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

8
回复
346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6 23: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
) F6 b5 C2 ?/ |% n: n. f6 r! ]2 e揭秘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
6 w4 R8 w- i$ i5 f8 E7 ]3 j! O; A/ {: Q7 r1 [7 d. K/ B

; N# i- P" I& |- m3 z" m4 o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展览展示事业部总监于正,揭开《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 O& e: H# D  \1 N/ D$ V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一幅《清明上河图》贯穿“智慧长河”

  展区,高6.5米、长128米,较原作尺寸放大近30倍。画中上千个人物个个会动,还有说有笑会吆喝。千年古都的市井风情还原眼前,日景夜景在4分钟内如梦转换。

  长卷幕后,常有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出入。他留着长卷发,戴着黑框镜。即使明白无误地介绍:这位就是中国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项目总监、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于正,多数人恐怕也不会相信。他能带着一帮更年轻的“数码画家”,二次创作出一幅镇馆之作吗?

  考大学只填一个专业

  数字化的《清明上河图》,出自一个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之手。

  “除了这个专业,我大概也不能学其他的了。”于正父母都是沪上普通工人,自己也算不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时候,爸爸担心他变成“野孩子”,送他进了书法班,但他不喜欢,只喜欢在练书法的毛边纸页边上画画。结果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班上的小画师。“爸妈还是很有远见的,在初二那年帮我买了台486电脑,从此我结下了IT缘。”

  于正数理化挺不错,但历史、政治却没怎么及格过,到了高中,教导主任严肃地说:“注意,你会考必须门门及格,不然不能参加高考的!”幸运的是,于正的历史会考成绩刚好62分。填高考志愿前,他去了一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那儿教室里可以随便“乱坐”,摆满了画笔、颜料、模型、胶水,“这氛围真是太爽了,跟玩似的!”于是,于正只填了“同济工业设计”1个专业就交了志愿表。在老师、家长劝诫下,他又补填了“计算机”,考下来,虽然语文只考了99分,但数学高达140分。高考发榜时他兴奋地在电视荧屏上发现自己的名字。

  进了大学,于正时常“睡懒觉、打球、猛吃、再睡”,但制作的一部动画短片获过全国奖。他还通过一种名为“MIRC”、现已无人问津的老式网聊软件,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毕业前,这个IT画手开始在网上“接活”,帮人设计一些商业作品。一天晚上,他从一家专业论坛上收到了留言帖子———有人关注到他的设计,请他去水晶石上海公司实习。

  当时的水晶石还没有因为奥运、世博业务在业内如此闻名,可于正入职8年,一心未改。还在试用期时,不到30岁的公司老总就请他当主管,去新成立的动画部门,带七八个更年轻的“小朋友”。最初,他们只是为楼盘制作动画效果,后来开始制作各类场馆的数字可视化展项,从上海汽车博物馆到上海电信企业展示厅,直至一个大单:世博中国馆。

  创意一波三折

  鉴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馆内部展示方案招标,一半竞标者都想到了以不同方式表现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首轮下来,于正所在的水晶石团队名列第8。

  好在进了前十,有机会与其他竞标者组团,二度“PK”。于正选择与第7名、第9名团队合作,他们吃住在一起,“头脑风暴”了3个月,基本形成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种种创意,最终在3个团队联合方案中胜出,跻身负责深化设计的班底。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摹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民俗画卷,但画卷毕竟是静态的,只是瞬间的动作定格。“我真的好想时空穿梭,去问问张择端:你画的几百个人物应该怎么活动?”这位历史成绩极差的设计师向多位文化史家请教,知识大幅增长,并开始为所有画中人“编剧本”。“剧本”一天天丰富,最后厚如一部大辞典。于正在百米长卷上标上“经纬线”,691个人物被分为“位移人物”和“原地人物”:“原地人物”基本在原地动作,而“位移人物”在2分钟内会从一个“经纬坐标”移向另一个。像“水浒一百零八将”那样,每个人物都有个编号,如“A101”———首字母表示官吏、商贩、牛马等角色,后面的数字表示叫卖、拉车等动作。有的动作出自“合理想象”,比如汴河虹桥下,一个小孩追一头小猪,小猪冲进了杂货铺,遮铺子的大伞随即一番抖动……

