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都昌于氏溯源

0
回复
210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4 2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西省都昌县之于氏自丰城迁都昌,主要有两大出处,一支由北宋的于广(字广甫,1079年生)自丰城兴能坊徙都昌长宁乡八都段泰里,历经九百余年,一支由元末的于汝和(字至中,1337年生)由丰城徙居都昌长宁乡八都上石山,已有六百余年了,九百余年以来,于氏先祖们在都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日益壮大,至今都鄱两县已有约16000之众,在漫长的岁月中,迁都昌二支于氏逐渐融为一体,睦族之风蔚然,然而至清康熙甲戌年(1694),由于少部分人借重续家谱之际,为一己之私,不顾历史事实,擅自改祖易宗,致使宗枝紊乱,祖灵抱恨,最后导致二个家族分道扬镳,历四百余年,隔阂仍未消除,至今二族联宗难以玉成,族人为之痛心,为了厘清历史事实,促使都昌于氏之和睦,笔者二人历经十余年认真考证,查阅丰城、星子、新建、进贤、湖南衡阳等地于氏宗谱,对照江西通志、丰城县志、都昌县志,明史、元史,文集等数十种文史资料,以客观公正,事实求实的精神,历尽艰辛,终于厘清了我都昌于氏来龙去脉。此举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其善莫大焉。* \5 i9 s1 A) R* J; K
1765黄谱记载的改谱.JPG
1765年黄荆林于氏族谱记载的改谱事宜
于氏始自周武王二子邘叔得姓后,传至二十三世自河南徙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又传十世至睿公(于公)。东海于氏尊于公为东海于氏始祖,公生汉西平侯定国;定国之子永自郯县迁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北宋初,于公二十五世孙元素通判吉州(今江西吉安),遂自益都徙居隆兴府丰城县(今江西丰城市)兴能坊、尊为兴能坊于氏迁江西之始祖。本文阐述元素公以下之都昌于氏脉络。
$ ^: v3 F- B0 B. \$ A一、黄荆林于氏- C' a% q8 L( |
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长璋幼珨。
. A$ J+ ^7 E! V4 V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长庠次序三广四庆幼京。' J  @* t# ]) ^8 _  Y; N6 K
黄荆林于氏宗谱(简称黄谱)、鄱邑鸣山于氏宗谱(简称鸣谱)、上石山于氏宗谱(简称上谱)一致纪载:璋三子广自丰城迁都昌长宁乡八都段泰里,即今都昌县狮山乡老屋村委会辖区内。丰城才步于氏宗谱(简称丰谱)记载广徙居长安乡泰亨店上,据考丰城并无长安乡泰亨,此系长宁乡段泰之误。
3 j7 v' z4 E! |6 A  ]! F  z广生于元丰己未年(1079),字广甫,生一子彦化。: {5 Y; ~* _; H$ ^
彦化生卒不详,字伯圣,生二子,长公梁幼兴。公梁,生于建炎戊申年(1128),字德高号素斋,与丰城从弟竹国(于革,丰城三杰之一)同登淳熙八年(1181)黄由榜进士,任平阳县令,殁于官,归葬都昌八都黄荆林,生一子壬廷。
3 x& x2 _, @& T* ^
于公梁一.jpg
家谱载于公梁
兴生于绍兴元年(1131),字德甫号隆德,以礼记应试赐进士出身,初任望江县令,复升南昌府判。都昌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于通判祠改建为济忠祠,于通判祠是纪念于兴所立。兴生三子,长良佐次良弼幼良诚。
3 n& R! y- ?7 |6 k7 D% b: O良佐生于宋淳熙丙午年(1186),字诚卿,承父荫授宣议郎,尊父命从段泰里移居西溪坂黄荆林。尊为黄荆林于氏始祖。生一子崧,崧生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字汝贤,生三子,长夔次琼幼稷。
