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管理提示::" ^( r1 e9 i5 ^
《静海于氏概况》由天津于福友提供,静海于氏家谱卷一为网上下载,很可惜卷二、三、四由于自己的懒惰没有能及时下载下来,目前下载链接好像已经不能使用,希望是一时的网络障碍)3 P. l2 G" s5 m6 T- j
静海于氏概况
% ^3 e9 S) s1 d9 ]$ t& @& R" L于福友
[- y( B4 U" w! _; C1 J静海于氏是中华于氏大家庭的一个细胞,是于氏历史长河的一个细小支流,正如静海于氏族谱所述“于氏自野王封殖以来,源远流长,其支流派衍族党遍寰区。静海于氏仅支系之末耳。”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静海于氏的情况。
6 }1 Y5 }, p$ V! H一、历史沿革
- g2 p+ d2 C# b8 {- j始祖讳国羲,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先古山东文登县人居大水泊阖乡尽于氏,公少有壮志,甫读书辄慕鸱夷子为人。同兄国仁迁北直隶永清县信安镇,皆务农业,不教载而家境饶富。昭永乐礼,诏郡邑拔户口,人多怀土而重迁。公独概然曰,大丈夫何地不可以讬业。留兄占籍永邑,遂独应诏迁静海。负笈载头外,他无所取焉,既至编入卒口里七甲民籍,仍居农业,善经画,种植必丰茂,畜牧必繁息。未几而家境饶螃。其庭曰陶居,闲尝到子孙必以忠厚相(),以耕读共励,曰“子孙虽愚鲁,经书不可不读,能成立则出士为忠良,不能成立则务农守淳朴,此经久维世之法,子孙其共勉之。”
; e' d; t& P+ e7 J6 R, M0 O! z第二世、讳守直字及生卒年月失考。8 @, v! @3 g; g6 b, y
第三世、兄弟三人,常讳希贤,字进德,以子监浩封奉义大夫,生而天性纯笃,心境灵敏,平生乐善好施,助婚丧,济贫苦,化导乡邻,金活物命,诸善迹详载墓道碑文。次讳希斌,字及生卒年月失考。
w+ m+ r1 B( S. I第四世、兄弟四人,常讳俊,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伯门。
. l C( C- t- p7 k次讳监,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仲门,明岁进士,初任宣化府万金都司经历,能赞画戎机,身先都卒寻以英宗返国,有护 功,升任山东济宁为知州。多政声,浩授奉议大夫。俱详载墓道碑文,英宗复辟后,公于殁,复加追赠钦赐葬祭,有敕赐龙凤御篆碑碣,官爵事功俱详载邑志。, e. @; g* {: Y' l. z" e0 W0 X
三讳铣,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叔门。" }! h q1 t" m; D2 u
三讳 ,字及生卒年月失考,分立季门。0 z& z7 U4 B: U, W4 U; k- C
第五世、四门兄弟共十四人,仅叔门讳中,字宗礼,别号闲 ,生于明宣德葵丑年七月,卒于明成化丁末年十二月,在辛口祖茔有碑文,其余弟兄十三人除名讳外,字及生卒年月失考。
& v( Y$ D+ V! H: J9 f7 x7 L4 h第六世、四门兄弟共三十人,叔门讳乾,字及生卒年月失考,明岁进士。任山东高唐州训导,季门讳江,字潮东,弘沾庚戌年生,嘉靖已末年卒,在辛口祖茔有墓道碑碣,公性温厚和平,终身不忿志,友于敦笃,与从堂兄弟同居五十载人无间言,尤乐善好施,邑侯佳举行乡饮,闻公齿德敦清,公坚拒不预燕,并命子相辟私塾设教。4 [: ~2 D( Y+ ~2 G6 p. l( v
第七世、四门兄弟共四十人,仲门讳道行,字文焕,号霄涯,明嘉靖庚申岁贡士,任山东藤县高训导,升授山西应州学正,居官清苦,事亲孝谨,抚孤侄如已子,好学至老不倦。欲修邑志,有遗稿,未就而卒,俱载邑乘,并始创修家谱。后世续修,均宗其本。. l# j3 C1 Z l8 p! z4 j
季们讳相,字失考,号左泉,明邑庠生,辟家塾设教,及后进俾诸子侄辈皆底成立。至()士就学者不惜馆谷之费,所造就人才甚广,声名由此籍甚。
5 k$ F% E4 j$ }4 V第八世、四门兄弟共四十人,仲门讳崧,字子峻,号斗阳。娶李氏,盛年而寡守子,子死守家,有劝之嫁者,誓死不二,以浣衣业,寄食舅家,没齿不见色笑,年七十终,载邑乘苦节志。
- V& x1 k" ?6 ?1 P5 N& c$ e叔门讳廷风,子失考,为明王府典膳官。
9 ?4 M: s. q1 `: t$ |叔门讳廷 ,子失考,为明锦衣校尉。7 y/ J$ P$ Q1 S8 G4 L2 l: t
季门讳学古,字子进,号训吾,为明岁进士。
e r$ a* [& E$ f5 @( M; }第九世、伯仲叔季四门兄弟共七十四人,仲门讳伯龙,字鳞伯,号鹏博,明万历丁亥年生,靖顺治丁亥年卒,明邑廩膳生,年十五丧父,事维母综理家政,身先勤俭,抚诸弟妹尽抵成去,偷闲读书,既长著文行名文传稿行世,卒葬城北祖茔,有墓道碑碣,城北祖茔既现在的静海县粮食局北侧,自仲门五世祖讳高葬此。有墓碑,有石龛、石桌、石香炉等,可惜的是文革浩劫尽失,未能留下一字。! t. r1 _. O o+ e3 h6 L
仲门讳龙图,子失考,号瑞四,乳名奇骥,明邑庠生,国初遇群盗,抗不屈,志死于寇,子寅五、寅六俱被虏,未入正谱。5 J4 ?1 ^+ N( [. Y6 ?