  团队中的六七十号人,每人包干大约10个人物,最后按“经纬度”拼接合成。从建立三维模型,到制作“骨骼动画”,再到配上服饰道具等。两个月内,他们“5加2、白加黑”,以“全月无休”的状态,在今年初搞出了第一稿。但没想到,因为种种错位、疏漏,有时人在飞檐走壁,有时人在水中叫卖,有时骑马的胯下没马。“错误百出,没敢给领导看。”

  但毕竟,于正对这套方法有了把握。他决定增加难度———出夜景效果,让377个“夜游客”粉墨登场。什么夜景、夜游?原画上没有答案。于正带上一支采风小队,去开封找灵感。果然,这里有几百张桌椅铺成夜排档的场景,还有当地旅游节目《东京梦华录》的灯光秀。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仅仅为了灯笼的问题,于正再次求教专家,确定好几百年前的灯笼样式,从城门口到店门口,再到手提灯笼,各有不同。

  今年2月底,中国馆最高层的展厅内,于正一帮人摆开笔记本电脑和12台电影级投影仪,在100多米超宽银幕上成功进行了首轮试映。一旁敲敲打打加紧施工的工人师傅成了第一批观众,此后,新版《清明上河图》让各地无数参观者慕名前来。

  创想永不停止

  于正的这个行当,常常没日没夜,陪伴工作台左右的,是好几幅他妻子和3岁女儿的合影。女儿跟父亲一样,也爱画画,而且左右手都能画能写。于正从不对女儿“左右开弓”的习惯加以限制,他希望自己孩子永远不被灌输式地教育,永远保持一种鲜活的想象力和创新的潜能。“我觉得年纪越小,越有所谓‘才’,而我现在已经越发匠气,估计再往后去,理性会越强,想象力会越弱。”于正所在的水晶石公司,成立10年有余,可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左右。这个年轻的公司董事坦言,要腾出空间让更多有天分的年轻人跳出来,搭好平台让他们更加开心地干这份工作。

  比起计算机软件设计,画电脑图形图像依然被认为是“电脑蓝领”的工种。但于正不服:虽然他们这批新生代的中国数码画师还达不到最佳火候,未形成大气候,但有朝一日,中国人也会像好莱坞同行那样,为迪斯尼、“阿凡达”们甚至自己的原创大片,输出非凡创意和技艺。

