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7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678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8 1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P> 谢谢道勇先生的关注。一切推测待考。分析如下:</P>
' m$ E6 \0 X: j1 ?, d8 Z1 h5 X2 _<P> 一、山西之说只是族人一代一代流传,没有文字记载。如同现在一提及先祖迁徙便会说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一样,到底是什么时间迁徙的,没有可靠记载,未必可靠,只是一种迁徙文化的默认和历史(明朝就非常严厉,不准追溯家族来龙去脉)管制下的一种家族流传。</P>
1 w* N" w" q/ C6 k<P> 二、于七为栖霞人。目前在山东省图书馆藏栖霞于氏家谱8套,名录如下:</P>
, W: |, M; k; ]6 a) B K" U<P> [山东栖霞] ·河崖村《于氏世谱》 (现代) 于鹤翔 续修 <BR> [山东栖霞] ·孙疃村《于氏家谱》 于华龙 <BR> [山东栖霞] ·御驾沟村《于氏谱书》 (民国)于宗杰 修 <BR> [山东栖霞] ·草埠村《于氏家谱》 (清)于信江 于鸣盛 (民国)于鸿熙 <BR> [山东栖霞] ·上艾口村《于氏祖谱》(民国)十四世于凤沼 修 (现代)于凤鼎、于嘉民、于万科等12人重修<BR> [山东栖霞] ·清江口村于氏谱策 (清)十一世于腾云 十二世于桂龄 纂修 (民国)十三世于桐林 <BR> [山东栖霞] ·东河南村《于氏谱书》 (清)于九龄 纂修 <BR> [山东栖霞] ·下鱼稼村〈于氏谱书〉 (清)十三世于文兴绩修 </P>
/ V) G/ S, u% j/ }- Y/ k! G& t' x<P> 等有机会,此为<FONT color=magenta>查考途径之一</FONT>。</P>- i2 ?, w* T g
<P> <FONT color=magenta>途径之二</FONT>,查考于七资料。笔者推测,不排除我先祖即为<FONT color=red>于七</FONT><FONT color=#ff0000>(或于八、于九、于十)</FONT>之后裔。原因为当时先祖为避祸,完全有可能埋名。正如国标先生提供资料中提及的“<FONT color=red>因为避免被追杀开始三代尊祖训不留姓名故失诲</FONT>”。若查考于七,当从历史文献中查证了。</P>; D! U9 f0 U3 U; z
<P> </P>) m7 H7 }6 k6 O" r/ |9 y$ @
<P> </P>
. A6 Q. B3 A! s+ z# c% | N( O K<P>原帖由 <I>于道勇1</I> 于 2007-11-8 11:00 AM 发表 <A href="http://bbs.yufamily.com.cn/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764&ptid=48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bbs.yufamily.com.cn/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于华:我看到国标贴子,说是山西大槐树迁到山东的,山东只有个别的于姓说是山西迁的,倒还有为数不多的说是云南迁的。你们俩个贴子对起来不是很吻合!一个提到明初花马事件;另一个又提到清初于七抗清。又提到斥山寨 ... </P>) t8 a7 J) x' |5 ] W
- C2 l: `. b8 G" H0 t1 D[ 本帖最后由 于华 于 2007-11-8 01:25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