学屈大夫。""谈兵肯事东诸侯句"可证明他曾参与军事
& z! Q4 v1 ]% [& n- y    尹应和、尹秉?父子,锯齿山义军骨干,被擒斩
3 J- F7 S, b' i9 p2 L. A# ~    高要亭、刘长千,于七义军部将,锯齿山
, q7 E; R+ @: N3 ]    吕思曲、俞三 ,吕思曲、俞三等以数千人拒战,通嘉击败之
0 S* E! s9 N7 ^+ Y! _- h8 R. @    常和尚,昆嵛山禅教寺和尚。清顺治五年(1648),响应栖霞于七起义,联合张家埠农民领袖张振纲等,以昆嵛山为根据地,率众抗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于七再次起兵叛清起义,常和尚和张振纲率义军火攻文城,西围宁海。攻城不克,退兵.康熙元年(1662),被文登营副将刘进宝所率清兵雪天奇袭,兵败,自缢于青石庵。清兵“磔其尸以示众”。  4 _3 B0 Z' Z' G( U, p2 }
    张振纲,文登张家埠人,顺治十八年与常和尚响应于七起义,火烧文山,围文城六昼夜。兵败,传说潜于江南。 9 z, w! A  b. O& _9 V( I5 p% \
     牟平龙泉镇在昆嵛山西,流传很多常和尚、张振纲与清军战斗的遗迹。军石村原名将军石,村附近有两块巨石,相传为抗清的农民领袖常和尚、张振纲两将军比武时搬动的,故得名。龙泉镇阵圈村相传清兵曾与常和尚、张振纲率领下的农民起义军在此对阵打仗,村又处在半园圈的山形环抱中,故得名对阵圈。占昌口,常和尚、张振纲率起义军与清兵苦战于村北山口,村得名战场口,后更名占昌口 3 W2 K: g- |% ~# q9 G% G
     徐海门、徐耀门,占据招虎山
1 w, X1 R5 k3 k& c) M    殷忠续(段忠续)、杨万鹏(林万鹏)、庞应奎、高起英,占据即墨鳌山卫。清兵将至,义军解散。
# C% b1 S" Q  C1 T    李冒子(李猫子),“康熙元年,栖霞于七之乱,平度‘李猫子’为其前导,及于州东界,入据朱毛城。”(道光《平度州志》)他由平度打到沽河,被即墨参将刘国玉击却 , _. g. S- S; W- c
     邢小泉,攻福山,不克
6 l. q% Q8 C! v" X3 e7 }    王以升,牟平百马庄人,参加于七造反失败后,康熙年间被抄家.后百马庄村名改为缫丝夼
+ }/ P, z" Q# [4 b, E     乔玉季 阿纳海败乔玉季於连山,夜战,阿纳海中创卒,
( h# a) \5 g6 Z/ r% O& Y    蔣靜剛,被邁圖击败,疑为张振纲之讹
1 ?: }! ?4 c0 q. g( |    滕、贾二将,乳山夏村镇腾甲庄据传清康熙元年,于七部下滕、贾二将隐居此地,取名滕贾庄。康熙三十年,于式款由司马庄迁此定居,滕、贾二姓迁走,后取谐音更名腾甲庄。 5 ]  {+ s7 r  d
    王三侉子,"王三侉子者、北直人、聞即昔之鋸牙山反賊、于七先鋒、綽號王二帽簷子者也、因于七敗走、三潛、乃至焱??邳接壤之地、名五丈溝、建築樓堡、招集亡命"。其子王可習与一伙杀人不法,横行乡里,被时任县令的黄六鸿带衙役和家丁剿灭.其时王三侉子已不在.
  j; L( o' }; J5 H& l    $ X  }% S. f5 R' j
    濟席哈,顺治十八年以濟席哈為靖東將軍,討平山東亂民于七。
. \0 k' a8 x, W1 L8 y5 m: k& I( ~    额赫讷,纳喇氏,满洲镶蓝旗人。...从征云南及平栖霞土寇,有功, # B: S7 R$ [. p: j( a
   武穆笃,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又剿山东土寇于七,有功, 5 N$ I, C8 o# k0 f  O1 V
    硕岱,喜塔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又从将军济席哈讨定山东土寇于七。 ; z0 r5 A# W" }; l
    阿纳海,...十八年,从靖东将军济席哈讨山东土寇于七,败其党乔玉季於连山,贼夜出,阿纳海与战,中创卒, 3 f! s0 b4 y$ q$ g9 W* ~: L0 z
    安珠瑚,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从将军济什哈讨莱州土寇于七,皆有功。
( F8 R( K) Q" c. F! K% S  ~- M# a    通嘉,顺治十八年,以护军参领从靖东将军济什喀讨山东贼于七。于七据栖霞、岠褭山为乱,其党吕思曲、俞三等以数千人拒战,通嘉击败之,贼遂以平
; v: D2 j1 l: V9 |( S% o1 C   邁圖,滿洲正白旗人;姓佟佳氏。...順治五年,從徵山東,破賊首蔣靜剛於鋸齒牙山巖。
# p2 @+ W! w. Y; c2 }. k8 S+ \7 I   楊捷,字元凱;義州人。...十八年,命署廬鳳提督。尋調山東;土寇于七敗竄入海,捷捕治其黨五十餘人,誅之。
7 j# g, J3 i$ X0 h# @   李萌澄,字平伯,顺治十一年知文登县事,守城七昼夜。 3 \- B5 o( g7 Z% h4 |1 N" ?. ^2 z8 v
    刘进宝,子君重,广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任文登营副将,围文登城七昼夜,率兵解围。 清军主力退走后,负责剿灭残余。其屯于昆仑、招虎诸山者,副将刘进宝以次捕治之。
