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阴阳杂处的于氏家族墓群

0
回复
79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9 2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整理自罗晓欢先生的《访碑:川渝明清墓葬建筑田野日志》,日记记述和展示了川渝地区极为丰富的墓葬建筑装饰雕刻、民间民俗图像、碑刻书法等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其中《访碑39:阴阳杂处的于氏家族墓群》为2013年8月27日的日记。转载时图文有删减,感谢原作者。1 j4 j0 U) f3 v3 w2 S3 b
万源市曾家乡有一座于氏家族墓地,其中约有十余座大小形制不同的墓葬,其形制和雕刻值得一看。
5 K6 Q' U2 h4 g  l+ d) {8 D( R; k
2.jpg
于氏家族墓地中的无名墓
其中一座墓前建有一座三层字库塔,墓碑的样式为之前所少见,底层为四柱三间两层檐的结构,三间等大,呈正方形,立柱宽厚,柱面线刻的人物和纹饰已经模糊不清。柱间上有横枋,下有地栿。正中一间横枋上刻“祖德流芳”,左右两间横枋上各刻浮雕云龙纹饰,尽管有些风化,遒曲的龙身和繁密的鳞甲、爪子和龙头等细节表明匠师的工艺水平还是不低。开间内的碑板内嵌较深,但表面漫漶不清,似乎没有文字,只有正中竖向一条方框内隐约有文字痕迹,估计是墓主姓名等。( K+ r3 \! @3 p9 }, z3 B' p
3.jpg
于氏无名墓横枋上的“云龙”雕刻
在明间顶部横跨三间的庑殿顶长檐上是平顶栱式结构的第二层。这种像“宝盖头”一样的墓碑,之前在通江县谢家炳家族墓地见过。同样,该墓最精彩之处就是这个平顶檐下的雕刻。在一座 “三间两檐”的建筑之下,明间和次间内各有人物群像。只见重重帷幔之下,一对老年男女端坐于正房檐下,圆桌上摆了一排盛满食物的大碗,圆桌前的左右两边分男左女右再设座位,分别坐有两人,而在最前面还有一排人物站立。左次间的人物群像似乎为女眷和小孩,右次间似乎为青年男子在读书的场景。而在房屋两侧的室外屋檐下还各有两人,尽管不知其身份,但很明显不属于家庭成员。不难看出,这正是“亡堂”的典型图式,但这里并不在内而是将整个墓碑的上层变成了一个居室的空间,并将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置于其中。此外,房屋背后的树木造型不仅使画面构图显得饱满,造型也是很有特点的。这一座尺度并不大的墓碑,造型看上去也并不复杂,但工艺却显得非常细致,风化和苔藓遮不住平直精细的结构和线条,丰富的雕刻细节和素洁的表面形成恰如其分的对比关系,使该墓显得静穆而雅正,确实比较难得!
- v1 A/ n0 q( m# P  w* C, Q
4.jpg
于氏无名墓顶部的“亡堂”图
而旁边的一座墓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该墓也是两重檐,檐部微微翘起,第二层为平顶,无脊饰,檐下设两柱一间结构,中间为匾,刻“□钟麟趾”,匾额两侧分别雕刻一只“下山”狮子,外侧端头还有浮雕鸟纹。底层檐下部分为条石做三层叠涩向内收进,直到内部三间并立的开间,开间内碑板与刚才所见墓类似,也少有文字,当然也可能风化殆尽。更多的文字刻写在开间顶部横梁和左右宽阔的侧壁上。因为好些文字都已模糊不清,依稀可见顶部横梁上的文字有“本支”“宗支”字样,以及于氏族人姓名的罗列。而在最右侧开间的外侧立柱上看到有文字 “奉祀男于儒宗蒲氏□□”“道光十四年甲午岁正月/吉旦” “匠师于安详/聂步□/于载祥/合建”等文字,提供了该墓的相关信息。" o% ]- C% Q5 Y0 a. F. J
5.jpg
于儒宗家族墓门柱
在中间一层左右侧壁则分别刻有诗文,左为:“天门兀突为谁开,鹤化□吟归去来,千尺长□何所觅,翠萝深处是瑶台”。右侧分上下两部分,但仅仅半阙部分保存还算完整,内容为:“石碣留名古,冷疏枝漏月。四面云山主,椒藩瓜衍后。”下半阙末尾一句可看出为“蒸尝俎豆□”,落款为“守木子题”。用笔粗率,有朴拙野趣。* ~; W; m% O7 E8 x' v1 l
6.jpg
于儒宗家族墓侧壁刻书
由于叠涩向内较深,出于稳固的考虑,在中间一层横梁下设置了一对立柱,立柱顶部为方柱头,底部为须弥座,中段刻有浮雕蟠龙,不过这龙的造型和雕刻却不甚高明。但即使这样,村民说这对龙柱还差点被盗,并指给我看。果然,其中一根龙柱的方柱头已经偏离顶部横梁的榫窝并开裂。
4 ?  n9 S0 H( _7 n$ Z' e& G
7.jpg
被顶出榫窝并开裂的柱头
叠压在基座和横枋之间的抱鼓呈“八”字形连接在开间左右的立柱外,抱鼓宽阔,顶部为一只模样怪异的神兽,鼓面有浮雕人物。这样的尺度和结构形成层层内收的纵深感,让三开间的碑板内嵌于建筑深处,像这样的造型确实比较特别,也不知匠师是否有这种视觉构造的自觉意识。, h! U0 B3 [! _- R5 U5 Q( W
8.jpg
于儒宗家族墓抱鼓结构和雕刻
旁边山体之下一座更大型的墓葬。墓前同样有一座三层字库塔,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座四柱三间高大的墓坊。其上的柱联、匾额题刻较多,书体多变。
! ^: l7 v7 i( T
9.jpg
于天春墓
可以看到,石室尽头有两级宽阔的台阶,台阶上有两个并立的明间,外侧条石层层叠出,如前面所见于儒宗家族墓一般,左侧碑板正中仅有一行文字“清处士于公天春□□□”,右侧有“待淑德□□□□□”,应该为夫妻合葬墓。明间中柱连接墓室顶部的横梁,横梁左右直抵圆栱侧墙,柱顶结构逐渐变宽,应该是为了使室内空间更为稳固的一种特殊处理。柱子上半段有瓶花雕刻,中段雕刻文字“四川东□□绥定府太平县七乡甲/三长寿场”。在墓地上刊刻地名是比较常见的,但“长寿场”这样的表达确实非常罕见。/ m% ^4 s. J* ]' p
10.jpg
于天春墓享堂
在这个石梁之上半圆空间内有一个三开间的亡堂,镶嵌在后墙之内,门罩镂雕,门口左右还有一对人像,透过镂空的门罩,可见其内有人物雕刻,背墙刻“生气当留”几个大字,这个小型的内龛与家居神龛类似。不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墓石壁柱面和墙面都刻满了文字,粗略看了一下,这座墓也是按照“本支堂”的模式来建的,所刻文字多为于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乡村事务。但因室内湿度太大,文字已经风化剥落,很多已经不可识读。想想当年墓主不惜耗工费力地刊刻这许多文字,应该是颇为重视的,如果能够有幸整理著录也应该是有些价值的。
6 X0 O9 ~0 @' Q, e  e3 q
11.jpg
从于天春墓享堂内向外
走出这座墓室,眼前就是一条大路,旁边居住着若干住户。墓葬就在他们房前屋后,甚至就在他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中,这种“阴阳杂处”的时空关系是川北山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常态。7 {6 f1 B* p1 Q( @0 `! V
3 X0 i/ u# [; t# f4 \&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