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于兰

0
回复
283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7 08: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201106211447101597040731.jpg
! g- y, k& S) O
" w- R* ^7 K) K* B# K6 l% U 122326488_41n.jpg
, P& Q. z1 P; v) V/ B
【于兰,女,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连任三届哈尔滨市人大代表。于兰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蓉华、云燕铭、孙荣惠、童芷苓、刘秀荣。曾多次出访丹麦、瑞士、法国等国进行访问和文化艺术交流。她先后主演过《吕布与貂婵》、《昭君出塞》等,连续三届荣获“最佳青年演员”称号。近几年,又拜师于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姜凤山先生的门下学习梅派艺术。同时,于兰在影、视、戏三方面均有佳绩。】

) N& v( V% o% G
  j6 u* S8 T" p3 i4 f& A7 \$ V       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垂目沉思,只觉得一颦一笑都是戏,一言一语都是故事。这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于兰留给记者的印象。两个小时的采访,听她把戏里戏外的故事缓缓道来,听她讲述一个党员艺术家的心路历程。
* c" P0 _% C, t& [: T" Q, t9 J( N* e5 i  _- u0 L' n
    师缘:“我很幸运,一入行就遇到一位好老师” - e0 ?% S1 X. U1 }% @
, C# R; L0 ]4 v- Y" I5 v8 M
    于兰14岁考入哈尔滨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京剧班,学的第一出戏是《扈家庄》。很多更早入艺校或有家庭环境熏陶的同学一天天练得像模像样起来,于兰却只被列为旁听生。自尊心强的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天不亮就偷偷起床,拿着刀枪把子跑去排练厅练功。没想到排练厅的灯已经亮了,竟然还有更早起来练功的人,这就是于兰和恩师张蓉华缘分的开始。
& R: t1 e% I+ s% F  r( A
1 R- ~1 \% B& T/ d, _1 z8 G) o    于兰为了多跟老师学习,天天早起,风雨无阻。张蓉华见小于兰好动,“傻学、傻练、舍得吃苦”,便将刀马旦的看家本领倾囊相授。一年后的汇报演出中,于兰便脱颖而出。后来听别的老师谈起,原来那时台上的她,举手投足间就已初具“小张蓉华”的神韵。 4 I; ~$ H" |3 D* Y# Y

# Q2 o8 t8 R, H    于兰说,张蓉华老师是一位“有点傻”的京剧艺术家,艺术成就很高,一辈子正直、单纯、心无旁骛,把一生都献给了京剧艺术。后来张蓉华发现小于兰不但拿得下武戏,也具备学习文戏的嗓音条件。于兰说,我的成就都得益于老师的远见与毫无保留的传授。于兰说到这里,眼睛里有一丝湿润。
+ w4 F7 `) I) j
3 G, O' b+ \8 s    艺缘:“过了一把影视剧的瘾,还是喜欢京剧” & Y( ~; g4 Y) _  ~0 A

/ j+ g5 s9 |7 V. n    正当于兰在刀马旦行当中生龙活虎地成长时,哈尔滨京剧院新排的喜剧《重圆记》因饰演花旦的演员突遇伤病,新戏面临停演的危机。那时距离公演只有4天时间,于兰被推荐担纲演出主角。恩师张蓉华也为小于兰捏了一把汗,因为花旦是于兰从未触及过的一行,排练时间又短,如果把戏演砸了,对于兰的前途将是致命的打击。可是于兰一拿到剧本,就爱上了其中的花旦——冬梅一角。 , d, D8 ^% U* g+ L9 v7 L
& q- n: Z+ h5 m2 u
    虽然没学过身段、唱腔,但于兰的“本色演出”却让戏里的冬梅活灵活现地亮了相,直令导演拍案叫绝。于兰又用一天的时间学会了冬梅的六七段唱腔,背熟了全部念白,加上老师张蓉华为她设计的身段,唱念做打,粉墨登场。公演后大获好评,这出戏就是于兰的代表作《兰梅记》的前身。后来,于兰拜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为师,他亲自为于兰设计了梅派唱腔和音乐,于兰一身饰演青衣、花旦两个角色。她在《兰梅记》中的出色表演为她赢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荣誉。
1 L. b& x, X' d3 n
/ D5 G( p5 T- W6 ?* z    一次偶然的机会,《大路朝天》剧组邀她去演一名大学生。那是于兰初涉影视剧。接下来,于兰主演了长影厂、上影厂的《关东大侠》《关东女侠》等多部电影,以及《深圳人》等多部电视剧,在影视圈已小有名气。同时,长影厂、上影厂均有意将于兰调入电影厂。然而此时,于兰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回归京剧舞台。 $ N3 u; M0 m8 [$ k: o& I' I8 v
7 D' M; r! l5 r% L, d; U) b, ^
    很多人也曾不解,问过她为什么,于兰说,因为自己骨子里最爱的还是京剧。虽然她告别了影视圈,但她在影视剧中演过女侠、画家、老板娘、律师,再回到京剧舞台上,就更加游刃有余。尤其是在饰演杨春霞亲授的现代戏《杜鹃山》里的柯湘时,对情感的驾驭非常自如,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杨春霞的身段和唱腔,还能调动内心体验去“演”人物,令人物更加生动、鲜活。
0 U( P( H9 ~0 C6 u  _/ o' d9 X; E' ?4 O
    军缘:“给战士演出,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
" J9 L" @  }5 e, s! ^1 D3 s/ T; A4 T7 I2 V( K
    1998年于兰考入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在北京进行深造。知悉家乡哈尔滨受到洪水的侵袭,数万名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日夜守在大坝上与洪水猛兽以命相搏,她立即辗转回到家乡,参加赈灾演出。从一个大坝到另一个大坝,每天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台上,有时一天唱3场,连饭也顾不上吃,只能匆匆在车上吃几口饼干。“给战士演出,能净化心灵,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于兰说。 ) z! D8 a& r5 H

% R' r1 R# c. C# p: a    2001年研究生班毕业,于兰被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特招入伍,此后她每年都参加中国文联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所到之处往往环境非常艰苦,简陋的剧场、露天演出有阳光暴晒,汗和戏妆混合在一起,脸花了,但于兰不以为苦,补过妆继续唱。往往一天下来,脸上像糊了一层石膏。她说:“虽然很累,可是心里却很踏实。”于兰还常去边防哨所给战士们演出,听众少则二三人,多则数千人。给战士演出最拿手的《兰梅记》,演到冬梅戏弄恶婆婆的情节,战士们笑得前仰后合,这是于兰完全没有想到的。她为自己塑造的冬梅能为战士们所理解并欣然接受而高兴,更为京剧艺术能进入年轻人的视野而感到欣慰,这是多年参加慰问演出活动的最大收获。 9 n' ^! |5 i/ |: f4 D

; v9 B* k/ [9 I. w) l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这就是于兰,无论是在华丽的舞台,还是在简朴的基层,她和她的京剧表演都散发着明亮温暖的光芒。4 P+ [# F4 j; d/ `4 V' E$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