  Q6 a% ]/ j7 z夔生于绍定壬辰年(1232),字舜臣,生子三,长廉次秀幼卿。琼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字禹臣。稷生于嘉熙乙亥年(1239),字周臣,以诗经应试举补太学,任南康教谕,与诸生游白鹿洞会儒,讲经贯史,观匡庐彭蠡精奇,遂卜居星子乔浦。9 ]; a3 ?) u3 _- F8 g
廉生于淳佑庚戌年(1250),字仕宪,生三子,长英次显幼达。秀生于咸淳十二年,卿生于德祐二年(1276)。咸淳没有十二年,一种可能因年号相似誊抄错了,则秀生于淳佑十二年(1252),卿生于宝祐二年(1254);另一种可能是年份错了,则秀生于咸淳九年(1273,即上谱咸淳癸酉年),卿生于德祐二年(1276)。) N/ o. P: J- U8 l
英生于至元癸未年(1283),字俊中,生三子,长文洵次文溉幼文汤,子孙分居西溪坂黄荆林、黄陂塘、大林东山、张家坊、九都沙塘尾,今都昌县狮山乡于家湾、黄家塘、大岭下、训峦村、万户镇塘美村。
7 Q8 n& v8 w3 L+ O) J2 ?显生于至元丙戌年(1286),字时中,生四子,长文忠次文正三文祥幼文寿。
: H  ^- h* Q- X' t4 t文忠生于大德癸卯年(1303),字庠英,生四子,长焰次荣三光幼辉。
* ]" Z5 V$ m& ]1 v光生于泰定甲子年(1324),字仲炳号暗修,明太祖赐名大用,敕封怀远大将军,生二子,长蕃幼宣。
2 Y/ o  Z3 V$ T2 J; k8 z蕃生于至正乙酉年(1345),字起华,承父荫补南畿前军指挥使,后转升交趾(今越南)都司事,镇守外蕃,子孙未详。宣生于至正癸巳年(1353),字起丽,授汀洲指挥使,子孙未详。
% \+ c: F& J# l辉生于泰定戊辰年(1328),字仲明,明威将军,生二子,长思庸幼思讷。
: Z0 z% F/ H. }- e思讷生于至正丁酉年(1357),字文敏,生五子,长良玉次兰玉三鉴玉四宏玉幼再玉。
9 {' D' R8 Y1 ~鉴玉生于洪武戊辰年(1388),号晴峰,迁居鄱邑鸣山新十三都,今鄱阳县银宝湖乡鉴玉村,尊为于氏迁鄱始祖。
! B+ `( `0 [5 C' z$ Y崧公次子琼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字禹臣,以礼记应试中第九名进士,初任枢密院判,继任翰林检讨。因康熙甲戌年修谱篡改,真实情况已不得而知。以下为推测与考证,仅供参考。) a% d* f' `  A) W! {" f  o8 e
琼生二子,长昭幼森。9 [- j, ?* ~3 b+ ~7 h
森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字仕渶,迁居新城乡二都,今都昌县和合乡,森乃二都于氏始迁祖,生一子天祥。
2 {( i$ {/ O7 j/ s天祥生于延祐丙辰年(1316),字祯中,生一子文政。
: D% ~+ f% Q. Z文政生于至正甲午年(1354),字国平,生二子,长仲弘幼仲大。
3 t2 k2 p/ @. W. M仲弘生于洪武戊午年(1378),号敛修,生二子,长子晨幼子昱;子晨生于明永乐年间,字起东号晓明,生三子,长綝次纯幼纹。子昱生于明永乐年间,字起阳,生二子,长绅幼缮。
' x4 Q- k. E7 \/ X& r# k仲大号生于洪武庚申年(1380),号潜修,生一子子昭;子昭生于建文壬午年(1402),字起明号逸民,生二子,长经幼纶。! l3 b; A/ x1 t
二、上石山于氏
# y! V2 W( ^; N& h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长璋幼珨。
1 ?; w; z9 O6 T4 F9 u7 g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长庠次序三广四庆幼京。
7 z- j; i; b, s3 r0 f$ m6 Y) e庠生于熙宁乙卯年(1075),字德甫,生四子,长彦隆次彦明三彦诚幼彦达。6 c. i- x# M2 m, U0 X) K3 G
彦诚生于宣和甲辰年(1124),字信夫,自兴能坊迁丰城长丰乡七十一都埂头,并重修家谱,为我族迁江西以来最早的修谱活动。彦诚生四子,长敔次尉三安定幼万金。5 K# ?; H, }( l  y8 V8 ~5 `0 n8 W
安定生于绍兴甲戌年(1154),字德厚,生三子,长大兴次大猷幼大异。
$ ], h) O1 {. _. y& n大猷生于绍熙甲寅年(1194),字升之号竹轩,生二子,长仲值幼荣孙。