  “没准,我们会在10月份推出一个国庆版《清明上河图》,做得喜庆些,甚至搞笑些!”于正不会停止他的创想。


9 K9 O6 P6 h/ R: @# u1 Z' Q- } 2 E/ M$ x; L/ ^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水准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供应商,致力于用专业标准为客户提供从策划创意到设计制作的全方位服务,帮助客户有效接近并最终达成目标。 . K2 x1 x, s5 w
  水晶石公司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香港、新加坡、深圳、天津、南京、杭州、大连、迪拜、伦敦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拥有员工超过2000人,其中设计创意人才占公司人才总数的85%以上。可以说水晶石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大的视觉设计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 % t* o& _; [/ ~* T3 U& t0 y$ N
  公司专注于以三维图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发掘,并涵盖建筑、视觉表现、视觉包装、影视、拍摄、游戏、工业设计、互动程序开发、互联网图像应用等多方面技术领域,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几十种最终产品和服务形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水晶石公司为高端商业客户提供基于数字媒体的宣传演示服务,也为国内外影视及设计机构提供高品质的图像制作。 " V! |" n. _. e. q
  2001年水晶石获得指定三维图像开发公司及“热心赞助商”称号,独立承担三维动画和图像制作工作,完成了会议中心、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一系列大型项目的数字媒体展示工作,并制作宣传片。2004年,水晶石成为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指定三维图像开发公司,这标志着水晶石公司正式为世界遗产大会进行服务。
+ E, l  b$ \: p' M4 P  近年来,水晶石的业务范围延伸至文化教育及宣传领域,2002年起,水晶石公司利用三维图像技术首次全面复原了北京老城、唐长安、苏州古城及秦始皇陵等历史遗迹。同时水晶石大量参与众多城市在爱国主义教育及城市规划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并承担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等国家重点展馆的数字多媒体设计及影片制作。水晶石服务的客户范围逐渐加宽,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的大型记录片《故宫》、《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森林之歌》;华纳兄弟推出的《疯狂的石头》;美国探索频道的《中国建筑奇观》;新浪网推出的“神州5号主题网站”、“神舟6号主题网站”;2008年水晶石参与到著名导演吴宇森拍摄的《赤壁》中的特效制作和片头制作部分等均由水晶石提供三维动画及特效制作。
4 I* E3 P5 Y8 S6 g9 f' T4 U% R  作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联盟的一员,水晶石的专业图像技术在大量的实践项目中获得迅速发展,并在主营业务领域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至今水晶石的客户已经遍及亚洲、欧美、中东等地区。建立起了以北京为总部,全国沿海发达城市及海外分支机构的服务网络。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水晶石致力于三维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下设数字教育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出数千名学员,也形成了公司和行业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3 M& c7 j5 N; |
  Y" C) j/ |: e: A
6 I/ d4 r, y- o! L
! X2 O2 G& D# A! p$ {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馆观赏以现代多媒体技术演绎的《清明上河图: ]# w; v* j8 w
8 Z! ?/ e1 @9 E$ C
■《清明上河图》从初具创意到最终活灵活现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 U0 n) b7 T8 Y5 M6 k$ Y■该画有晨昏变化,画中人物会动,赶路脚夫还会边走边吆喝
) ^' E  t- l/ w3 W& H: _■每个人物从原作“抠”下来的时候都是面目模糊的,创作者必须将它的音容笑貌、动作服饰一点点还原。画中白天出现人物691名,夜晚出现人物377名,单人物制作就工程浩大荨创作方将《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的行为、神情、动态都分门别类& x+ I) F' ], f# S* m" h: s
[解密中国国家馆]
! L* i: |' F! U9 A1 Q: ]!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出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繁忙的汴河码头旁停泊着数条大船,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一些人正忙着搬运;市集上一片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骑马出行的官吏,有挑担前行的农夫,还有为商贾驾车的车夫……以长卷形式生动地记录中国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早已为很多人所熟悉。因此,中国馆里那幅人会走、水会流、鸟会鸣的《清明上河图》一开始便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目光。  w) f" ~7 x1 ~
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高6.5米、长130余米,在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时工作下,整个活动画面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展现北宋时城市的昼夜风景。其中白天出现人物691名,夜晚出现人物377名……可是,这幅《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动”起来的呢?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展项负责方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展览展示事业部总监于正,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4 A9 l: E& M' b& Q! {. {8 b
人物:  x1 {: i8 W" r+ j4 t! \: y
动作表情都要像“北宋人”
6 @" ^, a6 p/ e. x4 X& G记者面前的电脑资料上,分门别类的表格中,记录着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的行为、神情、动态:$ {& K/ Q* m7 @/ r' r
