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氏古居:勤奋持家之样本

2
回复
237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5 21: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6ef77a890cd2c278240d28743958b06.jpg # G& @# u5 P3 y
于氏古居
  建于清朝光绪九年间,位于新密市刘寨镇于岗于家门村的于氏古居,100多年过去了,至今还保存完好。但它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从最初的天上掉馅饼式的崛起,到后来房屋主人因懒惰、吸烟成瘾,险些使古居不复存在。为世人上演了一个勤奋是持家之道的生存样本,足以够后人铭记在心。   
      清晚期古民居的实物标本
+ J* x1 o1 l" ]0 m, I  于氏古居,位于新密刘寨镇东2公里左右的地方。如今,周围民房已是一片废墟。只有青砖红瓦的于氏古居屹立在废墟中间。大门口放着许多石磨、石盘,给整个古居增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 L2 C+ l. b' w+ k0 I/ w' e  于氏古居共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东西并列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布局,现存房屋有大门,东西厢房,正房等建筑。大门位于最南侧,两阔一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略高于西侧倒座,倒座位于大门西侧,面向北,砖木结构,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硬山式建筑,二梁起架,灰瓦覆盖屋面。( d" w" H4 W0 P& g, P+ F
  主屋位于北侧正中,砖石木结构,硬山式双层建筑,面阔三件,进深一间。明间两侧用木质隔板将房屋分为三间,西次间有楼梯可上二楼,二楼地面为木质棚板,二梁起架,梁架用柴考究。1 e- S% K; O; p% t7 `7 G" y) h
  记者在主屋阁楼的梁上见到了写有建于“光绪九年间”的字样。新密市文物专家对刘寨于氏古居的评价:保存完好,并有确切建筑纪年,对新密市清晚期古民居提供了实物标本。
: ]' T  E# w7 a% q  跌宕起伏的家族命运
2 ?. ?! L1 |/ `
  43岁的于九成,是于氏古居的第四代传人,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居不被破坏,于九成一家人就居住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坐在古老的房屋内,于九成侃侃而谈,向记者讲述着于氏故居的曲折历史。, r$ c0 h* z8 w. r, M
  于家世代为农民,到了于九成的祖爷于中九那里,于氏家族的崛起可谓天上掉馅饼。一天夜里,于中九夫妇二人在自家纺棉花时,突然觉得地下面有些硬,并且闪闪反光。随后,二人拿来家什,从地下面挖出了一块元宝。! H( |/ P! G4 c6 k3 b8 Z
  得此大财的于中九并没有挥霍。他不再承包土地,用挖来的元宝做资本,带着家人往返于豫中与豫东两地,做起了贩卖香的生意。7 e7 {& P- A+ x) l% E
  1850年左右,于中九在自家的土地上盖了两套二进院,东西并列。我们如今在于氏古居所见的只有一套,另一套在特殊年代被迫拆除。东院于中九依旧用于经营贩卖香的生意,西院于中九的几个侄子经营一酒家,生意颇为红火。
- n+ f# R! x( V+ j0 R  在于岗村,于中九为人忠厚,知书达理,被任命为村长,村里之事他跑前跑后,从不计较得失。于中九早年无子,60岁得子,取名于佩轻。晚年得子的于中九对儿子溺爱有加。于佩轻十几岁时,于中九去世。& A) n1 r  a6 k) }+ d# V# v
  于佩轻并不像父亲那样,勤于劳作,而是整日靠收地租过日子。年幼时,于佩轻体弱多病,用吸食大烟治病,后染上烟瘾,变卖了家里所有的土地,欲变卖房屋时,被妻子阻拦。* v4 R( k& p9 ^0 I2 K. h
  留住古居就留住了文化3 Y8 ]& u; k/ ~  W.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于佩轻的好吃懒做差点使于氏古居毁于一旦,也挽救了古居。文革期间,于氏祖上没有被划为地主,于氏古居没有被扒掉。
4 Q$ N: u/ V& ?# M  与于九成的父亲于彦理为堂兄弟的于秀理,是于氏旧居走出去的第一个从政人员。于秀理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解放初期,在天津警察局任一级督察员。现如今,于九成还保留着当时的任命书。落款处是天津警察局几个大字。# i$ H3 D& Z/ `: t5 H5 C
  解放天津时,朱德给于秀理写了一封亲笔信,劝其归诚。后因于秀理对解放有贡献,在狱中待了几年便又重回于氏旧居。归来后的于秀理一直待在家中。
  x( n0 c; f3 k- M  于九成告诉记者,从小生活在旧居中,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弟兄们一个个都外出,只有他一个人守在老屋中。“这不仅是一个老屋,还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是一个时代见证,留住它给后人留住了一个时代。”( Z/ @& C7 c, \+ R7 Q6 k$ W
  由于年代久远,旧居难免遭遇损坏。2010年,于九成在不改变旧貌的基础上对于氏古居进行了整修。现如今,走在古居中,院子里种着竹、兰、梅等花草,仿佛置身于一百年前的于氏家族中。; h1 r& _" I# H' k
  于九成说,凡是了解于氏古居的人,都应该铭记“勤奋与节俭是持家之道、建家之本”的古训。
, ~2 s: F9 f0 s9 g, P  一百多年过去了,从于氏古居走出去的后辈陆陆续续有130多人,他们多以勤奋刻苦为家训,分散在祖国各地,多有成就。
( L6 Q7 I: b2 ^! R
新密播报 刘客白 文/图
/ P! \0 E" `& R3 t6 L1 n1 O
1

查看全部评分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3-11-15 2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优良传统{: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1-16 08: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