第十世后,因天津建城600周年纪念活动之名家十日谈,媒体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 L& ]# {0 u8 ]/ l4 Z9 U; S二、近代现状
+ J$ R$ k3 U+ f* x自第十八世起,族丁进入繁盛时期,尤其第二十世和第二十一世,仅谱载伯、仲、叔三门,每代就多达700人。自本世纪初已有第二十四世族丁出生,而每世先生与晚生的时间跨度就此较大。如第二十一世最年长者生于一九一八年,而最小者则在二OO三年出生(结至二OO四年)差距多达八十五年。而从第七世至二十世因外迁失续的族人多达300余名,有迁往东北三省的,有迁往边外平泉的,有迁往京城的,也有失踪的。此外,还有天津佟楼一支、津南小站一支、河南孟县一支,一九三O年续修的家谱各存有一部,但在九一年和零四续修家谱时均未联系上,而四门之中的季门自第十六世全门失续。现在只有伯、仲、叔三门。目前三门族人散居在静海县城、独流镇、陈官镇、中旺镇、靳家庄、四边庄、后毕庄、前双柳树、史家庄、大寨、湾头、胡连庄、岳家园、西滩头、大黄庄以及西青区的西流城。高家村、木厂等二十个村镇,目前健在辈份最大的为十八世连字辈,最小的为二十四世庆字辈,可谓七世同堂。# H7 a; Y$ W, ]% ^- n# q u
静海于氏后裔谨遵始祖国义公“子孙虽愚鲁,经书不可不读,能成立则出士为忠良,不能成立则务农守淳朴“之教诲。目前族人中有任教的大学教授,有从医的主任医师、骨科权威,有在军界任职的军官,有政界任职的领导干部,也有从事个体工商业的私企业主,但大多数都是务工务农的工人、农民。总之,不论是从事何职业、任何职,都做到了以忠厚相励,以淳朴示人。, n& @6 d5 y' }" B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静海于氏迄今六百余年,世及二十四代,而历代不泛学有所成、在所从事的工作有所建树、能为国出力、为民服务的有用之才,完全依赖我始祖孑然一身迁居静海所创造矣!& O) {4 N7 U9 m
三、修谱情况
$ Z0 \' P8 a, W& P4 G静海于氏族谱由仲门七世祖文焕公创修,后世续修皆宗其本,时距始祖迁居静海大约160年左右。8 f5 l' H' l9 W+ h+ v; d M9 ^
第二次续修是在清顺治戊戌年,公元1658年,距始修大约90年左右。
* @) u k5 A+ M* Z第三次续修是在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间隔76年。+ C2 E% B/ Z7 R5 m+ o3 s' K5 F# W
第四次续修是在清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间隔34年。4 ~' @& G& p0 ~8 l* \' X4 h
第五次续修是在清嘉庆辛丑年,公元1801年,间隔33年。0 @3 g4 q, n) g6 g7 l( D
第六次续修是在清道光庚戌年,公元1850年,间隔49年。此次修谱开始清道丙午年,公元1846年,历时五载方告完成。
( V- R5 o, R" U8 M" Y3 Q第七次续修是在清光绪戊寅年,公元1890年,间隔40年。
( f6 O* L& S1 l( }1 Z# v第八次续修是在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间隔10年。8 X0 n/ C6 a+ v
第九次续修是在民国戊午年,公元1918年,间隔18年。此次续修版本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存有一部。
! a6 ~: ?% k4 o# J第十次续修是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间隔12年。
( v+ w4 ]5 C) q6 [第十一次续修是在公元1948年,此次续修已经完成,印刷完毕尚未装订成册,因战火燃烧起而散失。/ H' F. R$ p. ^. I8 `
第十二次续修是在公元1991年,距上次续修实际间隔为60年。. D# L) B2 x0 s6 `- C3 n
第十三次续修于公元2004年,间隔13年。" P+ Z: Q9 O9 A4 T- a
说到族谱,有一件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必须书上浓重的一笔,当时正处于十年浩劫破四旧的热火朝天之际,静海于氏族谱二部(1900年版一部,1930年二部),已被运到村外大法里准备与其它“四旧“物品一起烧毁,时任村公安的静海于氏的一位外甥,当他看到这两部家谱后,不忍心看着这如此珍贵的传家宝被付之一炬,虽决定冒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和牛鬼蛇神的巨大风险,偷出将其藏了起来,待到风声过后,将其交还给于氏家人,这族谱便是我们带来与大家交流的这两部,冒险为我于氏保护家谱的人,便是静海县为树村邢学田,斯人虽已故去,但其人其事我们静海于氏子孙永远铭记不忘。
! y) n# k7 j, t |以上便是我们静海于氏的历史及现状,关于今后打算主要有三点:5 F1 Y- O0 p) w/ k# p. [
(一)是在于氏宗亲的热心帮助下进行寻根,对始迁祖之系出支胍世次多方考证,为其找到归宿,以阅静海于氏族人寻根之梦,以慰静海于氏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W$ [. I+ L) u3 Z* X0 @* C/ Z2 Q
(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寻找历代外迁失续的族人,此举也盼望能够得到各地于氏宗亲的帮助;. U$ {8 b0 o7 \: G' V
(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因我们的文化程度,学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多参加一些于氏家族的活动,为于氏文化,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尽一点儿心,出一点儿力。+ Z4 Y# {2 H. D9 x# A$ h5 e) x K
9 X$ W& ~6 i$ m+ s8 r3 B3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