“角色:车夫(挑夫A\挑夫B\轿夫\驴车夫\牛车夫……)、官府(官人\衙役\官吏\衙差……)……/ ]& M7 Q, `# U6 x' L
单人角色动作:A61——站在屋顶上指挥的人、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在比划着,A67——席地而坐道士模样的人在演讲,C08——众伙计看着货物表示称赞、纷纷走向货物前、开始搬运(中景)……”
. J0 v. L- X: O1 K% ]8 u" U# Z( X于正告诉记者,具体制作时,首先需要先将人物的轮廓整个“抠”出来。由于原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只是动态《清明上河图》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抠出来的人物要保证逼真,需要进行一些后期处理。而为了不失真、并且符合北宋时代的特征,水晶石创作团队特意聘请了三位专门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共同把关,借鉴了当时的一些人情风貌、衣着装束,从而让这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既不失古本的韵味,又能符合动态《清明上河图》的巨幅影像要求。于是,便有了分门别类的表格关系图,将图中出现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各种动态表情、行动变化交代清楚,给技术处理做好“打底”。2 V' D  l& D' Q& z4 n. `
也正是有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基础资料做底,加上技术的辅助,才能同时使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动物可以完成从A点到B点的动态行径,而不出现任何差错。
4 ?+ Y/ O( l$ X& ^/ n$ e风景:, k5 R- O% I$ Z7 o: J0 v( t% l
单夜景灯笼就做了十几种, |% a- w* {1 w# L1 n
“保留原作的原始风景和建筑也很重要。”于正说,除了色调、画风一点都不能差外,原作中的数百棵树、数百座建筑也不能少。此外,静止的背景和动态的背景之间有不同的透视效果,包括草木、人物、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阴影分布、光线投射,更不要说夜景的制作,完全是一次大胆的再想象,这都是创作团队一次次调试比对后才确定的。
) w' m  c- W- H$ P就拿不起眼的灯笼来说,作为夜景的《清明上河图》,灯光、照明以及光线是组成歌舞升平的汴梁夜景的重要元素。而灯笼作为古代的主要照明工具,如何把握好灯笼的处理便至关重要。
6 o4 R! P; p+ n: u1 ^“翻看资料我们发现:那个时代挂在百姓家门口、衙门前、店铺口以及手提灯笼都不尽相同,有些长、有些方、有些圆,甚至包括照度和大小也有许多不同的讲究。”于正一边比划着,一边这样告诉记者。在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团队还原制作了大概十几种形式各异、照度不同的灯笼,构成了整个夜景《清明上河图》的光线主要来源。
* C8 s  h( V/ Q, M/ Z于是,在精准的数字和种种细节支持下,有了这样一组又一组栩栩如生的画面:铁匠铺中,铁匠努力挥动铁锤,不时地停下来用手擦去额头上沁出的点点汗珠;驼铃声由远而近,一队驼队缓缓走过,路旁的行人纷纷侧目,脸上表情各异,似乎一阵微风吹过,骆驼身上的驼毛还会微微抖动;虹桥下,一艘大船正要准备穿越,船夫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借力,有的用麻绳挽住船岩,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终于,在大家紧张而有序的合作下,大船晃晃悠悠地通过了虹桥……水流:4 Y* P5 P0 F; L+ N( Y; ]
虚实结合以假乱真! m  r! j, }, u/ D+ c. k
而除了整个《清明上河图》外,作为配合《清明上河图》的还有一条潺潺流动的“江水”。记者在中国馆采访时,发现这条“江水”以假乱真到不少观众忍不住用手去轻轻触碰,因为那波光粼粼的水面甚至会出现水流因鹅卵石而突然改变流向的情况,十分逼真!# H1 b9 \8 i9 c0 x$ K( S
谈起这条“江水”,于正说,水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水有关的美好典故不胜枚举。同时,为了配合“智慧长河”这一展区主题,“水”成为了创作团队一开始就打算引进的元素。
; @( k! e4 \# f# i5 t3 T“本来打算用真的水,但是考虑到展区本身就位于高处,从工艺、投入和维护上来说成本太高,所以考虑再三还是打算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这种江水的流动与水面的波光粼粼。”于正告诉记者,通过26台投影仪投射在一层纱网上,纱网这种媒介的特性可以在保留一部分影像之余同时还会使一些影像穿透,同时在纱网底部堆积很多的黄沙与鹅卵石,通过这种虚实相间的方式,来表现江水流动、波光粼粼等动态景象。
/ n0 A; G+ G) A. q9 F创作方笑忆第一次成稿:小纰漏多得拿不出手! U% T  O& u/ Z6 I9 v5 z4 o( X
人在屋顶走,骑马的胯下无马/ a1 b3 z& J; Z$ L# e; i2 e
听着于正娓娓道来《清明上河图》从初具创意到最终成型的经历,或许很难想象,这个项目从启动到全部完成,总共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而最多的时候,有70多人共同为这幅活灵活现的《清明上河图》而努力。“真的在中国馆看到这幅图的时候,成就感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可是当我第一次拿到样稿时,根本不敢给领导看。”对于一开始的困难,于正毫不避讳,还很是风趣地透露了几个细节。原来,一开始由于对人物的处理不够细致,动起来的人物表情显得有些木讷,甚至由于一些程序上的小纰漏,出现了人在屋顶上走、骑马的人胯下却无马的错误。“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搞笑,但是当时着急啊!”说到这,于正自己也笑了。
' P, p4 I) ?- O3 _# D! m5 V3 L而除了这些技术上的问题,理工科出身的创作团队对文化的不熟悉也差点闹起了笑话。“记得《清明上河图》有不少的彩楼欢门,可当时我们还以为是没完成的建筑,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烂尾楼’。”于正一边展开当时的设计图,一边放大给记者看。4 @/ E/ g6 y+ d$ [$ H, l& |
事实上,这“彩楼欢门”类似现代城市中的店铺霓虹灯。北宋时期取消了“宵禁”制度,因此一到晚上,各家店铺门前的“彩楼欢门”就会纷纷亮起,以吸引客人前往娱乐、消费,根据各家店铺的大小不同,“彩楼欢门”的大小、装饰也不尽相同。“可一开始我们并不懂,后来看了资料,请教了专家,才明白了这个意思。”于正坦然提及。+ J. E& C$ x. c" b$ j7 V5 x1 G
也正因为了有了这么多细致入微般的剖析,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才很好地表现了古本原作入木三分的写实刻画。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4: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3 _' O' a$ X; }, g8 M
于正  31岁  上海人6 y2 P$ T0 b" ?  i! J8 _: A# S
' {' l  u" ^7 ]
  200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 R3 ]; Y7 V5 n" L: k/ d& Q8 A  a4 |8 z. J: u0 y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 T" c# N8 H( [9 U