# L: {* H3 p  L2 N8 x    李延芳,文登千总,正好带兵经过福山城附近,与邢小泉遭遇,义军被打退
* v2 D' h$ \7 P5 o2 a4 r    王允升,文登营都司,率200骑兵增援文登城,交战中射中张振纲。张军退至文山,适秋深草高气燥,王允升用火攻,烧死很多。 ' ^6 b% ]7 o+ d" F- c( L5 W
     福山知县申修,乡官鹿兆图、庠生岳之萌、郭谐、吕继祖、王 四人为四城总理,守福山城。
* s- O9 X2 F# C; W5 M      宁海知州文映朝、都司陈 与缙绅李别驾挺生:守御宁海州城三昼夜。 6 s+ J8 F5 P# H% Z7 J! W
' U( A0 |' q, p$ \% M* q1 [
      东牟王子曰:登莱地域褊狭,土壤瘠薄,非用兵之地.然士焕文武,人民朴勇,斯土有材;若值中原扰攘,内修兵革,外结诸侯,伺机奋戈而西,有可为也. 隋末淳于朗据文城王,降唐为登州刺史;民初刘珍年东败张宗昌西拒韩复蕖,割据半岛,然失信于中原,以独致败;本朝太祖武皇帝以大将许世友经营胶东,入此东隅悬绝弹丸之地,乃至奄有山东,竟成定鼎之功. 予观于七特匹夫之雄尔,有豪侠之气,无英雄之志.初起,以妇人之仁受张尚贤之惑,坐失良机,忍辱苟且,然终不能自安;再举而大军压境,生灵涂炭。 明末国变,仁人志士多怀破家亡国之痛,希图恢复。莱阳董樵,其贤长也,盍不辅佐之?抑谏而弗纳,如亚父之出亡,愦曰竖子不足与谋欤? 嗟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士之痛莫过于此,刚烈者赴死,寄望者忍辱,年深日久,贤与不肖名事俱没。王子有爱恨,心不能平,特搜罗人事以彰显之。9 l: \+ q5 Z7 t2 P6 e- ]. V
- Z( x) r9 p* \. P

) T6 K- ^1 [: H" r% T作者: genpa    时间: 2007-6-26 22:18
7 k! l& j( g  t; K3 V- G" i# \9 i. g% v1 V
公子,蒲松龄为栖霞人么?
( p1 N! x+ U; G: ~% v/ m) W作者: 景由心生    时间: 2007-6-28 21:54
% g6 R' j+ f- U7 i1 u( [- Y
. F4 W; T0 l1 m  h. [' p* C5 O7 w2 i9 B系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十多年前,我去过其故里。
0 K$ l( C' B5 p2 d9 W作者: 大匠    时间: 2007-6-28 22:15
) h1 t( b( i% T% F2 v! J5 i9 P& D& d5 s' w7 M
阅罢痛快过瘾。 3 z- J2 v4 x8 H4 T+ P8 a% ?
作者: 老方    时间: 2007-6-30 13:04
/ N% p( }0 d* o) s4 W( i& n3 K# F& q" v7 v2 _8 G) v
公子辛苦了~
! ~6 r/ m3 k( q7 P6 z+ [1 a6 o1 S; K! i3 c
那个海市吓倒徐大人的情节生动。9 r2 `. E5 m  V  Z7 X' s& ]

. s& _) f- O  B2 p/ _+ ~' v/ y0 x于七起义与捻军东征给牟平百姓造成的影响至今在流传中显现,如“上浩浩山"的吓唬小孩的话,及有关长毛子的传说。. V6 f$ n7 P" Y! a3 t% ^/ E
! b4 H1 N/ k) h3 D% w+ a
我听我父亲讲过的一则故事:牟平县城南有座南xi(溪去三点水添山旁)山,在高梁镇。山下有座庙,庙产属潘格庄村,有天村里翻修房子,挖出一口大刀,上有”于七“字样。当地人猜测说这是于七的大刀,可能事后就隐藏在山下庙里。每到春天,山上的迎春花(俗说光腚子花)开后,当地百姓都说“于七活了“。把迎春花比喻于七,说明当地百姓对于七的怀念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7: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庄于也参与了于七起义了。。2 ~% j+ c7 v) w! q. d: n$ o' R1 [8 g; E
于聘三,古庄人,清初入登莱青道幕。康熙元年,于七之变,大兵至。时有令,兵过麻岚即屠杀。聘三泣请,过小沽河然后杀。及渡河,又求缓诛。将军怒,乃跪求一箭之地内暂无杀,许之。聘三前驱骤马弯弓大呼,使百姓速逃,于是奔逃得脱者无算。--光绪《平度州乡土志》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7: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说了 。现在古庄分为古南,古北,2个行政村,大约是2300.2400人口。其中有很少很少的王姓。
发表于 2008-12-16 18: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于六那?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20: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六是姐姐。于七上面有6个姐姐
发表于 2010-5-1 1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良珊知道东司马庄的于有财是什么年代的人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