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常州特写:于南澄 油画"混血儿"得宠国际市场

1
回复
233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17: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318886_903649.jpg
  D& b0 _1 j% s" `4 H% s
中国常州网讯 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常州职业画家于南澄的个人画展在香港威灵顿画廊举行。开幕酒会上,名流云集,媒体蜂拥,于南澄给“粉丝”们赠送画册,签名签到手软的感觉让这位画龄40年的“50后”很是享受——他最受用的不是画作预售了几幅,而是有这么多高端买家由衷地喜爱他的作品。
1 r* V$ M* I! j" y- b% x7 `" u9 M5 I0 h
  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大厅、莫干山路M50创意园、泰康路田子坊、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街、英国伦敦李凯琳当代艺术馆,你常年都能看到于南澄的油画“混血儿”。4 o5 U2 Y1 H( N6 ~" Z$ Z( K
; `* B6 q! o: [- S/ `$ C
  随着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艺术收藏大家尤伦斯等纷纷对外抛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然而,于南澄的油画却越来越受宠于国际市场,克利蒂娜创始人陈武刚,沙特阿拉伯王子、沃尔玛总裁、渣打银行东南亚总经理、依维柯总监、美国时装设计师pamella DeVos、纪录片Misunderstanding China制片人Irv Drasnin等都收藏了他的作品。一幅新作,往往油彩未干,主人却已经定了,他根本来不及创作。
9 Z9 j2 T4 W% H% o9 O: x1 {" E. R' i5 |- u7 j' ?3 A7 o7 [( P2 S( l
  于氏“混血儿”究竟是一番什么气象?
3 G/ w0 o9 V+ h" h: D9 T5 J+ v+ ~+ f% y/ `" z
  无论放置于什么空间,于南澄的油画十分抢眼,辨识度极高。他的画幅偏大,色彩对比强烈,中国红与高级灰,或者玫红与宝蓝,艳而不俗,生机勃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被同行们誉为“意象”的画面内容,从《中华太极》《新上海》《国粹》到《舞者》《国花》系列,均为中国文化元素,大地平线式的画面构成,用油画刮刀层层堆叠的浮雕式的厚重质感,当然还有精致考究的画框画布等,分明又是西方当代艺术的范儿。
" ~- e" |, `7 a5 K' y+ R
# ?9 P! }  P% U7 p% ?4 M2 B' H  “10个优点不如1个特点。”正如我市著名画家李平秋所言,于南澄找到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以“太极”宏大场面为代表的于氏独有图式。, V+ l, y7 H# q7 C* d: L# P- H
& e! B1 A; ?4 O/ \+ Y
  以商养画,赢得从容心境
7 `$ ~+ u& h2 f5 W% R+ m
' s  k$ U; p! {  “聪明。”从小至今,大凡和于南澄有过交往的人,都有这样的第一印象。家境优越的他不仅长得高大帅气,头脑还特别灵光。
. C% k4 |) b' @6 C0 O5 v! ^' _6 l* A. |9 M
  于南澄酷爱绘画,小学3年级,他的习作就在学校和区里获奖。进入初中,他开始自觉地接受美术训练。近水楼台先得月——国画家戴元俊就是他的邻居。戴老师注重工写结合,因为无私地欣赏这位于家公子,便给予其严格的技法训练。10多年的师生情谊让他们成为忘年至交。4 J* I' x& l/ C4 x) W/ ]; ?# W

. f5 O2 w: k8 a  1976年,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招募学徒,于南澄脱颖而出,幸运地跻身其中。不仅如此,他还幸运地被安排在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黄孟菊门下学习油画。
9 ^) U9 l7 @$ r4 S2 P2 V* J
2 }" [3 Y2 p) j  素描、色彩、构图、创作,于南澄勤奋刻苦,进步飞快。作品很快在《常州日报》副刊发表,并入选市省及新加坡展览。1985年,他成为研究所油画室主任。然而,随着“以销定产”的外贸形势的萎顿,研究所逐渐走向萧条,出路何在,青年才俊们倍感迷茫。
' O, o* }; o1 I  @4 n
; |, w# S% e5 [: M: O# k5 r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淘金”热正当蓬勃兴起。于南澄义无反顾地下海经商。南大街摩登的港台时装店“蓝房子”就是他当年的手笔。那时,月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店里的时装则卖到两三百元,引领风气之先。“当年的潮装无非是水洗布牛仔裤之类”,却为他赚得了第一桶金。
. J6 {& O" L* c
6 m+ i# }& ?6 b6 ~+ Z, @; w) z% c  多年之后,当时装店开遍大街小巷,于南澄开始转行,尝试酒吧以及餐饮,“蓝吧”以及“名人楼”先后盛极一时,然而却因为过于超前等原因,以惨烈的失败告终。之后,他瞄准了方兴未艾的装潢行业——永昌装潢公司一路良性发展。9 D' r$ a4 ?1 m9 p% J7 n1 q" n; p
$ [4 S, v* v$ H# y
  “厚道。”于南澄经商过程中,跟他合作的画界朋友可谓不少,即使负债累累,他也从不拖欠谁的辛苦费,圈内圈外一致公认他的为人。* ?( O, U) B2 ]% j4 _& |- L