/ ^5 o+ m# K5 W" B  主要作品:2005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宣传影片
$ w* L; Z9 U6 g' P' ]
  A% ]- b! b4 ?9 s# c0 e  2010年上海世博中国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E1 }( |1 j* w. C1 S- i( c

2 Q# X  c+ x- z# ]- R+ z: j  《清明上河图》原图。(卷轴打开拉片)7 S! Q/ x& f2 N0 q2 Y" F- w  L
; |, U7 h) \0 ]3 J
  叠动画版《清明上河图》。:)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晓 于 2010-6-10 10:46 AM 编辑
4 N! g  f( N* h& v7 l$ H2 v
: G/ i, G3 b" P. ?; N8 C+ t) b' H9 I2 V) M+ N2 N
CCTV新闻频道  0606 “面对面”节目   于正:穿越时空7 q, u3 q& J  A5 V/ j+ z3 q* H' i

1 s, J7 r* {4 Q, U不知视频(.flv文件)能怎样上传?请指导!
发表于 2010-6-11 0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以后多向他学习
发表于 2010-6-11 12: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娱乐界的“小才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晓 于 2010-6-12 12:55 PM 编辑 $ d' m0 k0 k' l4 e8 V$ u
娱乐界的“小才子”
% e; V5 K0 W! I; J* C于之 发表于 2010-6-11 12:49 PM

/ i7 b9 I7 I% f5 B2 {$ d) @3 {
* g, |. N* N. |6 C+ J: ]( A       如果稍微确切一点说的话,说他是“艺术届”和“IT届”的“交叉复合届”的“中才子”, C- u. E% S3 D6 C

/ F: x4 P9 X  s  Y# b& d或“大才子”,可能算是更贴切一些的定义吧!
发表于 2010-6-16 1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于家争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4: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晓 于 2010-6-20 09:20 AM 编辑 + }. H) I" `, E) H) W

% I1 Z. {' s+ u* A' |2 C9 z期盼永利宗亲也为咱于家争光啊!
- @" e; Q! T5 D" M  o
3 M8 [' f9 j0 w% {- y" L" |: [0 R: g7 ]) [3 ]: q
数码画家“于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