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18 17: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半朝,于半教”之说得到印证4 F# Y4 l0 h+ A+ p) S+ o+ _8 ?+ S
记者 隋旭光通讯员 孙剑阳 报道
+ P3 Y; g2 A) @ 晨报3585000热线2月15日讯 一篇报道,解开了一个沉寂了上百年的谜团,同时,也印证了在桓台流传甚广的“王半朝,于半教”之说。“我们确信,晨报报道的那个于孔嵩就是我们的先祖!”今天一早,桓台县唐山镇于堤村的几名村民说,本报2月14日15版题为《桓台惊现清代“朝廷督办书”》的报道,桓台县索镇镇北辛村的“司照”,其主人于孔嵩就是桓台于氏先祖。“司照”的收藏者是祖籍桓台县新城镇的张氏兄弟,不久前,张氏兄弟老家的一处老宅翻新,他们清理物品时拉回一件古老的三斗橱,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清代各个时期的卖契、乡饮,其中有一件与众不同,就是“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颁发给于孔嵩的“司照”,而张氏家族祖辈里面没有于姓者,“司照”究竟是怎样进入老宅的三斗橱,这个于孔嵩又是什么人,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J r, v0 v' d5 d
本报报道在桓台县唐山镇于堤村引起了轰动。据了解,于氏族谱曾先后8次修订,前后跨度达400余年,“族谱上面,许多先祖的身份我们都已经无从考证。”村民于峰(原名于亦宦)介绍,现在村里比较年长的是“亦”字辈,是于氏第21世,而从族谱上看,“孔”是第18世,因此,于孔嵩是他们的曾祖父辈。
2 p( j, ?% [2 a: ^+ S- k( \ 于氏族谱载:于孔嵩,字狱中,乡饮介宾;其父于师宾身份是“太学生”,于孔嵩另有兄弟4人分别是“例贡生”、“乡饮耆宾”和“乡饮大宾”……由此可见,于氏家族在清代出现了众多“年高有德的儒学”。“司照所载与于氏族谱完全吻合。”村民于亦功介绍,于孔嵩所持“司照”颁发日期为清光绪年间,却有“乾隆二十五年奉准”的记载,这说明,于氏家族从乾隆年间就具有相当声望,于孔嵩这一代继承了祖辈的荣誉,长达150年。从而印证了“王半朝,于半教”之说:自清代以来,桓台王渔洋曾任清政府刑部尚书,桓台王氏有一半在朝廷里做官;于氏有一半人从事教育。
& W$ f% V2 n8 v8 L 那么,象征着于氏家族身份和荣誉的“司照”,怎么会出现在张氏兄弟的老宅中呢?据介绍,今天的桓台县唐山、新城两镇相距约9公里,在清代都属于新城县。从族谱上看,于孔嵩的母亲姓张,这给“司照”流落到张家提供了可能性。
) _$ N. F1 f3 `' [$ s* L
6 N" q# f& e. K8 q% g' t3 Z8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