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8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589
- 回帖
- 0
- 精华
|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1-11-2 01:38 PM 编辑 . `8 g$ R, Z0 Q m* O
f( }3 @" D- c9 C% @9 ]沾化冬枣$ j, L) N9 [- X
/ w. [6 i" }0 {6 l* H
鲁北地区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让沾化冬枣的产量面临严峻考验。但沾化县冬枣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郭庆宏却异常轻松,“数量上的减产并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损失,相反倒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8 ?- M' Z: i, R7 `
8 c9 J# p: T6 Q7 S0 z
郭庆宏的自信是有道理的。据媒体报道,近日济南市场上的本季冬枣价格已经到了每斤四五十元。“那些并不是正宗沾化冬枣。”昨天,说这些的时候,沾化人满脸不屑,在他们看来,冬枣上市后价格肯定比这还要高。“这就是特产的魅力。”山东经济学院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分析说,在冬枣这个细分市场上,沾化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垄断”的地位,进而拥有了定价权,那就可以安享定价权带来的红利:旱涝保收。记者 陈学超
8 ^9 N2 B% }. D3 n L1 ~
1 x4 E2 N: h/ c* O/ Q$ ~2 Y/ P 农民老于开奥迪时, `: `, O- K" p% K+ h. |0 y
0 ^; J( A; x8 n6 N: K
县领导才坐桑塔纳
8 }3 F2 U0 ^' _- C3 ? _* Y) i! o) C- O) q" o. h
[个案]+ a4 }) Z$ t X% M; s
! b, \) B9 ], `3 i- w6 D 沾化县下洼镇于家村的于洪长最初就是个农民。
/ ~6 l, i/ F& B6 H, L
0 V1 ^; Z. m$ p) k
: w/ S5 W8 ]) V0 t" X “没什么比别人强,要是强的话就在于他高中毕业,脑子好使。”沾化县冬枣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郭庆宏最初参加工作时就在下洼镇,对于洪长知根知底。
/ E; q r& S8 z" h) p4 n- l
. H- f% U9 h6 E4 G/ [ 如今,在于家村却很难找到农民于洪长了。“经常出差不在家。”郭庆宏说,“最近好像又去新疆了,在那里包了很多地,搞枣树种植。身价几千万肯定是有的,于洪长开上奥迪A6的时候,我们县领导才刚刚用上桑塔纳2000。”
4 t- r4 W; p1 T$ s4 \9 h; Q/ I6 ~8 P" U h3 B- F
“脑子好使”让于洪长从农民于洪长变成了大老板于洪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于洪长家的五亩地被县科委选作试验田种植食用菌,但这次尝试并没让县科委和于洪长体验到成功的感觉。5 Z& s/ w$ S, V
4 B% ]' M+ M1 ]& J; I 1990年初,他们打算改弦易张,种植冬枣树——1984年沾化县进行枣树资源普查时,发现了散栽在农户院里的56株冬枣树。从那时开始,沾化决定对冬枣苗木繁育进行重点攻关,于洪长的改弦易张正是由此而来。
) i, p+ c$ n: P. o
! A; }# a" O r1 M* T% I 作为沾化县最早大规模种植冬枣树的枣农,没用很长时间于洪长便尝到了甜头。1994年,他的五亩冬枣树正式进入坐果期。亩产4000斤、每斤20元的价格,让于洪长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 {* z9 d d @' Z: X
3 d5 L. l. ]5 V! ?4 j9 Q5 S 好运并未就此终止。“脑子好使”的于洪长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商机:出售冬枣苗。“当时冬枣苗成本其实也就一块钱,最火的时候于洪长竟然卖到了12块钱一棵。他每年收入三百万左右应该是没问题的。”郭庆宏说,“老于自己都承认,‘这些年确实挣了点钱’。如今他还成立了冬枣研究所,主要从事果品和枣苗两方面的经营,每块每年都能带来一两百万收入。”
* A( S& k3 R# j1 b' T4 j5 k2 ~" g0 n5 Q3 W+ f, W) Y
[调查]
1 _1 k, v5 K# D4 m! F5 v
& Y/ z, S5 p( Z. f& M( R “一般户”的存款也有五六十万3 x9 [' h& a! g
$ ~9 C S5 J" A
“人均耕地一亩多,人均年收入不到两千块钱。”直到1998年,作为全省最后一个整体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沾化当时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8元。" T6 A+ b) d0 U0 W
w% U5 x, J4 H3 g3 @5 ?8 L 被历史选中成为幸运儿,于洪长注定将被沾化县史所记录。正是从他开始,沾化县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试点的于洪长,亩产值达到8万的时候,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的农民每亩纯收入才五六百块钱。之间巨大的落差让县里下定种植结构调整的决心——大力普及冬枣种植。”郭庆宏介绍说,从1994年开始沾化县开始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冬枣种植。
/ j6 C6 P0 C: h' P% Q$ ?$ E' s/ k9 d# g1 p0 X& d
1996年冬天,于洪长家又爆出了一件大新闻——他家的冬枣卖到了260块钱一斤,沾化冬枣成为货真价实的“天价水果”。在于洪长效应的带动和政府的推动下,沾化的冬枣种植规模不断增加。 “2000年前后,枣农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多,这可是纯收入!”郭庆宏说。# @- }9 L5 \ a* C6 _
" `. s! r4 ~8 p
后来,郭庆宏和冬枣办曾专门到冬枣种植面积最大的下洼镇去调研,“在下洼镇东平村,我们专门找了一家‘一般户’,在村里也就中等收入水平。我们当时问他的年收入,他还不太好意思说。”禁不住郭庆宏的反复追问,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们家条件实在一般,有点钱都存银行里了,也就五六十万。比起人家好户差多了。”: U$ C& N" \3 D9 x5 j; w0 d' v+ Z
: x% q/ l/ K, M- I9 b; s
如今,冬枣重镇下洼镇已经成为沾化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住进了自建的小洋楼,交通工具差点的也是个面包车,好轿车多的是。”
2 Q7 M9 o4 }4 ]2 u0 ?0 G% V# H9 l* v9 \( W- N0 O. B
[问题]
( T* E c9 ^4 u( S& s x: ]2 F+ \6 y8 q+ f
沾化冬枣面临山寨之困8 e8 q' J4 G: Z- [7 [5 [
- b+ `5 H4 W3 _# P8 V 山寨横行的年代里,沾化冬枣亦难幸免。几年前开始,不管是不是产自沾化县,也不论质量达不达标,北到黑龙江南至深圳,凡是冬枣都打出了“沾化冬枣”的牌子。“
( Z f/ D/ ?( w( L. {" `) i
7 ^' s# u0 `8 O* ? 8月23日的一个电话,让郭庆宏坐立不安。“哈尔滨的一个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一上来就是一通抱怨。对方说,你们沾化的冬枣怎么这么难吃?!”郭庆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的枣还得一个月才开始采摘啊,现在枣都在树上呢,你在哪儿吃到的我们的枣?”