8 f% C. k' z. k9 R- L. [: A荣孙生于嘉定戊寅年(1218),字仲隆号一斋,生二子,长应子幼昭子,昭子无嗣。" {# i6 M/ M( ^! y0 j% Q0 N
应子生于淳佑壬寅年(1242),字应甫号菊山,生一子友信。2 f. D/ h3 a3 }& G& x! E( t
友信生于咸淳己巳年(1269),字盛卿,号光国,初任临江路经历;升都昌县尹,期间因政绩突出,升集庆等处都财赋提举,转任隆兴路总管府治中兼知路事,卒于元至正戊子年(1348),生四子,长汝贤、次汝能、三汝恭、幼汝和。1 ?' S0 P; M6 `8 Q8 M
汝贤(1304-1362)字允中号伯尚,初任常德武陵主薄,转武宁县尹,盐场司丞,富州知事,广东宣尉司都事,居丰城。) B3 l. j2 i3 S! M
汝能(1306)字执中,补参内正司通事,升任崇仁县丞,会昌州判,居丰城。
, s' d) p2 M2 o( n' y- e3 Z# e汝和,乳名都昌宝(仔),因系其父任都昌尹时所生,故名之,居都昌八都上石山,尊为上石山于氏始祖,生二子,长文著幼文清。; ~* o( r% {- E& D- z1 \3 t
三、黄荆林与上石山的关系
, F% P7 g$ L# `/ s$ P黄荆林与上石山于氏脉络上已备述,这里不再重复。
+ U" v/ q% F; V# Q丰谱、黄谱、鸣谱、上谱都一致记载:汝和系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故乳名都昌宝或都昌仔。据都昌县志记载:友信于元朝后至元三年至六年即1337年至1340年期间任都昌县尹,故汝和最早生于1337年,至友信1340年转任隆兴路总管府治中离开都昌时不到三岁,直至友信去世时只有十一岁。友信去世前给其长子汝贤写信云:都昌(指汝和)晚生年小,世事未暗,吾子鹏程万里,可念都昌一父之嫡,用情观照成就之。汝贤回信说:汝贤兄弟三人,吾与长弟汝能各已在仕,重念三弟汝恭,困于有目不能视,举止艰难,自当怜悯,不忍此弟坐废于疾。回信中并未提起汝和,可见汝贤并没有把汝和当做自己的弟弟。丰谱有关汝和的记载也非常简单:汝和名都昌,徙居都昌行至四。可见汝和自出生到成年都没有去过丰城,而三岁的汝和在哪里长大成人呢?上谱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上谱曰:秀公,兴公之子,行季二,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治中府君,字盛卿,号友信,别号国光。根据于氏家谱年谱考证:友信(1269),与黄荆林廉公之弟秀公同龄同辈。秀公生一子荣,幼殁,根据以上记载推测,汝和极有可能是友信调离都昌时把他寄养在同族秀公名下,由秀公抚养,汝和为了不忘秀公养育之恩,而不又不失其根本,故将秀公与友信合而为一。上谱在2008年重修之前,仍称黄荆林于氏宗谱,况且友信明明是应子之子,而上石山却记为兴公之子,个中缘由不言而喻了。
: Q% n, U  h( V1 X/ Z0 M! ]* i
都昌重修儒学记_01.jpg
都昌重修儒学记相关时间节点
综上所述总结为元素生璋,璋生庠、广,庠生彦诚,彦诚生安定,安定生大猷,大猷生荣孙,荣孙生应子,应子生友信,友信生汝和,此为上石山一脉。
, V2 X9 n* q9 c$ W* S9 o元素生璋,璋生广,广生彦化,彦化生兴,兴生良佐,良佐生崧,此为黄荆林一脉,黄荆林与上石山同为璋公后裔。. F5 S2 x; u4 m" o( Y* t8 N1 `
四、上谱的几个疑点& I9 {% F" o( i8 K9 _
据丰城谱记载:应子,字应甫号菊山,行千九,生于宋淳佑壬寅年(1242),其子友信生于宋咸淳己巳年(1269)十月初九日子时,殁于元至正戊子年(1348)八月十三日未时,享年八十,其夫人龚氏,生于宋咸淳辛未年(1271)十月十九日申时,殁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享年73岁。都昌县志记载:于友信于1337年至1340年任都昌尹,时年已68岁,其夫人已65岁,丰谱、黄谱、上谱、鸣谱都一致记载:汝和是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也就是说汝和最早于1337年出生,其时龚氏夫人65岁,已无生育能力了。据此推定:汝和并非嫡出,而是庶出,上谱记载汝和出生于1300年,显然与事实不符,友信长子汝贤生于元大德甲申年(1304)四月十五日,汝和是友信的四子,他总不能比他的大哥还要大四岁吧。
! v0 M! b3 E7 H7 h" m$ `$ ?