7 v: [" X9 [, _8 a/ \0 k  20年商海鏖战,有欢欣有痛苦,于南澄始终没有忘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调色板。快意或者失意之际,他都会提起画笔。历经大风大浪,还是唯有画画,能够让他心生欢喜,并因之拥有真正的宁静与满足。3 O) ~! P1 S' }, k* W
9 p" m" ]+ z/ ?& ?
  2005年,于南澄激流勇退,停止商海博击——他无法割舍少年时的绘画理想。
5 Y5 p5 c/ B* j% Y% t; h( `* Y/ D/ i, B1 f" C4 M1 E  R
  北上南下,于南澄调查了艺术品市场的走向以及我国草根职业画家的生存状态,创作了一大批作品试水。从创作内容到销售方式,他思考了几套应对方案。, ?9 p- {- ~( M1 z/ a4 J0 v  k! H. k% h
' l& U' s# N9 M1 L3 z
  2006年,在上海田子坊,于南澄邂逅在画家楼坚守多年并取得成功的研究所老同事刘伟光。老乡同道的古道热肠让他当机立断扎根于田子坊。
+ A* E, N% }/ t, b/ q" N* ]6 T( ^0 t; V( n' j# Z
  油画手法,中国题材——中西合璧是于南澄的既定方向。最早,他尝试用油画颜料表达国画工笔花鸟。同行的意见,艺博会的反响,老外们的评点催生着一次次蜕变,他从艳丽繁复中脱胎出了形式感极强的意象油画,或场景浩大,或夸张优雅,色彩明亮沉厚,装饰效果极佳。/ ^* J: B# d& Q3 t2 h

6 m6 t3 n" Z2 o& P/ e  终于,反复摸索形成的于氏独有图式,契合了老外们的欣赏口味,市场反响出乎大家包括于南澄本人的意料,自发上门的高端客户应接不暇。上海、台湾、香港、英国的画廊老板看好于南澄的潜力,纷纷主动接洽,为于南澄举办个展。. U* s+ F5 [% ^; a  e4 k% x: y

/ w& m+ _6 _# t/ q  商海沉浮,上足市场大课+ s1 p3 U! j. |

, h. Y" M, F& w& I; O  常州籍旅美画家潘企群融中国抽象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精神为一体,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可谓成就非凡,他的作品曾被比尔·盖茨收藏。数年前,他应邀给中国同行讲授成功秘诀,大家都以为会是多么严谨深奥的高头讲章,然而,他大谈特谈的却是如何选择绘画材料,如何关注流行色彩等等。经历了欧美市场的洗礼,他深切地体会到这是当代一个成熟画家的必修课。既然油画是外来画种,又想让作品闯入世界市场,怎么能连市场的脉动都不关注,连老外的品位都不研究呢?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让体制内外的画家们普遍缺失了市场这一门大课,而自命清高根本就没有出路。/ b; S, B- A$ G. I$ \. R