, x& p c4 I' M7 q0 F) D1 M- n% M6 y: A0 D
朋友告知,是从当地的农贸市场买到的。“我的脑子轰得一下,他们又来了。”郭庆宏口中的“他们”,是指陕西的山寨沾化冬枣。2001年,陕西省渭南市的两个县区从沾化引进了冬枣种植,麻烦制造者由此诞生。“2007年秋,渭南遭遇了一场大雨,尽管枣子还未成熟,但是他们还是提前一个半月采摘,不然,枣就得都烂到树上了。”没想到,渭南的“采青”传统由此保留了下来,“他们有6万亩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在两亿斤左右。这些尚未成熟且品质不高的枣打着沾化冬枣的旗号,提前登陆各大市场,给我们的销量和品牌造成很大影响。”
: J5 U3 [& V! J- }% d) E
: r9 X2 \9 ?; {! R2 I 郭庆宏介绍说,沾化县每年都会派出多路人马分赴全国各地,“一方面做冬枣推介,另一方面就是配合当地工商质检部门打假。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有一种感觉,好像想找人打架却找不到对手。现在侵害我们权益的主要是陕西冬枣。可又找不到人打官司。”郭庆宏叹息道,“你告当地政府?当地政府肯定不承认是他们所为。告当地枣农?千千万万的枣农,你总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打官司吧。”
0 J+ ?) Y& H0 {* Z# \+ w
* ^- _4 j: Q0 b' k. v1 U" v [再起步], D+ ^. z! l: |6 ?& T
2 u3 m' Q. H/ D) x" K3 |
对冬枣8 ]* B* A5 @. B" y+ S& p- C
% J. z7 y% v4 o, {
“计划生育”
) l- k" `/ \3 p2 ?; D8 v" s
7 d8 X5 d5 G' Z- R 假冒伪劣的冲击,只是沾化冬枣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不是唯一。
- v7 m4 g2 l. G. X. i7 ^7 L5 B2 H1 D/ Y5 S1 z1 a. ]( J
自去年“双节”过后,当地人忽然发现,前来沾化收购冬枣的客商较以往大为减少,冬枣开秤价格较低,枣农惜售,大量采摘储存青枣,采摘后期一些枣园出现了缩果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警。
& _, H, \3 K/ @3 v8 ]' A' B
9 I- _& c/ }/ x: l3 \* T- T* b 迅速展开的调研分析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答案:有国际金融危机下消费下滑的影响,有国内水果市场整体状况的因素,有外地假冒沾化冬枣的冲击,但更有沾化冬枣产业自身的原因——生产环节问题突出,市场营销有待开拓,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生产环节存在“受利益驱动,在较大范围枣农中形成了栽植求密、果实求大、上市求早、产量求高的思想误区。”该县决策者认为,这一预警其实是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 t9 { X X e0 V0 x t) G/ O, P) `. [9 l, V6 p
于是,自去年秋季开始,沾化县开始了冬枣二次创业。“就是对冬枣实行‘计划生育’,限制冬枣产量,提高冬枣质量。”郭庆宏介绍说,“别人采青卖青,靠数量、靠打时间差、靠价格战来毁我们的招牌,我们就要提高自身质量,和他们在水果品质上拉开差距。”2 j% N- J9 Y% ?( k# A
1 L; U# y5 S7 q2 R& X
% c$ m' p/ J9 [5 G* h! K- @) Z* j% J3 o8 I
为此,沾化县砍伐了一大批种植密度过大的枣树,“原本结三个枣的,我们剔除其中两个质量较差的,保留质量最好的一个。质量不过关的,我们宁可扔掉也绝不让它流入市场。”郭庆宏说,“这是一场大仗。限制沾化冬枣产量,提高质量,这是我们从众多假冒伪劣中突围的唯一也是最可靠的途径。更是我们加大沾化冬枣品牌打造的最根本途径。”" m) g+ Q( `8 q- l8 S. Q5 h# F& R
1 t. S5 C( A. l5 a: p, M8 Z' z- r “限量提质以后,枣农的收入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因为我们会真正掌握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道长且阻,但信心我们还是有的。”郭庆宏说,沾化已经做好了再创业的准备。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
: B' m, H' w( S8 a* X$ T5 X, _1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