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8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89
- 回帖
- 0
- 精华
|
姜卫成
, K1 R/ T1 W% c4 W; K: y. p8 `% w9 Y8 C, [' N( q# m
于姓在中国姓氏中列第28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6%,而于姓分布又以山东省为多,约占于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斥山作为于氏家族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于氏子孙散布胶东,有的甚至飘洋过海,斥山也成为胶东于氏的发源地。
$ r1 Z, d: ]6 \1 d C. B0 |, A0 X7 z8 o& V' z( i+ x
斥山又称赤山,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离石岛仅6公里,是胶东著名古村。元代于钦所著《齐乘·尔雅·释地》中:“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于钦笔下的斥山是:盖以海滨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h% b( C' ~9 H" @" `$ c0 B
! R; `' B4 z5 O) O8 C3 A" ?' L 于氏是斥山最初的建村者。迁到斥山的于姓是汉西平侯于定国之后,史称“东海于氏"。资料显示:于氏第一代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于姓一支由河南沁阳迁至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迁至斥山,至第七十代迁出赤山。光绪版《文登县志》载:斥山在城东南100里,跨文荣两县界,亦作“赤”。金、元为镇,设斥山寨巡检于此。邑中于氏昔家焉,故曰“斥山于”。
( v5 C& n8 A& u% x8 w
0 A- @# g8 R0 b% Q. A 于氏在斥山落户建村以后,以姓氏为村名,于家庄的村名叫了近百年。村子南有一座山,因山石呈红色,当地人称之为赤山。于氏祖先想借“赤"字的红火之意求得氏族兴旺,便将于家庄改名为赤山村。但是于氏家族并没有出现人旺财旺的红火局面,于氏祖先又认为“赤”字是火的意思,而“于”又与“鱼”谐音,鱼近火是不吉利的,于是同音的“斥”字替换了“赤”字,斥山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A+ j; D0 h3 V6 A
% Y# P6 M: ~7 w& K
但于氏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发达。于氏祖先请来了风水先生,勘查后的结论是:斥山村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于氏生存发展,得另选吉地,才能兴旺发达。于是,斥山村于氏开始了向周边迁徙,有的干脆远迁县外、省外。
, b) S! S# _8 m4 N' z, W8 E3 }! X1 c c0 G2 ]/ i r0 ^ \
唐朝末年,斥山于氏第一次外迁,迁到今威海经区崮山镇,于氏宗谱也被带到崮山,使这里成为于氏宗族新的大本营。随后先后有北宋元丰年间、元末几次大规模的外迁,于氏宗族绝大部分迁出斥山。明弘治年间,时任文登县幕僚的河南人王璋入住斥山,王氏家族开始在斥山繁衍生息并逐步强大,于氏在斥山成为“小姓”,到清嘉庆年间,于氏最后一户迁出斥山。至此,于氏结束了在斥山一千多年的居住历史,散布于胶东各地。翻阅荣成、文登、乳山、海阳、牟平等地方志,很多村庄都明确标明:由斥山村迁此建村。- C9 l2 C& c: O" v. [4 k# h0 |7 p
0 Z/ u2 l, ]% l. U1 t0 B 于氏从斥山迁至崮山,历经数代,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北宋中期于氏家族部分迁往洪水澜村(今草庙子镇驻地南六公里),在洪水澜村经三代后,又迁往大水泊村。
2 N( b. \% u: D" g7 s5 k' K# F. Q# D6 } M; q" F' s5 {# K
说起来有些神奇,于氏自迁入大水泊后数年,人丁兴旺,财运亨通,更加上出了几位大官,使得于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元末于氏开始在大水泊修建家庙,并将崮山的于氏宗谱请来供于庙中,谱上供奉着斥山一世祖至后代世祖名讳。每逢大年除夕,于氏家族众人包括外村分支都到大水泊家庙祭祖,大水泊自此成为于氏大本营,各地于氏都习惯称大水泊于氏,但是谈到起源时,遍布胶东的于氏绝大多数会说是“斥山”。所以在大水泊于氏支谱序文中出现这样的文字:“缅稽我祖,图腾斥山。而崮山后,而洪水澜。至大水泊,是曰三迁……”: o O+ Q. }! y5 O/ P' T" J4 g3 k
3 D+ R5 M& X5 `
后来大水泊于氏又有部分于氏族人外迁,他们没有忘记斥山是自己的“根”。北京通州于氏祠堂的对联是:“东海宗址传燕冀,斥山家世壮宏图。”而乳山司马庄于氏则表明“系出赤山锦世泽,名传司马振家声。”: Q/ s# T: z8 @$ K0 o% a
, \ ~# ^/ `5 F; M' a/ L! s
现在从一些民间传说、史料、方志、谱牒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想见当年于氏在斥山曾经的经历,斥山这个胶东半岛的古村落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探讨。来源大众日报)
6 B0 r5 ^$ c( {; R |& khttp://roll.sohu.com/20120424/n341429835.shtml |
|