于友信-后至元朝第二任县尹.jpg
《都昌县志》载于友信任县尹
而上谱的记载是:( P, R0 r& [- r1 z  R. I! Q
秀公,字盛卿号友信,行季二,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 7 g6 X+ D" _( R: i! I3 Q
汝和,生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 T# y+ P1 _: K) \5 l! ~6 _9 y7 c! V
琼一,名昭字文著,汝和长子,生殁不详6 O9 I1 |5 j5 I4 F
琼郁,名森字文清,汝和幼子,生于延佑丙辰(1316年)
' B9 X' p- i' M5 j; J# J应,琼郁长子,字茂贞,生殁不详
' R4 _& u+ v% s  N5 m) ^; p召,琼郁幼子,生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2)
6 z2 a  [8 F( W8 y+ }4 m: c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秀公字友信的记载基本上是按黄荆林秀公的生辰记载的,生殁年和行季二都是以秀公为准,汝和是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最早生于1337年,而上谱却记为1300年,整整提前了37年,他的次子琼郁却出生在1316年,也就是说按照实际年龄计算,他的第二个儿子比他早出生21年,这与事实严重不符,即使按照上谱的记载:汝和是生于1300年,他的第二个儿子琼郁与他只相差16岁,而琼郁的幼子召(1330-1332年生)和琼郁也只相差14至16岁,对于一个14至16岁的人来说,连续生二个儿子是很难说得过去的,何况上谱故意将大儿子琼一和大孙子应的生辰不记,而且连续二代出现同样的情况,这恐怕不是一时疏忽造成的吧。! p7 g1 O% [: H+ }1 `
从以上记载的乱象来看,不得不使人怀疑上谱有关汝和至应、召这几代的真实性,其个中缘由恐怕只有参加了康熙甲戌年修谱的人能够说清楚。6 V* @( v+ \! y2 i% p6 g
五、汝贤之辡3 A. k9 r, K) v1 O# h
丰谱、丰城县志均记载于友信长子汝贤字允中。此汝贤号伯尚,行至一,生于大德甲辰年(1304)四月十五日午时,殁于至正壬寅年(1362)六月廿二日未时,葬丰城县七十七都田南下坊墩内,初任常德武陵主薄,转武宁县尹,盐场司丞,富州知事及广东宣尉司都事。# f; `- a; q$ n1 t- }, G
黄谱、鸣谱记载良佐之子崧,字汝贤,生于嘉泰四年(1204)正月十五日亥时,殁于咸淳五年(1269),娶程氏,夫妇合葬西河茅山之左,生三子,长夔次琼幼稷。- A1 m2 w/ R& @5 q/ c* D
从诸谱的记载可知,丰城的汝贤字允中与黄荆林的崧公字汝贤显然不是同一人。丰城的汝贤生于1304年,元朝人;黄荆林的崧公字汝贤生于1204年,宋朝人。两个汝贤相差100年,从世系对比可知黄林荆的汝贤比丰城的汝贤早三代。康熙甲戌年(1694)重修家谱,造成都昌于氏世系紊乱,把丰城汝贤字允中和都昌崧公字汝贤混合为一人,至使争论几百年,实为憾事。, k% p  Q+ e5 r& S  @
六、鄱阳鸣山于氏之辨
% K# s1 g. v6 [' }. @* U4 \  e上谱自康熙甲戌年修谱以后,将鄱阳鸣山于氏(鉴玉村)记为荣孙后裔,即所谓荣孙生昭,昭生友直,友直生汝谦,汝谦生庠英号文中,汝和携堂弟汝谦自丰城徙居上石山云云。荣孙长子昭,丰谱为昭子,黄谱、鸣谱为炤,以上各谱所记昭均无子,唯独上谱记载昭生友直,友直生汝谦,我们查遍其它相关家谱,均无友直,汝谦二人。/ f7 g; X/ ~5 H' k