8 \, q5 O8 b. p! C/ S' m* X  商海沉浮20载的于南澄恰恰是个例外,因为跌打滚爬 “缴足了学费”,他的市场嗅觉异常灵敏。知道老外对艺术品的品质要求涉及到每一个细节,他采购最好的品牌颜料,高级画布及上好画框。每件作品均以不菲的价格委托著名的DHL公司运输,装箱过程的照片,开箱说明,收藏证,个人简历,一应俱全。他的一丝不苟,精致大气,经常得到欧美客户的赞扬——他做到了完完全全的高标准国际化。
+ ]: H: U- `0 L. e2 M/ [1 l. G: h) Q
% i, m7 \; l9 K3 @' e  不仅如此,于南澄还用经营公司的方式经营工作室。他聘请了5位专职人员,她们均毕业于名校,英语流利。他运用灵活的激励机制,保证每个专员积极主动地迎送客户,并且获得较高收入。曾经有位专员的月奖超过一个经理级白领一年的收入。用人之长,为己造势,是于南澄经营饭店和酒吧的成功经验,当年的“美女引导员”曾为他带来更多客源,如今的“外语才女”则为他创造着不断攀升的销售业绩。" `$ p; V) W/ w1 Y, y
6 _8 f: Q. z9 n/ V# _+ e' v' [
  出国学习,养成国际视野
) j3 M2 O2 d/ W* X; H4 K+ E0 \9 T6 ?+ K: ]
  上世纪80年代起,时尚新潮追逐自由的于南澄就已经频频跨出国门。, k( l, {; m4 H$ ~. v
. Y  }/ n" u4 a; i1 A
  相对于读书,于南澄的学习更多地在于走路,他特别愿意走出国门,边走边看,“师夷长技”。
2 R/ o) z4 n, h. R
; M8 g# T7 r# g  r: v( e- u% z  于南澄从不跟团旅行,他喜欢野鹤闲云般走走停停,深入老外的生活以及艺术活动中去。第一次去梵蒂冈西斯汀礼拜堂,从地面到天花板,从墙上到空间,无处不在的艺术珍品让他十分震撼,叹为观止;第一次在意大利参加PARTY,一身休闲装的他顿感汗颜:不仅因为别人的西装革履,衣香鬓影,还因为主人家里遍布的鲜花及墙体上别样的绘画;在新加坡,一位收藏他油画的富商邀他作客,他惊异于私家游艇居然开进了客厅——海景房的落地玻璃外面竟然就是海湾。异国他乡,豪车美女固然让人心动,于南澄最用心思记录的还是无处不在的实用美术范例——无论是楼宇造型,街边小景,还是时装美食文化,他都是近乎贪婪地观摩,铭记,拿来,为他所用。
% z- p9 Q. n3 t: p2 v8 `1 @3 @2 [7 \7 b# _: ^/ Z9 v& ]9 _  @* K
  因为一次次走出国门,于南澄对于国际审美趋势越来越有把握。异域文明不仅让他眼界大开,“讲究生活品质”等先进理念也早已被他认同,变成了自身生活习惯。他酷爱Armani、GUCCI等大牌服饰,在上海租住的老洋房画室里,现煮咖啡、雪茄、红酒是他一天10多个小时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 O+ f. N+ U6 M' I% O
0 J. W+ d. z$ M. \  于南澄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常年跟数十个老外保持着亲近的朋友关系。他们带来的信息与活力促使他的灵感源源不断,思考多元饱满,并在绘画实践中不断地呈现。
$ o& M% Q4 I8 [4 b7 e
8 m; I2 d* V% h9 j4 ~2 a# i; u( t8 F, d  看到身边有些画家朋友因为节俭而怕出国门,于南澄觉得实在不可思议,到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行走,是多么好的观照自己观照艺术的机会,其收获哪是那点机票钱和差旅费所能买到。
1 ]6 B% n6 _+ w2 z# m$ l! B* I1 K
  眼看着于南澄逆势得宠于欧美市场,上海田子坊附近以及深圳等街头,仿冒于氏油画“混血儿”已经“欣欣向荣”。偶有兴致,于南澄会用手机拍下,至于是否追索对方,他欣赏大画家黄永玉的态度:“有饭大家吃。”不说别的,单就他的油画刮刀厚积技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得来的。+ v+ Y" }6 a$ h' o
& ?8 A, ~* G3 {4 P$ W% {3 T
(于南澄,195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市,现定居上海,职业画家。自幼学习绘画,有近40年的艺术创作经历。近年来开始创作全新风格的油画作品,运用其独创的具有层次化的油画刀技法和厚重的质感,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元素表达艺术主体,并结合若隐若现的悠远的时空背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热烈的激情和耐久的回味,吸引赏画者进入动感而生机勃勃的意境中。目前正在创作的油画作品有华美壮观的《中华太极》系列、《新上海》系列、《国粹》系列、《舞者》系列和《花》系列等。作品在国内外被广为展览和收藏,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法国、日本、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的美术机构与专业收藏家。他曾多次接受上海电视台ICS国际频道《秀外慧中》栏目专访,并被相关艺术杂志、报纸等媒体广泛报道。2009年及2010年金秋九月,他的作品在上海艺博会上被隆重推出。现在于英国伦敦的李凯琳当代艺术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艺术街、上海的浦东香格里拉酒店大厅及莫干山路M50创意园于南澄油画工作室,都可以一睹于南澄油画作品的风采。)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宗亲的参与,大家共建属于咱们自己的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