根据明宋濂和刘基写给怀远大将军于光的墓志铭,和黄谱鸣谱的记载,于光是文忠公第三子,生于泰定甲子年(1324),其弟于辉生于泰定戊辰年(1328),鄱阳鉴玉村是于辉后裔。汝和是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最早生于1337年。可见汝和与于光、于辉虽是同时代的人,但汝和辈份要高两辈。上谱有关鄱阳鸣山于氏的记载纯属虚构,而黄谱,鸣谱均是兴生良佐,良佐生崧,崧生夔,夔生廉,廉生显,显生文忠,文忠生焰、荣、光、辉,辉生思讷,思讷生鉴玉,上谱为了在年代上显得更真一些,抹去了黄荆林的崧、夔、廉三代。# u; Q" D* R0 T: P, }
七、都昌二都于氏之辨
  I! Z: L8 R8 k' ~. O9 @. X& w前文有关汝和、文清和文著、应和召的生辰疑点已论述。二都世系的真相或许就藏在这些反常之中。9 P4 _% E! c/ n" B8 j. H4 d8 C
黄谱、鸣谱记载汝和生文著、文清。家谱中称呼有名、字、号,对已故之人又称某某府君。上谱未将名作为主要称呼,明显将昭与文著合而为一,森与文清合而为一,而文著、文清本是名,与文洵、文忠同一辈。黄谱中琼公生二子失传,即资料丢失。推测琼公二子,长昭幼森,昭字仕海;森字仕渶,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 A0 c" M2 C: F/ l) _& v
二都世系中有仕海、仕渶,黄荆林有廉字仕宪,于秀字仕彬,于卿字仕达;二都之天祥字贞中也作祯中,黄荆林之于英字俊中,于显字时中;二都之文政字国平,黄荆林之文洵字国英,文溉字国正,文汤字商英,文忠字庠英等;二都之仲弘号敛修,仲大号潜修,黄荆林之于美字仲才,于豪字仲杰,于焰字仲灵,于荣字仲玉,于光字仲炳号暗修,于辉字仲明等;二都和黄荆林世系接下来都是字仲某生字起某,字起某生字孔某,字孔某生字文某等;二都取名格式与黄荆林高度吻合,与上石山明显不同。
0 E# H1 e7 [5 S
二都取名规律1.jpg
二都取名规律2.jpg
二都世系取名规律
从资料对比来看,上谱把二都于氏贬低了四代,也就是说按照黄荆林的世系与上石山世系对比,仕海是汝和的父辈,而在上谱中成了汝和的曾孙,和篡改九都沙塘尾于氏世系的手法何其相似。
/ M3 b3 }$ k  ?4 Q0 w* W3 _& {$ R. M依据琼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子昭长子经生于宣德壬子年(1432),推测森即仕渶,生辰在1254至1298之间,上谱中森的生辰延祐丙辰年(1316)本是天祥的生辰,天祥的生辰至正甲午年(1354)是本文政的生辰,文政的生辰洪武戊午年(1378)本是仲弘的生辰,仲弘的生辰建文己卯年(1399)本是子晨的生辰,仲大的生辰建文壬午年(1402)本是子昭生辰。* c% M; O- |: T/ ~$ A- X" y# g- }
这是我们按照黄谱、上谱的对比得出的结论,至于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只有留给二都于氏自己去鉴别了。
* d8 W* `( _$ m- i& U) U2 F" z以上是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由君才搜集和查阅各种资料与集鹤共同整理,认真校对,参考资料包括丰城县志、都昌县志、南康府志、饶州府志、江西通志、福建通志等地方志,明实录、明史、元史、明进士登科录、国朝献徵录等史料,文宪集、道园学古录、鄱阳五家集等文集,丰城于氏宗谱、上石山于氏宗谱、黄荆林于氏宗谱、鸣山于氏宗谱等家谱。由于考证的资料繁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择其要者列之,目的是正本清源,睦族敦亲,同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于氏宗亲广大有志之士一同投入到宗谱研究和考证上来,以上考证难免有错误之处,欢迎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 \1 Z$ d+ P6 B
(图文:鉴玉村于集鹤、训峦村于君才,2023年7月)

' b( b' W# L) y. m7 W* ^9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